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甲午海战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吗?_丁汝昌人物简介及事迹

甲午海战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吗?_丁汝昌人物简介及事迹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9 10:02:09

丁汝昌是清末北洋水师提督,也就是总司令,是甲午海战中不可忽略的关键人物,在很多论著中都对他大加颂扬,评论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言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还“坚持不屈”服毒自杀,总之与爱国、名将这些词离不开。然而,查阅历史我们又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甲午海战失败后,北洋提督丁汝昌以身殉职,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丁汝昌是先投降后赴死的,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罪责深重无法承担,所以以死来推卸责任,很多人认为他并不是什么爱国将领,而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

到底甲午战败是因为丁汝昌的失职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

不过自古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历来对于英雄的评判是带有很多主观色彩的,关于丁汝昌是否是英雄还不能片面下定论,抛开甲午海战指挥失败不说,丁汝昌确实是一个值得一说的人物。

在北洋水师的瓶颈时期,丁汝昌投奔了李鸿章,被李鸿章任命为水师提督。丁汝昌曾经参加过太平军,后又投降湘军,他作战勇猛,深受李鸿章的赏识。投奔李鸿章之后,寡言少语的丁汝昌更是对李鸿章言听计从,他深知自己对海战的认识很薄弱,所以到了北洋水师后积极的学习海战知识,除了学习之外,他还亲自操练水师,并在海防建设上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丁汝昌所率领的北洋水师从开战初期就屡屡不顺,不断地接到前后矛盾的命令,由于指挥不当再加上保守心理,北洋水师节节败退,损失极大。

尽管丁汝昌因此遭受到清流党的职责,但是他仍然坚持为海防效力,在黄海战役中,丁汝昌被炮火击中还坚持在舱中作战,不断地鼓舞士气,最后虽然有所损失,但也并未全败。只是由于朝廷的固执保守加上李鸿章也想要保存实力,所以命令丁汝昌等人躲进威海港,不得继续开战,因而中国失去了黄海制海权。丁汝昌曾接到过日本的劝降书,但是丁汝昌并没有接受,还表示不管胜败都要与其斗争到底,丁汝昌数次向朝廷请求支援,但都没有受到援助,最后以残余兵力与日军殊死搏斗,直至弹尽粮绝。

所以说丁汝昌在这场战争中是一直在坚持的,只是势单力薄,朝廷又过于无能所以才失败了,并不是丁汝昌一人指挥不当的缘故。不过无风不起浪,这丁汝昌作为***物,在这次战争中确实也有失职之处。

首先丁汝昌是“半路出家”,对海战并没有经验,他的能力还并不是很强,而且对于舰队的管理也不熟悉,军纪松弛不堪。

当时就有很多人觉得,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只是因为想任命自己人而已,只是看中了丁汝昌的作战勇猛,却完全忽略了其对海战是否了解。由于清朝一直不重视海防,也没有正规的海军,所以丁汝昌的出现倒也不是特别突兀,加上丁汝昌热爱学习,便也没什么人说闲话了,只是一到作战的时候,丁汝昌的弱点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其次,丁汝昌的性格也影响了作战

清廷曾职责他怯战,消极保船,从而延误了战机。这其实是清廷为了逃避责任的托辞,丁汝昌不仅没有消极,还很积极的一直冲在最前面,并且坚持到最后。但是丁汝昌的性格保守,在接到矛盾的命令时也不敢正面质疑,被无妄指责也没有反驳,导致后来的局面越来越差,在无人援助的时候只能等死。

总的来说,对于丁汝昌是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个说法显然是立不住脚的,一直以来对于这个说法也在澄清,丁汝昌这样一心一意为国家的人是很难得的,大家不能因为一些主观的看法而改变一个爱国将领曾为国赴死的事实,失败的责任肯定有,但是说其是罪魁祸首就太不公正了。

