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各位,推荐一下_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昆德拉?

各位,推荐一下_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昆德拉?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3 18:43:32

1)情 人 (杜拉斯)

一位越南出生、家境贫寒的法国女孩遇见了一位华侨巨贾之子,双双堕入爱河,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异域极端爱情,大胆、炽烈却又抑郁、无奈。然而这爱情却遭到各方面的阻挠。女孩所在的中学在家长的压力下几乎把她从学校赶出去;女孩的寡母在刚开始的时候也因对方是中国人而心存芥蒂;而中国情人的父亲更因对方是洋人,门不当户不对,不予应允,甚至以死相逼……

杜拉斯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情人》一书被拍成**后风靡全球,不愧为杜拉斯的顶峰之作。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

这是使昆德拉赢得世界声誉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托马斯既渴望女人又害怕女人,性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此小说因涉及大量性描写而一度遭禁。世界文坛对昆德拉的误读,大致分为捷克的、西方的、第三世界的三种情形:在捷克人眼中,昆德拉是“叛徒”;西方人却把他视为“斗士”;而中国人似乎更愿意把他当成反思民族遭际的有效话语资源与参照物。

“人们一思索,米兰·昆德拉就发笑”,这位喜欢借小说阐释哲理的作家,用他哲人的深邃,小说家的细腻,让小说艺术成为了上帝笑声的回响。

2)谁动了我的奶酪 (斯宾塞·约翰逊)

这是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内容充满了人生中有关变化寓意深长的真理。这是个有趣且能启蒙智慧的故事,内容是在描绘四个住在“迷宫”里的人物,他们竭尽所能地在寻找能滋养他们身心、使他们快乐的“奶酪”的过程,它所揭示的道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在我们的思想中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有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它也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3)失乐园 (渡边淳一)

这是当代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的代表作,堪称情爱文学的典范,并相继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在日本掀起了“失乐园”热。作品讲述的是一场悲剧性的婚外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的都市生活。作品情节生动曲折,真切感人,是一部极好的生活写实小说。

男女主人公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因偶遇而相识,从而开始了炽热、执着的不伦之恋。他们并不是因为缺少关爱而去寻找外遇,也不会因为情感老化而走向离婚,他们既厌倦家庭又留恋家庭,他们作出的所有姿势,都是生命最后的激越阶段的背水一战。

4)你的生命如此朦胧

小说描写了第六代导演安子成长过程中所有的悲哀,以及他对事业、对爱情的执着。**是他人生完整的拷贝,是他最真实的体验,也是他所有的寄托。他的身体可以躲藏得起任何女人,可是却不可以把自己躲藏起来。

八年前他遇到了一双忧郁的眼睛,他似乎在她的眼睛里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但一切都在等待中错过了。在医院里的重逢,他一眼就认出了她,而她根本就不记得自己,他在她的眼睛里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后他要她做他**里的女主角,而其实女主人公雪子的原身就是她,当所有的人还没有明白时,安子已经走了,一种寄托便成了一种生命的体会。

小说几乎用最经典的语言打造出最纯真的爱情神话:告诉人们刻在心底里的爱,才能达到真正的永恒。

5)亲爱的桃色情妇

芸菲,十八姑娘一朵花,初入社会,诸事不顺,万般无奈下做了韦展风的情妇。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韦展风这个“情场浪子”和她一夜情后,两人的关系会在哪一种画下句点?情人?!情妇?!新娘?!

韦展风的前女友楚芊芊为了夺回旧爱,从中作梗,致使两人心生芥蒂,于是一场性、契约、爱情的攻防战就此展开……

作者蓝玫在小说里不想对任何行为做出批判,而是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一件事情的背后,可能有许多看不到的面相,赋予任何的道德批判可能都是不必须的,当生命归零,一切都得重新来过。

6)第一次亲密接触

一篇几乎是随手涂鸦写下的文字,一夜之间被中文网络的大大小小的BBS转贴,使这篇小说几个月内成了网络爱情的新经典,被誉为“华文世界第一本网络发烧小说”,这就是《第一次亲密接触》。该小说也因此成为台湾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网路小说。

作者痞子蔡以幽默恢谐的笔风描写了一个几近真实的令人潸然泪下的爱情故事。从女主角在工学院路上的轻舞,到与男主角在麦当劳里的初会,再到南台戏院内的铁达尼号、胜利路巷口的香水雨,终于到荣总病院的依依嘱托,终至女主角22岁生日的那天男主角收到女主角生前留下的遗书……

