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卢拉·达席尔瓦是谁?_卢拉回归后中巴关系怎么走

卢拉·达席尔瓦是谁?_卢拉回归后中巴关系怎么走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3 18:42:20

2002年12月14日,对于卢拉·达席尔瓦来说,是一个最值得高兴和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接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证书,这个证书正式确认他为巴西第40任总统。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一个地区大国的总统,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卢拉接过证书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2003年1月1日,卢拉·达席尔瓦在国会大厦举行隆重总统就职仪式,他庄严地从卸任总统手中接过绶带,正式成为巴西联邦共和国第40任总统。卢拉早年受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拉美左派思潮的影响,曾是一位激进的斗士,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一直持批判态度,他曾毫不留情地抨击美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前3次总统竞选中,卢拉激烈的“反美”言辞让华尔街的大亨们感到恐惧,使在巴西多有投资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心存忧虑。他们想方设法,动员一切力量反对卢拉当选。然而,卢拉在吸取前3次竞选失败的教训后,在2002年的第4次竞选中,开始改变激进的左派代表的态度,不再抨击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经济政策,承认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巴西经济的作用,主动改善与美关系。他还选择巴西自由党领袖做竞选搭档,以争取美国和国内外商界的认同。卢拉明智地看到了这些因素,开始以务实的态度与布什政府打交道,与美国建立和谐的外交关系与往来。早在2002年7月,卢拉就派遣经济顾问访问华盛顿向美国政府解释未来的经济政策以换取支持。

12月他亲自出访华盛顿,会晤布什总统,重申承认债务、稳定经济的承诺,争取美国为巴西的“反饥饿运动”提供贷款。他当选总统后,又任命了符合美国和国际金融界意愿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巴有争议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卢拉态度已有所软化,从坚决拒绝,到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美国原担心卢拉执政后对美立场强硬,在美国后院形成又一个反美核心,影响其实现全球战略。面对卢拉对美态度转向温和务实,美国对卢拉的态度也来了180度的大转弯,从开始“打压”、进而“默许”,到最后进行“拉拢”。

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之间的合作,是卢拉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作为巴西左派代表人物,对社会主义中国有着“天然的阶级情谊”。

1974年巴中建交以来,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和政治关系,并且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航天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功发射了两颗地球资源卫星,并正在继续研制第三和第四颗卫星。两国经贸关系近几年发展迅猛。中国已经成为巴西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2004年5月22日晚,巴西总统卢拉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6天的国事访问。随同卢拉总统来访的有420多名巴西企业家组成的巴西商务代表团,创下巴西总统出访随行人数的最高记录。除了庞大的商务代表团,与卢拉总统同行的还有外交部、发展工商部、旅游部、能源矿产部的多位部长。可以说,影响巴西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都来了。据统计,巴西是中国在拉美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巴西全球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79 89亿美元。

5月23日,卢拉总统参加了巴西石油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揭幕仪式。这家石油公司是全球领先的20家石油公司之一。巴西石油公司驻北京办事处成立后,巴西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从以前的每年200万桶猛增6倍,达到每年1200万桶。巴西将成为中国又一个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卢拉总统访华期间还接受了中国旅游局递交的“旅游目的地”文件,巴西有望成为中国公民的下一个旅游目的地国。

卢拉在评价他2004年中国之旅时说,这是“巴西政府一次伟大的旅行”。借着巴西总统卢拉访问中国的契机,中巴两国政府在工业、商业、科技等方面建立起广泛合作,这将极大地改变目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均衡状况,也将对两国自身的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中巴两国签订多个合作协定标志着亚洲和拉美两个大国将在经济互补和双边合作方面更进一步寻求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中巴两国间的合作边远离国际经济旧秩序里的掠夺和依附关系,更冲破了美国凌驾于拉美国家之上的不平等的经济局面。《波士顿环球报》载文称,卢拉总统对中国的访问,再一次体现了卢拉“灵活务实”的外交谋略,卢拉政府积极的态度发展对华关系,这是由卢拉总统所确定的外交路线和政策决定的。巴西对外关系研究所所长萨拉伊瓦指出,卢拉政府的外交政策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即平衡外交、提升双边关系地位和(巴西)国际作用普遍化。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巴西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其中的大国发展关系。中国、印度、南非和俄罗斯被巴西列为重点发展关系的对象国。巴西这样做,欲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在经济方面,增加与上述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实现卢拉总统本人提出的改变“巴西贸易地理”的目标,减少巴西出口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在国际政治方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沟通,通过国际作用普遍化的逐步实现,最终完成“巴西需要在世界上占据突出位置”的目标。卢拉以左派身份当选巴西总统后,在国际舞台上往往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而自居。卢拉总统访问南非、印度、中国,以及对其他非洲和中东的发展中国家的访问,与印度、南非结成三国集团,在坎昆会议出面组织20国集团,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巴西为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

