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现在保险为什么不好卖_卖保险为什么不香了?

现在保险为什么不好卖_卖保险为什么不香了?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9 09:56:18

这是由于两方面

第一是由它工资模式,注定了一般人做不好。一般保险公司提供的是责任底薪,也就是说,有业务才有对应的底薪,如果在一个月内没有业务,是没有底薪的,也就是说有可能这个月你白忙活,一分钱不赚,还要贴交通和通信费。但如果业务做得好,工资上不封顶,一个月拿一、二万也很正常。有点像两个极端,所以想进这个行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行。

第二是由于它的发展模式决定的。相信传销大家都不喜欢,但保险公司在人力发展恰恰用的是和传销一模一样,发展下线带进公司,以得到职级的提升。有些人在招聘的时候急功近利,隐去了保险行业现阶段一些困难或是不好的地方,只给招聘的对像画一个美好的大饼。往往新进入保险行业的人,真正开始做业务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困难,有些人压根不适合做销售,被一腔热血冲进了保险公司,在熬了一、二个月后,实在做不下去了,黯然离开。

在这个过程中,新进入保险公司的新人,有时候还会在主管或经理的要求下,买自保件或自杀件,在经济上带来额外的负担。

同时,做为一个失败者,离开这个行业,对这个人的心里打击也会有影响,甚至有些人绝口不提对别人说自已曾做过保险。

其实保险是好的,从大层来讲,国家的社保,只保不包。想要享有社会,首先要有一个好单位,如果自己交,每年真不少钱。即使有了社保,也只能应对小和中病,真正大病动辄几十万,而且治疗中用到的很多进口药,社保都是没办法全部解决的。看看现在社会上那么多的人得了大病后,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无论能不能治好,对这个家庭的经济伤害都非常世大。所以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配置一份商业保险,做为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行业趋于精细化、专业化:保险代理人传统营销“不香了”

人们对保险不认同。

原因:

1、不相信保险,买保险没有用,返回时间太长;

2、不相信保险公司能真正做到顺利理赔;

3、不相信国家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

事实上是,保险公司对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所以大家对保险的认知程度不同。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保险,那保险能伴随我们到老;当灾难到来的时候,保险能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为什么保险这一行在中国这么臭?

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近日,一组数字引发关注——2021年有2197家保险分支机构退出了市场;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为971家。随之而来的是,2021年超百万保险代理人“消失”,把保险业的困境暴露无遗。机构和人员双双缩减,一方面是险企主动“清虚”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低迷市场倒逼的结果。

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一位资深保险代理人,从她的经历中能够窥出保险行业从“黄金时代”到如今收紧触底的“过山车”行情。而面对机遇和改革,她也成为百万保险代理人的一个缩影,渴望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继续服务保险行业。

“黄金时代”不再

从事过14年保险代理人业务的孙洪平,经历过保险行业的“黄金时代”。“为了女儿高昂的留学费用,一开始做兼职,后来干脆辞职成为一名正式的保险代理人。业绩最好的时候,女儿每年40多万的费用不仅不再发愁,我还给自己家和老人换了房子。”提起从业14年做保险的“战绩”,孙洪平难掩兴奋。

“我曾经一天就招聘了近百位业务员,培训三天就上岗了。”孙洪平透露,当时这种“拉人头”的战术很普遍。

彼时保险业务的核心收入来源于保费,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新人培训结束,需要完成一定业绩才能转正。为顺利入职,很多代理人会为自己及家人买保险,也就是用所谓的“自保件”完成业绩考核,带动保费增长。

“当初,保险行业依靠这种‘人海战术’‘金字塔模式’确实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时,保险公司自身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很多保险代理人选择了退出,甚至一些中小险企的分支机构也在退出。”孙洪平表示,2020年以来保险行业面对数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通过传统渠道和产品进行营销似乎“不香了”,而如何利用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成为险企面临的新课题。

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代理制销售人员为842.8万人,而2019年年末这一数据为912万人。

2021年,代理人数量呈持续下滑趋势。以头部险企为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国人寿的销售人员数量为105.2万人,环比下降38.6%,较2020年年底的145.8万人减少了40.6万人;中国平安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70.62万人,环比下降31%,较2020年年底的102.38万人减少了31.76万人。

