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中东战争的历次战争_世界最奇怪的七次战争

中东战争的历次战争_世界最奇怪的七次战争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9 09:57:23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地中海东部与南部的称呼。“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以色列全面获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前犹太人通过武力驱逐巴勒斯坦原住民,而且阿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主动向以色列发起侵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由于以色列建国时间过短,国家各职能机构并没有完全正常运行,为争取时间,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

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操纵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

1948年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1949年3月2日也在罗得岛开始,1949年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战协定于1949年3月23日签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间的边界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村庄。

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停战谈判与1949年4月12日在边界举行,1949年7月20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险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为了控制蒂朗海峡,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的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攻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

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埃及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6日宣布停火。

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1. 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以色列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亦称六五战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从此,法塔赫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量在六日战争前已初具规模,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出兵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以色列军队首先攻击,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事打击当中。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并且派遣小股部队对以色列进行袭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报复性战略空袭。

1970年8月停火。阿以双方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并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土地,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发动了这场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遣部队或飞机参与作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得到部分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过于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

1973年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以军的王牌装甲旅更是被以逸待劳的埃及步兵歼灭;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首战埃及军队获得全胜。

1973年10月10日,埃军初步达成作战目标并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并改变计划,想要和阿拉伯联盟国家彻底铲除以色列。以色列则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973年10月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埃军眼看以色列大部队闯入叙利亚,认为时机已到,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对以展开总攻.以军则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973年10月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1973年10月24日,埃及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 (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在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

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并袭击了叙利亚军队的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

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

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解武装安全撤离。

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为什么把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战役称为“奇怪的战争”?

在开始的一连串突击中,最令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在纳尔维克的突击中——这个最北端的挪威港口距离德国海军基地约为1200英里。两艘挪威的海岸防御船英勇地迎击德国的驱逐舰,但都迅速地被击沉。岸上的防卫部队没有作任何抵抗的企图——其原因与其归于军人的失职,则毋宁说是无能。次日,一支英国驱逐舰分队开进了峡湾,和德国海军交战,互有损伤。至13日,大批英国增援部队赶到,才把德国的舰艇完全击灭,但到了此时,德国部队却已在纳尔维克港内和附近建立了稳固的据点。

在南面,德国舰只冲过了海防炮兵在峡湾中所控制的地段之后,特隆赫姆港也就很轻易地被攻占了——当同盟国专家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对于他们的冒险精神都不免深表骇异。在确保了特隆赫姆之后,德国人也就掌握了挪威中部的战略锁钥。不过他们这少许的兵力能否从南面获得增援,却还是一个问题。

攻占哥本哈根的时间本是与奥斯陆方面的行动相配合。这个丹麦的首都从海上是很容易攻入的。丹麦的占领可以使德国人控制一条有掩蔽的海上走廊,从他们自己的港口直达挪威的南部;同时也给与他们前进机场,可用来支援在挪威的部队。

若能立即采取较坚决的行动,则英军也许能够收复两三个德国人在上午攻占的挪威据点。因为当他们登陆时,由福布斯将军所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是正位置在卑尔根的海外。他想应派一支部队去攻击在那里的德国舰只。海军部对此表示同意,并建议对于特隆赫姆也应作类似的攻击。不过不久以后,海军部又决定要在捕获了德国巡洋战舰之后,再发动对特隆赫姆的攻击。此时,正当由4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所组成的英国舰队向卑尔根进发之际,飞机又报告在那里有2艘德国巡洋舰,而不是以前所报告的只有1艘,于是英国海军部又表现出过度的谨慎,而取消这次攻击。

当德国人已在挪威建立基地之后,赶走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切断其补给和增援。要达到这个目的,则必须阻塞在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但不久就了解由于害怕德国的空中攻击,除了潜艇以外,英国海军部不愿意派遣任何其他的军舰进入斯卡格拉克水域。这也反映出丘吉尔想要把战争扩大到斯堪的纳维亚境内的判断实在并不高明——因为除非能够有效地切断德军的增援路线,否则绝无其他办法可以阻止他们在挪威南部增加兵力,这样他们也就注定了会获得日益有利的形势。

假使从奥斯陆通向北面的两处长距离山地隘道仍能坚守,而在特隆赫姆的少量德军又能迅速消灭,则挪威中部也就似乎尚有保存的机会。现在英国人的努力就是指向这个目标。在德军突击后一个星期,英军才决定在特隆赫姆南北两面的翁达尔斯内斯和纳姆索斯分别登陆,作为向特隆赫姆发动攻击的准备。

但在这个决定之后就发生了一连串的怪事。霍特布拉克将军是一个具有近代思想的优秀军人,被指派为陆军部队指挥官。在对于他的任务参加了一次简报之后,他就在午夜离开海军部返回他的俱乐部;几小时之后,他在“约克公爵”俱乐部的门前石阶上为人所发现,已经不省人事,显然是心脏病突然发作。次日,另有一位将领被派为他的继任人,并立即乘坐飞机前往斯卡帕湾。但是当飞机已在机场上起飞时,却突然失事,机毁人亡。