巴西与俄罗斯关系

走近巴西总统卢拉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最近,巴西总统卢拉来到中国访问,我有幸对这位以亲和感和执政魅力而著称的总统进行了专访。

今年正值中巴建交35周年,卢拉此行目的主要是拓展对华贸易,并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卢拉自2003年出任巴西总统以来,高度重视对华经贸往来。虽然卢拉总统对中国刚刚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国的事实表示欣慰。但他同时也认为目前中巴合作潜能的利用率尚不足10%。他认为应该鼓励巴西商界在中国投资,同时推进中国企业与巴西企业的合作,在巴西完成制造环节。

对于眼前金融危机,卢拉表示出极大的乐观,在他看来,受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新兴国家将会很快从困境中走出。当然,新兴国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卢拉总统就提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是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都急需突破的瓶颈。与中国政府一样,巴西政府目前也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扶持本国中小企业。

长期以来,卢拉一直倡导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鼓励新兴经济……

卢拉,巴西之子的剧情简介

巴西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可以上溯至1828年,但由于苏维埃革命和巴美自动结盟战略,苏联与巴西两国先后在1917年和1947年两次中断外交关系,两次断交时间长达42年(第一次断交期为1917~1945年,第二次断交期为1947~1961年)。尽管两国自1961年恢复了外交关系,但在长达21年(1964~1985)的巴西军政府执政时期,巴俄双边关系发展较为缓慢。

1985年,巴西恢复民主体制后,其多元化外交也得到了强化,1987年,时任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访问巴西,两国政府签署《共同申明》,这也是自1961年复交以来的首个双边政治文件。苏联解体后,巴西于1991年12月26日承认俄罗斯联邦合法地位,成为拉丁美洲地区首个承认俄罗斯联邦的国家。但作为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巴西与俄罗斯的关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进入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巴西卢拉政府强调“新兴大国联盟”的外交理念,加之“金砖国家”机制逐步成型,巴俄双边关系进入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两国关系的内涵也有了较大的丰富。相比巴西与其他新兴大国(中国、印度、南非)的互动程度,现阶段的巴俄关系总体趋于平淡。

一、政治关系:战略互需与机制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政府调整了90年代初期“宁做第一世界之尾,不当第三世界之首”的国家身份定位,重新强调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大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拥有多重利益的国家”和“西半球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当时,巴西外交决策者认为,作为具有大陆规模的国家,巴西有必要加强与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合作,而中国、印度、俄罗斯不仅与巴西同为地区大国,而且也有着相似的国际身份,巴西政府外交思维的改变成为推动巴俄政治关系改进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及俄罗斯政局逐步趋于稳定,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回归务实目标。普京强调要恢复俄罗斯的强国地位,就必须与世界经济实现一体化,展开东西方平衡的多向外交以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融入欧洲,维持全球战略平衡,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这成为普京总统在其第一任期(2000~2004)内的重要外交政策内容,其中“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不仅成为俄罗斯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成为当时的普京政府平衡与西方关系的战略途径之一。

进入21世纪,巴西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获得了快速发展,两国不仅保持着政府首脑的频繁互动,而且双边政治对话机制的活力也逐渐得以体现。

