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范进中举的那一次考试叫什么?_中举是参加了什么考试

范进中举的那一次考试叫什么?_中举是参加了什么考试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6 10:30:57

范进中举的那一次考试叫:乡试。

详述:《范进中举》原文有这么一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可见东进参加的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范进正是中了举人,才闹出许多笑话。文章正是借此抨击封建科举制度。

简介古代科举考试: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起自于隋朝,科举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为隋朝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两晋时,朝廷已对所举孝廉、秀才采取考试录用的方法。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最起码也能捞个进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不过,他们的名利地位都是从八股文里抠出来的,至于有没有真才实学,可就不一定了。

古代“中举人”是什么概念

中举就是中举,也就是考中举人,既不是指考中秀才,也不是指中状元,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一级一级考上来的,不存在跳级一说,先是府里的童生试,过了这一关就是秀才,才算是有了最低的功名,这才有资格再参加省城的乡试,考中的就是举人,这才有资格参加京城的会试,考中的就是进士,这还没完,后面还有终极考试叫殿试。有科举制度以来,就没有童生跳过秀才直接考举人的,更不会有秀才不考举人直接考进士的情况,就连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从20岁开始考到53岁,这才考中了个秀才,这时候祖坟才算开始冒青烟,第二年又考中了举人,从此开始了神话般的开挂人生,你可别小看了范进的这次秀才考试,看似对范进的人生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但如果不是这次乡试考中了秀才,那么再后来考举人的会试考场都进不去,再再后面的考中进士啦、任山东学道啦、荣华富贵啦、光宗耀祖啦等等那更是空谈。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等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科举时代称乡试考中为中举。

中举是中秀才 !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明清时期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学历?

秀才相当于研究生,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博士,进士相当于现在的教授。

童生试之上就是乡试,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会考试,考中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乡试就被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举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举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人生轨迹了。

整个清朝举人一共十五万,一个县也难出一个举人,中举后省里会派人到家通知。举人一般都在地方任职,一般都能在县里混个官职像县丞、主薄(县局级)运气好点的退休之前能升到县令,与现在县委书记差不多。

科举最高的功名就是进士了,进士对普通百姓来说只存在于传说里。考中举人后先要入京进行会试,会试通过的人被称为贡士,贡士才有机会成为进士。

现在电视剧里面的借盘缠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发生,因为进京赶考的士子要是缺钱的话,地方富豪会主动送上大把的银子。成为贡士后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殿试每三年一次,整个清朝268年一共录取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

进士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去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必须努力几十年才能混的到这个位置。进士即使混的再差,退休前在地方当知府(市委书记)也没有任何问题。

有点能力的混到布政使(省长)或是巡抚(省委书记)也不难,能力再强一点的还能进入中央当各部尚书、侍郎(副国级)甚至担任首辅、军机大臣(正国级)。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介绍: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在东京洛阳紫微城创设进士科开始, 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范进中举人那次考试叫什么

秀才相当于现代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因为考中秀才的难度相当于现在的985大学。举人相当于如今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古代举人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中举相当于考起了副处级干部。进士在如今就相当于博士生,中进士相当于考取博士的难度,考中进士,相当于考上正处级干部。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科举制

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什么

范进考中举人的那一次考试叫乡试 。

科举考试各个等级:

1、院试,院试是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由省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2、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为“大比”。如果赶上皇帝喜庆,也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副主考均由朝廷临时选派。乡试中举,称为乙榜,又称桂榜。取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元;

3、会试,会试在乡试次年举行,是中央一级的考试,由阁部大臣主持,每逢辰、戌、丑、末年举行,又称“春闱”。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 ;殿试则是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并从此官服加身,荣耀无比。

范进参加的是乡试中了举人,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

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扩展资料: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百度百科-范进

范进中举的那一次考试叫什么?_中举是参加了什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