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是那里人_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是那里人_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9 09:56:10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

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

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称天王。

1853年定都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为何不首先进攻富甲一方的苏浙?

首先是地理因素,当时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攻占天京,这一路的战事都是游击战。所以,虽然打下了一片地区,但是,并没有稳固实际的政权。当时攻占天京之后,根据当时的地理位置。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门户地区。后方就是自己打下的江山,前方正是对敌区。在这里建立政权,进可攻,退可守。而且长江水路运送物资方便,所以就决定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政治因素,南京市六朝古都,市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区,当时在他们攻克的地区中发展最好的。经济发展成熟,文化古都,所以盛产名人大家,正是人杰地灵。

人为因素,当时打到南京时,急需解决游击战带来的不便。这个时候建立一个根据地,稳定人心,巩固发展。成了势在必行。不得不做的事。

正是这些原因,加上南京自身的优越条件,促使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改名天京。

总体而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时间上的选择更显恰当。但在空间而言,此地易攻难守,非理想之地,此亦是其不足之处,以此为都也是权宜之计,其后太平天国在保卫天京方面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在攻守的拉锯战中,守的一方是相当吃力的。曾负责天京防务的翼王应较早体会到天京的局限性,在天京事变后的主政时期,由于忙于收拾局面,没能腾出手来作大的战略调整。正当天京事变的善后告一段落,翼王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洪秀全受天京事变刺激而心态大变,公开逼走翼王,又铸大错。翼王离京后在配合天京作战之外,念念不忘寻找新的根据地,以期打开新局面。经多年的转战摸索比较,目光投向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平原,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远征巴蜀之战略行动。当年秦得此后国力大增最后并吞六国一统中国,汉王刘邦据此与楚霸王项羽争雄胜出而有天下,三国时刘备占此立蜀国而鼎足三分,这里足显翼王高超的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这是打破僵局摆脱困境的很好途经,可谓一步新而局局新的好棋,可惜得不到洪秀全和多数将领的理解,天数乎 诚为憾事。

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定都南京,并以此为基地逐步统一了全国。太平天国在起事之初就没有经营一个稳固的根据地,长期以来,太平军的行动类似于流寇,缺乏稳固根据地的支持。杨秀清以南京为中心,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建立一个稳固根据地的主张,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实际上,太平天国也在这一地区构建了一片根据地,即苏福省,也正是以此为依托才使得太平天国能坚持这么久。

另外,当时的清政府与朱元璋所面对的元朝是不同的。虽然太平军在和清军的战斗中屡次获胜,但当时仍然掌控全国大部分财源和领土的清政府仍然具备强大的实力,并且太平天国在当时是清政府最为主要的敌人。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清军就迅速在孝陵卫和扬州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威胁着天京的安全,这也说明太平天国对清政府并没有形成军事优势,更是需要一处根据地的支持。另外,太平军北伐行动中,太平军虽然屡战屡胜,但是没有实现对占领地域的有效控制,孤军深入,最终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失去后方的补给支持,最终失败,这也说明了流动作战的缺点和拥有根据地的重要性。

请问有谁知道有关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书名?哪里买到?

晚清末年,神州大地,硝烟弥漫,硝烟之中爆发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运动,这场农民运动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话说19世纪的1851年初,洪秀全等人自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后,带领大军,一路连战连胜,攻克武昌后,继续兵威大展,在洪秀全、杨秀清的筹划与指挥下,挥鞭东指,沿长江顺流东下,先后克九江、湖口、安庆、芜湖,最终围猎于金陵城下,饮马秦淮河上,江宁将军祥厚战死,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

攻克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并定都于此。太平天国大军在稍事休息和调整后,十多天后,清军大帅向荣带领大军从广西一直追踪至天京城外,其领兵一万多人,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守,是为江南大营。

太平天国运动虎踞金陵后,接下来必然要展开军事行动,那么该如何行动呢?孙子兵法云: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意思是说: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

当时的天平天国领导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自然也了解孙子兵法的这句名句,所以也必须在行动之前展开 庙算 。当时可以进军的方向有三:一是渡江北上,直捣北京;二是沿江西进,回师西征;三是进军苏浙。

苏浙当时富甲天下,且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看起来是一条不错的选择,据史料载,杨秀清本来有东进苏浙之意, 声言欲至苏州 。计划在攻克镇江后,就进取苏州,杭州,但是忽然听到向荣领大军到来,史料载杨秀清 忽闻大帅向(向荣)至金陵之淳化镇,乃大惊, 赶忙收缩兵力防守天京。向荣是何许人?为何让杨秀清 大惊 ?