英法联军缺乏统一指挥, 各行其是,最终无法挽回挪威的败局。

此时,参谋首长和海军部又突然改变他们的意见。在17日那一天他们已经批准这个计划,但到了次日却又群起而反对。他们在内心里都认为这个作战太冒险。虽然丘吉尔本人原是主张集中兵力在纳尔维克,但对于他们这种出尔反尔的态度也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可奈何。

同盟国方面就只好集中全力来争取纳尔维克——这并非真正希望能够达到瑞典的铁矿,而不过是为了保全面子而已。

4月14日,第一批英军即已在这个地区登陆,尽管负责指挥联合部队的海军上将柯克拼命地催促,但指挥登陆部队的麦克西将军却是过分的慎重,遂使英军未能迅速地向纳尔维克城进攻。甚至于当登陆部队已经增到了2万人时,他们的进展依然还是十分迟缓。在另一方面,2000名原奥国籍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加上2000名德国水兵(来自驱逐舰上)的增援,在狄特尔将军的卓越指挥之下。直到5月27日,他们才被逐出了纳尔维克城。到了此时,德军在西线上的攻势已经深入法国的境内,后者已达崩溃的边缘。所以到了6月7日,在纳尔维克的联军也就不得不自动撤出。挪威国王和他的政府也于同日离开了该国流亡到英国去了。

世界各大重要战役的时间地点国家,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的当天,英、法先后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停止对波兰的武装侵略,德国对此置之不理。墨索里尼想从中调停,建议再召开一次慕尼黑式的会议,以满足德国的要求,希特勒也不予理睬。英、法是波兰的盟国,根据英波互助条约和法波盟约,负有对波兰提供安全保证的义务,因此只好于9月8日对德宣战。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却按兵不动。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到第二年5月初希特勒驱军进攻西欧的8个月时间里,英法军队没有同德军打过像样的仗。号称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躲在马奇诺防线的工事里,只是偶尔放几枪。 当时法军发表的战报里总是千篇一律地说:“西线平静,无事可述。”戴高乐说:“当时的法军总部很像个修道院,甘末林将军坐在那个象牙塔里,很像一个大科学家在一个实验室试验他那战略的化学反应。”可见,英、法实际上是宣而不战。用当时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张伯伦的话来说,当时的战争是“晦暗不明的战争”,就是“战”与“和”还在两可之间。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将军形象地称这种战争为“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当时的美国报刊则讥为“假战争”。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宣而不战的奇怪现象呢?是因为实力对比于英法不利吗?显然不是。当时德国的作战方针是集中兵力于波兰战场,西线只部署了23个师,而法国拥有110个师的兵力,其中85个师可直接用于对德作战,另有英国派到大陆的远征军5个师。

显然,这时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力量对比的优势在英、法方面。希特勒的将领们战后在纽伦堡法庭上供认,如果这时英法军队向德国进攻,他们完全可以打垮希特勒,稳操胜券。希特勒最高统帅长官凯特尔将军说:“在波兰战役期间,...法国的进攻遇到的将是德国的军事警戒线,而不是真正的防御。”希特勒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部长约德尔将军供称:“如果说我们没有在1939年跨台,那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在波兰战役期间,西线大约110个法国师和英国师对峙着23个德国师完全按兵不动。”

英、法为什么宣而不战?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放弃“祸水东引”的阴谋。波兰是苏联的邻国,英、法指望德国击溃波兰后会去进攻苏联,并不想援救波兰,而是静观东部战线事态的发展。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在西线用重兵堵,但不打;在东线则牺牲波兰,给希特勒打开东进的大门,引诱希特勒进攻苏联。西堵东引,就是英、法宣而不战的真实目的,奇怪的战争并不奇怪,它不过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表现,不过是他们帝国主义政策的陆续。

世界战争史上有哪些丧心病狂的战术?

1、晴天霹雳——波兰闪击战德军:古德里安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代号为“白色”的侵略战争。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灭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2、十面埋伏——基辅包围战 魏克斯

苏军:叶廖面科 布琼尼 铁木辛哥元帅德军:参加基辅会战的包括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下辖坦克第1集群(司令为克莱斯特上将)、第6集团(司令为赖歇瑙上将) 、第17集团军(司令为施普拉格上将)。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司令博克元帅)下辖坦克第2集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 )。辖8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27个步兵师、2个山地师、2个轻型师、3个警卫师、6个强击火炮营以及匈牙利3个旅与斯洛伐克通信部队。配备坦克和突击炮700辆、作战飞机600架。总兵力为100万人。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从战略上来看,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苏军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而且获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3、狼行拂晓——偷袭珍珠港

日军:山本五十六 南云

1941年12月7日, 日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的一次空袭,击毁了美国全部战列舰。珍珠港战役在战术上非常成功,但在战略上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它的不宣而战激怒了美国人,从而使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强国加入战争。 短兵相接——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军:朱可夫 德军:保卢斯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是苏联军队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集团而实施的防御战役和反攻战役。在德军以多出0.7倍的军队、0.3倍的坦克和1倍多飞机的情况下,让苏联胜出。这次战役胜利的结果是:苏联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

