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重阳节爬山的寓意是什么_辞青的意思是什么蚂蚁庄园

重阳节爬山的寓意是什么_辞青的意思是什么蚂蚁庄园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3 18:41:49

重阳节爬山的寓意:

1、登高祈福:古人有山岳崇拜的传统,登高是为了祈福。

2、登高畅享清气:重阳被认为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的地方清气越聚集。

3、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的春游“踏青”相对应。

4、登高避灾:源自东汉时期“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1、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西汉戴圣《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2、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3、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4、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传说当时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赏菊花是什么节日的风俗?

重阳登高寓意是怀恋远方的亲人,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登高台。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其他习俗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传说,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

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阳节

重阳节的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

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是最佳的赏菊时期。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

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重阳节其他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文言文翻译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有着多重美好寓意的节日。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从重阳节之名的来历看重阳节的寓意

重阳节的名称来自于《易经》,是根据《易经》中的记载而来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而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共有两个“九”,这叫两九相重,所以叫作重阳

而在民间,则称之为“重九”,并且取“九”在数字中最大、最长、最久之意,又结合“九九”的谐音“久久”,从而赋予“重阳”为长久、长寿的美好寓意。

由此可见,我国在古代就有在重阳节“敬老”的习俗。

二、从重阳节的习俗来看重阳节的寓意

据汉代资料记载,在农历九月九日,有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他们说这样做可以“令人长寿”。这就说明,在汉朝的时候,重阳节就已经有了“求寿”的风俗与含义了。

其实,不管是插茱萸的习俗,还是饮菊花酒的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治病,说到底就是为了求得长寿。

关于饮菊花酒习俗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他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戚夫人身边的宫女贾佩兰也被赶出宫门,嫁给一个农夫为妻。她将宫内的重阳习俗在乡间传播开来,适应了当时人们重阳节求长生的心理,渐渐形成了全国的重阳风俗。

由此可见,重阳节还有追求长寿的美好寓意。人们希望延年益寿,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愿,并将其寄托到节日之中去,表明这是将其当作一种美好的理想来追求的。

在古代,重阳节还有着登高的习俗。古人认为,上山登高是可以躲避灾祸的,此时也正好是山间的野果药材成熟的季节,爬山登高就有着追求健康、收获希望的寓意

此外,重阳节还有着吃重阳糕的习俗,因为“高”与“糕”是谐音,因此,吃“重阳糕”就寄寓着步步高的美好意义。

三、从现代角度来看重阳节的寓意

由于重阳节在古代就含有长寿之意,同时这也是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于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尊老敬老”的美好寓意就越发明显

公元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使得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如今,重阳节还被人们称为“老人节”。重阳敬老的习俗成为了新的时尚了。

最后说一句,重阳节到来之际,在尊老敬老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重阳节的其他习俗与美好寓意,比如追求健康长寿,到户外享受赏菊带来的美好感受!

重阳登高的由来:古代重阳节“登高”背后的寓意

只有第二句是“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第四句不是重复第二句,而是“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整个诗是写除掉葫芦架时的感受。第二句的“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意思是:有幸白花已经结完了,难道还推辞除掉还有点绿色的蔓子吗?

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有天,忽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爆满。

也巧了,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染。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带来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薰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更是趋之若骛、乐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

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放目、驰骋神思,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

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劳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迅速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

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

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了膜拜,其它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最感人的,当属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秋收毕,仓禀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隋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物质和精神,都恰逢其时。

王勃那首澎湃万丈的《滕王阁序》,即重阳宴上泼醉所致。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了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一件事,至少重阳这天没法熬,无处立足。所以,筑阁砌楼便成了古建时尚,“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重阳雅集、登高揽景的欲望,一俟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某日,走在高楼大厦的街上,我忽想:重阳那天,早年北京人会投奔哪儿呢 何处适于登高放目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据说,除以上各处,玉渊潭、钓鱼台也人气颇盛。而慈禧太后,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先人青睐这些地方,缘由莫外两点:身高和野趣。我盘点了下,清人眼里这群高丘,如今几乎皆废,或荡然无存,或只能算平地。像天宁寺、陶然亭、钓鱼台,实在既没身高,又无野趣。天宁寺畔倒是有根比它高几倍的烟囱。

昔日的“姚明”,如今都成了小矮人。当代京民若过登高节,恐怕得去爬香山或央视转播塔了。鉴于空气清洁度,能瞅多远尚未知。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当被告知卧榻之侧即著名的于山和白塔时,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我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一栋楼。虽沮丧,但我清楚,这是心理落差所致,预期越大,失落越重。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即“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

我想,古时九月九,“三山两塔”必是糯酒飘香、万头攒涌罢。

现在,福州人该去哪儿呢

我看过记载,至清末,各地的“登高会”依然盛行,长沙的岳麓山、广州的白云山、武汉的龟山、南昌的滕王阁、西安的雁塔……都是著名的雅集地。连素无丘山的上海,也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大假山作为“高枝”来攀。

罗嗦了这么多,我究竟想说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引力,有种欲罢不能、鬼使神差的诱惑。而且,先人所涉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不仅慕之趋之,也忠实地护高、养高,捍卫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和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和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他们自然之子的秉性、灵魂里的那股酒意。

在对时季的敏感、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不仅迟钝,而且寡情。

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逼得纷纷自杀,当天然之巍被夷为平地、化作砖头水泥,当世人和媒体眼中只剩下“珠峰”……登高节,只剩一个遥远的背影。

我们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刻度都变了。

我们所用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

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

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了。不久,它即出现在了我的作文里,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我跑去问邻居的孩子,他拼命摇头。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蚂蚁般倚石扶树、跌跌撞撞的醉客们致敬。

我还要向那漫山遍野 *** 裸的笑声致敬。

还要向一坛坛躺在深秋里的菊花酒致敬。

我醉了。恍惚看见了刘伶、嵇康、阮籍……

(本文《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王开岭著。)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 辞青 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 辞青 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 踏青 相对应。

中华5000年的源远流长不仅繁衍了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和宝贵的文化,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往往在这些重要的节日来临时,我们都会采取很多措施来庆贺等等,那么,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

详细内容01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祭祖、插茱萸、吃重阳糕的风俗。

02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 辞青 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 辞青 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 踏青 相对应。 登山祈福 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03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 清气上扬、浊气下沉 的气候,登高 辞青 ,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 桓景登山避灾 。

04

广州过重阳节,民众登白云山,赏秋、健身。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阳江市过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纸鸢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05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 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 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 的说法。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易经》中的数字是正数,“九九”二阳之数相重,所以说“重阳”因为日和月都逢九,所以也叫“重九”。在古代,人们在重阳节爬山祈福、祭神祭祖,祈求长寿。传承至今,增加了尊老等内涵。爬山赏秋和感恩敬老是今天重阳节活动的两个重要主题。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2、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3、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4、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6、享宴祈寿

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代《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时节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发展至今,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

在历史发展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民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首先,在民俗学的概念中,“九”在数字上是最大的数字,有着长远的意义人们认为长寿意味着长寿,因此,重阳节是人们赋予的节日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重阳节爬山的寓意是什么_辞青的意思是什么蚂蚁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