2000年6月,巴西副总统马尔科·马西埃尔(Marco Maciel,1995~2003)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政府同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02年,时任巴西总统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访问俄罗斯,恢复了自1988年若泽·萨尔内(José Sarney)总统访问俄罗斯以来中断了15年的两国***的直接对话,两国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03年,卢拉就任总统后,“南南外交”和“总统外交”在巴西外交政策中得到强化,这直接促使巴俄高层互访频率明显加快。俄罗斯方面,2004年11月,普京成为首位访问巴西的俄罗斯总统;2008年11月和2010年4月,梅德韦杰夫总统先后两次访问巴西。巴西方面,卢拉总统先后3次访问俄罗斯(2005年10月、2009年6月和2010年5月),两国政府在卢拉首次访问俄罗斯期间签署了《巴俄战略联盟双边协议》(Acordo Bilateral Brasil-Rússia de Alian a Estratégica),确定了巴俄政治关系的基础。

2010年5月,两国签署《战略伙伴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双边合作的内容及框架。与此同时,两国政府还签署了“2010~2012年政治磋商计划”,磋商内容包括多边、地区和双边三个维度:多边事务的重点包括安全与稳定、联合国议程、裁军与防核扩散、联合国人权事务、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及有组织跨国犯罪、国际经济及金融形势、环境与气候,等等;地区事务的重点为拉丁美洲局势、与欧盟的关系、与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中东和苏丹冲突、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前苏联地区一体化进程;双边协商的优先议题主要为巴俄关系、对外政策规划。

外交政策契合度的提高以及政治关系的提升推动了巴俄双边对话机制的正常运行。

1997年,分别由巴西副总统和俄罗斯总理联合主持的巴俄高级合作委员会(Comiss o Brasil-Rússia de Alto Nível de Coopera o,以下简称“巴俄高委会”)成立,当时俄罗斯仅与美国、法国、中国和乌克兰等4个国家之间存在由总理主持的高级别定期协商机制。巴俄高委会下设政治事务委员会和政府间经贸与科技合作委员会,其中政府间经贸与科技合作委员会下设经贸及工业合作,金融及银行间合作,能源合作,太空合作,军事技术合作,科学与技术合作,文化、教育和体育合作等7个分委会。

2011年5月,巴俄两国在莫斯科召开了第5届高委会,双方均强调加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是各自政府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之一。

对巴西而言,俄罗斯的战略意义在于其世界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而巴俄关系的政治重要性体现在两国针对裁军、联合国改革及其作用的强化、反对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尤其是维护和平、民主和尊重人权等挑战的相互协调上。对俄罗斯而言,加强与巴西关系不仅仅因为该国在拉丁美洲的“分量”,而且也是由冷战后全球化的形势决定的。俄罗斯前外长及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巴西与俄罗斯都经历了经济的开放与调整,都面临国际贸易竞争自由化的挑战,在政治方面,两国均有全球利益,都寻求实现区域一体化以及在国际范围内合作伙伴的多样化。联合国改革问题是巴俄两国政治关系的重点,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的立场较为灵活,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表示,任何关于联合国改革的决议必须基于联合国成员国的共识,这一点是保证联合国安理会合法性和有效性、联合国内部团结的关键所在。虽然拉夫罗夫承认联合国安理会需要改革,如果它的成员国能够反映当今国际新格局,那么它的效率势必有所改善。但是他也强调,联合国改革不应仅局限在安理会的扩大上,而应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改革,包括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相关改革。此外在表决联合国改革问题上,拉夫罗夫明确表示“安理会不履行本该属于联合国大会的职能,并且安理会不能就一些不涉及具体冲突的、抽象的议题开展讨论”,其意即指包括安理会扩大在内的联合国改革应取决于联合国内部的共识,而非安理会现任常任理事国的态度。对于巴西的“入常”,俄罗斯政府早在2002年与巴西签署的《巴西—俄罗斯共同申明》中便明确了对巴西“入常”的支持态度。时任巴西总统的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对此声称:“俄罗斯政府的政治态度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第一个明确支持巴西的国家,这也显示了俄罗斯政府切实发展与巴西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意愿。”

但是在其他场合,俄罗斯政府官员多次强调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候选国应在本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并且本地区国家对其候选国的资格应达成一定的共识。因此,综合俄罗斯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其对包括巴西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入常”愿望的认同实际上是以“联合国成员国共识”和“地区共识”为前提条件的。针对这一点,巴西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作为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实际上不愿意改变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的权力结构。