4、潜艇时代——大西洋海战 德军:邓尼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德国围绕着保卫与破坏海上交通线,展开了生死攸关的大西洋海战。在这场战役中,交战双方的英国和德国投入了他们的全部海上力量,动用了整个大西洋舰队和其他国家的部分海上力量。整个战役动用了3000多艘作战舰艇,飞机数千架。历时5年半,是战争史上时间最长、斗争最复杂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也使德国的潜艇一举成名。

5、 航母号角——中途岛海战

美国 指挥官: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弗兰克·弗莱彻海军中将;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海军少将

日本 指挥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南云忠一海军中将

中途岛海战是发生在太平洋战场的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美军以2艘航母和9艘驱逐舰的兵力打败了日本包括8艘航母、4艘水上飞机母舰、13艘重型巡洋舰和其他各级近百艘艇(舰)。这次战役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海军的实力对比。从此,日本开始失去了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火海拉锯——瓜岛争夺战 美军 尼米兹上将日军: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瓜岛争夺战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空前残酷而激烈的大搏杀,是二战中最大的遭遇性战役,也是美国海军自1898年以来在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成功的两栖登陆作战。从1942年8月7日美军的悄然登陆到1943年1月4日日军的撤离,双方一共在这个小岛上留下了两万多具尸体。 铁甲搏杀——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双方共投入了8000多辆坦克、4000多架飞机,全部参战兵力300多万。此次会战的胜利是苏联战胜德国的最重要阶段。

6、风驰电掣——诺曼底登陆战 盟军 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的一场战略性陆海空三栖登陆战,完全不同于在太平洋上的美日之间的岛屿登陆战,只要登上滩头就意味着胜利。盟军为这场战役一共投入了达288万的总兵力、各种飞机15700余架、各类船只6000余艘。盟军高层人物为这场登陆战构思了精妙和艰难的战略欺骗,并最后获得胜利。在欧洲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

7、摧枯拉朽——柏林会战 苏军 朱可夫科涅夫元帅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 崔可夫上将

德军 魏德林上将 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

1945年4月16~5月8日,在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了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以多出150万的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攻克了柏林。此战加速了德国投降,并迫使希特勒自杀。彻底粉碎了纳粹德国征服欧洲的阴谋野心。

·····································

8、挽 救 西 方 世 界 的 战 役 —— 萨 拉 米 斯 海 战

公元前549年,波斯一代英雄居鲁士统一伊朗高原。并灭亡了刚刚兴起不久的新巴比伦王国。虽然后来波斯发生内乱一度衰败,但到了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在大流士一世强有力的王权下,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终发展到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包括埃及,西北到达欧洲巴尔干。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统治者被自己的赫赫武功所鼓舞,将目光投降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对手,也是欧洲文明的代表——希腊。从大流士一世到薛西斯,始终梦想征服西方文明的象征——希腊。于是就有了漫长的希.波战争。

9、丝 绸 的 战 争 — — 东 罗 马 帝 国 与 波 斯 的 恩 怨

东罗马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战争同时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实力。直接后果就是:当战后面临新兴势力的威胁是双方都已经无力抵抗。结果导致东罗马帝国被严重削弱。而波斯萨珊王朝更是被彻底灭亡,整个国家被征服。那么,究竟是什么势力有如此大的能量,能同时击败东罗马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这样两个强大的对手呢 !留给后人很多遐想!!

10、帝国陨落--滑铁卢战役

1815年拿破仑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返回巴黎。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君主集了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

6月17日,拿破仑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相遇。

6月18日,拿破仑率军与英军交战,晚上9点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败走。滑铁卢战役后,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11、马其顿王 亚历山大大帝 ——东征

12、十字军东征

13、匈奴阿提拉西征

14、蒙古帝国远征

15、安史之乱结束了繁华的大唐王朝

16、冉闵灭胡 奠定了中原汉人的统治地位

17、鸦片战争 让中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国家形式——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辛亥革命 结束了千年的封建统治

19、十月革命 新的社会形态和体制在世界上出现

20、卢沟桥事变 揭开了民族耻辱的序幕

21、八年抗战掀起了民族团结的篇章

22、三大战役确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统治

23、广岛、长崎核弹让世界震惊,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

·······

其他·太多了。呵呵··歇下!