孙洪平分析,保险行业的竞争一直很激烈,对于资深代理人来讲,拥有稳定的客户源可以保证高收入。行业内增员难以及营销率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代理人收入下降,而收入下降又造成新一轮的人员退出。

数字化创新赋能

小轿车发生单方事故,车身出现多处划痕,车主立即向车险投保公司报案,并拍下车辆现场照片,第一时间上传至手机App;经过人工智能定损后,保险公司迅速测算出定损金额,并推荐和协商车主需要维修的地点——这是平安车险面向车主推出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平安好车主”,涵盖车辆投保、保单管理、报案理赔、违章查询、道路救援等常用功能。

近年来,在银保监会对新时期保险数字化转型的统筹规划下,通过数字化引领行业变革已经成为当下保险业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新技术的应用实践来看, 科技 已渗透到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渠道、产品、服务、风控、生态等方面加速迭代,重塑行业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

“在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体现了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信息技术支撑能力成为检验一家险企能否稳健发展的重要指标。可以说,线上化是数字化转型最为基础和初级的阶段。”互联网技术创业公司颐安鑫鼎COO(首席运营官)凌怡安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保险公司加大 科技 创新投入的同时,金融 科技 企业也通过“赋能”,成为助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根据专业咨询机构测算,2021年我国保险机构技术投入已超过430亿元,并在未来3年内其数字化占比稳定在40%以上,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除了赔付的数字化之外,我们还在提升代理人队伍的技能、产能方面进行了数字 科技 的改革方案。”凌怡安介绍,以往行业内有的弊病,完全可以通过后台数字化的流程和评分标准,建立统一的体系,重构代理人队伍。

孙洪平也指出,目前他帮助客户进行理赔的时间和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收获客户信任并且续保的基石。

凌怡安认为,目前保险业在理赔方面仍存在许多“痛点”。对金融 科技 公司和保险机构来说,“痛点”就是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在提升服务体验、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保险理赔再简单、再快一些。

打磨产品和服务

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财产保险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3年底,财险业基本建成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财产保险市场体系。

寿险改革,也是整个保险行业近几年的重中之重,关乎行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日前,银保监会召开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全行业要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2年1月14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披露了去年全年的保费收入情况,其中去年12月保费收入超预期增长,也为2022年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市场分析,中国平安3年多来坚持推进寿险改革,队伍转型成效似乎正逐步传导至业绩端。

中国太保集团总裁傅帆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要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保障高质量的太保服务供给。中国太保实施服务官制度,强化组织保障。针对太保5800多家机构遍布全国、层级多、网点多的特点,太保创新建立了从集团到中心支公司的四级服务官制度,高管垂范、管理者先行,夯实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的主体责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太保服务的获得感。同时加强技术创新,着力打造数字化的经营体系,提升服务供给的能力。

据了解,中国太保积极推进服务全流程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有温度的保险服务。在线上化成效方面,产险电子保单覆盖率达到87%,寿险移动保全占比90%。智慧服务方面,寿险“云柜面”通过视频交互完成服务流程,打破实体柜面的地域限制,满足客户足不出户的业务办理需求。

凌怡安介绍,作为保险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平台,他们将进一步 探索 保险业的线上化和数字化,用保险 科技 来增加便利性和体验感,从而通过技术升级来熨平市场波动。此外,积极打磨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养老保险产品方面积极突围,迎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5月险企保费普遍下滑,代理人队伍缩减,保险为什么不好卖了?

您好!

其实保险行业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近几年金融保险业保的工资也是比较高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之一。但是,保险行业在我国还是飞机刚刚滑翔的状态还没有腾飞,是需要保险代理人们去开拓客户群、开拓市场,让更多的中国百姓享受到保险给人带来的福音,所以就要求保险代理人们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功底,要有责任心有爱心,最重要的是德,还要懂得感恩。保险是人人都需要的,并不是骗人,出现对应的保险责任是会安全理赔的。保险行业之所以不受人们的欢迎,除人们对保险不太了解外,主要原因还是一些保险代理人(业务员)不遵守职业道德,介绍产品鼓吹保险产品夸大事实,误导客户买了不需要的产品,返佣金现象猖獗,抢单行为等等。

保险的种类也很多,有医疗大病险(住院医疗、补助)、养老险、分红险、定期寿险、两全保险,总之按照自己的需求购买保险,出现风险时不再惊慌失措、无力求助了,把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何乐而不为哪?