向荣(1792-1856),字欣然。四川大宁(今重庆市巫溪县)人,寄籍甘肃固原(今属宁夏),晚清名将,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广西提督、湖北提督(从一品),卒授一等轻车都尉(正三品)世袭,谥号 忠武 。有《向荣奏稿》传世。

向荣骁勇善战,其部队虽长途跋涉且吃过很多败仗,仍然败而不溃,乱而不散,尤其是他的江南大营驻扎天京城南,对太平天国***的战略决策无疑产生重大影响。刚才说过,大战之前要展开 庙算 , 庙算 的依据必然是情报,太平天国也不例外,派出大批探子去刺探情报。

但是在天京东南外围,太平军侦探屡遭向荣军队捕杀,带回的情报自然较少。反而在江北,虽有江北大营,但太平军收集情报颇多,叶桂供称: 有四十多人在江北一带打探 , 白总制往太平探信去了 , 或六人、或五人分路往凤阳 侦察敌情。

以上情况,自然说明向荣的江南大营不是吃素的,硬拼的话不一定有好果子吃,向荣的兵力部署重心在于保护苏南腹地,维系清廷财源泉,对东线实施战略发展必然遭到向荣堵截,胜败难以预料。因此,虽然江浙富有但有骁将向荣 横刀立马 ,所以洪秀全杨秀清不准备首先进攻苏浙,而是把攻击矛头指向更加容易打的皖北与天京上游诸省。这便有了随后的太平天国 北伐 和 西征 。

太平天国为啥选择了南京为都,那到底这个决定是否是正确的

咸丰三年(1853年)

正月廿一日清江苏巡抚杨文定惧太平军东逼,自南京走镇江。

二月初一日杨文定自镇江再退丹阳,4日后旋还镇江。

二月二十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二月廿二日清总兵邓绍良、和春和副都统文艺等退守丹阳,驻丹阳马陵、辛丰、县城等处。镇江知府豫立、知县张坦亦退守丹阳。

三月初七日英国驻上海领事署翻译密迪乐调查太平军情况,经苏州、常州抵丹。

三月初九日清提督邓绍良自丹阳进营镇江南门外杨巷村。

三月十三日清提督邓绍良率部数千人由丹阳攻镇江南门,焚太平军船舶多只。是日,英人密迪乐自丹阳返上海。

三月廿九日清副都统文艺自丹阳整军合邓绍良部,进营官塘桥一带。

三月三十日清提督邓绍良、副都统文艺等率部于镇江南门外观音山与太平军罗大纲部等交战,不利,退丹阳。

六月初九日太平军镇江守将罗大纲和指挥吴如孝出镇江城,袭攻清提督邓绍良等部观音山营垒。

六月十三日太平军罗大纲、吴如孝等部攻破清提督邓绍良部,焚其京岘山营垒7座。邓退守丹阳马陵,旋入丹阳县城收集兵勇。

六月十五日太平军镇江守将罗大纲率部围攻丹阳,遭邓绍良阻截。

六月十七日太平军罗大纲、吴如孝等部屡出镇江攻丹徒镇,清钦差大臣向荣遣总兵和春部进营辛丰,阻其进攻丹阳。

咸丰四年(1854年)

九月廿六日太平天国天官丞相杨正潮、尚书李春发等率部自天京进援镇江,拟东下进取丹阳,被清总兵德安、提督余万清部败于高资。杨正潮阵亡。

咸丰六年(1856年) 五月初一日秦日纲率陈玉成、李秀成部攻破九华山清军营垒70余座,总兵虎嵩林等部退走丹阳。

五月初五日清将军福兴合、总兵张国梁部驰截太平军于丹徒上党一带,进屯丹阳河阳。

五月十八日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率部第一次大破清江南大营,清钦差大臣向荣、总兵张国梁所部自句容淳化镇退守丹阳,天京解围。是时,张国梁奉命帮办江南军务。