《175篇经典外国小说》 001.txt前言

002.txt宾叔叔的抉择〔阿尔及利亚〕奇努阿。阿切贝

003.txt一个黑夜〔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

004.txt小园中〔奥地利〕里尔克

005.txt二草原〔波兰〕显克微支★

006.txt大理石鸽子〔丹麦〕凯尔德。阿贝尔★

007.txt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德国〕布莱希特★

008.txt笑者〔德国〕海恩里克。波尔

009.txt轻蔑的一瞥〔德国〕库森别格尔

010.txt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011.txt快乐〔俄罗斯〕库普林

012.txt变色龙〔俄罗斯〕契诃夫

013.txt在邮局里〔俄罗斯〕契诃夫

014.txt幻想曲〔俄罗斯〕高尔基

015.txt路过〔俄罗斯〕赫尔岑

016.txt门槛〔俄罗斯〕屠格涅夫

017.txt一个东方的传说〔俄罗斯〕屠格涅夫

018.txt退休的女人〔法国〕安妮。索蒙

019.txt穷人的眼〔法国〕波特莱尔

020.txt两所客店〔法国〕都德

021.txt知事下乡〔法国〕都德

022.txt鲁宾逊。克鲁索补遗〔法国〕米歇尔。杜尼叶

023.txt夏尔爵士和电报〔法国〕米歇尔。葛利索里亚

024.txt逗乐〔法国〕莫泊桑

025.txt花园别墅〔法国〕莫洛亚

026.txt沙葬〔法国〕雨果

027.txt林中猫的故事〔芬兰〕彭蒂。哈恩帕

028.txt森林艺人帕齐〔芬兰〕彭蒂。哈恩帕

029.txt猪胎〔芬兰〕马蒂。乔恩波尔维

030.txt港口和大海〔芬兰〕托伊沃。佩卡宁

031.txt康乃馨〔加拿大〕L.M.弗西亚

032.txt煤桶骑士〔捷克〕卡夫卡

033.txt火水灯下〔马来西亚〕柏一

034.txt跨栏高手〔马来西亚〕张依苹

035.txt坐〔美国〕H.E.弗朗西斯

036.txt成功的男人〔美国〕T.G.博伊尔

037.txt梦想者〔美国〕阿尔弗莱德。科波

038.txt魔术〔美国〕阿瑟。古德弗烈

039.txt爵士大王〔美国〕唐纳。巴斯米

040.txt快乐时光〔美国〕艾萨克。阿西姆

041.txt被打开的密函〔美国〕爱尔斯。爱辛格

042.txt告密的心〔美国〕爱伦坡

043.txt考驾照〔美国〕安吉利卡。吉布斯

044.txt四个男人和一个盒子〔美国〕

045.txt沙那罕名琴〔美国〕保罗。琼斯

046.txt公园里的星期天〔美国〕贝尔。考夫曼

047.txt世界末日〔美国〕贝内特。柯夫

048.txt魔法〔美国〕波特

049.txt妈妈〔美国〕戴维。奥丹

050.txt桥边的老人〔美国〕厄尼斯特。海明威

051.txt雨中的猫〔美国〕厄尼斯特。海明威

052.txt外国佬〔美国〕弗朗西斯。斯蒂格穆勒

053.txt比利的马子〔美国〕戈登。杰克逊

054.txt进化论〔美国〕贺尔曼。梅森

055.txt飞行员的抉择〔美国〕亨特。米勒

056.txt三山夹峙的谷地〔美国〕霍桑

057.txt一小时的故事〔美国〕凯特。乔宾

058.txt谢谢你,女士〔美国〕兰斯顿。休斯

059.txt小精灵〔美国〕劳伦斯。威廉斯

060.txt流行的技术〔美国〕雷蒙德。卡弗

061.txt小偷〔美国〕雷蒙德。卡弗

062.txt恐惧之外〔美国〕鲁思。斯特林

063.txt爱时而脆弱〔美国〕罗伯特。M.罗斯

064.txt寓言一则〔美国〕罗伯特。福克斯

065.txt晚餐时间〔美国〕罗素。爱迪生

066.txt狗的日子〔美国〕马克。斯特兰德

067.txt心脏病〔美国〕马克斯。阿普尔

068.txt绿色的秘密〔美国〕玛丽。迪拉姆

069.txt月光女士〔美国〕玛丽。诺尔丝

070.txt冤家〔美国〕毛姆

071.txt来自奇怪正方体的声音〔美国〕纳尔逊。邦德

072.txt鸽〔美国〕欧。亨利

073.txt桥〔美国〕帕梅拉。佩因特

074.txt私人接触〔美国〕切特。威廉森

075.txt自信心〔美国〕山姆。F.修利尔

076.txt银行抢案〔美国〕史蒂文。舒曼

077.txt签名〔美国〕斯蒂芬。狄克逊

078.txt肯肯舞〔美国〕阿图洛。维万特

079.txt奢望〔美国〕陶丽丝。派克

080.txt乡下佬的劝告〔美国〕威廉。萨洛扬

081.txt幸存者〔美国〕休。B.卡夫

082.txt谜〔美国〕伊丽莎白。特伦特

083.txt重聚〔美国〕约翰。奇佛

084.txt仆人西蒙〔前苏联〕阿。伊萨克扬

085.txt话的力量〔前苏联〕巴甫连科

086.txt莫斯科的天空〔前苏联〕格。古里亚

087.txt澡堂〔前苏联〕米海尔。佐希切柯

088.txt夜色中〔前苏联〕瓦拉姆。夏拉莫夫

089.txt狗鼻子〔前苏联〕左琴科

090.txt樱树下〔日本〕井基次郎

091.txt再会〔日本〕阿刀田高

092.txt棒〔日本〕安部公房

093.txt家〔日本〕川端康成

094.txt面貌〔日本〕川端康成

095.txt雨伞〔日本〕川端康成

096.txt看袋鼠〔日本〕村上春树

097.txt孤独〔日本〕岛崎藤村

098.txt假如是你的话〔日本〕都筑道夫

099.txt刻在树上的记号〔日本〕都筑道夫

100.txt老俩口〔日本〕都筑道夫

101.txt旅途的终点〔日本〕都筑道夫

102.txt食欲〔日本〕都筑道夫

103.txt阿政〔日本〕葛西善藏

104.txt悬崖〔日本〕广津和郎

105.txt少年的悲哀〔日本〕国木田独步

106.txt两分硬币〔日本〕黑岛传治

107.txt父亲的年龄〔日本〕吉行淳之介

108.txt墙〔日本〕吉行淳之介

109.txt提包里〔日本〕吉行淳之介

110.txt蛙〔日本〕芥川龙之介

111.txt英雄之器〔日本〕芥川龙之介

112.txt鬼打墙〔日本〕井上雅彦

113.txt情死〔日本〕立原正秋

114.txt古今传奇〔日本〕山田惠子

115.txt今昔物语〔日本〕石川达三

116.txt满愿〔日本〕太宰治

117.txt信念〔日本〕武田泰淳

118.txt挂幅〔日本〕夏目漱石

119.txt梦〔日本〕夏目漱石

120.txt伤痕〔日本〕小林多喜二

121.txt艾美儿〔日本〕星新一

122.txt超车〔日本〕星新一

123.txt海〔日本〕星新一

124.txt强盗的苦恼〔日本〕星新一

125.txt壶〔日本〕星新一

126.txt绿〔日本〕星新一

127.txt筒〔日本〕星新一

128.txt雪〔日本〕星新一

129.txt夜〔日本〕星新一

130.txt竹〔日本〕星新一

131.txt水泥桶中的信〔日本〕叶山嘉树

132.txt转生〔日本〕志贺直哉

133.txt拥有百科全书的人〔瑞士〕瓦尔特。考尔

134.txt日食〔瑞典〕谢尔玛。拉格洛芙

135.txt如此警察〔斯里兰卡〕古纳瓦尔特那

136.txt我是怎样自杀的?〔土耳其〕阿吉兹。涅辛

137.txt田野里出世的婴孩〔土耳其〕奥尔汉。凯马尔

138.txt母亲的勋绩〔西班牙〕狄森塔

139.txt横田少佐〔新加坡〕希尼尔

140.txt黄狗事件〔新加坡〕希尼尔

141.txt美丽的谎言〔新加坡〕希尼尔

142.txt退刀记〔新加坡〕希尼尔

143.txt花色品种〔匈牙利〕厄尔凯尼

144.txt汽车司机〔匈牙利〕厄尔凯尼

145.txt有谁知道〔匈牙利〕厄尔凯尼

146.txt匿名信〔意大利〕莫拉维亚

147.txt以弗所的寡妇〔意大利〕彼脱罗尼亚

148.txt红宝石〔意大利〕柯拉多。阿尔瓦洛

149.txt鞋〔意大利〕马西莫。邦腾佩利

150.txt一对夫妇的故事〔意大利〕意大洛。卡尔维诺

151.txt占星师的一天〔印度〕R.K.纳拉扬

152.txt搬家〔印度尼西亚〕阿蕉

153.txt应战〔印度尼西亚〕阿里安

154.txt窗里窗外〔印度尼西亚〕白放情

155.txt他只有一百盾〔印度尼西亚〕北雁

156.txt忏悔〔印度尼西亚〕竹樱

157.txt斜阳〔印度尼西亚〕冰湖

158.txt愿为连理枝〔印度尼西亚〕高鹰

159.txt大慈善家的父亲〔印度尼西亚〕歌林

160.txt横祸〔印度尼西亚〕立锋

161.txt扒手〔印度尼西亚〕立锋

162.txt大小通吃〔印度尼西亚〕林万里

163.txt智擒偷情贼〔印度尼西亚〕林万里

164.txt坟前〔印度尼西亚〕金梅子

165.txt庙内,庙外〔印度尼西亚〕金梅子

166.txt高境界〔印度尼西亚〕莫名妙

167.txt旧瓶〔印度尼西亚〕莫名妙

168.txt是你教我的〔印度尼西亚〕雯飞

169.txt关心别人〔印度尼西亚〕意如香

170.txt劳驾,买两张两便士的票〔英国〕曼斯费尔德

171.txt瑞金诺的唱诗班怪招〔英国〕沙奇

172.txt裁判所〔英国〕王尔德

173.txt行善者〔英国〕王尔德

174.txt鬼屋〔英国〕维琴妮亚。沃尔芙

175.txt当玫瑰开花的时候〔智利〕佩德罗。普拉多

有谁知道 ,米兰昆德拉的说话“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笑”是什么意思

上海译文出版社 郭宏安(译)

这是米兰昆德拉少有的一部剧作,即使是个剧本,但是也有浓厚的昆德拉色彩,读起来手不释卷。这本剧作大概完稿于1971年,需要提醒的是,俄国在1968年占领了昆德拉的祖国捷克斯洛伐克。