丁汝昌的人物生平

「 ”长毛”出身的海军提督? 丁汝昌,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的司令早已被国人所熟知(南洋和广东只是蒸汽化的水师,不能算是国家海军,只有北洋海军才有资格被称为「 ”大清帝国海军”),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海军史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尤其在1895年的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悲壮的服毒自尽,让多少后人为之唏嘘和扼腕。 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中由施京明饰演的丁汝昌 但是,关于丁汝昌早年的一段时期的经历却成了一部分今人攻击丁汝昌的理由——太平军叛徒。关于这段经历,流传较广泛的是这样一种说法,丁汝昌家境贫寒,自幼给人帮工,后来参加太平军,之后又随所部投降清军,由此才进入了淮军系统。有关丁汝昌的记录大多采用这种记述,甚至包括比较权威的《丁汝昌年谱》中也认可了丁汝昌早年加入过太平军的说法。 出于国内主流舆论对太平天国趋于正面的评价,所以作为「 ”太平军叛徒”的丁汝昌自然而然的招来了不少口诛笔伐。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然而,据历史考证,丁汝昌却是农民起义军的叛徒,并靠镇压农民起义而发家(「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太平军叛徒”,湖南电视台《金鹰报》,记者夏菁)。 从个人履历来看,丁汝昌是农民起义军的叛徒,并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而发家的……丁汝昌发迹的历史并不光彩,他有奶便是娘,始则参加农民起义军,终则弃之,见风驶舵,卖主求荣(凤凰资讯,「 ”历史新论:丁汝昌是爱国将领吗”)。 这个叛军出身的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马骏《晚清军事揭秘》P172页) 好一个「 ”叛军出身的文盲”、「 ”走后门”、「 ”毫无能力”,简直是把如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一举囊获,浓缩到了丁汝昌一个人的头上了。 刚成为北洋水师统领的丁汝昌 丁汝昌出身「 ”长毛”的所谓依据 「 ”叛军出身的文盲”牵扯出一个又可以算是公案一桩的丁汝昌出身问题,许多描写丁汝昌生平的各种资料可谓是汗牛塞屋,但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其中最权威也是最著名的当属著名的甲午战争史研究者戚其章老先生的叙述。戚老在其笔撰的《甲午战争海军人物传·丁汝昌》中是这么描述的: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先达,字禹廷,亦作雨亭,号次章。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十一年(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危急,身为陈玉成部下的程学启,深夜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湘军将领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存有疑虑,每逢战斗,必令他们居于前列,七月十三日,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前导,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军处境更加艰难,八月一日,曾国荃指挥程学启、丁汝昌等攻占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莱以下1.6万人全部战死。战后,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众多有关丁汝昌加入过太平军的叙述大多源自戚老的《甲午战争海军人物传·丁汝昌》。那么戚老是凭什么如此叙述的呢?他的理论出处又是哪里呢? 一番搜寻下来,戚老先生很显然是相信了清末诗人陈诗(字子言,号鹤柴,庐江县马厂乡石虎村人)在民国写的《丁禹廷军门传》的说法,戚其章老先生在五十年代安徽实地探访丁汝昌身世的时候接触到了陈诗的这篇丁汝昌的小传:「 ”咸丰荒旱,父母亦逝。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与同馆者,则桐城程忠烈学启也,倾怀效能,意气相得。无何,湘乡曾忠襄国荃围皖城,学启偕汝昌率三百人逾城出降。忠襄犹疑虑,每战令居前,屡获捷,既克皖,学启授参将,领开字营。汝昌哨官,亦授千总”。这段文字才是丁汝昌曾为「 ”太平天国叛徒”的最初根源。 另外,还有两个叙述似乎能和陈诗的《丁禹廷军门传》形成所谓的「 ”证据链”,其一是丁汝昌度夫人魏氏的出身;其二就是一个言官的一句话。 戚其章先生在同一次的安徽实地采访中根据采访所得做出了如下的记录:他(指丁汝昌)遇到了从太平天国女营散出来的一个女孩,姓魏,时年15岁,湖北钟祥县人。