首页 > 数码科技 > 唐朝历史上死得最冤枉和最委屈的皇子_唐朝李治和李恪是什么关系

唐朝历史上死得最冤枉和最委屈的皇子_唐朝李治和李恪是什么关系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3 18:41:00

他原本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文韬武略,才能出众,深受的宠爱和青睐,因为他不是李世民的皇后所生的儿子,原本没有资格争夺皇位,当时由于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偏爱,他一度起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最终这个想法因为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而打消了。最后害怕官位不保的长孙无忌诬陷他参与了房遗爱谋反案,因此他被无辜赐死。时年三十五岁。李恪剧照据史书记载,李恪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其中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只有六个人。首先是他的长子李仁,出生于公元646年。在他生命中的前半生,因为父亲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至死,他也受到牵连而被流放到偏远荒凉的岭南之地。在显庆五年即659年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恪被追封为郁林郡王博尼格立庙急死,他的冤屈第一次得到平反,同时还任命河间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为郁林县侯作为李恪的继承人,把李仁一干人等仍然排除在外。就这样一直到了684年,李荣因为触犯了律法而获罪,到这时李仁和他的兄弟才总算被赦免,李仁好继承了父亲郁林郡王的爵位。之后的李仁还参与了推翻,恢复李唐王朝的神龙政变,此后一路仕途顺利。一直到708年,他因为参与景龙政变失败,和儿子天水王李禧一起被杀,享年六十二岁。李恪的其他几个子女:二子李玮很早就过世了,死后被追封为郎陵郡王;三子李琨,封为吴王;四子李_,封号为归政郡王;信安县主。李恪的四女,名字不详,武则天时嫁给了魏景帝穆帝的八世孙元思忠生下了三个儿子,死于开元四年;五女李华,是宣城县主。其他的三个女儿已经不可考证。李恪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李恪,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杨妃的身份更是尊贵,她的父亲是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李恪如此特别的身份也使得他比其他的皇子要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但是这个身份却也给他带来了许多的猜忌和磨难。在很多的作品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滥杀无辜的心狠手辣之人。但是这大多都是的杜撰和虚构而已,上真正的李恪要比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要光明和正直得多。,

他原本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文韬武略,才能出众,深受的宠爱和青睐,因为他不是李世民的皇后所生的儿子,原本没有资格争夺皇位,当时由于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偏爱,他一度起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最终这个想法因为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而打消了。最后害怕官位不保的长孙无忌诬陷他参与了房遗爱谋反案,因此他被无辜赐死。时年三十五岁。

李恪剧照

据史书记载,李恪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其中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只有六个人。首先是他的长子李仁,出生于公元646年。在他生命中的前半生,因为父亲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至死,他也受到牵连而被流放到偏远荒凉的岭南之地。在显庆五年即659年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恪被追封为郁林郡王博尼格立庙急死,他的冤屈第一次得到平反,同时还任命河间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为郁林县侯作为李恪的继承人,把李仁一干人等仍然排除在外。就这样一直到了684年,李荣因为触犯了律法而获罪,到这时李仁和他的兄弟才总算被赦免,李仁好继承了父亲郁林郡王的爵位。之后的李仁还参与了推翻,恢复李唐王朝的神龙政变,此后一路仕途顺利。一直到708年,他因为参与景龙政变失败,和儿子天水王李禧一起被杀,享年六十二岁。

李恪的其他几个子女:二子李玮很早就过世了,死后被追封为郎陵郡王;三子李琨,封为吴王;四子李_,封号为归政郡王;信安县主。李恪的四女,名字不详,武则天时嫁给了魏景帝穆帝的八世孙元思忠生下了三个儿子,死于开元四年;五女李华,是宣城县主。其他的三个女儿已经不可考证。

李恪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李恪,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杨妃的身份更是尊贵,她的父亲是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李恪如此特别的身份也使得他比其他的皇子要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但是这个身份却也给他带来了许多的猜忌和磨难。在很多的作品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滥杀无辜的心狠手辣之人。但是这大多都是的杜撰和虚构而已,上真正的李恪要比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要光明和正直得多