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昆德拉自己写的序言当中,一开始就表达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厌恶,有人建议他改编《白痴》作为剧本,但是他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如此。一直热爱契科夫的他,厌恶陀氏的原因并不是单纯因为祖国被俄国人所占领,而纯粹是陀氏的作品风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令我反感的东西,是他的书的气氛:一个什么都变成感情的世界。换句话说,一种感情被提升至价值和真理的位置。”、“那个世界充满了过分的举动、阴暗的深刻性和咄咄逼人的感伤,令我厌恶。” 昆德拉厌恶的正是一种把感觉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态度,因为这对于客观世界来说是可怕的。 “感觉对人来说是不可少的,但是它一旦变成一种价值,一种真理的标准,就是可怕的了,例如成为一种行为的理由。最高贵的民族感情随时都可以证明最凶恶的暴行:胸腔里鼓荡着高昂的感情,一个人却打着爱的神圣旗号做着卑鄙之事。” 他的祖国就是这样被俄国用所谓的爱而占领,他们甚至觉得受伤的是自己 :“为什么这些捷克人(我们是那么爱他们!)不愿意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用跟我们一样的方式生活?多么遗憾,必须使用坦克告诉他们什么是爱!”

当代替了理性思维的感觉成为不理解和不宽容的原因本身时,就成为了荣格所说的“野蛮的上层建筑”,因为人们对于真理的判断由外部转向了内心的专断之中。此外,这也与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的俄国的精神状态有关,著名的俄罗斯灵魂是深刻且野蛮的,就在俄国沉重的非理性压到昆德拉的祖国上时,他感觉到一种大口呼吸西方现代精神的本能的需要。于是他十分怀念狄德罗以及他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这是他的最爱。于是他出于个人的爱好写下来了这个剧本,值得一提的是,昆德拉强调这不是改编,是他自己的剧本,是他对于狄德罗作品的一种变奏或者致敬。音乐素养同样十分高的他在一场音乐的变奏中得出灵感,并且他的写作风格也像一场多声部的演奏会,多个故事线同时进行,可谓是复调的完美运用。在这个变奏的过程中,昆德拉已经给把狄德罗的小说重新赋予了一身血肉,浑身散发着昆德拉的气息。

于我个人而言,虽然我已经不再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之前也算是比较喜欢的,接触的也比较早,他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我都有看,但是最喜欢的还是短一点的《地下室手记》,我觉得这篇才是真正的陀氏的魅力所在。我在看意识流小说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陀氏的作品称不上意识流,明明也是在大量描写人的内心活动。现在才稍微明白一点,他写的是感觉,而像乔伊斯写的是意识的流动,不掺杂太多的感觉,所以读起来才这么难。不管怎么说,昆德拉使我看到了俄罗斯文学的更多方面,以及对于感觉至上的批判。

《雅克和他的主人》的剧本的其实主要分为三个故事,简单来说,雅克曾经给他最好的朋友带绿帽,主人被最好的朋友带绿帽,中间穿插了一个剧情外的故事,男爵夫人为了报复男爵的变心,使技让他爱上一个妓女并与她结婚。我认为在此无需对故事情节进行过多的描述,因为他的作品读起来是十分舒适的,概括情节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看了之后的舒适感是无法言喻的。以下为几段摘抄。

“我知道,大师,您是伟大的狄德罗,我是拙劣的诗人,但我们这些拙劣的诗人人数是最多的,我们永远是大多数,全人类都是由拙劣的诗人组成的!而公众由于其精神、其趣味、其感情不过是拙劣的诗人的聚会而已。您怎么能以为一些拙劣的诗人会冒犯另一些拙劣的诗人呢?组成人类的拙劣的诗人迷恋拙劣的诗句!正是因为我写拙劣的诗,有一天我才会成为一个公认的大诗人!”(媚俗的拙劣)

“柱头隐士圣西梅翁在一根四十米高的柱子上生活了四十年,祈祷上帝给他力量在一根四十米高的柱子上生活四十年祈祷上帝……西梅翁头不晕吗?不,不晕。您知道为什么吗,我亲爱的孩子?因为他从不从柱子上往下看。他永远望着上帝,望着天。仰望上天的人永远不会头晕。”(盲目的信仰)

有一天,鞘和刀像捡破烂的一样吵了起来。刀对鞘说:“亲爱的鞘,您真是一个荡妇,每天您都接待新的刀。”鞘回答刀说:“刀,我亲爱的,您真是一个*棍,每天您都换鞘。”(超越道德的放荡)

“在这世界上一切都不确定,事情就像刮风一样变换着方向。风在不断地刮着,您甚至都不知道。风在刮着,幸福变成不幸,复仇变成报答,一个轻浮的姑娘变成了一个谁也比不上的忠实的女人……”(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前定,不管是哪儿。(环顾四周)不管是哪儿?(用手划了一个大圆圈)无论您往哪儿看,全都是前面,往前走啊。”(人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却都是向前)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特点根据他自己的总结,分为以下三点:

一、令人惬意的结构上的自由;二、放荡故事与哲学思考恒常的相邻关系;三、这些哲学思考非严肃的、讽刺的、滑稽的、震撼人的特性。我觉得没有比这再合适不过的评价了,无论是小说的语言、结构还是其深层次引起的思考,都完全符合这三点。

“小说怀疑世界让我们相信的东西”,米兰昆德拉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是从根基开始让你产生怀疑,把所有你以为神圣的东西拉下神坛。但也无需恐惧,因为怀疑可以让你揭开神圣的面纱,从而更好的看清本质。

周瑟瑟的相关评论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以智慧闻名世界的犹太人的格言,其实,古今中外的智者都认识到了人类知识和思维状况的局限性,蒙田说,“我什么也不知道。”但是,人们从不放弃追求真知、求索求道的努力。思想是人的快乐!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格言被现在的中国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五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典礼中的演讲词,米兰·昆德拉使用了它。此文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也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警句道出了昆德拉对生命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因为人的自作聪明,也因为人自身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我们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这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下无法打破的怪圈,亦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狭隘卑微的一部分。由于不能摆脱,于是开始怀疑和否定,最终却陷入了一场人性悲剧。其悲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整个过程中人类始终做不到自我超越。

米兰昆德拉是哪国人,代表作是什么

长篇小说《暧昧大街》评论精选

周瑟瑟向米兰·昆德拉的致敬是够格的

――张颐武(北大中文系博导、评论家)

中国人从见识少到历经沧桑,成熟起来,米兰·昆德拉参与了这个历史历程。我觉得周瑟瑟这个致敬恰到好处,他的致敬是够格的。中国的作家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力量,所谓模仿不是模仿,而是再创造。这部作品给我们二十年来对米兰·昆德拉的情结是一个非常好的回应和回答。用翻译文体来写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色。周瑟瑟这个作品把翻译文体活化了。诗人的传统里面,欧化的传统是很强的,现在周瑟瑟把欧化的传统延续下来,把外国文学转变成了我们血肉的一部分,这使他非常有力量。特别是他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历史记忆的发展,他把人生里面最坚硬的部分表现出来触动我们内心里面最柔软的东西,这个妙处很难传达。中国的大历史和周瑟瑟的小历史都结合在这个书里面,他让我们感到非常沧桑的历史感。现在周瑟瑟还活着,他用自己的生命重新见证了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流传,我们感觉到米兰·昆德拉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很自豪的一件事。

支持青年作家“向大师致敬”

――李正武(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周瑟瑟是从武汉走出来的青年诗人、小说家,出版过多部诗集。当我们看到他的这部作品时,对他诗意的语言、独到的叙述方式表示认同,决定出版这部长篇小说。我们认为一个青年作家所具有的这种“向大师致敬”的行为应该给予支持,同时也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对有独到艺术追求的青年作家的支持。