二、经贸关系:规模有限

自2000年以来,巴俄双边贸易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双边贸易基数较小,巴俄贸易总量非常有限。

2000年巴俄双边贸易额仅为9.9亿美元,到2008年两国贸易额达到79.8亿美元,8年时间大约增长了7倍。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巴俄贸易在2009年降至42.8亿美元,同比降幅高达46%。尽管在随后的2010年和2011年,巴俄双边贸易有所恢复,到2011年回升至71.6亿美元,但尚不及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仅相当于2011年中巴贸易额(771亿美元)的1/10。未实现卢拉在2009年提出的“巴俄双边贸易到2010年超过100亿美元”的目标。从两国具体进出口额来看,巴西基本上一直处于顺差位置(2000~2011年,巴西仅在2000年出现1.5亿美元的逆差)。

2011年,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以及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分别为42.2亿美元和29.4亿美元,均不及2008年的水平(46.5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巴西实现约12.8亿美元顺差。

总体而言,巴俄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经济及贸易规模很不相符。以2011年为例,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占巴西总出口的比重仅为1.6%,占俄罗斯全年进口总量的比重约为1.4%。与此同时,2011年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占当年巴西总进口额的比重约为1.3%,占俄罗斯当年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0.6%。但是,如果比较10年前的情况,巴俄双边贸易远远落后于各自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巴西或俄罗斯在对方市场中的份额实际处于“缩水”状态。

2001年,巴西对俄罗斯出口占当年巴西出口总量、俄罗斯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8%和2.6%,高出2011年上述两项比值(1.6%和1.4%);同年,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占当年巴西进口总额、俄罗斯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约为0.8%和0.5%,略低于2011年上述两项比值(1.3%和0.6%)。

造成巴俄贸易规模有限的主要因素包括:(1)两国对对方市场均缺乏了解,均非对方国家的传统贸易伙伴,两国对对方市场的开发力度尚显不足;(2)两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类似,初级产品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均为两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经济互补性的欠缺使两国经贸往来缺乏足够的驱动力;(3)巴西、俄罗斯均为贸易保护主义相对较为严重的国家,贸易保护措施直接限制巴俄双边贸易的开展;(4)两国之间尚缺乏便捷的贸易渠道,比如俄罗斯对巴西的出口多数是由国际中介商来运作,这无疑降低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互信程度。另外,虽然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巴西对俄罗斯在与贸易相关的配套管理、银行融资的保障缺乏足够的信任,这是限制两国科技互补性发挥的重要障碍。[7]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以基础产品以及低附加值的半制成品为主。

2011年,基础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占巴西对俄罗斯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43.8%和7.2%。而从出口产品种类来看,粗糖、牛肉和猪肉为巴西对俄罗斯的主要出口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3.7%、24%和7.6%。相反,俄罗斯对巴西出口则主要以化工和军工产品为主,2011年,俄罗斯对巴西出口的三大产品为硝酸铵、尿素、磷酸二氢铵,分别占俄罗斯对巴西出口额的15.7%、15.5%和14.7%。

谁能介绍巴西现在的总统~~~

影片讲述了巴西现任总统卢拉早年和青年时期的真实生活。卢拉出身贫寒,仅接受过小学教育,是巴西有史以来学历最低的总统。

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1945年10月27日出生在巴西东北部伯南布哥州内地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7岁时随全家移居圣保罗。卢拉只上了5年小学,很小就到街上擦皮鞋,12岁在洗染店学徒,14岁成为一家五金厂的正式工人。

1966年,在巴西***员哥哥的带领下,卢拉开始积极参加工会运动。

1975和1978年,卢拉两次当选为拥有10万工人的ABC地区冶金工人工会主席。

影片以卢拉母亲琳杜女士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卢拉这位改变巴西命运的伟大总统的故事。

巴西卢拉的真实背景:

1945年10月27日,卢拉出生于巴西贫困的东北部伯南布哥州小城,在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倒数第二。因为家境困难,父亲抛弃妻小移居圣保罗。少年卢拉先后做过沿街小贩、擦鞋匠和临时邮差。

