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认识的偏差?_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认识的偏差?_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6 10:31:5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统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长期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束缚了部分中老人的思想,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很难转过弯来,累调累败。为助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惠民思想更好的传达到, 远景设计院提出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对策:

一、 要树立长期奋斗,打持久战的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的历史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二、 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在法制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 切实加强农业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法制环境

进一步加强农业立法工作。农业立法工作的总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四、 严格规范农村执法行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致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手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顺利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兼顾哪些问题?要突出抓好哪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1.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反映,从1997年至今,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在5%以内,呈现出明显的步伐缓慢态势。不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农村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3.3:1,然而这仅为名义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享受着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3000多元,而这些对农村居民来说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财政普遍的投入不足,农田水利改建扩建、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难以有效开展,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薄弱,还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因此,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有效支撑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近10年来,广东省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极大优化了居住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导,绝大部分农村建设杂乱无章,村道或窄小难行,或东堵西塞。村容“脏、乱、差”、房屋破旧以及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落后状况急待解决。由于没有规划指引,农村建设显得十分无序,如农民随意选用宅基地,任意扩大宅基地面积等,诱发了不少问题和矛盾,甚至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

4. 农村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大多数河流已被污染,特别是有机污染超标率高。在广大农村,诸如“垃圾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往水里扔”等陋习十分普遍,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

5. 有关农业专家认为,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瓶颈”,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6. 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80%在农村,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

2006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学生学杂费全免的政策,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7年,这一政策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7. 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8.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二、原因分析

1.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总的来说,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长时期实行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支持工业优先发展的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是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据有关统计,仅从1953年开始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到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这个期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工业一直出现“剪刀差”。而改革开放后,在发展战略上直接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巨大差异,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很多领域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同时,对农民进城的种种限制,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农村劳动力浪费,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加重了农民负担。

(2)农产品品质差、价格低,目前大宗农产品如粮、豆、果、菜多是传统大路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下,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有的甚至增产反减收。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脱节严重。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率仅为10%-20%,绝大多数农产品都以原料的形式出售,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效益。

(3)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又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已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而我国还在对农业实行抽取。

2001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1500亿元,如减去农民向国家上缴的各种税费1200亿元,实际对农业的净投入只有300亿元。多年来,国家财政收入是增加的,但从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看,对农业的支出却是逐年下降的。

1978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13.4%,1990年下降到10%,2001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又下降到8%。

(4)农民负担沉重。一方面,乡镇政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将各种支出转嫁到农民身上,乱收费屡禁不止;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修房嫁娶、子女上学、人情交往等方面的费用越来越高,支出明显增多。

2.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一是资金投入来源不足。虽然国家和地方每年投资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二是对基础设施的市场经营欠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三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同时,由于税费改革以及农业税全免,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不高。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过去,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不超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

3.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各地纷纷付诸行动。但有些地方在具体实 ,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把精力更多地用在了“村容村貌”的整治上。有的脱离自身实际,或者修华而不实的广场,或者盖“农民式别墅”,或者搞和城市一样的“精品小区”,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凡此种种,反映出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误区。

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先行,但目前规划往往存在着质量不高、难以落实等问题,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其主要原因是在认识上、工作上、经济条件上存在某些障碍,亟待按照统筹城乡和惠农政策的方向,搞好村镇布局和村庄内部两个层面的规划。

4. 农村的环境恶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仔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

(2)乡镇环保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需要。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5.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农民本身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导致农民学历文化大多偏低。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要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

(2)近年来,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因为城乡预期收入的明显差距,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及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即便留在农村,也多在农业流通、加工领域工作,从而导致直接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务农劳动力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人。

(3)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对从事农村务农这一职业的劳动力,几乎没有文化素质的前置条件,更谈不上面广量大的农民务农的职业培训。在多数时候,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渠道来源于左邻右舍的“示范户”。

6. 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急需健全。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重经济、轻社会”,忽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性统筹难以实行,卫生、教育等领域城乡差距较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筹资渠道单一,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7.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的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8. 认真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发现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

(1)党员意识、执政意识淡薄,***员带头作用意识、榜样意识不够。同时,基层党组织中有些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思想严重,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工作上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和青年党员普遍偏少,加上现有的党员培训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明显落后时代发展的要求。

(3)家庭联产承包与农民的分散经营给村级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造成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取消农业税以后,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链条断裂,经济关系淡化,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公共事业无法办,使村民对村级党组织的经济依赖性大大减弱,失去了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资源支撑,客观上对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造成困难,致使聚心力减弱,离心力增强。

三、对策与措施

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

(4)治理发展环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

(2)解决新村建设与“空心村”的矛盾。

4. 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

5. 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6.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

(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7.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统筹城乡发展。

(2)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8.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3)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推行党务公开。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分类: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兼顾五个问题。