卡迭石之战(埃及与赫梯)

商周牧野之战(中国商、周诸侯国)

亚述战争(亚述帝国与乌拉尔图国等20余国)

希波战争(希腊与波斯帝国)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

陈胜、吴广起义战争(农民起义军与秦王朝军队)

项羽、刘邦灭秦战争(农民起义军与秦王朝军队)

百年战争(英国与法国)

三十年战争(哈不斯堡王朝同盟“西班牙、奥地利等”和反哈不斯王朝同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德意志等国”)

七年战争(英国、普鲁士同盟和少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和瑞典、萨克森、西班牙及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

拿破仑战争(法国为一方;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国结成的七次反法联盟为一方)

克里木战争(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四国联盟)

普法战争(法国与普鲁士;意大利志愿军同法国人民抗击普军侵略)

日俄战争(日本与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同盟国为一方;以俄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中国等协约国为一方)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阀军队)

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

抗日战争(中国与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为一方结成轴心国联盟;以中、苏、美、英等为一方,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

朝鲜战争(北朝鲜军队与南朝鲜军队以及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而进行的战争)

越南抗美战争(越南与美国)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

马岛战争(阿根廷与英国)

滑铁卢战役爆发的原因:滑铁卢战役双方兵力对比

1346年,蒙古金帐汗国的大军进攻克里米亚,他们围住意大利商人控制的城市——卡法。城里人不肯投降,仗着高墙深沟固守,蒙古军队人数虽多还是未能拿下城池。

你不投降,我就不走,蒙古大军干脆整整围城1年多。围城一久,负面效应就产生,尤其是卫生条件恶化。结果很可怕,来自中亚草原的瘟疫开始出现在军中,大批的军士病死……

蒙古人一生气,采取丧心病狂的战术,他们把染有瘟疫的尸体当做“武器”。 一架架巨大的抛石机,不断地把尸体发射到城内,不久卡法城内就到处是尸体。

尸体太多,又掉落在各个角落,城里人根本就来不及全部处理。没多长时间,瘟疫病菌感染城内的老鼠,接着在人群间传染开来,城里的人开始患病。

从卡法人开始患上瘟疫起,整个城市的病情开始恶化,患者开始出现头疼、寒战、长疱,继而陷入昏迷状态,并且呼吸衰竭。一个人从患病到死亡,不会超过一周时间,快点甚至两三天就死了。

卡法人惊慌失措,我们现在知道是"鼠疫”在作祟,但那时候的人不知道,叫这种可怕的瘟疫为“黑死病”。 这个名字源于死者的皮肤呈现黑紫色,就像被恶魔吸走灵魂一样地可怕……

城内的卡法人在丧命,城外的蒙古人也在遭殃,他们终于悄然撤离战场……

看着犹如人间地狱的卡法,很难想想它曾经是意大利商人手中的繁荣城市,侥幸活命的人纷纷开始逃离。

人们坐上海船,开始返回故乡意大利,随之登船的还有传播瘟疫的跳蚤、老鼠。 欧洲大陆已经得到卡法城的灾难,所有的港口接到通知拒绝他们上岸,大部分的船民都死在海上漂泊。

1347年10月,1艘来自卡法的船,拿出大量的财宝贿赂当地总督,被允许在意大利的墨西拿港登陆。结果,“黑死病”就此降临欧洲,首先在西西里岛爆发……

随后法国、西班牙、挪威的港口都被传入“黑死病”,死亡的阴影笼罩整个欧洲,第一波的影响在1351年接近尾声。接下来1361年、1368年、1375年、1382年、1390年又一次次爆发“黑死病”。

蒙古人“扔病尸”的战术,导致欧洲遭受“黑死病”的施虐,伤亡率是相当惊人。 后世估计14、15世纪的“黑死病”让欧洲损失2500万左右的人口,西欧的人口在1300年至1450年间至少减少1/2,甚至有可能达到2/3.

这事儿得从东亚一个公鸡形状的家伙说起,那年这家伙刚刚成家立国,还没来得及好好休养百来年乱世的伤口,东北邻居家就打起来了。而且是和号称蓝星第一土豪的鹰爷打起来,邻居不争气,叫鹰爷带着一帮小弟抽得比二战时意大利还惨,板砖都落自己家院子里了。心疼的看了看自己家被砸坏的农具,他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本着破家值万贯的原则操家伙帮邻居打架去。

但蓝星第一土豪哪是那么好打的,某个叫范弗里特的鹰爷让穷逼公鸡狠狠见识了下什么叫氪金玩家。炮弹、炸弹、燃烧弹跟不要钱一样往公鸡身上招呼,穷逼公鸡完全处于惊呆状态,我擦,你TM逗我?九天砸36万发炮弹就是为了吃掉我两个连的阵地?有这么丧心病狂的败家子儿吗?不理解归不理解,还是得说公鸡是好样的,凭着极限微操,他硬是和鹰爷打了个五五开,谁也没占到大便宜。

从此这家伙就和鹰爷结了大仇,公鸡鄙视鹰爷,鹰爷鄙视公鸡,然后两人一块鄙视那个能惹事不能抗事的邻居,他们形成了一条完美的鄙视链。公鸡经常拿来鄙视鹰爷的话就是, 那只挫鹰会打的屁仗?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给老子炸!爷和他不一样,爷玩的是战术! 战术懂不懂?你个挫鹰这辈子也玩不明白!