五月二十日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和丞相陈玉成、李秀成等部奉东王杨秀清命追击清钦差大臣向荣部。

六月初一日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率陈玉成、李秀成所部自句容攻占白兔镇,清总兵虎嵩林、李志和等部败退丹阳。

六月初三日太平军经白兔进逼丹阳五里牌、和定桥、凤凰冈一带,兵分3路与清总兵张国梁、游击虎坤元、都司冯子材、副将王浚等部交战。未胜,退扎丹阳全州,后复筑屯白兔。

六月初四日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所部屯兵丹阳全州、丁庄,松卜和香草河两岸,与清总兵张国梁部相持。

六月十三日清总兵张国梁和游击虎坤元、张玉良率部攻破丹阳南门外凤凰冈太平军营垒两座。

六月十七日秦日纲率部攻丹阳皇庄桥及河东、河西,败清总兵张国梁部。

六月廿七日清钦差大臣向荣、总兵张国梁等部攻扑皇庄桥、河西及五里牌太平军营垒。不胜,溃退丹阳县城。

六月廿八日秦日纲所部得镇江太平军援军,于丹阳皇庄桥河西筑营,清钦差大臣向荣督总兵张国梁进攻五里牌,均不得手。

六月廿九日清总兵张国梁、虎嵩林率部分别进攻五里牌、皇庄桥等处太平军营垒,被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部击溃。张国梁在战斗中受伤。

六月三十日清钦差大臣向荣遣总兵虎嵩林、副将王浚、参军虎坤元、游击张玉良等部,分10路猛攻凤凰冈、五里牌和皇庄桥河东、河西一带太平军营垒,破营垒8座,死伤数千人。

七月初四日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率陈玉成、李秀成等部突袭五里牌,清总兵张国梁部拒之。

七月初五日秦日纲率4000余兵马再攻五里牌失利,退驻十里牌及宾村一带。

七月初六日太平军以3000人攻丹阳西门清军营垒,被清总兵张国梁所败。

七月初九日清钦差大臣向荣因兵败忧愤死于丹阳。

七月十三日清总兵张国梁率部大败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和丞相陈玉成、李秀成部于丹阳南门外五里牌,破其营垒7座,斩杀太平军将士数千人,检点周得贤中炮身亡。是日,秦日纲率部撤丹阳围,自白兔一带南走,转攻金坛。清总兵张国梁率部追击,遂奔还。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因率部围丹阳受挫,东王杨秀清召其回天京,革去王爵,降为“顶天燕”。秦于七月廿二日围攻金坛时,中流弹身亡。

八月初十日清廷授和春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八月廿一日清提督张国梁、副将王浚等率部攻破宝堰,进军至句容行香镇。同日太平军李秀成率部在丹阳一带与清军交战,清提督张国梁以兵3万自句容行香驰救,溃败退守丹阳。

九月十八日清钦差大臣和春自安徽庐江抵扬州,渡江赴丹阳。

十月十六日清钦差大臣和春移营句容行香镇。

十月十九日清钦差大臣和春遣提督张国梁、副将王浚等力攻句容,和春受伤,退走移驻丹阳。

咸丰七年(1857年)

闰五月清提督张国梁等部离丹阳移驻高资。

十一月十三日清江南大营会钦差大臣和春、提督张国梁及驻守丹阳总兵虎嵩林、余万清等部合力攻陷镇江。太平天国合天侯李秀成、侍天福李世贤、李昭春等赴援未及。镇江守将吴如孝败走天京,天京被围。

咸丰十年(1860年)

闰三月十二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部合数路,以10万余大军再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

闰三月十六日清钦差大臣和春、提督张国梁自丹阳至镇江。是日,两江总督何桂清驰书请驻丹阳。

闰三月廿一日清钦差大臣和春及帮办许乃钊等率兵勇4000余人移屯丹阳。提督张国梁留守镇江。

闰三月廿三日清提督张国梁移守丹阳,总兵冯子材以1 2万人留守镇江,总兵熊天喜进营白兔。清副将刘成元、参将林定海率兵勇3000余人与千总刘厚和以龙舢板20艘防丹阳。