一是紧迫性与长期性。中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多生活在农村,许多年后仍然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不建设新农村,就实现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目前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普遍存在五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加深了农村的落后程度。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优先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迫切最盼望解决的行路、饮水、看病、上学等刚性需求,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基本生活需求。下决心解决这样的一两个突出问题,就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让农民看见的变化,得到实惠,真心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非常必要。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差距是历史形成的,今后也还会存在,祖先逐水草而居,在平原和江边建造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张农业支持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短时间内要彻底改变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别大的农村是不现实的,不能急躁冒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大跃进”搞不成,一朝一夕更不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长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二是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经济建设是公共事业建设的基础,公共事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为科学发展观所统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治穷致富”。就广大农村而言,首要目标是“治穷”,“致富”是长远目标,无论“治穷”还是“致富”,都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实行家庭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力争多从利润最大的销售环节获取利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是第一要务。国家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才有了转移支持农村建设的实力。新农村建设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城乡差距最大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搞好道路、水、电、沼气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工作,积极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文明乡村。

三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在未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是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总体目标,硬件建设必不可少,软件建设更为重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建设者和受益者,硬件建设可以通过国家投入解决,软件建设必须有农民的参与。只有国家的投入,总体目标才可能实现,没有农民的参与,美好蓝图绝对不能实现。要提高农民素质,花大力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与教育,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只会“卖硬苦力”转变为也能“挣聪明钱”。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风气,大力表彰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人物,绝不能钱包胀了,风气坏了,老人不要了。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下狠心育好选好用好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基层带头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心骨、排头兵、领头雁,是特殊的农民,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和实效。同时应大力引进大学生当“村官”,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又解决农村人才缺的问题。

四是尊重实际和科学规划。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启动,中央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会越来越多,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民饮水、行路、用电、子女读书等公共事业建设将率先开工。农村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建设要既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又科学规划,科学示范,引导群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不追求高而全、大一统,不搞盲目攀比、包办代替。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相互配套,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有的山区太偏远的独居户,在尊重本人选择的前提下,可规划相对集中居住;有的平坝小村可先合并再搞新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挣钱后,回老家花几万、十来万建的房,有的仅父母、小孩在家住,有的没人住。这部分人中有的继续在外打工挣钱后,又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老家的房屋可能就不会再居住了,自己的辛苦白费了,还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全国加起来,农民浪费的建房费可能要上千亿元,这些闲置资产可以利用起来兴办社会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再走类似的弯路。

五是城镇发展与村庄建设。农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的概念,就其范围而言,并非仅指乡(镇)管辖下的行政村甚至自然村。城市以外的地域叫农村,户藉在农村的是农民,农民在农村从事的产业为农业。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行政村,具体体现在村庄建设上,但并不仅是建设行政村甚至村庄,新农村建设包括了县城、城镇和村庄的建设。农业产业布局要有特色和规模,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上要有农协组织,才能赢得市场。要建好新农村,必须城乡统筹,以镇带村,互动发展,建立输血和造血机制,一乡一品或一县几品。农产品加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都离不开城镇。城镇对乡村有很强的带动、示范作用,城镇发展了,不仅可以为一部分农民提供居住、就业场所,还可以直接拉动村的经济发展。各地都强调今后逐步减少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减少农民,缩小不了剪刀差。必须加快县城、重点示范镇的建设,提高产业凝集和配套水平。村建搞好了、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又可促进城镇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一要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二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五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没有纳入参公管理和农机监理机构编制少、人员不足。当地政府又将农机安全责任落在行业主管部门头上,使监管人员左右为难。按照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的要求,县乡一级的监管更加为难,机构调整后农机站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安全员形同虚设,并多数为兼职,履行的主要工作任务不在安全上,基于多种原因,安全工作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实际工作中各县执行起来又千差万别。对于基层很多农机监理战线工作人员来说不能很好的适应。

二、农机执法手段薄弱

拖拉机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很多。难以形成对拖拉机的全面监管,致使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逾期未年检、达到报废年限继续使用现象大量存在,加之安全意识较差,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

三、农机安全监理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县财政困难,县级农机安全监理争取了多年想进入财政预算,但多次被政府拒绝,最终连发放手下员工的工资都变得困难。因此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建设安全通道及相关设备,对于应急处理手段更是空白,最终导致农机安全监理的工作变得相当困难。

四、农机安全监管意识不到位

首先,许多农村农机一年下来都没有做过正式的保修或保养,在使用过程中也没有完全准确的按照使用说明进行规范的使用。在以上行为长期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农村农机设备寿命大幅度缩短,农机老化程度快,提高了使用成本,不利于农村农机的持续性使用。

1、农村基础设施不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足表现为: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力脆弱,服务性基础设施执行力减弱,社会性基础设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础设施承载力孱弱。

2、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投资份额偏小: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所需资金多数是由农村集体及农户自主承担,政府投入、外资及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较小。

3、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作用于城市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效益明显,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虽关系到城市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 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 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 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 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农村基层设施

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认识的偏差?_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