他一见魏女,非常喜欢,娶之,成为继配夫人,人称魏夫人。调查时有老人说:「 ”魏夫人当过太平军女兵,有武艺,常见她舞剑”。当老婆的都是太平军的女兵了,那么丁汝昌当过太平军就更有可信度了。 另外一个叙述出自翰林院编修曾广均(字重伯,号环远,一号约思,又名伋庵,乃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的孙子、曾纪鸿之子)在甲午年上的一篇针对丁汝昌的弹劾奏折。在奏折里,这位曾国藩的孙子、湘系新贵痛斥淮军作战如何不力,称丁汝昌「 ”皖捻余孽,猥亵下材”,用词十分尖酸刻薄。但是戚其章先生基于陈诗的那篇《丁禹廷军门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曾广均曾有「 ”丁汝昌皖捻余孽”之语,恐怕也非空穴来风,无端诬陷。显然,这里的「 ”捻”似乎暗指的是太平军,联想到太平军赖文光部曾经和捻军合兵作战,那么似乎更能坐实丁汝昌是「 ”太平军叛徒”的定义。 陈诗的疏漏 粗听下来,以上证明丁汝昌是「 ”太平军叛徒”的依据和理由似乎都能说得过去,但是细细一推敲,很容易找到「 ”叛军出身的文盲”说的破绽。 首先的问题出在陈诗的《丁禹廷军门传》本身,陈诗的这篇传看上去洋洋洒洒,读起来很痛快,但是细细一读,问题很容易就能冒出来。 《丁禹廷军门传》中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可是首先,该篇成书的时间是民国时期,距离丁汝昌所处的那个年代已然有一段时间,显然不是第一手的资料。其次,该篇文字通篇没有指出所叙述内容的出处在哪里,更何况陈诗引用的这段叙述的叙述人是何人?什么身份?是不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当事人?又或是否为淮系中人?诸如此类的问题陈诗都没有给出答案,所以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只是因为成文时期比较早,所以被不明真相的后人当成了「 ”史料”,其实就本质而言,陈诗的《丁禹廷军门传》和如今任何一个草民随便写一篇《丁汝昌传》没有什么区别,最多算是「 ”一家之言”,没有多少史料价值(同样是人物传,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因为掌握有李鸿章亲手交予的履历,并且能够引用当时的政治家对李鸿章的评价以相互照应,所以这篇《李鸿章传》的可信度颇高)。那丁汝昌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解决丁汝昌到底是不是「 ”文盲”。根据五十年代找到的丁氏族谱的记载中显示丁汝昌家境虽然不算富裕,但是也不至于穷到连书都读不起的地步,更何况族谱里白纸黑字的记载着丁汝昌有三年的私塾「 ”学历”。这三年的私塾,戚其章先生也予以承认。试想,以当时的经济条件,私塾的不菲学费不是一般家庭能上负担得起的,在那个一家一年收入仅仅够温饱(有时候还不够温饱)的情况下,拿出余钱供孩子上学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无法想像的事情。至少一般的贫下中农家庭一年所得扣去温饱后是供不起私塾的学费的。所以,从丁家能供丁汝昌上三年私塾的记载看来丁汝昌绝非「 ”出身贫寒”,至少是个「 ”中农”,上过私塾的人也绝不是某些人口中的「 ”文盲”。从丁汝昌留下的书法笔迹也能印证:这种堪称不俗的字迹绝不是「 ”文盲”能写出来的水平,书证物证俱在,丁汝昌的「 ”文盲说”基本可以寿终正寝了。 既然丁汝昌不是「 ”文盲”,那么丁汝昌到底是不是「 ”长毛”呢?陈诗与丁汝昌素昧平生,所写的传也没有什么根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当事人的记述中寻找。 如果丁汝昌确实像陈诗所说的那样当过太平军,最起码要得到几个当事人的证明:首先是丁汝昌所谓的在太平军中的老上级程学启,如果程学启留下的文字中有只言片语能够证明他在太平军队伍中的时候有一个叫丁汝昌的下级,那就能证明丁汝昌曾经当过「 ”长毛”。可惜的是,程学启没有半个字有关这些内容的记录。其次,接受程学启部投降的曾国荃对此也有发言权,可是对此事曾国荃也偏偏保持了沉默。两个直接当事人都「 ”默不作声”,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看看间接当事人有什么说道了。 符合「 ”间接当事人”这个标准的,是丁汝昌成为淮军军官后的上级和战友,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李鸿章在保举丁汝昌的奏折里白纸黑字的写明丁汝昌长江水师出身 李鸿章在保举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的奏折里是如此描述的:「 ”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征捻”。铭军在江苏常州、苏州一带进攻太平军时,系统内隶属过水师营。太平军剿灭后,整体「 ”转行”为马队(骑兵),北上投入到剿灭捻军的战斗中。可见,丁汝昌从军后的第一个身份是水师军官。