本人虽然不从事保险行业,但是非常认可保险的!

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一度非常活跃,为什么现在很少宣传了?

文 | AI 财经 社 亓宁

编辑 | 杨洁

最近这段时间,二级市场上的保险股走势很不好看。

就在几天之前,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公布了五月份的保费收入情况。除了中国人寿外,包括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在内的4家上市险企的五月保费出现了普降,分别同比下降了5%、1%、14%以及8%。

保险越来越不好卖了。加之此前的一季度,险企们就没能重现往年的“开门红”,这让市场的情绪逐渐悲观起来,“今年比去年疫情的时候还难”。

“行情不好”已经成为险企当前面临的客观难题。但对于保险代理人们来说,今年或许他们面对的最大的难关是,各险企针对代理人的改革,已然开始。它们在对代理人的年龄、学历等准入门槛提高限制条件的同时,也在大量缩减代理人队伍;而包括第三方保险经纪公司、甚至是百万粉丝的网红大V们,也纷纷下场,抢走了保险代理人的“蛋糕”。

今年一季度,国内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为17995.17亿元,尽管表面看来同比增长了7.8%,但考虑到去年疫情影响下一季度的低基数,实际上,这个数据并不算好看。再加上在今年3月,行业出现了去年3月以来的首次保费负增长,单月行业保费收入为4765.29亿元,同比下跌了3.3%。

这也意味着,保险行业每年第一季度的“开门红”,在今年变成了“开门黑”。不仅如此,下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被拉大。

即使累计起来计算,数据也不好看。今年前4个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等5大险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530亿元、2012.42亿元、1073.25亿元、736.55亿元、539.5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9%、-4.21%、4.45%、7.4%、-6.9%。

5月份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5家险企在今年前五月合计实现了保费收入1.3万亿元,同比微增0.69%;但五月单月合计实现保费1658.77亿元,同比下滑4.14%。

行业内,上一次较为明显的数据滑坡还是发生在2018年,也是中国保险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数据下滑,全行业保费收入下降了11.15%,其中寿险公司保费收入下降幅度高达16.82%。也是在这之前的2017年,监管确立了“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基调,随之,年金险、万能险、重疾险迎来了一次较为彻底的监管改革,也成为行业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五花八门的理财型保险,是险企“开门红”的主要依靠。而在变革之后直到如今,行业内卖点最大的险种成了重疾险,这也是最近几年保费收入增长最快、最稳定的险种。

而在近年来,监管对保险产品再次提出了改革要求。去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的有关通知,对保险范围、费率等内容作出修改,并规定从2021年2月1日起,旧版重疾定义下的保险产品要全面下架。

一位用户表示,去年年底之前那阵子,一时之间,在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里,“保险代理人都在催着你赶在改革生效之前买重疾险”。

一般来说,保险用户会比较偏向已经积累了大量客户的旧的产品。于是,险企们纷纷喊出了“新不如旧”的口号,为了能让客户尽可能多的划出预算,不少代理人也会暗示客户大病之后带来的无收入困扰,促使他们加大保额预期、增加预算投入。

在一轮透支性销售的影响下,行业期待的“开门红”,在去年四季度就被各大险企提前消费完毕,这也造成了它们在今年严重的“后劲不足”。新单业务量下滑,带来了行业保费收入的持续低迷。平安寿险在2021年的前5个月实现了保费收入2359.61亿元,同比下降4.19%。人保寿险前5个月实现保费收入574.08亿元,较上年同期缩水了7.39%。

再加上车险综合改革下,车均保费的下滑,都让今年上半年差不多成为了近十年来保险公司们最煎熬的半年。

新单销售乏力,以往为保费贡献巨大的保险代理人现在的贡献已经远远不足预期,也让这支渠道“大军”最先感受到了险企革新带来的“阵痛”。

一位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士原本兼职做保险代理人,但最终,她还是决定放弃“卖保险”这份工作。“好的时候是很好,一个月能拿到6万元;但是行情不好的时候,一个月下来一分钱也没有。”

多家险企正在优化代理人质量。除了提高学历要求等招聘的门槛之外,大部分险企已经开始缩减自己的代理人队伍。今年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国内5大上市险企的代理人规模已经比年初缩减了13万人。其中,中国人寿代理人数量比去年年末减少了近10万人,降到了报告期的135.7万人;中国平安的代理人经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后,降至98.57万人。