独特的方式写人生存的一种普遍状况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导、评论家)

过去周瑟瑟是个很优秀的诗人,现在中关村IT业的生活重构了他对生活的一种视野和认识,这部小说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体现了作者在个人转型中的速度。他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写人生存的一种普遍状况,非常敏锐地抓住了一些东西,这本书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不在于他具体写了什么东西,而在于他写出了这样一个状态。

诗人给小说带来的异质

――王干(《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评论家)

如果说,周瑟瑟写诗是为了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愉悦的话,那么他写的小说却改变了精神追求的方向,变成了一种向下的寻找:在繁琐的生活中、在男人与女人追求与被追求的游戏中寻找一种蜕变,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其实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寻找自己。寻找自己是“后小说时代”一个非常明显的症候。在貌似书写社会的时候始终都在确证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位置。时下写小说者的身份就深刻反映了这个问题。诗人加入小说家的队伍,给小说带来很多异质的东西。周瑟瑟以一个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感和语言表达方式,来触及到我们暧昧的生活状态,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让人想起了王小波

――张锲(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

看到周瑟瑟让我想起了王小波。我常常感到很遗憾,王小波去世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他当时的创作非常坎坷和艰难,直到他去世我们也没有机会为他做一些工作。现在我老是想王小波这个人为什么不是中国作协会员,他是愿意入会的。但有些同志在对待他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种偏激和不准确的看法,所以把王小波这样一个重要的作家在我们文学史上遗漏了,到现在还没有引起重视。我看到周瑟瑟出版了这么多的诗集,写了这么多小说,在文学界也很活跃,并且受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特别的青睐,对此我很高兴。另外,“暧昧”这个词应该也要反思一下,过去我们过分看重文学的教育作用,好像只有教育才是唯一的力量。所以我们写的东西总是想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这部长篇小说取名叫《暧昧大街》就很有意味。这部长篇小说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胡春是能够留下来的一个艺术形象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评论家)

这部作品是不是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仿写,乃至需要不需要向米兰·昆德拉致敬,都另当别论;但它奇得不同凡俗,怪得别有韵味,就这种艺术特点而言,当代作家中很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暧昧大街》在对于生活的艺术表现上,看起来不够“形似”,但却做到了“神似”。换句话来说,周瑟瑟是以嬉戏写悲凉,以荒诞写真实。《暧昧大街》里的胡春,是生活在当下都市中的中关村科技城的现代气息的文人,他在环境与心态的同步“暧昧”中也慢慢迷失了自我。他可能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极其有个性,非常有意思的一位人物,因而也是能够留得下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暧昧大街》是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中有着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追求的,没有过多地迁就市场和委屈自己。这是周瑟瑟个人的一个新的成果,同时也是一种倾向的声扬。

周瑟瑟给了中国文学界一个标本

――刘硕良(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顾问、资深出版人)

周瑟瑟原来写诗,现在做电视节目,同时写小说,这很难得。文学应当丰富多彩,作者队伍的组成也应该复杂多样,文学才能够越繁荣。周瑟瑟这部作品给中国读者的窗口开大了一点,给中国文学界多了一个借鉴的标本。一位企业家来做的这种实践和研究,尤其难得。他走的路子是很值得肯定的。

周瑟瑟与昆德拉领受并遵循了“小说的智慧”

――唐晓渡(作家出版社编审、评论家)

昆德拉的小说曾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既有历史境遇和心路历程近似的缘由,也有小说本身的缘由。昆德拉的所谓“小说的智慧”,并不排斥传统小说格外推重的“故事性”,但将其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它也不准备通过小说谋求任何历史或道德的替代性解决,而以对“终极悖谬的时代”,对这一时代天空下的人类生存有所发现为首要诉求。这种“小说的智慧”迄今为止对中国当代小说来说仍然足够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暧昧大街》的出版确实值得祝贺。据此周瑟瑟向昆德拉的致敬也完全成立: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相似,而是因为他们共同领受并遵循了“小说的智慧”。昆德拉有一个观点,是说假如小说有什么使命的话,这使命就在于不断勘探生存的不同领域,以提供一幅“生存的地图”。对早已摆脱了宏大叙事的窠臼,却又在对市场化的不断妥协中失去了发展势头的当代小说来说,这部小说肯定是一个启示。

《暧昧大街》是一部内省的作品

――邱华栋(《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

《暧昧大街》是一部内省的作品,是周瑟瑟诗人身份没有消退时期的写作,充满了想象和幻想的成分。虽然它有对当下生活的分裂观察,如同再回望蝇眼中分裂开来的世界,但是却有着诗心与诗的意象,类似瓶子里的水轻轻地晃荡。这部小说是一部幻想和隐喻之书,一部诗人内心影子投射的经过快速剪辑的画册。它是前现代的,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无论人物还是场景,都有些古典主义即将死亡的预兆。

“暧昧”与没有让灵魂安居的“家”有关

――沉河(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诗人)

记得在“媚俗”这个词流行的同时,另一个词――精神家园也曾流行。寻找精神家园成为当时很多诗性光芒笼罩下的人们的呼唤。“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一个痴人说的梦,但在当时却是一种人生光照。我不敢妄自猜测作者写作这部小说的真正用意,但却相信“暧昧”确乎与没有“真正的家”,没有让灵魂安居的“家”有关。主人公胡春作为一个曾经的反媚俗的斗士是如何变成一个面目不清的暧昧者的,正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真正思考。

与世界接轨的汉语小说

――尚地(诗人、作家)

这是一部在写作方法上没有中国“脐带”,完全可以与世界接轨的汉语小说。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文化交流给汉语写作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世界化的速度之快。总体上讲《暧昧大街》延续了米兰·昆德拉和卡夫卡的诗性写作。形象精当而准确,语言的静美也随处可见。

展现了暧昧人的精神状态

――吴晨骏(《海峡》杂志编辑、作家)

我感觉这个小说很好地表现了城市人的生活状态,我是很喜欢的。《暧昧大街》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胡春的心理刻画部分。我想周瑟瑟这部长篇小说的意义,大概就是把这一类暧昧人的精神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吧。要把“暧昧”写好,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周瑟瑟勇于担此重任。

准确地描摹了当下的精神与情感状态

--叶匡政(《凤凰周刊》主笔、诗人、学者)

周瑟瑟的《暧昧大街》似乎在寻找这个答案。我觉得“暧昧大街”四个字非常准确地描摹了当下国人的精神与情感状态。“暧昧”是个很有意思的词,拆开了看,“日日未爱”,是呵,因为“日日未爱”,所以“日日无爱”。我不知道在一个“日日无爱”的国度,能诞生出怎样的文学作品?耶酥说,时间来不及了,我不能再做比喻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大概是说,我们相信过的文学,我们模仿文学生活的时代正在消逝,无论我们能否理解,它都活生生地降临了。想必周瑟瑟在《暧昧大街》中的愿望,就是追溯这一切发生的源头。

诗人转向小说创作所能达到的高度

--安琪(中间代诗人)

通过对《暧昧大街》的阅读让我体会到一个诗人,当他偶尔转向小说写作时他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这高度首先体现在语言对生活的切入和指证上,《暧昧大街》的语言极其流畅,这流畅有别于世面上通行的或精致过头譬如安妮宝贝或残忍不堪譬如莫言的流畅而显出了周瑟瑟特色,即优雅的思辩的独自制造出自己的世界的能力的流畅。由此我想引出《暧昧大街》的第二个高度,即周瑟瑟到底为我们制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这世界是否与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有关,是否就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答案是,它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但已经经过了周瑟瑟的冷静处理,而显出了一种超拔。《暧昧大街》里涉及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大雅大俗,他们纠缠穿插于身份为私人诊所医生的主人公胡春周围,而在出场时就天然地处于被观看被解剖的位置。读者的眼光也因而跟随主人公的眼光去观看他们解剖他们。

你都喜欢过哪些书籍?