正是这段经历,成为李鸿章举荐丁汝昌为水师提督的重要理由;丁汝昌作为当事人也在给刘铭传的信中也提到其早年投刘铭传帐下效力云云,而作为另一个当事人也算丁汝昌直接上级的刘铭传对此也没有表示出任何的异议、予以认可;与丁汝昌当了几十年战友的袁世凯后为丁汝昌奏请抚恤的奏折中写道:「 ”同治元年,由行伍随原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攻克江苏常州府、安徽广得州,皆拔帜先登。嗣追贼宁国,阵毙贼目黄和锦,进剿徐州,援济宁,克长沟寨,解安徽雉河集河南扶沟之围,克复湖北黄县城。五年,毙任逆于赣榆,大捷于寿光。六年,平西捻于徒骇河。大小百数十战,无役不从,摧坚陷阵,常为军锋……”(《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1页) 即便是到了丁汝昌被清流们气势汹汹的谤议的时候,除了翰林院编修曾广均的「 ”丁汝昌皖捻余孽”一语之外再也没见哪个言官或者御史在丁汝昌的出身上做什么文章,而所谓的「 ”皖捻”也不过是自认为正统清高的清流们对安徽一带的团练、土匪的统称,「 ”捻”这个字在安徽方言中是「 ”土匪”的意思。皖捻,绝不等于发匪;而皖捻和皖藉团练,却难以划清界限。因此本人以为「 ”皖捻余孽”的根本意思其实不是「 ”捻军”,而是「 ”安徽土匪残余”。和太平军、甚至捻军是完全两种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淮军将领如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张树珊、张树声等皆为土匪或者团练出身,在安徽修筑圩子以自立,太平军一来则各圩子合力抗敌,太平军一走就互相掐架火拼(贼来相助、贼去相攻),因此说刘铭传、周胜波这些人是「 ”皖捻余孽”,也是可以。那么清流们称他们为「 ”皖捻余孽”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试想,如果丁汝昌真的是太平军或者捻军余孽的话,对清流言官来说无疑是一个攻击丁汝昌甚至李鸿章的绝佳话题,岂有撂在一边不用的道理?话说到此,丁汝昌的「 ”叛军”身份就更加该打上一个问号了。 至于丁汝昌的妻子魏夫人是否当过太平军女兵,本人认为并不重要,就算魏夫人真的是太平军女兵出身,也不能以此证明丁汝昌当过太平军。就像李鸿章的洋顾问瑞乃尔娶的中国妻子是太平天国纳王郜云宽的侄女,难道能以此证明瑞乃尔也当过太平军吗?不是很荒谬么?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因为在清朝,曾经的太平军身份不光彩;民国以后,「 ”太平军叛徒”的身份更加不光彩,所以族谱完全有可能刻意隐瞒了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而李鸿章和袁世凯因为和丁汝昌交好、一个是上级一个是战友,也完全有为丁汝昌掩盖「 ”丑事”的动机。 但是有一点被忽略了,历史研究类似于司法定案,仅仅依靠怀疑是无法「 ”定罪”的。如果怀疑族谱或者李鸿章、袁世凯为丁汝昌掩盖当过太平军的经历,那就有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除非有切实的证据证明了丁家族谱或者李鸿章、袁世凯确实为丁汝昌的经历和履历做了篡改。不然,按照史料学的划分,丁家的族谱、李鸿章和袁世凯有关丁汝昌记录的史料价值绝不是陈诗的那篇无引注、无出处、无当事人的「 ”三无小传”所能比拟的。 另外,同样在陈诗的《丁禹廷军门传》中还有一段记录也能从反面上证明这篇小传的史料价值有多么微不足道: 「 ”时议裁兵节饷,刘欲裁马队三营,置汝昌于闲散。汝昌时别屯,陈书 *** 。刘怒其梗命,将召至而戮之。有相告者,汝昌亟率亲信十二人乘马驰归里。”「 ”家居数年,金尽,走天津,乞傅相直督李公畀一差。李相曰:‘省三与尓有隙,我若用尓,则与省三龌龊矣。尓宜与之分道扬镳。吾今欲立海军,令人统率,尓如能赴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归来,当以此任相属。’汝昌避席曰:‘谨如命’。” 这段文字根据戚其章先生的引申,将「 ”时议裁兵节饷,刘欲裁马队三营,置汝昌于闲散”的时间确定在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可是根据本人好友、甲午战争史研究者孙建军先生的考证,在所谓的「 ”时议裁兵节饷,刘欲裁马队三营,置汝昌于闲散”的1874年(同治十三年),刘铭传正在家乡诗歌琴管、莳花赏盘,他的人生轨迹并未与丁汝昌相交,非但没有交集,连切点也没有。一位在乡的卸任直隶提督本来「 ”意气顿平”了,何以竟胆大包天地要杀一位在职的军队高级将领,这个玩笑可开大了!这个情节若写入小说、编入电视剧,会增加「 ”票房”,但作为史料就不能当真。对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刘铭传要杀丁汝昌的说法,我们最好还是加一注:「 ”该情节纯属无稽,如有引用,不可当真”(孙建军「 ”刘铭传何曾要杀丁汝昌——丁汝昌早年生涯的一段史料证谬”)。由此可见,陈诗在写《丁禹廷军门传》的时候有多么随意、多么漫不经心。 更加接近真实的丁汝昌 那么丁汝昌真的是「 ”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吗? 其实,对丁汝昌是陆军出身,缺乏统带近代海军的能力的诟病也是很多史学家一直挂在嘴巴边上。但是实际上,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丁汝昌自出任北洋水师提督后,李鸿章对丁汝昌的历练可谓是不遗余力。

