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古人说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_古代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什么

古人说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_古代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什么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3 18:43:11

古人说一问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公元前468年,晋国苟瑶攻打郑国。郑国弱小,向齐国求救。齐王也担心晋国的强大,就派大将陈成子率兵援救郑国。陈成子手下有个部将叫苟寅,他从一个晋国人那里听说晋国将出动一干辆战车来迎战齐国,就向陈成之报告。

陈成子对他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兵,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你倒好,反助长起敌人的威风来了。苟寅知道自己说错话,于是感慨的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君子谋划事情,开始、过程和结果都了解清楚了才会去报告。现在我什么都不知道就进去,不是很难成功吗?

三不知:

其实这个词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用白话说就是: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难吗?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笔》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三不知”指的是: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出处节选《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春秋·左丘明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白话译文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扩展资料

1、《左传》创作背景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左传》鉴赏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最早指哪三不知

在古代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问三不知是一个汉语词汇,意现指是怎么问都不知道,问什么都不知道。

如今经常问一个人事情,这不知道,那不知道,常常会斥责为:“真是一问三不知啊”。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故意不告诉对方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

首先“一问三不知”是表示很糊涂,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一问三不知”出自春秋《左转》一书:“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晋国,有一个国家叫郑国。晋国的荀瑶派兵攻打郑国,这本就是两家的争斗,可是齐国非要插手,齐国为了防止晋国强大,就派一个人带兵支援郑国,此人名叫陈成子。

陈子成这就带兵出发了,到了两军对垒的时候,有一个叫荀寅的人就对陈成子说:“我听说晋国派出了1000辆战车攻打我们的营门”。“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荀寅听到陈成子这么说,就知道自己失言了,于是他自言自语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里的“始中终”是解答一问三不知的钥匙,意思就是对开始、发展和结果详细的了解之后,才能向上面报告情况,这些不了解清楚就会陷于被动,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由此,《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渐产生了其它的意思,后来用“三不知”指对内情一无所知。

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指的是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三不知”出自《左传 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 伐郑,雄时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据此可 知,“三不知”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古人说的一问三不知是指蚂蚁庄园

三不知是指不知道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该词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载于《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

一问三不知的原文: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翻译是: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关于“一问三不知”的故事如下: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公子般到了齐国后,向齐国的君主陈述了晋国如果吞并郑国就会威胁到齐国的情况,祈求齐国派兵救援郑国。齐国的君主平公觉得公子般说得有理,况且他也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国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于是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当陈成子率领军队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这时,郑国的向导子思很清楚,如果齐军不抓紧行进的话,郑国的都城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于是,他力劝陈成子赶快渡河。陈成子也知道情况紧急,于是下令过河。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滔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国军队来救郑国,感到很意外,因为他没有想到齐国会出兵和晋国交战。他看到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便对左右的部将说:“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

我们还是撤兵吧。”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想让这位使者去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没想到,陈成子根本就不信这个使者说得话,把他赶了回去。

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唉,君子谋事,对于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要考虑成熟才能上报。而我现在对这三方面全不清楚就发表意见,怎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不到信任,只身逃亡在外,全怪我不懂策略呀……”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我想问一下一问三不知指哪三不知出自?

蚂蚁庄园古人说的一问三不知是指不知道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在如今,“一问三不知”,则是指某人对应该了解的事务,却不知道其具体的情况。从而被提问问题的人所训斥时,经常用到。

在明代小说当中,“三不知”有表示匆忙、冒失、突然的意思,在清代小说当中,“三不知”则还可以表示为对某些事情“毫不知情”的意思。古人想用这句话告诫人们在做事情的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去做,不能做事之前一问三不知,对于事情的开始、经过以及结局都不知道,如果是这样的状态,人们很难做好事情。

典故:

相传当年晋国的大将荀瑶率兵去攻打郑国,此时有支持的人,也有一些人反对这次战争,但是反对并不能说出什么理由。此时荀文子就说了,要想打赢战争必须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事关战争的开始、经过以及结局。而此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认知,根本不能打赢这次战争,贸然出兵的后果会很严重,这就是三不知。

就在陈成子率领大军前往郑国的途中,他手下的一位某事荀寅却突然找到他,对他说“我收到了可靠情报,晋国派遣了大量军队,正虎视眈眈地向我们进发。等他们到来之后,我们恐怕会全军覆没。”

试想一下,如果因为荀寅的“消息”,导致陈成子退兵,或者停滞不前,那么郑国没有了他们的帮助,很可能就会受不住城池。纵使收住了,齐国与郑国之间的盟友关系,也将会出现隔阂,后果不堪设想。

一问三不知

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比喻对所问的事情一无所知。

成语故事

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

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

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

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

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 ”

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古人说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_古代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