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_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_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6 10:31:17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国民族交响乐之魂,属于最早深入民众的交响性、协奏性音乐作品之一。无数人为之倾倒,无数人为之振奋,无数人为之动情;它是美的化身,这种美蕴涵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美:优美、壮美、欢乐美、悲剧美、崇高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并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人民群众反封建思想感情的爱情悲剧。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并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同时,作者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越剧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剧种之一。源于浙江嵊县一带,因该地属于古越国而得名。乐曲优美动听,有戏曲中的轻音乐之称。它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式,主要声腔有南越腔、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五种。越剧的唱腔板式比起有的剧种要少,主要有中慢板、快板、散板、嚣板、连板,清板等。主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屈原》。下面笔者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分析越剧元素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影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大家熟悉的一首交响音画作品,其知名度远远高于某些西洋交响乐。它的写作方法完全是按照西洋交响乐的曲式结构和配器原则,再加以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部分音乐元素而成,在世界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中国戏曲和西方曲式结构的完美组合,也是中国民族化交响乐探索成功的里程碑。其蕴含在乐曲中的文化要义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

20世纪初,活跃在浙江农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这一故事的戏文。

40年代初,袁雪芬先后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执笔,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梁祝哀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该曲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的过程,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途遇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并成为好友,结拜为兄弟,后祝英台借机表达爱意但山伯并未察觉,当山伯知道后让其母去祝家求亲,可祝英台的父亲已将英台许给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英台在出嫁那天,途经山伯坟墓,大声哭祭,墓裂开,英台投入墓中,和山伯双双化成彩蝶。剧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戏最为脍炙人口。作曲家陈刚、何占豪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就大量借用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过门音乐、“十八相送”、“楼台会”等音乐素材。

越剧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主要体现就是戏曲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这几部分的音乐元素,现将在作品中运用到中国戏曲元素的部分呈示如下:

1.音乐开始,长笛优美的引子来描写这对相恋的男女化蝶双双飞在天上时的优美身姿,飘逸的音符勾起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惜,也表现了越剧的细腻,曲调清幽婉转,优美动听。在双簧管奏出的那段主题音乐,主要就是取自越剧的过门曲调。这段过门音乐优美绵长,使听者马上就能被其打动。

“草桥结拜”相爱的主题,主部主题用小提琴如歌的行板演奏出一段令人伤感的旋律,4/4拍,D徵调式,这段主题旋律恬静优雅,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此主题就取材于越剧的音调,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为乐曲增色不少,表现了两位年轻人纯真的爱情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中的冷暖人情,还有无法终成眷属的痛苦。接下来这段大提琴和小提琴形成对唱形式,“一唱一合”“一问一答”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对话的情景。

第二段由越剧的过门音调变化而来,B徵调式,2/4拍,音乐情绪稍有变化,节奏比较急促,音乐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情绪更加浓烈和坚定。结尾部弦乐用颤音的背景奏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青年的情感独白,配器清淡,手法简洁。

2.“英台抗婚”:音乐以大锣和定音鼓的阴沉音调预示着音乐情绪的转折,铜管乐粗砺的和声跟进后,更显得恐怖和阴森。这段主题主要表现自由恋爱遭到封建顽愚势力的阻挠,小提琴密稠的音符以急促的节奏使音乐现出更加焦灼、不谐和的音程以及缠绵悱恻的音调。展开部采用F徵调式,4/4拍,乐曲运用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的手法,深刻地反映出两位青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捍卫坚贞爱情的决心。

“楼台会”:采用越剧“楼台会”的音调,旋律缠绵悱恻。大提琴和小提琴形成对唱形式,“一唱一合”“一问一答”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流泪互相倾诉爱意的场景。

“哭灵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3.“坟前化蝶”:凄厉的旋律再度响起,当呈示部的主题音调回旋于乐池时,我们仿佛看见两位年轻人美丽的倩影,但是若即若失,被其他的音调所掩埋。

4/4拍,G徵调式。再现部运用了主部主题某些旋律音素,长笛以清澈飘逸的音符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已在坟前化成一对美丽蝴蝶,翱翔于蓝天,竖琴晶莹剔透的拨奏仿佛把人带入仙境,爱情主题再次出现,它强调了两位青年为争取自由婚姻,今生虽不能在人间结为伉俪,来世定能在天堂团聚。