1877年丁汝昌滞留天津养病期间就被李鸿章调入了北洋海军新购的伦道尔炮艇(蚊子船)「 ”飞霆”上历练,李鸿章在推荐丁汝昌任北洋海军提督的奏折中这样提到:「 ”……臣查该提督丁汝昌,干局英伟,忠勇朴实,晓畅戎机,平日于兵船纪律尚能虚心讲求。现在筹办北洋海防,添购炮船,到津督操照料,在在需人,且水师人才甚少,各船管驾由学堂出身者,于西国船学操法,固已略知门径,而战阵实际,概未阅历,必得久经大敌者相与探讨砥砺,以期日起有功,缓急可恃。臣不得已,派令丁汝昌赴‘飞霆’等炮船讲习……概提督颇有领会,平日藉与中西各员联络研究,熟练风涛,临事或收指臂之助。”(《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五) 接收超勇、扬威时在英国照相馆拍摄的丁汝昌留影 当1880年在英国订造的「 ”超勇”、「 ”扬威”两艘撞击巡洋舰建成之际,李鸿章即派出规模达到数百人的接舰团由丁汝昌带队到英国接收新舰。在英国,丁汝昌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和英国各界名流频频交流,丁汝昌本人举止得体、平易近人的性格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第一次出现在英国的中国水兵也是军容严整、秩序井然,广受英国各界赞誉;经历过接舰之旅的北洋海军军官池仲祐回忆中提到:在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帆回国途中,丁汝昌经常亲自研读海图,制定航线;而在1887年11月分别在英国、德国订造的「 ”致远”、「 ”靖远”、「 ”经远”、「 ”来远”四艘巡洋舰建成回国在厦门与南下过冬的北洋水师主力会合的时候,根据陪同舰队回国的驻英国使馆官员余思怡的《楼船琐记》记录,当四舰官兵听说很快就要见到丁军门时,个个面露喜色,奔走相告。以上种种皆能说明不论是在能力还是人缘上,丁汝昌都能很好的胜任北洋水师提督这一职务。 树立于刘公岛丁公府门前的丁汝昌像 正因为丁汝昌有行伍经历,也正是因为丁汝昌有在长江水师服役的经历,所以才会在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被李鸿章选中。相比那些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喝过洋墨水、一脸书生气的毕业生们,为人忠厚朴实、战功卓著、又有水师服役经历的丁汝昌显然有着巨大的优势。 另外,关于丁汝昌的能力,一个来自敌对国度——日本的海军元老的评价更有说服力。 1891年,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正是在这次访问中,丁汝昌与日本近代海军缔造者之一、江户幕府时期就已经是海军负责人的胜海舟互赠刀剑、成了刎颈之交。 和丁汝昌私交深厚并且评价甚高的日本海军元老胜海舟 「 ”丁氏躯干巨大,面色浅黑,所见之处丝毫没有威严之色,而且举止活泼,不拘小节,言辞率真,类似伧夫……胜海舟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意,当即将一口宝剑和一首和歌相赠。 丁带他(胜海舟)参观了军舰,参观了军舰的各个角落,他发现其中一切都被妥善整顿,而且所用之物都是中国自产,没有一件外国货。他自从战争(甲午战争)期间,虽然已经和北洋舰队为敌,但是心中还是日夜挂牵着丁汝昌的消息,甚至还要高过当时的伊东(日本联合舰队司令),虽然伊东曾是他的学生,他对丁和李都非常的尊敬。”(《胜海舟》,民友社,1899年版,下篇第89-90页) 当丁汝昌在甲午年殉国后,胜海舟得知此号后悲痛万分,提笔为他的这位旧友作挽诗以示悼念: 二月十七日,闻旧知清国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之报,我深感君之心中果决无私亦嘉从容,不误其死期,嗟叹数时,做芜诗慰其幽魂。 忆昨访我屋,一剑表心里, 委命甚义烈,懦者为君起, 我将识量大,万卒皆遁死, 心血溅渤海,双美(武士道对武人的最高嘉许)照青史。 试想,如果丁汝昌真的「 ”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又岂能在其生命过程中得到如此的赞誉,甚至是敌对阵营中的知己的牵挂? 威海甲午战争陈列馆中的丁汝昌塑像 作为后世的评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只有最大限度的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形,设身处地的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有可能得出和「 ”真实”较为接近的结论;如果仅仅根据已经知道的结果,对战败者进行道德上的空泛指责、甚至是无意义的恶毒人身攻击,并自以为得计的洋洋得意,显然不是对历史、对事实负责任的做法。 另外,对待同一则史料,如果解读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完全可能南辕北辙,具体到「 ”皖捻余孽”,如果脑子里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丁汝昌是「 ”太平军叛徒”,那么很容易将「 ”皖捻”也解释为太平军(太平天国曾经在安徽大量招募或者是挟持壮丁入伍,以补充两广老兵的损失)。以至于忽略了「 ”皖捻”的真实意思。因此,正确的解读每一个史料名词,靠的是使用者的眼力,还有内心的那杆不偏不倚的天平。