14岁时,卢拉有幸成为一名仓储工,随后进入一家钢铁厂担任车床工,18岁时因工伤失掉了左手小指,这起事故也激发起他维护工人权益的意识,并投身于工人运动。

25岁时,由于手头拮据无法给怀孕的妻子治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怀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撒手人寰。

1972年,年仅26岁的卢拉当选为当地工会领袖,并先后两次发起当地钢铁工人的大罢工,成为当年巴西反抗军政府独裁统治的“先锋”。

1980年2月,卢拉创建了劳工党;4月在筹备罢工过程中,卢拉被军政府逮捕并被判处3年半监禁。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次年高等法院宣告无罪释放卢拉。

1985年巴西恢复民主后,卢拉逐步登上巴西政坛:1986年高票当选联邦众议员;1989年放弃连选众议员的机会参选总统,遗憾地止步第二轮;1990年创建旨在团结拉美左派力量的“圣保罗论坛”;1994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参选总统,均在第一轮中败给当时实现巴西经济稳定的卡多佐。

前三次竞选失败后,卢拉意识到“改变”的重要性,他提出向英国工党学习,将自己包装成“巴西的布莱尔”,改变其“激进工人领袖”形象。为此,他聘用了形象顾问,修剪了大胡子,换掉了开领T恤,代之以笔挺西装……新形象伴随着新的竞选策略,2002年卢拉组建了与“纺织巨头”阿伦卡尔的竞选联盟,最终在自己的第四次竞选中赢得总统职位。

获胜后,卢拉潸然泪下:“我曾多少次因没有高文凭而遭批,今天我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文凭——共和国总统的文凭。”2006年,凭借着四年的成功执政,卢拉获得连任。

超高支持率的“穷人”代表

自2003年执政以来,卢拉延续了前任的经济政策,在国际经济总体趋好的环境中,实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经济的快速增长。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卢拉实现了自己任内GDP年均4.3%的增长,巴西重回世界经济十强行列,为此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将巴西提升为“投资级”。金融危机爆发后,凭借着宏观经济的稳定,巴西成为率先走出危机的国家之一。

在2002年竞选期间,卢拉将“确保所有巴西人一日三餐”作为自己任内最大使命。执政7年多来,卢拉政府推行了“零饥饿计划”、“家庭救助金计划”等系列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受惠家庭达1100万户;贫困阶层收入五年间增长22%;2003~2006年新增465万个就业岗位;最低工资创下20多年来的最高值;中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2004年的42%升至52%;赤贫人数在卢拉首个任期减少27.7%。另外,卢拉还努力向发展中国家推介“零饥饿计划”,实现本国社会政策的国际化,塑造巴西的国际新形象。

凭借着有效的政府治理,卢拉在巴西维持了80%的民意支持率,成为巴西历史上民意支持率最高的总统。“穷人的代表”成为卢拉的另一个“代名词”。

自信外交与“中国伙伴论”

在外交方面,卢拉通过运用“总统外交”、“贸易外交”、“文化外交”、“慷慨外交”、“乙醇外交”等多种渠道,拓宽了巴西外交空间,实现了外贸多元化,增强了巴西经济发展的自主权,扩大了巴西在联合国改革、WTO谈判、气候变化谈判等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另外,卢拉是南南合作的捍卫者。摆脱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赖,从南南合作中寻找出路是卢拉外交思想的重要原则。通过坚定的外交开拓,巴西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超过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总量,亚洲、非洲市场的开发为巴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福音,这也增强了巴西抵御外部危机的免疫力。

“中国”是卢拉就任总统以来常挂嘴边的字眼,而“亚洲朋友”、“战略伙伴”、“外交优先国家”等成为卢拉用来修饰中国的常用词汇。卢拉曾多次强调,“中国是巴西对外政策中的优先合作伙伴”,“巴中关系应成为未来国家共同发展与和平相处的典范”。

中巴关系在卢拉任期内获得了全面快速增长,中巴两国***在国际重大场合的会晤频率迅速提高,而卢拉对华的友好态度也提高了巴西“中国热”的温度,中国元素甚至成为2010年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上的重要内容。