后来这公鸡又和熊爷杠了起来,没事继续互相鄙视,但公鸡也知道熊爷毕竟和鹰爷不一样,那帮二货伏特加灌多了什么事儿都敢做。为了不被熊爷碾压,穷逼公鸡只好勒紧裤带攒家底。农耕民族的特性在他们身上发扬的淋漓尽致,到七十年代他们总算有了点安全感,攒的家底不说能干挺熊爷,但肯定够他们喝一壶的。

而四处发浪的鹰爷那年正好在公鸡南边卡了大脸,这本来是喜闻乐见的事儿,公鸡也幸灾乐祸的看热闹。只是没想到让鹰爷卡脸那货跟印度大白象一个属性的,有点成绩就飘,作死跑公鸡院子里撩闲。把公鸡直接给气笑了,你那点战术都是老子教的,没怎么样就想欺师灭祖了?公鸡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倒霉孩子修理了一顿,修理完还没忘嘲讽鹰爷,看到没?这是战术!你丫那套给老子炸玩不转!

鹰爷刚跟公鸡和好,还没摸清路数,连连点头,恩!恩!战术!几年后伤好点的倒霉孩子又开始往公鸡家扔砖头,几个来回公鸡就开始不耐烦,准备再抽这不孝徒儿一顿。鹰爷见机会难得,赶紧瞪大眼睛观摩。

鹰爷记得很清楚,那天是7月12号,天气晴朗。公鸡施施然的到了不孝徒儿砸砖头那个山头,然后他迎着阳光向山上一指,口吐真言——给老子炸!顷刻间地动山摇,加农炮轰完榴弹炮轰,榴弹炮轰完火箭炮轰,火箭炮轰完迫击炮轰。

16个小时内他们丧心病狂的砸下去3400多吨炮弹,把山头足足犁了十几遍后步兵才溜达上去接收阵地。鹰爷当时表情就变成了这样:

这尼玛不就是我的战术吗?话说除了弹药量变成以吨为单位还有其他区别吗?而且公鸡兄弟你这也丧心病狂的过分了吧?我家的给老子炸好歹还有飞机的吧?你这就清一色用炮炸?之前这么玩的人叫拿破仑哎?拿破仑不是重点,重点是那家伙是一战还往前的人啊!另外你这套递进覆盖怎么这么像熊哥的打法?你不是玩战术的吗?

公鸡大手一挥表示,不要在意那些细节,有给老子炸的本钱谁TM还玩战术啊?这不是给熊爷准备这点家底快过期了嘛,销毁太浪费,正好在这用了。我统计了一下,16小时平均每门炮砸了330颗炮弹,和鹰爷你当年24小时每门炮砸370颗炮弹的火力密度有的拼吧?不得不说,当土豪的感觉好爽!鹰爷还能说什么?只能表示你高兴就好....只是以后别再说我丧心病狂了哈,你现在也是炸逼俱乐部成员。

总结起来,我个人觉得这世界上最丧心病狂的战术就是给老子炸,更丧心病狂的战术则是给老子继续炸。

喵喵喵星人前来解答~

纵观人类 历史 ,我们是在战争中不断前进,不断迸发出先进的 科技 与强大生产力。

既然我们是一路打打闹闹过来,那就不乏一些“丧心病狂”的战术,有的会让您捧腹大笑,也有的让人叹为观止,接线来让我挑一些特例简单介绍一下。

一 最 搞笑 的“法西斯”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法西斯国家为这个世界做了多少可恶的事情,至今仍有一些余孽试图复活军国主义,对于这种人我们唯有在未来的某一天,让他们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仍有一个国家,她在二战中的“存在感”很高。当然,不是优秀的战役或者强大的军队让人们铭记,而是这个国家的“中二”风。至今还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这个国家就是意大利。

意大利19世纪末期,为了赶上殖民地瓜分的潮流,也选择去神奇的非洲土地上找一个软柿子捏一捏。这时硕果仅存的两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当时叫阿比西尼亚)和利比里亚,因为种种原因,意大利盯上了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并于1895年3月份全线发功进攻。因为国力悬殊,意大利顺利进攻的就不提了。到了12月份,幸运女神的微笑到来了。埃军在安巴阿拉吉发动突袭,歼灭了大批意军。安巴阿拉吉战役是第一次意埃战争中埃塞俄比亚的首次胜利。次年3月1日,在阿杜瓦战役中,意军由于向导误导进入一片洼地,遭埃军包围,埃军出动了8.2万名装备步枪和利剑的步兵、2万名长矛兵和8000名骑兵,从山谷中如潮水般冲杀出来。经过激战,意军7000 人阵亡,1500人受伤,3000 人被俘。最终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签署了《亚的斯亚贝巴条约》,第一次意埃战争以意大利的惨败而告终。

等等,不许关掉我。你以为就这么结束了么少年?你太年轻了,我堂堂大意大利怎么可能输给小小的埃塞俄比亚呢?于是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了。

在他上台后,继承了前任的衣钵,多次提出进攻埃塞俄比亚,但都因为高级将领的反对与害怕英法等国,迟迟没能下手。但此时发生在亚洲的9.18事变,让墨索里尼看到了英法的软弱。再加上应英法的绥靖政策,德国的日益强大。英法的主要欧洲国家默许了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至此。墨索里尼终于可以实现他的愿望了!快把我的无敌地中海舰队调过来给我炸!把我的大军调过来我要平推掉埃塞俄比亚。

终于,在1935年10月,意大利出动21.9万军队,分成南北两路,入侵埃塞俄比亚,第二年5月5日,意军攻下埃首府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战败,9日,意大利宣布将埃国划为本国领土。

请看一个细节,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半年才结束,要知道德国打波兰打法国用了多久?