他是捷克人,代表作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中国读书界对昆德拉的了解得益于翻译界的工作。就我所知,国内对昆德拉的翻译,比较早的是韩少功,他与他姐姐合作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现中译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十五年来,昆德拉的作品,除了早年用捷克文写的诗歌和剧本,以及2003年三月才推出的法文版小说《无知》,几乎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了,有的还有几个译本。我不知道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引进昆德拉的十三部作品之前,哪些出版社购买过昆德拉的中文简体字版权,但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都没有以合法的手续购买版权。我特别赞同艾晓明在1996年香港《明报周刊》上讲的那段话:“为了避免作品‘橘逾淮而成枳’的宿命,我想,我们是否需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有没有可能按照《伯尔尼公约》和既有的著作权法,礼待昆(德拉)先生,然而再考虑,有没有可能原原本本地介绍他的文字?”这两种可能,上海译文出版社现在都给我们提供了。我想,有了这两种可能,我们便有了进一步理解昆德拉的可能性。

说起昆德拉,有人会说他在他的祖国捷克影响力不大,怎么在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反响,是不是有点反常?实际上,昆德拉早在移居法国之前,已经是捷克第四届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只是因为带头说了真话,才被开除出党。据蒋承俊介绍,在1977年,捷克有七十六名人民艺术家、三百六十名功勋艺术家、七千多名艺术工作者签名发表了捷克斯洛伐克文艺界《宣言书》,其中曾这样写道:“……我们极端鄙视这么一帮子人,他们狂妄自大,虚荣心重,优越感强,自私自利,无耻之尤,甚至为了几个臭钱,不惜出卖自己祖国的利益,参加了叛徒集团,脱离了人民,离开了人民的生活,背弃了人民真正的利益而投入帝国主义怀抱,成了反人道主义的工具,堕落为那些颠覆和制造各国间不和的人的传声筒。”在这样的声讨中,昆德拉的作品在捷克当然不可能流传,不流传也就不可能有影响。我觉得这种情况一定会有改变,历史会说话的。

昆德拉在中国的影响确实不小,但在西方,昆德拉的影响更为持久而广泛。他在美国,在法国,在意大利,在西班牙,还有在以色列,都获得过文学大奖。据我们了解,他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20种语言,几乎所有作品都有了译文,在世界广为流传。实际上,是翻译造就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昆德拉,是翻译赋予了昆德拉的作品以丰富的生命。

昆德拉的作品被广泛翻译,甚至不断重译,说明了他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昆德拉作品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独特的个性和多重的解读可能性。应该说,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是昆德拉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国内,有哲学家如复旦大学的俞吾金,从哲学角度对昆德拉的话语世界进行过阐释,认为其作品“铸造新的时代精神”;比较文学家乐黛云认为昆德拉“成功地完成了哲理与故事、梦与现实的结合,或者说创作了一支把哲学、叙事和梦合为一体的复杂交响乐”;文学评论家们则更推崇昆德拉掀起的小说“革命”,对其小说的“新”与“奇”,对其小说技巧的创新进行探讨。可以说,就阐释的多样性而言,近二十年来,从国外译介到中国来的外国作家,几乎没有哪一个能与昆德拉相比。我想,随着这次昆德拉作品的系统、全面地推出,为我们全面评价和理解昆德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昆德拉的作品的生命力,还在于围绕昆德拉本人及其作品,有着种种的不解,甚至误解。实际上,不解甚至误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不可避免的。昆德拉深刻地认识到不解甚至误解的不可避免性,就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在第三部分就有一部小小的“不解之词汇集”。诸如忠实与背叛,灵与肉,存在的轻与重,对所有这些有关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在他看来就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认识和“误解”。而他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既然不解和误解普遍存在,那么就作品而言,在翻译和接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误读。从作品的理解、翻译和接受的历程来看,误读是必然的。个人的误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集体性的强迫性误读。比如,以政治或意识形态的标准,对昆德拉的作品进行唯一的评判。在我看来,好的翻译应该是为理解开拓空间。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以往的译本中常有删节和改动,这是为避免误读而实际上又造成误读的原因之一。这次上海译文出版社组织系列译介昆德拉,我想其中大部分的删节或改动是有可能还其真面目的。十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我们全面理解昆德拉提供了新的可能。再说随着国际文学界对昆德拉的不断解读,也开拓了我们认识昆德拉的视角,为我们翻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昆德拉对翻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有比较明确的原则,我想我们翻译昆德拉,首先应该尊重他,至少对他的思%C

米兰昆德拉的《慢》,这本书怎么样?

最近的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人均阅读纸质书4.58本。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数字。遗憾之处不是书读少了,而是缺少阅读这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容易营营役役、面目模糊。

我们爱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

你有多久没有翻开一本书了?现在躺在你床头枕边的是哪本书?最近你读到的那句话让你怦然心动?

最喜欢的书里,藏着内心深处的秘密。

《狱中记》,王尔德

我们都是同性恋,但是,因为这本书,我不再害怕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

《蛤蟆的油》,黑泽明

那时正是人生低谷,困顿不堪。在一次旅途中看完了这本书,其中有一段话印象很深,大致是说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只是有的人奋力改变,有的人心甘沉沦。自己忽然就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后来每当诸事不顺时总会想起这本书,依然很受鼓舞。

自从看过这本书,每天照镜子的时候都会想,今天好好努力,来日的时候会惊出自己一身油。

《哀愁的预感》,吉本芭娜娜

每一次觉得生活充满无望和悲凉的时候总是会读吉本芭娜娜的《哀愁的预感》。诚如踢踢学长所说,吉本芭娜娜自带一种谜之温暖,总是会让我重新觉得,命运也好生活也罢,总是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就像那句“我亲眼看到了‘命运’这个东西。不过,没有任何东西失去,尽是收获。”

《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

我的人生指南,我的心灵之书。自从小学四年级第一次读到,就超级喜爱。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一切,读它都能得到答案。收集了好多版本。我会留给你麦田的颜色,而我只是一朵不肯开口挽留爱人的玫瑰。

保持童心有多重要。沉沦在小王子的故事里,他的旅行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联令人深思,而那朵带刺的玫瑰和等爱的小狐狸,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模样。这本书讽刺的人和事物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小王子的旅行,不会停止。

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只是后来他们都忘了。

《小时候》,桑格格

相信每一个中国大陆的70、80后的孩子们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趣味横生,又引人深思,特别不一样。

桑格格把关于童年的记忆用四川话一笔一笔慢慢记录下来,每次随便翻开一页就能笑好半天,感觉能回忆起小时候秋天外公家玉米地燃烧的秸秆的味道。

《皮囊》,蔡崇达

这是小镇青年走出来后面对成长的类自传文本,以文字追逐祸福得失,而自己也反应在交集的亲人之间。一句话,尽管去经历,心知道就行。

触动内心,让自己学会去接受去理解他人,细说不出哪些情节与段落,只记得当初看书时我落泪了。

《浮生六记》,沈复

喜欢里面的主人公云淡风轻,相濡以沫的深情,也是我送给他的第一本书。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记得高三坐在灯火通明的大教室里,我一个人偷懒在看闲书,看到哭泣的骆驼那一章节,觉得这个世界上,遥遥千万里之外,有人经历超越我眼界的事情,但却毅然扛起落在自己身上的乌七八糟的事情,又那么自然而然。那些拼尽全力的人啊,上天从来不说我爱你,但你看远处漫山遍野都开满了鲜花。