在2003年就任总统以来,卢拉先后3次访问中国,其中两次国事访问,另外一次是观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两次国事访问中,卢拉分别为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中心揭牌剪彩。卢拉在给巴西研究中心的题词中写道“我坚信:中国和巴西正在书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我们从中可以领会这位“巴西之子”对中国的友好态度。

凭借着“积极且自信”的外交战略,卢拉在帮助提升巴西国际地位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荣登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度“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2009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影响近十年的50位伟人”之一,同年先后被法国《世界报》和西班牙《国家报》评为“2009年度人物”,2010年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授予“全球政治家”奖,2010年位列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5位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之首,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摩尔称赞卢拉总统是“拉丁美洲工人阶级真正的儿子”……

国际的广泛认可使卢拉成为“巴西的名片”,就连巴西在野党也不得不承认,“卢拉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和谈判家”。有关他将竞选世界银行行长、联合国秘书长的提议,更是让人们对这位政坛风云人物的未来充满了猜想。

巴西总统谁?

巴西总统卢拉蓝领经历:擦皮鞋、卖花生、车床工

———18岁时,卢拉因工伤失掉了一个手指卢拉原名叫路易斯·依纳西奥·达·席尔瓦,卢拉是人们后来送给他的绰号,在葡萄牙语中是“鱿鱼”的意思。卢拉1945年出生于巴西落后的东北部伯南布哥州的加拉尼温斯,在家中的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七。卢拉刚出生不久,他的父亲阿里斯蒂德随着外出打工谋生的人潮来到圣保罗的桑托斯港,成为当地一名码头工人。

1956年,卢拉随着母亲和另外7个兄弟姐妹也来到了圣保罗。穷人在都市的生活异常艰辛,卢拉小小年纪就开始沿街擦鞋,帮助邮差送信。上学后,他经常在课余时间兜售花生和橙子,补贴家中生活。由于家境困难,卢拉在14岁时不得不中途辍学,进入一家仓库工作。随后他又成为一家钢铁厂的车床工。

18岁时,卢拉因工伤失掉了一个手指,但是只获得了相当可怜的赔偿,这使他认识到保护工人权益的重要性。

这段艰难的生活使卢拉后来经常受到巴西上流社会的嘲讽和挖苦,但也使他在从政生涯中拉近了和穷人的距离。在巴西政坛,卢拉一直被视为穷人的代言人,他比其他巴西政治家更能体会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出身贫寒的卢拉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的确切生日。他的父亲说是在10月6日,而他的母亲则回忆说是10月27日。有趣的是,这两个日子正好是今年巴西大选第一轮和第二轮投票的日子,这对于第四次参选总统的卢拉来说,应该是个难得的好兆头。

1989年,卢拉首次作为劳工党候选人参加大选,就获得了3100万张选票。

1994年和1998年,卢拉又两次参选,但都在第一轮选举中败给现任总统卡多佐。

从街头走来的总统卢拉走马上任后立即采取了让穷人们安慰的措施,比如说他在国会发表就职演说时强调,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消除饥饿。他说:“如果在我任期结束时,全体巴西人都能够吃上早餐、午饭和晚饭,我就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了。”面对参加就职仪式的约20万支持者,卢拉满含热泪地说,一个像美国那么大的富饶国家,没有理由养不活约5000万生活在贫困中的巴西人。但卢拉承认,在一个面临严重经济困难、通货膨胀率为两位数、当地货币对美元贬值35%的国家里,实现人人温饱不是件容易事。

政治生涯:

卢拉1945年10月27日生于巴西伯南布哥州。

1980年,卢拉与一些工会领袖、学者和知识分子建立劳工党,后当选党主席。他1983年参与组建“劳工统一中心”,1986年当选全国立宪议会联邦众议员。

卢拉曾于1989、1994、1998年三次竞选总统。他2002年第四次参加总统选举并获胜,当选巴西第四十任总统,2003年1月1日就职,任期4年。

卢拉对华友好,重视发展中巴关系,曾于2001年5月以劳工党名誉主席身份率团访华。

卢拉和夫人玛丽萨·莱蒂西娅·达席尔瓦育有5个子女。

卢拉2004年中国之旅只是为了游玩吗?