甚至在战争期间,因为意大利无敌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冲破埃塞俄比亚人民组成的防线甚至动用了化学武器,造成数十万军民中毒伤亡。

虽然战争赢得了胜利,埃塞俄比亚政府投降了,但是你以为我埃塞俄比亚人民会屈服于这种渣渣么?果然,不屈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抗意游击战争。

1937年,游击队总人数已达四十多万。在海尔·塞拉西一世的倡议下,各地游击队代表在安博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埃塞俄比亚团结合作委员会,发动全国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者。

1939年,二战爆发,英法尝到了绥靖政策的后果,英国首相张伯伦在1940年被迫下台,这意味着英国再也不会坐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了。

1941年11月,埃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第二次意埃战争再次以意大利惨败告终最终法西斯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墨索里尼被处决后和贝塔西的尸体被运送到米兰的罗雷托广场示众。

常德保卫战!!!

常德保卫战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又称湘北会战。日军集结了10万部队攻占常德,企图一举打开重庆的东大门,并且牵制国军对南方的支援。而中国方面集结了21万人防守常德地区,常德会战也被称为是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常德保卫战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日军在进攻不利的情况下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使用芥子气,路易氏剂,光气等等生化武器,也是反人类的战争。日军就是丧心病狂的。

常德保卫战中,当时有一个犹太裔记着目睹了这场战争,当时整个常德在战后只剩下了两座还有屋顶的建筑,面对着两座建筑他说出了:我亲眼目睹了许多中国战局,如上海,台儿庄,起蹂躏状况亦不足与之相比。

常德会战日本完全不顾《日内瓦公约》贸然的使用生化武器,造成了大量的中国军人还有老百姓的伤亡。而且造成了人心理上的伤害,其破坏能力让人触目惊心。

当时中国方面彭士量将军,孙明瑾将军,许国璋将军,柴意新将军等爱国将领殉国,还有著名的57师师长余程万将率领百千多名勇士战到最后一刻,最后只剩下83人。最终常德保卫战以中国方面士兵死伤六万多,平民死伤30万之多的代价换来了胜利。

让我们永远铭记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英烈们,也要永远记住日本带给我们的灾难,铭记 历史 ,勇往直前!

首先最丧心病狂的战术,我认为就是就是成吉思汗的屠城战术,每占领一个城池,屠城一个城池!

然后下发告示,凡是抵抗的城池,攻城后,必然屠城,如投降,则不屠城!

中亚西亚西欧各国望风披靡,直接举城投降!

我认为这是最丧心病狂的战术,这个战术成吉思汗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不计其数啊!

其次,

我觉得最毒的战术就是孙膑指挥的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的这两次战争的战术!

两次运用攻其必救的战术,进行了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战役!

先说说第一次围魏救赵,魏惠王派庞涓发动了攻打邯郸之战,志在灭掉赵国,统一三晋成为中原大国!战争发起之后,赵国不是魏国军队的对手!就派人去齐国求援,齐国此时是齐威王时期,孙膑在此处辅佐田忌,齐国君臣就展开讨论到底救还是不救!最后的结论是必须救,否则魏国就会成为巨无霸,齐国必然受到巨大的威胁!这时孙膑就说了:“答应赵国我们必然救他们,让赵国使臣先回去!然后在魏国和赵国相持一段时间之后都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再出兵,这样即消耗了两国的实力又使我们以最小的损失获取胜利”!

然后再赵国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齐国发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攻其必救!魏国攻打赵国的军队果然回援助!在桂陵这个地方齐国埋伏军队,一战打败了魏国!这时候的赵国已经遭受了巨大损失,可以说奄奄一息!

魏国也是大败!

第二次围魏救韩同样如此,这个时候韩国在申不害的变法十余年后已经国力得到很大的加强,魏国就动了灭掉韩国的心思!

又让庞涓出兵,攻打韩国都城!齐国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救韩国,在韩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之后可以说将申不害的变法成果全部打没了,这个时候齐国出兵了,同样的套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攻其必救!

同样的,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军队回援,同时孙膑这次用了减灶的方法让庞涓以为齐国军队越来越少,而且跑的非常的混乱!庞涓就大意了,被骗了,同时自己带领几千轻骑兵追打齐国军队,在马陵这个地方,是晚上,庞涓看到一棵大树被剥了皮,上面隐约有字时,便令人点燃火把查看,刚看清“庞涓死于此树下”时,齐国军队万箭齐发,庞涓也被设成了刺猬!