向往那种随性洒脱的生活。

17岁年那年暑假无意中看了《撒哈拉的故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有了梦想,出去看世界的梦想,8年后梦想实现了,感谢神。

《荆棘鸟》,麦卡洛

鸟儿胸中有荆棘但它一直不停的歌唱,直至死去,那是世上最美的声音。在拉尔夫眼中梅吉是玫瑰的灰烬,灰烬必最终归于灰烬,所以即使最后梅吉用一生的爱也没有真正拥有过拉尔夫。但她一直追求着。想到这儿,其实我们的生活与理想也如此,有些东西我们一直在追求但可能永远也无法到达真正拥有。但我们还会像鸟儿一样,像克里一家人一样不停的追求着,即使无法完全拥有,但至少过程中我们曾发出那最美的歌声。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村上春树

爱和生活是两件事。

《流浪集》,舒国治

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流浪。丢开一切无用的外物和思想,放开自己的大脑和心灵,去寻找最重要的东西。

《叫魂》,孔飞力

作为历史学科的初入者,徘徊一年,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历史学者的使命感,感到了懂得将史料与故事结合的不可思议。 “我们最大的激情,就在于将意义赋予生命--尽管这种意义有时是令人生畏的。”

《金色梦乡》,伊坂幸太郎

这本书讲的故事虽然是大逃杀类型,却没有过多的惊险刺激,反而是更多的淡淡温情.在荒诞的社会苟延残喘,在整个主流社会都反对主角之时,他却收到了来自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给人以“即使世界上99%都反对我,但是至少还有1%的人站在我这边啊”的温暖,让人能鼓起勇气继续生活。

《我不知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于好奇,一是诺奖得主的作品,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身为环境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切尔诺贝利事件这个名词不止一次出现在授课老师口中、专业书里。尽管如此我们对它的了解很浅薄,震惊世界的的八大公害之一,直到读完这本书才发现那样一场灾难对于切尔诺贝利人意味着什么,一无所知会带来巨大的恐惧,粉饰太平会牺牲许多无辜的生命,可那个时刻好像没有所谓正确的选择,这一次前所未有的灾难前人显得很渺小、很无助,太过悲伤的记忆会让人不由自主选择缄默。切尔诺贝利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但它不会也不该被遗忘。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柯艾略

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来帮你~

《活着》,余华

高中上课时偷偷借同学来看的,但没看完,很遗憾,到大学后特意去图书馆找这本书,从新又读了一遍,在这个社会里,不管生活对你如何残酷,都还是要好好活着。

《草房子》,曹文轩

简单纯真又丰富的世界让我向往感动,我知道那个世界离我越来越远,是我永远也找不到世外桃源。

《红楼梦》,曹雪芹

在十岁二十岁的年纪,把这本书读了至少五六遍,找资料把看不懂的地方手动注解过。把里面的诗词抄在笔记本上,因为红楼梦的缘故又看了金瓶梅,西厢记等。把电视剧的dvd买了,把电视剧看了n遍,大学毕业论文写的红楼梦。那时候真的是痴迷,现在好像没有做过这么迷妹的事了。喜欢那个时候那样着迷专注的样子。

读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最初只是年少的喜欢,偶然跟他说了,生日时送给我一套非常棒的版本,爱不释手。后来,无论出发去哪里,行李箱总放着一本,临睡前读几页,梦似乎都安稳了。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李银河

像我这般生性淡漠,读这本书时觉得爱情好美好,又温暖又有趣,一想起来都会觉得心情好。

《西安1460》,徐璐

喜欢到疯了,读书的年代。人始终都应该向着明媚的方向走,相信生活,生活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雪国》,川端康成

“嗯,这我都明白。”姑娘声音沉静地说,一脸微笑,然后又多少拿出艺妓那种嘻嘻哈哈的口气说,“我也非常喜欢那样,淡泊一些倒能持久。”

《追风筝的人》,胡赛尼

高中看完了还特地把它带到了大学,一直放在宿舍。喜欢书里人与人之间坚实真诚的感情,虽然我们都不完美,可是它让我们每个人变得比原来的自己更好。我也想勇敢追逐自己要追的风筝,虽然我并不知道那具体是什么。

《福尔摩斯探案集》,柯南道尔

我偶像这么有魅力,没什么好说的。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满地的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胡成

一本西伯利亚铁路纪行。年初在透彻寒冷的冬夜里读这本冷静孤独的游记,从海参崴到莫斯科,平静的贝加尔湖,风雨交加里遇见大鄂毕河,喧闹的火车站,伊尔库茨克机场无尽的清晨…我喜欢这样清冷的笔触,冷眼热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

每隔几年就重新读一遍,它提醒我在这个普遍媚俗的时代中,仍然可以相信爱情。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艾是匹夫和懦夫的行为。”读的时候十几岁,感觉很震撼,从那以后明白世间的事靠自己努力争取,自怜无意。

《送你一颗子弹》,刘瑜

在该努力的年纪,遇见和寻找自己。

《你今天真好看》,克里莫

理由很简单,书名就显得它眼光很好,深得朕心。

下面是踢踢给你们推荐的10本书。

《十年一觉**梦:李安传》,张靓蓓

推荐理由:

看看李安的自我意识,包括一些掌故和经历,更能理解**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而华人导演中,为什么是李安走到今天。

《1cm+:寻找人生中那1cm的一段幸福旅程》,金银珠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很浅的绘本。就像当年看高木直子。但如果有缘分,它会在你的奋斗和努力中,开辟全新的视野和角度。

《爱情和其他魔鬼》,马尔克斯

推荐理由:

不像其他小说那么有名,故事也简单,但马尔克斯灵动的笔法和惊人的想象,编织起一个欲望涌动命运变幻的美妙世界。

《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

推荐理由:

这不是东野圭吾的代表类型,却是一本可以买来送给亲人朋友的温暖物语。

《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张定浩

推荐理由:

古诗里最隽永的感动,在张定浩的笔端流淌。

《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聂鲁达

推荐理由:

东西方哪个国家聂鲁达没有去过。这本书展示了一个见多识广的诗人能有多深刻的洞见和多美妙的人生。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新垣平

推荐理由:

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你应该认识新垣平博士。武侠爱好者必读。

《几乎没有记忆》,戴维斯

推荐理由:

比好作家更上一层的是什么?是文体家。布克奖得主莉迪亚戴维斯就是那种开创文体的小说家。

《百年好合》,蒋晓云

推荐理由:

复出的蒋晓云,是这两年华语文坛的新发现。她展示了天赋与命运结合的可能性:搁笔多年仍然能写,旧作看来常读常新。世情看得透,过得又很好,因此有一种别样的洞明。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麦格雷戈

推荐理由:

大英博物馆馆长通过文物来讲述世界历史的断片,有审美趣味,又有历史情境。独辟蹊径的历史普及佳作。

这样看世界有点意思,微信公众号:傅踢踢 微信id:futeetee

贾行家与他们:记住盛世阴影下的人

《慢》,挺好的,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比,后者更好一点。

不过每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不会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差不多。建议阅读一下。

米兰·昆德拉的《慢》

2003-6-23 11:37:06 来源:易文网 作者:徐多

这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昆德拉作品系列,装帧干净,纸张、版式舒服,译者可靠,定价也低,即使以前买过其他的版本,也还是可以照单全收。