保险代理人的“人海战术”已经走到了瓶颈。

2019年,北漂多年的韩娜决定每年划出6000块钱的预算买一份重疾险。“当时因为怕死,怕得了大病没钱治,交个20年还能保终身,最后用不上至少还能返钱。”韩娜表示,自己在朋友推荐下认识了一位保险代理人,对方的“返佣金”条件更加增强了购买的决心。

家在北京的孙婧也通过朋友,在工作的第一年就给自己买了重疾险和商业养老险。“我觉得重疾险是个越早买性价比越高的险种,所以也在给身边的朋友’安利’。”

她们的投保都发生在2019年。这时恰逢保险业的高光时刻,接近千万的保险代理人一举将行业保费收入“干”到了4万亿元大关。

在2015年时,监管取消了代理人资格认证,保险销售门槛进一步降低,加上“卖保险很赚钱”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保险销售大军。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2014-2019年,我国的保险代理人数量从2014年的325万增长至973万人,翻了三倍还多。

在这期间,很多人感受到了“人人卖保险”的氛围。在山东某三线城市的80后“打工人”元扬回忆,前几年在当地的三四线城市乃至下面的乡镇和村庄,大部分人买保险,都是通过亲戚购买的,“即使是现在也还很普遍”。这在一二线城市也并不稀奇,家在北京的萧亮说,他的周围也不缺卖保险的人。

但也就是在2019年左右,这种趋势也逐渐“见顶”。

2015年至2019年,在全国保费收入超过4万亿元的同时,保险代理人的增速也从44.9%逐年下降到39.5%、22.8%、2.9%和4.6%。

保险代理人营销典型的“朋友圈经纪”方式,往往对未来的业务进行了“透支”,而且很难具有持续性。而时间一长,这种模式对险企的影响也慢慢显现出来,诸如销售误导泛滥、产品良莠不齐等非良性的竞争现象,直接影响了整体行业形象。

“父母那一代人可能会觉得推销保险是在骗钱。”孙婧说,但她认为,现在自己的同龄朋友对保险的态度已经很开放,并不会保持和上一代同样的看法。但同样是北京“90后”的萧亮则认为,“社保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常见大病,那些保险代理人为了赚高比例的佣金和完成业绩,会想方设法给你洗脑。”萧亮对AI 财经 社吐槽说。

而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保险潜在客户,仍然担心自己遇到“骗子”。“经常在网上看到被保险骗的例子,就对保险有抵触。而且一般买保险都是有钱人的选择,就算选择买保险也会优先选择给老人和孩子买。”元扬表示,这些“偏见”抹掉了自己的保险意识,即使受到周围人推荐保险产品,也全都“狠狠拒绝了”,“感觉都是坑”。

事实上,元扬的担忧恰恰是现在代理人制度的缺陷,为了能让客户签单,代理人不惜采用误导等手段忽悠消费者,而一旦消费者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代理人也往往在业务拓展方面走上了穷途末路。

在黑猫投诉上,关于保险的投诉超过9万条,问题包括低价诱导、不合理扣款、虚假宣传等,但更多的还是理赔纠纷。

已经拿到理财师资格的保险顾问李想告诉AI 财经 社,她了解到、接触过的客户不满主要来自对方的预期与合同条款不符,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客户“以为某种情况能赔付”最终却赔付不了,“骗”和“坑”就成了不少人对保险的印象。而这其中,保险代理人对保险条款的讲解非常重要。

保险行业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令不少人对此保持了强烈的戒备心理,同时也给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障碍。

保险公司的渠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相比各家保险公司自己嫡系的代理人队伍,第三方保险经纪公司的地位日益突出。因为与代理人只卖自家的保险产品不同,第三方经纪公司可以站到客户的立场上,货比三家,帮客户选择更好的保险产品。

与保险公司传统的代理人“人海战术”的首轮对战中,保险经纪公司已经占据了优势。“保险公司一般会筛选最优秀的产品给我们卖,这样也能保证我们的合作发挥最大的效用。”一位某大型保险经纪公司的保险顾问李想对AI 财经 社透露,尽管行业数据不好,但该公司今年的业务增长明显。“因为我们的服务不是一次性的,后续最重要的就是理赔,所以立场与客户保持一致对我们也更有利。我们卖某家产品的动力,倒不是完全因为佣金差异。”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保险行业产品与渠道改革的拐点,这种分化会日益加剧。