庞涓是罪有应得,自己曾经迫害孙膑,现在被孙膑设计杀死!

我以为这个计策,这个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的战术是最毒的战术,通过这个战术,两次打败了魏国,魏国从此失去霸权!更重要的是也大大的削弱了赵国,还有经过十余年变法的韩国!

通过这两次战争,齐国牢牢地夺取了霸权!

这个时候的秦国变法还没有完成,还在自我蜕变阶段,这个时候的齐国才是最强大啊的国家!

这个战术真的毒啊,一下子,削弱了三个战国的强国!

从成吉思汗铁骑一次次屠城,到满清入关扬州十日屠杀汉人八十万,再到日军侵略南京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丧心病狂的战争,战争中疯狂起来的人性,真的要比禽兽还要凶残百倍。

当然这些都是在 历史 上留下巨大伤痕的战争,还有很多在 历史 长河中显得微小,但同样具有“丧心病狂”的战争,发生过,很多 历史 都没记下,我们也无从知晓。

当然“丧心病狂”还有另外一个角度的理解,太出人意料,甚至觉得会有些荒诞。知道一个战争就非常“丧心病狂”,它发生在南美。

这场战争被称作“鸟粪战争”,它发生在19世纪八十年代的前现代时期,顾名思义,它是人类为了争夺鸟粪而引起的战争。

南美三个国家,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在世界上都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三个国家分割了阿塔卡玛沙漠,阿塔卡玛沙漠盛产“鸟粪”,而在前现代时期,鸟粪是重要的资源。

这让三个本就有国界争端的国家,终于找到了开战的理由,为鸟粪而战。

最终,智利赢得了这场鸟粪之战,成为“鸟粪”胜者,“丧心病狂”啊。

你还知道哪些丧心病狂的战争?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挖眼震敌术,使用者: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人称“保加利亚屠夫”。

巴西尔二世是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的盖棺人,公元1014年7月29日,巴西尔二世的军队绕到了正在山谷中疯狂抵抗的保加利亚军队背后,和正向拜占庭部队一起发动了合击,最终获得了大批俘虏。而听闻爱将阵亡,同时也为了威慑这些危害帝国巴尔干领土的保加利亚人, 巴西尔二世下令将1.4万名战俘挖去双眼,每100人留一个独眼人带队返回保加利亚国内,时任保加利亚沙皇萨穆埃尔看到这么一副恐怖的景象,羞愤伤悲当场瘫痪,两天后就过世了。

推儿踹女术 使用者:汉高祖刘邦(当时还不是皇帝)

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中刘邦失利,匆忙出逃,逃窜之际经过沛县,但全家均已逃亡不知去向,奔走途中遇到了儿女——后来的汉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后来发生的事情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刘邦见楚军追得禁,好几次把两个可怜的小家伙踹到车下,幸亏驾车的夏侯婴出手相救,并且在孩子抓紧自己后才加速赶车,气得刘邦几乎想宰了他。后来刘邦老爹被俘后,项羽声称要煮了他,刘邦说的那番话真是证明了一句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但你膈应人。

母马色诱术 使用者:李光弼

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拥有大量精锐骑兵和优良战马,而这点却是和他对垒的李光弼所没有的。史思明就天天把这些马拉出来溜溜,在敌人面前大肆炫耀,李光弼沉思之后想到一条计策。便是也将城内所有的母马放出来溜溜,而在母马和叛军的马匹混到一起时,便让士兵驱赶被关在马厩里的马驹。听到马驹的呼唤,母马迅速往回跑,而那些正流连温柔乡的公马自然不愿就此打住,也跟着李光弼的马群跑回了群里。

当然我觉得最无耻的是下面这个。

逼上梁山术 使用者:宋江,吴用

残害无辜,比如杀害小衙内,让朱仝没有退路,宣称秦明造反,害后者一家老小惨死。

99年的事算不算?

滑铁卢战役是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和第七次反法联盟之间的一场激战,这场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对欧洲大陆还是对拿破仑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滑铁卢战役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次战役的有关情况。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简介:1815年战败被放逐到厄尔巴岛的拿破仑趁着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争吵不休,法国国内人民希望拿破仑复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厄尔巴岛成功回到巴黎,重新登上王位,并且拿破仑认为应该首先出击打败反法联盟。而这个时候在维也纳争吵不休的反法联盟看到拿破仑复辟,于是停止争吵,再次集结起来,成立了第七次反法联盟,要与拿破仑决一死战。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率兵10万余到达比利时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盟军中英国将军威灵顿所率的6万兵相遇。于是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战,战役从上午的十一时开始,一直打到了黄昏。而在这之前,为了阻止普鲁士军队对威灵顿将军的增援,拿破仑派出了循规蹈矩的法军元帅格鲁希去阻击普鲁士军队,而这个时候的格鲁希并不知道普鲁士军队在哪里,于是盲目的出发了。战争开始之后格鲁希听到了滑铁卢的隆隆炮声,其部下也建议去增援拿破仑,但是格鲁希却抱着拿破仑要求其阻击普鲁士军队的命令不放,没有做到随机应变,最终普鲁士军队在布吕歇尔的领导下赶到了滑铁卢,而格鲁希却没有到达滑铁卢。这个时候拿破仑的军队与威灵顿的军队已经打的精疲力竭,谁先得到增援谁就会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最终威灵顿得到了布吕歇尔的增援,打败了拿破仑。