闰三月廿四日太平军先遣自金坛数路进军丹阳。

闰三月廿五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部自天京经句容,进军丹阳。

闰三月廿七日清提督张国梁招集兵勇1 3万余人抵丹阳。钦差大臣和春及帮办许乃钊、提督王浚率部4000余人,总兵熊天喜率部6000余人奉命出守丹阳。

闰三月廿八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进抵丹阳外围。

闰三月廿九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靖东主将刘 林等率部10余万之众围攻丹阳。于城西黄土桥被击溃,清军提督王浚、总兵熊天喜阵亡。英王陈玉成率部攻占城西土山,击毙清副将蔡其荣,太平军直抵城西。陈玉成部又以火炮俯击城中,并架云梯攻城,西门陷,靖东主将刘林首先进占丹阳。清钦差大臣和春率溃部自东门突围,提督张国梁出拒李秀成,力尽败退,直窜东门长桥,跃马渡河,马蹶,死于流中。“清军死伤万余,河水为之不流”,清溃军突出北门奔埤城。知县方浚泰亦死于乱军之中。

时太平军倚天侯陈时永、赖桂芳、李恺顺、凌国钧、周林保等部出守丹阳,驻于县城河西贺家大院。忠王李秀成以张国梁忠勇名将,寻得其尸礼葬。日始,丹阳县署、孔庙、文庙和练湖等诸多胜迹毁于兵火。

闰三月三十日清钦差大臣和春、帮办许乃钊率12骑自埤城逃至常州。是日,太平军进驻丹阳吕城。

四月十三日太平军占领苏州。太平天国建立苏福省,丹阳属之。

四月廿二日太平军驻营丹阳九里、延陵一带。

六月初一日太平军丹阳守部倚天候陈时永部自丹阳运河西上攻镇江,遭清总兵冯子材部迎击,退还丹阳。

七月十二日清总兵冯子材率部自镇江赴援金坛,遭丹阳守部倚天候、陈时永等抵击,阻不能进。

七月十六日太平军攻占金坛。

七月廿一日太平军丹阳守部倚天候陈时永等率部自新丰镇攻镇江长江水师,为清总兵周希濂所败,还丹阳。

八月廿七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自丹阳分路攻镇江,败退。

九月初一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合江宁太平军突袭高资,被清总兵冯日坤所阻击,李世贤退走丹阳,清总兵冯子材部追至包家冈还。

十月初一日上海宝顺洋行容闳(中国最早留美学生)与英国传教士杨笃信等一行前往天京观察访问,自苏州途经丹阳。

咸丰十一年(1861年)

正月廿七日太平军丹阳守部倚天侯陈时永率部围攻镇江,未胜,屯营京岘山、丹徒姚家桥一带。

二月十三日太平军京岘山驻营退丹阳。太平军于姚家桥一带寻船数百只,后仍还丹阳。

二月太平军丹阳守部倚天候陈时永张贴告示,令丹阳城区各业捐款千元,贸易者纷纷惧散。

四月廿五日太平军丹阳守部攻镇江,与清都司刘春贤战于横山一带,总兵朱承先引军合击,太平军死伤700余众。

九月十六日太平军进屯丹阳埤城,并筑城自守。

九月十八日太平军丹阳守部6000余人自辛丰走杨村时,与清总兵富升战于官塘桥,败退丹阳;太平军翰天侯袁得厚率部合宝堰部谋攻镇江,遭清总兵张文德、陶茂森和游击杨青山阻截,战于杨村,袁部溃败,奔丹阳。是日,英王陈玉成率部5万余人,自江宁进屯白兔、宝堰, 以助丹阳太平军守部。

九月廿八日太平军翰天侯袁得厚率部自丹阳攻镇江,为清总兵陶茂森、参将林从泰、杨青山所败。

十二月初六日清提督冯子材、京口副都统海全自官塘桥袭击华村太平军营垒,丹阳太平军前往驰救,与清副将杨青山交战于孔巷、驸马庄。同治元年(1862年)

正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遣所部进屯宝堰,与丹阳太平军相应,支援天京。

十一月太平天国干王洪仁 奉天王命,自天京至丹阳、常州等处催兵援京。

十一月廿三日太平军自埤城扰袭大港、孩港一带,被清水师拦击和清总兵田宗扬等分抄,进追至埤城。

同治二年(1863年)

正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自苏州避走丹阳返天京,建议“让城别走”,遭天王洪秀全拒绝。同月,李秀成令怀王周春率部3万余众进营句容,与丹阳太平军相应。