虽然书名叫《慢》,但是我用两个小时就一口气读完了它。

全书中,读来最具快感的部分,还是昆德拉最擅长、最喜欢的题材:对一心要出风头的政客和知识分子,进行竭尽能事的刻薄。

政客支持正义事业,是出于虚荣;而刚刚大肆嘲笑政客的聪明绝顶的学者,一转眼,也变成了一路货色:为了博取咖啡桌上陌生美女的一笑,他调动着全部智慧,拿捏着谈话的火候,以充满魅力的嗓音,抛出一句句妙语,为此,甚至不惜阴损地糟践自己的朋友。

这也是昆德拉最常用的手法,借知识分子之口,嘲讽政客;然后,卸完磨立即杀驴,以旁观者恶毒的冷静,在知识分子的小动作下面,看出同样的可笑。

刻薄的昆德拉,让我联想到恶毒的王朔。只不过被王朔恶毒攻击过的文化人,可怜到连稍稍象样一点的观念也没有,只有彻头彻尾的委琐、做作、愚蠢、假正经。

非典时期,一切都“慢”了下来,“慢”得让人怀疑起原来的“快”来。

“我看着后视镜……那个男人为什么不对她说些有趣的事呢?为什么不把掌心按在她的膝盖上?这些都不做,却咒骂前面的驾车人开得不够快,那个女人也没想到用手去碰碰驾驶员,她在心里跟他一起开车,也在咒骂我。”

大多数的城中男女,和这后视镜的一对都非常相似,一心想着超车(以最快的速度,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爬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业),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全力以赴、全然无趣的生活。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逛的人到哪儿去啦?……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缺少的行动。”

非典过后,慢下来的,还是会渐渐快起来,甚至会变得更快,这样,才能把失去的、浪费的时间夺回来。这样也好。斗志全无、妄念全消地“慢”下来,然后呢?又能干什么呢?对于那些已经失去“慢的乐趣”的人来说,无所事事的闲逛,也实在难以想象、太过无聊。

“快”的痛苦、乏味,人人都知道,但是要想“慢”,谈何容易。堵车的时候调调情,人人都会,但是也得有那个心情才行。一切都无可挽回地,太快了。

所以,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心敏感的、受过高等教育、过着低质量生活的“城市主流人群”来说,《慢》并不是一本适宜的小说。

徒然增加自我否定的烦恼。

这片土地盛产苦难,也不缺挠拉着胡乱活着的人。胡风当年在萧红《生死场》后记里写,“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了自己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底威力下面”。几十年过去了,生死场仍然是生死场,苦难的制造者与承受者都还在,可是他们却也愈发地沉默。

除 非有天出现一个女人杀死四个女儿再自杀的情况,众人作友邦惊诧状,隔空骂几句、分析打量一下也就散了。似乎忽然忘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压根不是新鲜事,或者只是平日里一起假装看不见太久,最后就真的以为不存在了。

但是总有些人不想让大家看不见,他会时不时刺痛你,倒一盆冷水来,让你看清现实。鲁迅是这样的人,他在黑屋子里呐喊,贾行家不呐喊,他只是默默地记录下来, 告诉你盛世阴影下还有这样一些人如此活过。

贾行家早先混迹在网易博客、饭否,陆续发表在网易微博上的人物断章《他们》有九百多条,筛选后放入《读库1604》,被白岩松称作今年《读库》的压卷。《尘土》是贾行家第一本纸质书,收录了他网易博客的一批文章,分为人、世、游三部分。主要是他对家族亲人、朋友的记忆,生养他的城市——哈尔滨的一切以及一些游历。

贾行家写得最好看的是东北的人和事。东北,近代以来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从苦寒之地、流放之地到成为共和国长子、骄傲,再到如今的没落,本身便如同小说里的末路英雄,有着一股致命的吸引力。对于生长在那片土地的人来说,两三代人,不到一百年,个人、家族的沉浮叠加一方水土的盛衰之变,本就值得记录。何况,这还带有极强的标本意义。

看贾行家写“他们”,总会想起我见过的“他们”,守在没办法逃离的人生里,努力倒腾着,活着。民国女作家里我偏爱萧红,我觉得她完全是天才似的写作,凭直觉,写出来一派天真,却又那么悲苦。其实文学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苦难的东西,越需要灵动地展现。这样看的人不觉得那么苦了,才好继续生活下去。

写苦难的作家,建国后其实也有很多。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莫言的作品同样如是。《活着》的话剧版、**版、小说都看过,那段儿历史有时叠加在一起。首先浮上来的是黄渤在舞台上,背着凤霞,他说他就一步一步的走,凤霞的眼泪滴答滴答掉在他脖子上,走啊走啊,他就说凤霞,咱不去那户人家了。再穷也不会把凤霞送走了。只要一想起这段就难过。据说姜文一直想拍《许三观卖血记》,可惜种种原因没有拍,反倒拍了韩国版。或许就算拍了,大家应该也不太想去看这些了。

有一段时间大家会说展现苦难是题材上的取巧,是一种消费。在买买买社会呆久了,的确什么时候都可以跟钱、消费挂钩。但是苦难本身是需要记住的。因为苦难有很多种,困苦活着的人却可以是任何人。佛家讲七苦,如何度自己?

贾行家在《尘土》里提到《庭前柏树子》的公案。鹰隼高空盘旋,不落下来,落下来就没好事;像赶路,到了就是到了,没到就是没到,不能说快到了。禅师肯进一步阐释为“待到虚空落地时”,相当于回答“等到看见什么,就不远了”,已经算是老婆心。是无可奈何的同情。人之未达,无异于渺,即便近在眼前也不影响错过。所以需要有人指点,需要有人可以让自己清醒一下,不要麻木。

《他们》《尘土》某种程度上是如此的。贾行家的写作中能看出他对这些人用情很深,即使他用十分克制的笔墨去写。这里面有很大的苦难,但并非是炫耀式的书写,他没有那样的描写癖。他是在用故事为懦弱者建立起尊严,记录而非卖弄他们的痛苦。最早开始写《他们》时,他曾经提到过《聊斋》,说早先不喜欢里面人和狐狸搞对象后总是大团圆,觉得那是蒲松龄老先生的个人苦逼大发作。后来知道所谓的大团圆是何其悲苦,谁都知道这种事情是没有的,如此这般的修饰只让现实更凶险。蒲松龄还会给他的故事安个修饰的大团圆,贾行家记录的人是现实中的,多半没有在公路底下拱出小草的倔强与幸运。

其实文字有时也是一种悖论。大家喜欢看故事,不会因为你是现实主义就多看你一眼。因为读书不是考试。如何将“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仅仅是流水账地复述,悲喜是无法流传的。写的人得懂文学,贾行家是懂的。他曾不止一次提到过卡佛的一段话: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写普通事物,并赋予它们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看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含义,这是可以做到的。

无论《尘土》还是《他们》都有这样的文学自觉很多人能在文章里看到古文和旧体诗的影子,会看到废名。最起码这里的文字能打动你,不仅仅是故事打动,还因为讲故事的人组织能力强。

东东枪在采访中曾经问贾行家的师承,贾行家早年也在博客里列过自己喜欢的书,长长一条。两份书单基本重叠。他们包括:庄周、司马迁、庾信、段成式、杜甫、徐渭、吴承恩、张岱,鲁迅、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老舍、汪曾祺、张中行、张承志、阿城、朱文,梅里美、纪德,卡夫卡、佩索阿、蒲宁、布尔加科夫、辛格、图尼埃、卡尔维诺、胡安·鲁尔福、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库切、菲兹杰拉德、冯尼古特、翁达杰,《圣经》和佛经公案。

他评价是:第一个逗号是古汉语,第二个逗号是用白话的,但我选的大多不是津梁上的人物,这个明显。梅里美和纪德都典雅,是我最羡慕的气度,两种对观的典雅。第三个逗号里的作家,无可争议。第四个逗号,很多人觉得相对单薄,但特别吸引我。成气候宗教的经都好看,写经的自信、庄重和一以贯之,别的书里没有,而且想象力雄伟——他们不觉得那是想象力。公案不求立文字,玄奘写的都有明确用途,特别矫健。