拿破仑战败之后被迫退位,并且被放逐到了圣赫勒拿岛,之后拿破仑终其一生没有能够离开这个小岛。

滑铁卢战役爆发原因

滑铁卢战役发生在1815年6月18日,因为战役发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而得名,滑铁卢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和反法联盟军队,交战的最终结果是拿破仑战败,被迫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滑铁卢战役爆发的原因有两个。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爆发的原因一:拿破仑在1804年在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封建王朝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拿破仑军队的铁蹄遍及欧洲,对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于是欧洲众多国家联合起来成立了反法同盟,对抗拿破仑的扩张,维持自己国家的统治秩序。在与拿破仑的交战之中这些国家曾经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可以说拿破仑与反法同盟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滑铁卢战役的根本原因。

滑铁卢战役爆发原因二:1814年,拿破仑率领10万新部队和35万联军作战,取得了一系列局部胜利,然而,长期的征战法国已经衰弱不堪,加上联军军事实力的强大,反法联盟的军队终于在3月底攻占了巴黎,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被放逐到他的领地厄尔巴岛上,波旁王朝复辟。但是被放逐的拿破仑不甘心失败,一直想着要东山再起,这个时候反法同盟在维也纳开会,由于分赃不均而大吵大闹,以至于剑拔弩张、横刀相向,而法国人民由于封建贵族的残酷统治,越来越不满意波旁王朝的统治而更加怀念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感觉到自己重登王位的机会来了,于是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逃离了自己的放逐地,在法国重新登上王位,于是反法联盟再次成立,形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最终拿破仑的军队和反法联盟的军队在滑铁卢村展开了决战。

滑铁卢战役兵力对比

滑铁卢战役因为发生在比利时境内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而得名,这次战役中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与第七次反法联盟的军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拿破仑因为用人不淑而惨遭失败,之后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到死都没有能够离开这座小岛。导致拿破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滑铁卢战役兵力对比的悬殊。

滑铁卢战役

参战的英盟军(英国、荷兰、比利时、纳索、布伦瑞克、汉诺威、英王德意志军团)共编为第一军、第二军、后备军、骑兵军、荷兰-比利时骑兵师这几支部队。参战的英盟军总兵力68424人(含炮兵),其中英军23584人、英王德意志军团7393人、荷兰9476人、比利时4118人、纳索5629人、布伦瑞克6151人、汉诺威12073人。参战的普鲁士军共编为第一、第二、第四军,总兵力56412(含炮兵)。

英盟军和普鲁士军是反法同盟,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反法同盟的总兵力是124836,这支庞大的军队分别由英国的威灵顿将军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指挥。

参战的法军共编为第一军、第二军、第六军、近卫军、第三骑兵军、第四骑兵军,总兵力70156人(含炮兵)。法国军队由拿破仑自己指挥。

从滑铁卢战役兵力对比来看反法同盟的兵力几乎是法军的两倍,对于滑铁卢战役来说,这种兵力上的悬殊是造成法军战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造成兵力悬殊的重要因素是反法同盟众多国家与拿破仑法国一国进行作战,法国已经经历了长久的战争,无法征集到更多的兵力。

滑铁卢战役中是谁打败了拿破仑

滑铁卢战役发生在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和第七次反法联盟的军队之间,在这场战役中反法联盟的军队彻底性的打败了拿破仑,并且将拿破仑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拿破仑从此在这个小岛上终其一生。滑铁卢战役中是谁打败了拿破仑 第七次反法同盟军队的领导者是英国的威灵顿将军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将军。

威灵顿将军画像

在滑铁卢战役中英联盟军队的领导者是英国的威灵顿将军,在这场战役中威灵顿将军领导着英国、荷兰、比利时、纳索、布伦瑞克、汉诺威、英王德意志军团组成的英盟军,这支英盟军总共有68424人(含炮兵),而参加滑铁卢战役普鲁士军队总兵力56412(含炮兵)则由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将军统率。

威灵顿将军,生于1769年,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军的统帅,是英国的第21位首相。在印度军中发迹,1808~1814在西班牙半岛战争中建立了战功,并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指挥了英盟军。滑铁卢一役让威灵顿将军威名远播,最终更成为了大英帝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兰西王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和荷兰王国六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

布吕歇尔,1742年出生,普鲁士的大元帅,在很多重大战役中指挥军队,因此名声远扬。他积极进攻的指挥风格使得他被誉为“前进元帅”。在滑铁卢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为指挥滑铁卢战役更加的威名赫赫。

中东战争的历次战争_世界最奇怪的七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