二月初七日太平天国怀王周春、章王林绍璋部合丹阳效天义陈时永部,自丹阳进逼镇江,被清总兵张文德、田宗扬所败。周春退走句容,陈时永退守丹阳。

三月十一日太平军埤城所部退走孟河。

四月十五日太平军昆山守部凛王刘肇钧部抗击“常胜军”与清军的进犯,从正义镇撤往苏州,旋走常州至丹阳。

四月十八日清总兵陶茂森、副将关松志败太平军于丁卯桥一带,余部走越河退丹阳。

四月太平军常州所部率众数万集丹阳,分屯辛丰附近。

六月清军富明阿、刁经明部攻袭丹阳西门博洛、水湖太平军营垒,败退镇江。

七月廿五日太平天国对王洪春元等率常州、宜兴、金坛部经丹阳围攻镇江,清总兵田宗扬部却之,太平军东走姚家桥等地。

九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部7万余众集结丹阳,连屯至句容、水湖、博洛、余干等一带。清提督冯子材遣总兵田宗扬等部扼守辛丰,攻袭沿途太平军营垒。

十月廿一日李秀成退屯无锡、常州,连营丹阳。丹阳守部格王陈时永与其密议还解天京围之策。

十月廿四日清江苏巡抚李鸿章部攻占苏州。时江南太平军各部数万人陆续退据丹阳、句容,屯营东至辛丰、余干,北至马陵、博洛,西至高资、上党一带。

十一月初太平军自丹阳出援常州。

十一月十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自丹阳返天京。

十一月廿二日太平军丹阳守部格王陈时永率众攻镇江官塘桥,清提督冯子材遣总兵张文德部破之。

十二月十五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率部攻扑常州奔牛清军营垒,被清提督刘铭传、郭松林和总兵滕嗣武等阻截,李秀成等部西走丹阳。

十二月太平军埤城刘巷守部张九元等降清总兵田宗扬部;太平天国显王袁得厚所部进屯丹阳西门外水湖、博洛两村。

同治三年(1864年)

正月太平军丹阳守部格王陈时永自天京返丹。时江南太平军余部集结丹阳,屯驻马陵、水湖、博洛及香草河两岸等处,兵力达10余万人。

正月廿一日清军攻陷天京钟山要塞天保城,天京被围。

二月初一日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合自句容、丹阳来援的章王林绍璋、英王叔陈承琦等部,攻清提督刘铭传、总兵杨鼎勋部营垒,战不利。

二月清总兵张文德攻占马陵,太平军退守水湖、博洛两地。

同月,清提督冯子材、总兵詹启纶部8500余人马,自辛丰、马陵两路围攻丹阳。

二月十八日清总兵张文德率部攻击博洛太平军营垒,然王陈聚城自丹阳率数千人驰援,并攻击马陵刁经明部,为守备田兴富部所败。时丹阳水湖太平军守部刘光如、李德容降清总兵张文德部。

二月廿一日太平军丹阳守将然王陈聚城率部万人,分路进攻清总兵陶茂森、刁经明部,遭总兵张文德断后,兵败回城。清军遂合诸军围攻丹阳。

二月廿二日清总兵张文德等部围攻博洛,太平军内哗变,缚守将献王王文发降清,博洛营垒被清军攻破。

二月廿七日清总兵张文德、副将刁经明等部攻占辛丰太平军营垒数座,守部2000余人降清。

三月初七日清军攻占句容。巡抚李鸿章督提督郭松林、总兵杨鼎勋及戈登“常胜军”与英王叔陈承琦战于江阴、常熟间。陈败,取道走丹阳。

三月十一日清总兵张文德等部与太平军战于练湖堤,提督冯子材、镇江军务魁玉命其驻守湖堤,召水师船只6艘入练湖待命。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两军又几度交战。

三月十五日太平军丹阳守部与清总兵詹启纶、副将刁经明、讷衣楞阿等部大战于西瓜山下,清军伤亡甚重。后太平军遭詹启纶部山炮轰击,4座营垒被毁。清都统富明阿遣总兵杨心纯、参将刘福兴所部率兵勇近千人渡江来丹助战。