不过,目前市场上对保险代理人/保险顾问(第三方)的评价依然是褒贬不一。“说卖保险赚钱,我觉得其中有很大的误解。”李想透露,现在在保险经纪公司做顾问压力很大,如果拿不到理财师资格,他们甚至连五险一金都没有,而想要维持业务量,就必须靠专业性让客户主动“导流”。

“我们肯定是没有保险公司的代理队伍强大,但是我们也会通过专业性来做弥补,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是‘1个人做10个人的量’。”另一位保险经纪人表示。

现在,随着互联网大潮的推动,在提高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财商”、为更多人清扫理财盲区的同时,也让保险产品的支付渠道发生了新的转移:除了微信、支付宝,当下最受欢迎的短视频终端也可以一键下单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保险代理人/保险顾问发现,尤其在疫情之后,自己的“活”开始被网红主播“抢走”了,更多的保险产品目前已开始寻求私域流量主的合作。“他们基本是按照粉丝量排名来找,找的大部分是 财经 领域的网红。”一位抖音大V告诉AI 财经 社,比如找到他“导流”的就多是年金即理财型产品,“给出的合作报酬还是比较诱人的,只要带客源就可以,(分成)按照成交额的50%。”

这也意味着,至少年金类的产品,代理人的保费抽成可能保持在50%甚至60%-70%以上。

对于网红主播们来说,这的确是一块看起来非常不错的“蛋糕”。半个月前,在青岛举办的一场新金融论坛上,做 搞笑 内容“火”起来的快手大V就坐上了嘉宾的位置,与多位金融圈人士畅谈流量 科技 与保险业的融合。该大V在台上直言,尽管自己所在的领域“与金融业格格不入”,但在靠短视频卖保险这件事上,很多人都认同了其中的效果,他也表示会用更“好玩的方式”让用户产生想要购买保险产品的欲望。

相比之下,目前业内更关心的还是,保险行业革新的“阵痛期”什么时候过去,以及未来该走向何处。目前不少券商都对下半年的保险业务表达了乐观预期,但在长远趋势上,业内仍难达成一致。

近期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保险股出现了持续的集体下跌,今年以来整个板块已经大幅跑输大市。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保费收入下滑外,头部险企普遍降低今年的权益投资收益预期也让市场信心大减,而权益投资对保险公司净利影响仍然较大。

(注:应受访者要求,韩娜、孙婧、元扬、萧亮、李想均为化名)

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一度非常活跃,为什么现在很少宣传了?

因为大家都排斥。社会上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排斥保险,而是后期形成的局面。保险毕竟是比较厚的合同,很多人都懒得去翻看条款细节,所以大多选择自己信任的人直接投保。但是保险公司鱼目混珠,规模不同,所以偿付能力保障范围的收益也不同。所以这家公司服务差,名声就不好。保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它的特殊性在于,普通人喜欢把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搞混。如果一家保险公司有缺点,客户通常会说世界上所有的保险公司都不好。

表面上看,这么正规的行业未必有这么好的口碑。在这里,它与卖保险的人和保险产品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相信我们身边的朋友、亲戚、邻居或者朋友,大部分都会一直有卖保险的。保险公司的销售模式很聪明,不像我们普通的购买商品,做促销,需要的人自己会买。保险公司的高端销售方式主要是通过招聘员工来实现的。因为中国有句老话,报喜不报忧。再加上如今电视网络中的各种媒体,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保险公司严重拒绝赔付,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很容易上当地的电视节目。

因为对于商业保险来说,国内的保险公司早些年,甚至到现在,大多走的是营销路线,也就是说,你可以看到,保险公司不停的在招人,给你一个免费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保险知识之外,就是各种“鸡血“式的营销,比如开一个热血沸腾的早会,各种口号等等,会议和培训之后,这些保险工作人员,就开始各种推销保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份保险就是自己以及亲戚朋友买,而亲戚朋友又往往不好意思拒绝,不管保险效果如何,终归是要往外掏钱的事,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如果有亲戚朋友做保险的话,一般人都是避之不及。

现在保险为什么不好卖_卖保险为什么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