李恪剧照李恪从小便展现出了自己出众的才华和智慧,他不但习得一手好武艺,尤其擅长骑马射箭,而且他在诗书绘画方面的才能也仅次于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再加上李恪性格方面和李世民非常相似,都是属于沉稳冷静的类型,因此他可以说是李世民除了魏王之外最信任和器重的儿子了。在发生了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妄图篡位,李泰也参与其中这件事之后,李世民大为悲伤。虽然他此后就立了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晋王为太子,但是他又放不下李恪,因此便起了重新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但是这件事情却遭到了当时的国舅,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他担忧李治一旦被废,长孙家族的荣耀可能会就此断送,因此拼命向李世民进言李治有多么适合当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在李治顺利登基为帝之后,李恪失去了李世民的保护,最终与他产生矛盾的长孙无忌诬陷他参与了当时震动朝野的房遗爱谋反一案,他最终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即654年和涉及此案的人一起被处死,享年三十五岁。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恪,他的结局虽然十分悲惨,但是他绝不像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李恪到底造反没有吴王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他的身份一个是非常显赫的,但是他最后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的:因为被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认为参与了房遗爱谋反一案而被处死。但是历史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所流传下来的史料以及对了解一下李恪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李恪和房遗爱的谋反没有任何关系,他绝对是被含冤而死的。,

李恪剧照

李恪从小便展现出了自己出众的才华和智慧,他不但习得一手好武艺,尤其擅长骑马射箭,而且他在诗书绘画方面的才能也仅次于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再加上李恪性格方面和李世民非常相似,都是属于沉稳冷静的类型,因此他可以说是李世民除了魏王之外最信任和器重的儿子了。在发生了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妄图篡位,李泰也参与其中这件事之后,李世民大为悲伤。虽然他此后就立了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晋王为太子,但是他又放不下李恪,因此便起了重新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

但是这件事情却遭到了当时的国舅,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他担忧李治一旦被废,长孙家族的荣耀可能会就此断送,因此拼命向李世民进言李治有多么适合当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李治顺利登基为帝之后,李恪失去了李世民的保护,最终与他产生矛盾的长孙无忌诬陷他参与了当时震动朝野的房遗爱谋反一案,他最终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即654年和涉及此案的人一起被处死,享年三十五岁。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恪,他的结局虽然十分悲惨,但是他绝不像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李恪到底造反没有

吴王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他的身份一个是非常显赫的,但是他最后的结局却是十分悲惨的:因为被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认为参与了房遗爱谋反一案而被处死。但是历史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所流传下来的史料以及对了解一下李恪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结论:李恪和房遗爱的谋反没有任何关系,他绝对是被含冤而死的

李恪剧照首先看一下李恪的生平经历。他出生于公元619年,自小聪明好学,无论是习武、读书还是绘画都是样样精通,无不得心应手。而且因为他性格沉稳冷静,跟李世民的个性十分相像,因此自小便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和信任。原本由于他并不是李世民的皇后所生,没有争夺皇位的资格,但是因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和嫡二子李泰都为了争夺皇帝而起了异心,因此他对李恪十分偏爱,想要立他为太子,这个时候就牵扯出来另外一个人:朝中重臣,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他因为担心立李恪为太子之后,长孙一族的命运会受到损害,因此他对于这件事表示强烈的反对,唐太宗最后只能作罢。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恪深得李世民的喜爱,他没有理由学习李承乾和李泰的谋反举动。而李恪被杀的关键就是长孙无忌。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李恪早就心怀不满,此时发生的房遗爱谋反一案正好由他全权处理。这是多好的除掉李恪的机会啊,长孙无忌这么老辣世故的人怎么可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呢!于是他便义正辞严的向当时的唐高宗李治上奏:李恪也参与了此案。李治和长孙无忌是什么关系 叔侄关系!李治自然不会怀疑他的话,于是李恪就和房遗爱等人一起被处死了。李恪的死,长孙无忌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说他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奸臣,但从害死李恪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胸非常狭隘的人。,

李恪剧照

首先看一下李恪的生平经历。他出生于公元619年,自小聪明好学,无论是习武、读书还是绘画都是样样精通,无不得心应手。而且因为他性格沉稳冷静,跟李世民的个性十分相像,因此自小便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和信任。原本由于他并不是李世民的皇后所生,没有争夺皇位的资格,但是因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和嫡二子李泰都为了争夺皇帝而起了异心,因此他对李恪十分偏爱,想要立他为太子,这个时候就牵扯出来另外一个人:朝中重臣,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他因为担心立李恪为太子之后,长孙一族的命运会受到损害,因此他对于这件事表示强烈的反对,唐太宗最后只能作罢。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恪深得李世民的喜爱,他没有理由学习李承乾和李泰的谋反举动。而李恪被杀的关键就是长孙无忌。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李恪早就心怀不满,此时发生的房遗爱谋反一案正好由他全权处理。这是多好的除掉李恪的机会啊,长孙无忌这么老辣世故的人怎么可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呢!于是他便义正辞严的向当时的唐高宗李治上奏:李恪也参与了此案。李治和长孙无忌是什么关系 叔侄关系!李治自然不会怀疑他的话,于是李恪就和房遗爱等人一起被处死了。

李恪的死,长孙无忌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说他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奸臣,但从害死李恪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胸非常狭隘的人。