三月廿一清总兵詹启纶部攻破丹阳东门太平军营垒,直抵城下。

三月廿二日清总兵詹启纶督副将孙文友、游击胡世英等四道合击,攻破丹阳东北黄墟一带太平军营垒9座,太平军余部东走。

三月廿五日太平天国直王林得英合丹阳吕城太平军守部,自金坛走安徽广德,清道员吴毓芬率部阻截。

三月廿六日清军三路围攻丹阳县城,不胜,清参将李庆国阵亡。是日,丹阳十里牌、西门桥、南门外、固村等处太平军营垒10余座被清军攻破,数千人降清。

四月初三日清总兵詹启纶、张文德等部再度围攻丹阳县城,太平军守将格王陈时永率兵拒击。

四月初八日清军以太平军叛徒黄先知、杜玉成等为内应,围攻丹阳县城。提督冯子材、总兵詹启纶、副将刁经明、总兵张文德、副将杨青山率部分别从东北、西南两处攻入县城。太平军守将格王陈时永、柬王赖桂芳等率众拼死巷战,格王陈时永为叛徒所害。清军生擒柬王赖桂芳(洪秀全妻弟)、广王李恺顺、梁王凌国钧、邬王周林保、列王金友顺等,屠太平军7000余人。是日,干王洪仁 、守王方海宗、显王袁得厚等率丹阳、句容等处太平军4万余众,退至高淳东坝进天京。是日,清提督冯子材、总兵詹启纶、张文德、杨心纯等率部驻扎丹阳,兵力达数万之众。

六月十六日天京被清军攻占。

太平天国在定都后对所有省市改名,分别叫什么名字?

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于1851年清末在金田村拉开了序幕。而后仅仅过了两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了江南重镇南京,并定都南京,改为天京。南京地处长江流域,虽然处平原地区,但是地形易守难攻,没有可以拒守的地利,但容易遭到敌人的攻击,所以太平天国定都之后立即组织兵力北伐,不过北伐两年便宣告失败。可是北伐却只派了两万人,在几十万清军的联合绞杀下,焉能不败? 太平天国运动

我想当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也不无道理,应该出自以下三方面考虑:

其一,从金田起义到攻占天京,太平军一路都实行游击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定都天京后,改变了过去流动作战的方针,建立了以天京为中心的根据地,使太平军处于出可以战,退可以守的有利战备地位,结束了流动作战,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也可以增强太平天国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金田起义

太平军北伐、西征

其三,南京是六朝古都,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都条件优越。

太平天国出发点还是好的,可是定都天京后,后面的战略就错了。

首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起义达到了顶峰,不过却失去了进取心。一群从金田村走出来的农民进了大城市,掌握了政权,后果很明显:安于享受,内部政治斗争严重,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间的剧烈争斗,结果杨秀清在洪秀全的暗示下,被北王韦昌辉所杀,韦昌辉本人后来因犯了众怒,被洪秀全所杀,只有一个翼王石达开被逼出走天京,最终走到到大渡河全军覆没。

石达开出走天京

其次,古语有言,守江必守淮,指要守长江就必须要守住淮北淮南地区,但是太平天国没有按照这一传统,是东征取江浙富裕地区,结果被清兵拖住,失去了战略上的优势地位,而西征也没占领长江上游地区,单一个安庆,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最后一点,在没有占领长江上游地区就定都天京,结果就是三国两晋已经上演的东吴一样,毫无抵抗之力,被晋兵灭亡,战略上就不利。没有占领安微和江苏的大别山区和淮南地区,就定都天京,失去了北面的屏障。结果就是被湘军和淮军联合围剿,最终走向灭亡。总体上来讲,总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时间上的选择更为恰当。但是在相对空间而言,此地易攻难守,非理想之地,此亦是其不足之处,以此为都只是权宜之计。