全曲总共二十八分钟,吸收运用了民族戏曲演奏技巧中的加花、扩展变奏、技巧性的变化与对比,带复调因素的织体以及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的“紧拉慢唱”、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其民族化特征强烈而又鲜明。嚣板是一种自由板式,无板无眼,唱腔自由舒展,伴奏急促紧凑,有“外松内紧、张弛结合”的特殊效果。此手法的运用,使音乐形成尖锐对比,达到了很强的戏剧性效果。还比如在副部的第二插部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还把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运用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众多手法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里的运用,使音乐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逼真,音乐表现力更具戏剧性效果,时而细腻婉转,时而激昂强烈,颇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戏曲元素运用在中国音乐中的成功典范。

(作者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音乐舞蹈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焦文彬. 《中国古典悲剧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②何占豪. 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从“梁祝”的创作背景及乐曲赏析谈起[J]. 图书馆杂志 , 2005,(03)

③王芳. 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J]. 希望月报(上半月) , 2007,(01)

④彭弋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J]. 黄河之声 , 2008,(13)

⑤石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刍议[J].河西学院学报,2007,(01)

⑥张佩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艺术成就浅析[J].艺术教育 , 2006,(09)

⑦李天义.《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欣赏》,民族出版社,2009,(04)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间那段激昂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优美的旋律、永恒的爱情主题、深邃的思想内涵,穿越了历史、穿越了国界,既为国内民众经久传诵,也在国外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我国艺术乃至世界音乐艺术中的经典。它所展示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给我国音乐艺术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繁荣和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必须根植传统、面向世界、紧跟时代。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梁祝》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由什么乐器担任独奏就叫什么协奏曲。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琵琶协奏曲等。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也有单乐章。

1、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的情景。

2、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3、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4、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

人们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梁祝中间那段欢快的曲调是表现祝英台求学期间与梁山伯游学和嬉戏,十八相送之后那段激烈的曲调可能温带叫做抗婚,表现的是祝英台父母的反对和祝英台激烈的抗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完全是表现缠绵哀婉,也包含了爱情的欢乐甜蜜和保卫爱情的坚定和激烈,它的表现内容丰富,是它成为传世之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贴一段完整的介绍,对你理解此音乐应该有帮助: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俊赶喟 埂 /P>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何举世瞩目?

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

是陈钢与

何占豪

就读于

上海音乐学院

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

俞丽拿

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

是家喻户晓的

民间故事

,以

越剧

中的

曲调

为素材,综合采用

交响乐

我国

民间

戏曲音乐

表现手法

,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

布局

,采用

奏鸣曲式

结构

,单

乐章

,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

十八相送

、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

曲式结构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

爱情主题

,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

楼台会

,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

主题

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

拨弦

声接着

长笛

,好像

在云端

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

景象

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

身旁

说著

昔日的故事

。然后在

低音

重复一次主题,

回到人间

落了实。

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协奏之美让人流连忘返。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铜管代表以祝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听完了这个协奏曲,就仿佛重新读了一遍这个故事一样,表现梁祝之间草桥结拜—共读共玩—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几个故事情节。我用大概的时间段来解析;

音乐前五分钟: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下,长笛吹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画面感,然后独奏小提琴奏出了富有人间诗意的爱情主题,大提琴的加入,与小提琴形成对答,表现出草桥结拜的真挚感情。

五分钟—七分半钟左右:独奏小提琴和弦乐以轻松愉快的节奏,生动活泼的奏出了梁祝三年同窗共读、嬉戏追逐的情景。

七分半钟——十分半钟左右:表现了两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场景。小提琴断断续续的演奏,表达了祝英台女扮男装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大提琴的对答,表现了两人的依依不舍。

十分半钟——十四分钟: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慌不安的小提琴,铜管奏出了封建礼教的凶残。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和乐队强烈的快板全奏,表现了祝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抗婚场面。虽然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硬封建势力的重压。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优美的旋律、永恒的爱情主题、深邃的思想内涵,穿越了历史、穿越了国界,既为国内民众经久传诵,也在国外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我国艺术乃至世界音乐艺术中的经典。它所展示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给我国音乐艺术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繁荣和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必须根植传统、面向世界、紧跟时代。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梁祝》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由什么乐器担任独奏就叫什么协奏曲。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琵琶协奏曲等。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也有单乐章。

1、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的情景。

2、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3、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4、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

人们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_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