武媚娘传奇 李治 李恪 李泰 是谁的孩子

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如意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令人动容,虽是经过后世不断演义,并非正史,但历史上李世民确确实实是有这样一位妃子存在的,他们还共同育有一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血统最高贵的人:李恪(619年—653年),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在李恪之前还有长孙皇后所生长子李承乾,无名宫女所生次子李宽。

说到李恪,还得从他的曾祖父辈说起,其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外曾祖父为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这也就是剧中为什么说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的原因,李渊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亲外甥。

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父亲是一代圣主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隋朝公主,也就是后来的杨妃,其父母李世民与杨妃本就是表亲,历史关于他们的联姻的猜测颇多,政治联姻或是两情相悦都已经不再重要。李恪一人身有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可谓中国历史上血统最高贵的人。

据《新唐书》载: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从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儿子还是比较器重的,只是最终也还是没有逃脱帝王之家骨肉相残的悲剧。多年之后,唐高宗皇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预言成为现实,李家子孙几乎被诛灭殆尽,唯李恪一族长盛不衰,与唐朝享国同寿,也算是历史对这位拥有高贵血统的帝王之子的宽慰。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一生的事迹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吴王李恪: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齐王李佑: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李治的哥有几个,是谁,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诸子为了争夺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伤,此时李世民曾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终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晋王李治身上,这对于当雄心勃勃的李恪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因此有了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有一定的怜爱之心。而编剧就凭这句话而把李恪写的如此不堪让我等不能接受。

由于李恪有隋朝宗室的这一层特殊身份,其难以被朝臣们接受。想想也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礼法至上的时代,文武朝臣们当年跟随李渊父子历经生死打下来的江山,又怎能让唐朝的皇帝宝座重新回到隋炀帝一支?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

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

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李恪为什么谋反呢?

兄弟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彪悍聪颖者,因谋反被废)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有文武才,母隋炀帝之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因争皇位被贬,高宗年间备受尊崇)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李恪同母弟,李世民称其不如禽兽。李恪被害,徙居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皇子中唯一被太宗亲自抚养长大者)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李恪并没有谋反,他是被长孙无忌强行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的。很多人认为正是当初李世民在长孙无忌面前表示想立李恪为太子,所以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嫉恨,然后找到机会除去了李恪。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当时的李治已经做了三年左右的皇帝,长孙无忌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件事再去除掉李恪。

四姑娘在之前的文中就有分析过,李世民说过的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实际上只是一句玩笑话,无论如何,不管有没有长孙无忌的劝谏,在当时的境况下,李世民都是不可能立李恪为太子的。李世民担心李治太过仁弱可能治理不好国家,所以才一闪而过让庶长子李恪做太子的想法,进而和长孙无忌开玩笑表示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不可能不知道李世民的心思,所以他没有必要觉得李恪是个隐患。但是到了高宗一朝的时候,李恪确实成了长孙无忌忌惮的所在。

639年李世民去世,给李治安排了三个辅政大臣;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其中褚遂良是长孙无忌的追随者,而李绩是山东豪杰的代表,也是当时帝国的军事统帅。李治一继位,长孙无忌真正成为权倾朝野之人,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是贞观时期谦虚谨慎的长孙无忌,而是权力欲迅速膨胀,甚至处处压制李治,成为帝国说话比李治都管用的人。

这样的长孙无忌自然最不喜欢有人和他唱反调,而李恪做为李治的哥哥,当时已经是司空、梁州都督和太子太师。李恪年轻的时候犯过一些错,但随着阅历渐长,处事更加稳妥,也积累了不少的威望,在当时隐隐已经成为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忌惮,所以长孙无忌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对李恪等李唐宗室是找到机会就要打压。

当然,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652年,房遗爱谋反案出现,这个谋反案实际上到现在也是一桩谜案,里面有很多事情解释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桩相当大的冤案,很多无辜之人被牵扯进去,横遭惨死或者被流放,李唐宗室中的李道宗、李恪、李愔等都被强行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而长孙无忌正是奉命审理该案之人。

说起来,房遗爱谋反案其实起于一桩家事,很诡异的家事,当时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第二子房遗爱,房玄龄去世后,高阳公主和房玄龄的嫡长子房遗直争爵位(这个一直是四姑娘想不通的,当时的高阳公主怎么可能看的上这样的一个爵位?),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不许,李治继位后,高阳公主死心不改,还是要争,并污蔑房遗直对她不敬,房遗直出于自卫,就牵扯出了房遗爱谋反案,说当时的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人想要废高宗李治而要立高祖的第六子李元景为帝。

唐朝历史上死得最冤枉和最委屈的皇子_唐朝李治和李恪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