第一眼看到段成式时特别开心。蛮喜欢看一个作家列书单,写书评。因为一个人在写作时,他们不是真正的一个人在写。故事里的人,阅读过的作品都会偷溜到你的脑子,跟你一块儿下笔。如果你脑子里装的都是郭敬明,那就死定了。出来的全是名牌罗列。如果你脑子里的人是废名,是二周,是张岱、司马迁等等这些大家,那你出来的语言就有一个标准线,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最起码写下翻译腔的句子时,你会尽量修改。而那些优秀的外国作家,凭借好的译本传递到你这里时,扩展的是另外的眼界。

关于段成式,贾行家说的是“怀疑其他年头出来的人物,未必有段这个气质。唐朝真是很宝贵的一个时期,否则中国文气可能会更早衰”。

关于漂亮和美,贾行家的说的是:二者可能还有段位区别。这些年语言造境“平淡”成了流行,比秀书面语小词典好,但是绚烂之极归于的平淡和装逼未遂归于的平淡,旁人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

关于语言,“要说我爱这个国的话,多一半儿是爱这里的语言,尽管她命运多舛,屡遭侵毁,依然优雅、细密、深邃,充满了弹跳性和各种可能。”

或许因为这个,我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阅读他的文字。跟老太婆一样给大家推荐。其实我不排斥任何一种试验性质的写作。但是我偏爱继承了汉语传统的那种写作,喜欢能在文章里看到叮咚叮咚的水声。

当然贾行家现在的文字也非一朝一夕练成的。这是翻看他几年的博客感受到的。下面是他文章的纵向对比:第一段均是博客里早年的文章,第二段为最终呈现在《他们》、《尘土》中的样子,你能明显看到这里面发生的变化,最后文字间有了呼吸、节奏,如同他爱的音乐。

(一)我同学的妈当年在糕点厂工作。 三年里,糕点厂并没有停产,市面上从来没有点心,蛋糕都卖到哪儿去了?不知道。糕点厂每天还有鸡蛋、奶油和糖运到,似乎是故意的,管理很松弛。年青女工们上班,先嬉笑着蒸一大盆鸡蛋糕,用勺子挖着吃。她们吃腻了充当蛋糕底座的“方子”,经常随手施舍给附近的居民。她们大多养了孩子,母子都胖乎乎的,和画片儿上的一样。

(二)她那时候在市糕点厂上班,市面上早已断货,但厂里也没停过产,哪儿去了呢?成筐成筐的鸡蛋、人造奶油一直都有供应,还是有机会边做边往嘴里塞。有时候用大铝盆蒸鸡蛋糕。他们还把厂区周围的一个老太太当宠物养,只要她按照口令在小窗户底下做些丢人显眼的动作,就丢几块从蛋糕坯边缘切下来的薄片儿给她。(《他们》)

(一)五六十年前,有一类从乡下进城读书、学生意的男子,脚跟站稳,事业或学业有成,就想要说一房手脚匀称、皮肤白皙的女学生(起码是市井人家的规矩女儿)来做老婆,他们的意愿是要把贫瘠的故园远远丢到后面去的,然而那蚌壳永远有一丝长进身上,等到“思乡”时,就被拽回来对着浊酒垂几滴泪,女学生或市民的女儿在旁看着弄不清楚。更难丢掉的是老家父母跟前间可能有个发妻及子女。这城府稳重的男人当然知道那婆娘早晚要到城里来的,他不是一块冷而硬的石头,于是空泛的乡愁变得实际起来。那时候,这种事情多到使人乏味的地步,讲述的人连捏造和渲染都懒。

(二)昔日,有一代从乡下进城读书、学生意的男人,脚跟站稳,事业或学业有余,想结婚,这一回,要手脚匀称、皮肤白皙,女学生,起码是城市里的女孩儿。标准明确而具体,因为有老家那个做比对。他们愿把贫瘠的故园丢到后面,然而那蚌壳永远有一丝长进身上,等到思乡时,就被拽回去垂几滴泪,大多是喝酒喝得魂魄不大熨贴时,女学生或市民家的女儿在旁看,弄不清楚。如果除了那女人,还有儿女,则更不可能彻底丢掉。这城府沉重的男人知道早晚要在城里解决这些,他不是块冷而硬的石头,于是空泛的乡愁变成实际的麻烦。我母亲正好生逢那代人,自做学生起,见到的这类情形多到使人乏味,连扯老婆舌的都没心思捏造渲染,因为说完这个还要赶紧再说说那个。(节选自《尘土》中《重婚》)

下面这一节是《读库1604》节选的《他们·活受》中的一则,如**的一个场景,却是拉长了的故事。亦如同一首歌,起先鼓点密集,最后一闪却没了。不知这记忆该属于谁?是猫还是人?

拆迁来得像场冰雹。他家搬得最快,为此还获得了一小笔奖金,被夸作“识时务”。昔日的邻居视他为叛徒,一百步和五十步。几周后,那片废墟只留下几栋孤零零的贴满恐吓标语、孤岛一样的房屋。在他家原来的位置,还有半截卧室的墙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墙头上,他终于找到了走失的猫。

偏爱都是有理由的。我最早是在东东枪微博里看到,早先看他老提贾行家,还以为是东东枪的小号。关于此书,东东枪在微博里特别感性地这么写过:坐在星巴克里读完了一位老师即将出版的书稿。唏嘘一阵后抬眼往外望去,是那座黄澄澄地冒着贼光的古寺,墙上写着的字是“国泰民安”。想起石挥文章里那句,“我又将投入这茫茫的红尘中去了”。

而他拍的书影是第一篇《选择》。在亚马逊买下电子版后,也是看完第一篇,就到处安利了。因为他里面提到福克纳的《野棕榈》。我最早是在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里看到的,后来找了原书看。他考量的是人类会在悲痛的存在与消失的记忆里选择什么?小说里的男主角最后活着已经毫无意义,但是他仍然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记忆要是存在于肉体之外就不再是记忆,因为它不知道自己记住的是什么;因此,当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就丧失,而要是我也不在了,整个记忆都得终止。是的,他想,在悲痛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我选择悲痛的存在”。

我上大学那会儿,昆德拉特别流行。地摊上都是他的盗版书。陆陆续续把他书买齐看全。他借着音乐讨论小说。昆德拉当年如同现在的村上春树一样火,至少在我看来。但看那么多,我不停思考的仍然是这段痛苦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选择什么?如同你会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因思考而痛苦的苏格拉底。佛家讲究放下、破执。他会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也寻思不明白,但是我觉得最后应该是综合。写作、记录、阅读,本身也是一个放下的过程。人很多时候无法选择不存,但是悲痛的存在时长又有多少?古人举行丧礼,仪式的目的是为了止住悲痛。服丧三年,三年后,不要伤心了。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中国人的处事哲学。对于今人来说,需要消化的痛苦来说,太多。记录与阅读本身,也是一个疗伤、治愈的过程。

《他们》最初开篇时,贾行家同样提到了福克纳,那是《喧哗与骚动》:念得如同生啃易拉罐,牙齿松动,学会了把一句通顺的长句子再改回不通顺,三个月以后忘得干干净净,只记得最后一句话他们,困苦地活着。

福克纳用他的作品让世人记住了他的南方。

贾行家用他的作品记住他要记住的人、故土、时代。同处于一片土地,我们或许可以跟随他一起看看、记住我们想记住的人。

各位,推荐一下_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