中国历史上建都南京朝代有哪几个 南京在那时的名称叫什么

自太平天国首府定都在南京 ,之后就把南京这个省份的名字改成了天京。不仅包括南京,中国所有的省份甚至是县城里的名字都被太平天国修改了一遍。

分别为珊东省、珊西省、 芸南省、苔湾省、桂州省、桂福省 、添京省、五仓省、浙姜省、新姜省、姜西省。

之所以太平天国要把中国的省份都改一遍,是因为在当时太平天国都比较封建迷信,其中就有有一位叫冯云山的人,他认为和自己重名的地名,会为自身带来厄运,所以不管干什么都不能使用云山这两个字,所以在省份里面有云和山的也要重新取名字。而萧朝贵也是非常赞同冯云山的观点,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将中国带有他名字的省份也通通改了一遍,他改名的方式跟冯云山一样,就是把带有他名字的身份换了一个字。他们还想到自己的发源地广西省的名字太过庸俗,联想到这里是自己白手起家的地方,于是就把他改为桂福省,寓意这个身份非常有福气。

在太平天国期间统领者可以说对于改名这件事上是非常狂热的,不仅是对中国省份的名字进行更改,就连太平天国的国名也是反复的修改过好几次,从太平天国改为了上帝天国,又从上帝天国改为更加繁琐的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如果说是因为历史上的原因加上近代的一些变化,为中国省份来进行改名是可以被大家所理解的,但是太平天国给省份改名的原因是因为有含自己的名字,这听起来实在是荒诞不经,让人没办法接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任何一个地区的名字都是有历史渊源的,太平天国不假思索就这么轻易的更改名字,未免也是太过儿戏。

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到底是对是错呢?

南京为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首都。

三国时称为建业,是东吴的首都。 西晋避司马邺讳,改名为建康,是东晋京城。 南北朝时期,宋朝、齐朝、梁朝、陈朝皆以此城为都。南朝四朝首都,加之东吴、东晋首都,所以南京亦称六朝古都。

六朝以后为南唐国都。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南京为大明的首都。后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亦为南都。

太平天国时期改为天京,为太平天国都。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建立中华民国,南京被定为中国首都。

随着北洋政府的建立,由南京迁都北京。

1927年北伐胜利后,复定都南京。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陪都重庆为临时首都。

1945年光复后,回都南京。

1949年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但按照自称国民政府的说法,南京至今仍为中华民国的正式首都。

明故宫是怎么毁掉的?

1853年3月19日,由石达开统帅的太平军占领南京城,3月29日,天王洪秀全即颁布诏书,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由此,太平军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立的政权,开始南北对峙的局面。长久以来,围绕天平天国建都天京的问题,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定都天京这一决策本身并没有错,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国最大的战略失误。在这里,我想表达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太平天国运动

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定都南京,并以此为基地逐步统一了全国。太平天国在起事之初就没有经营一个稳固的根据地,长期以来,太平军的行动类似于流寇,缺乏稳固根据地的支持。杨秀清以南京为中心,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建立一个稳固根据地的主张,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实际上,太平天国也在这一地区构建了一片根据地,即苏福省,也正是以此为依托才使得太平天国能坚持这么久。

另外,当时的清政府与朱元璋所面对的元朝是不同的。虽然太平军在和清军的战斗中屡次获胜,但当时仍然掌控全国大部分财源和领土的清政府仍然具备强大的实力,并且太平天国在当时是清政府最为主要的敌人。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清军就迅速在孝陵卫和扬州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威胁着天京的安全,这也说明太平天国对清政府并没有形成军事优势,更是需要一处根据地的支持。另外,太平军北伐行动中,太平军虽然屡战屡胜,但是没有实现对占领地域的有效控制,孤军深入,最终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失去后方的补给支持,最终失败,这也说明了流动作战的缺点和拥有根据地的重要性。

天京城区图

但是,定都天京也确实对太平天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了保证天京的安全,太平天国不得不派重兵把守该地,在日后的战斗中,为了维护天京的安全,也不得不放弃已经取得的战果。另外,定都天京之后的太平天国虽然摆脱了流寇习气,但是也迅速腐化,天国领袖沉迷享乐,互相之间争权夺利,天京事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所以明故宫被毁。

清朝咸丰三年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但没有使用南京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两江总督府衙旧址的基础上修建新宫,此间拆取南京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南京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

清朝同治三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南京故宫再次遭到破坏。

明故宫的建筑特色:

南京故宫的建设根据中国古代都城营造传统的“堪舆术”。在“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天象星座的长期观察,将环绕北极和比较靠近中国周围上空的星象,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所谓“三垣”,是指环绕在北极和比较靠近头顶天空的星象,分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区,由于各区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绕成城垣的样子,故称“三垣”。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是那里人_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