巴西总统 卢拉

政治生涯:

卢拉1945年10月27日生于巴西伯南布哥州。

1980年,卢拉与一些工会领袖、学者和知识分子建立劳工党,后当选党主席。他1983年参与组建“劳工统一中心”,1986年当选全国立宪议会联邦众议员。

卢拉曾于1989、1994、1998年三次竞选总统。他2002年第四次参加总统选举并获胜,当选巴西第四十任总统,2003年1月1日就职,任期4年。

卢拉对华友好,重视发展中巴关系,曾于2001年5月以劳工党名誉主席身份率团访华。

卢拉和夫人玛丽萨·莱蒂西娅·达席尔瓦育有5个子女。

巴西前总统卢拉的生平故事?

卢拉在评价他2004年中国之旅时说,这是“巴西政府一次伟大的旅行”。借着巴西总统卢拉访问中国的契机,中巴两国政府在工业、商业、科技等方面建立起广泛合作,这将极大地改变目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均衡状况,也将对两国自身的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

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 1945年10月27日出生在巴西东北部伯南布哥州内地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7岁时随全家移居圣保罗。卢拉只上了5年小学,很小就到街上擦皮鞋,12岁在洗染店学徒,14岁成为一家五金厂的正式工人。在此期间,他挤时间完成了车工课程。

18岁时还因工伤失掉了一个手指。这段艰难的生活使卢拉后来经常受到巴西上流社会的嘲讽和挖苦,但也使他在从政生涯中拉近了和穷人的距离。在巴西政坛,卢拉一直被视为穷人的代言人,他比其他巴西政治家更能体会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

1966年,在巴西***员哥哥的带领下,卢拉开始积极参加工会运动。

1975和1978年,卢拉两次当选为拥有10万工人的ABC地区冶金工人工会主席,1980年2月,卢拉与一些工会领袖、学者和知识分子创建了劳工党,后当选党主席,并使该党很快发展成为巴西最大的反对党。

1983年,卢拉参与组建“劳工统一中心”。他领导的工会运动为加快军人独裁在1985年下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卢拉高票当选全国立宪议会联邦众议员。卢拉曾于1989、1994、1998年三次竞选总统。

2002年10月,他第四次参加总统选举并获胜,当选巴西第40任总统,2003年1月1日任职,任期4年。他是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统。卢拉上台后审时度势,放弃了前任的激进主张,推行务实路线,大力发展经济,鼓励投资和出口,这些积极稳妥的经济政策使巴西经济从困境中逐步恢复。他主张改变使巴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建立以推动社会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通过降低利率、税制改革、增加出口、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恢复经济增长,减少对外资的依赖。他承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大力解决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社会治安和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在外交方面,卢拉主张继续巩固南方共同市场,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坚决捍卫巴西的利益,加强同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经贸关系。一度有不少人对卢拉能否医治处于危机中的巴西经济表示怀疑。但卢拉在2003年上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让所有担心和怀疑不攻自破巴西国家风险指数自卢拉政府上台以来持续下降了500多点,使巴西发行的国际债券升值,仅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的头11 天,外国投资者就购买了近7亿美元的巴西企业债券在较短的时间内,卢拉就在全世界面前成功地树立起了温和成熟的改革派形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拉上任后将缩小贫富差距作为其执政重点,通过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最低工资及政府补贴等方式切实增加了中下阶层的收入。据权威研究机构瓦加斯基金会的调查,2003年至2005年,巴西贫困人口减少了19%。这些成功的措施为卢拉赢得了巴西基层民众的广泛支持。

2006年,尽管竞选期间卢拉一度被政治金钱交易丑闻困扰,但最终还是在第二轮选举中成功获得连任。卢拉对华友好,重视发展中巴关系,2001年5月,卢拉曾以劳工党名誉主席身份率领该党代表团访华,回国后多次高度赞扬中国的快速发展,呼吁巴西学习中国的经验。

2004年5月,卢拉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卢拉·达席尔瓦是谁?_卢拉回归后中巴关系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