丁汝昌是英雄还是罪人?丁汝昌遗书内容大揭秘

丁汝昌是清末汉族人,甲午海战著名将领。丁汝昌简介中提到他自幼家境贫苦,年少加入太平军,因太平军势头去,后又加入清军,被迫镇压太平军,随后被李鸿章提拔为北洋水军提督,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海战。

丁汝昌做事诚恳,为人忠厚,李鸿章对他赞许颇多。后因朝中好多人向光绪进言称他无心指挥战争,光绪多次想罢免他的职位,多亏李鸿章向光绪上书,表示丁汝昌是忠厚的人,才保住他的提督地位。随后其又被清政府调至黄海,去对抗强大的日本海军。据丁汝昌简介中记载,一次大战之中因清政府指挥混乱,其带领的北洋舰队与日舰一路作战,一路败退。但是他心存不甘,却无力改变现状,被日舰围攻。虽然弹尽粮绝,但士气高涨,多次突围,因日军装备先进被多次击退,最后兵败,损失巨大。

丁汝昌的舰队被调往内海进行修理,他也将面临审判,他却不以为然仍然为海防所担心,日军劝其投降也被回绝。他决心抵抗到底,与日军在刘公岛进行死战,日舰众多,又装备先进。他不断用远炮打击,但作用不大,日军夜间偷袭,不断用鱼雷进攻,丁汝昌的部队损失惨重,再次兵败。日军再次劝其投降,再次被丁汝昌回绝,但是兵败如山倒,这次他已无力回天,在战后丁汝昌十分自责,后以死谢罪,其忠心卫国的事迹传开后,听者无不落泪。

丁汝昌投降了吗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以死谢国后,清军与日军就签订了停战协议,于是当时的人们都开始质疑丁汝昌,丁汝昌投降了吗这个话题一度引起争议。有人认为丁汝昌爱国将领这个头衔只是某些人加上去的,他在当时的表现并不能称得上爱国。因为丁汝昌在北洋水师即将全军覆没的时候,派手下前去和日军谈和,但谈判的内容却是以清军投降为条件的。甚至有人认为丁汝昌自杀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家人遭受朝廷的诛罚,并非以死报国,那么丁汝昌投降了吗

有人认为丁汝昌没有投降,1895年日军舰队司令给丁汝昌送来了劝降信,当时他没有答复日军并将信件转交给了李鸿章,还表示誓死不投降。丁汝昌当时还为自己备好了棺材,准备与日军拼命到底,在对战中英勇杀敌,没有丝毫退缩。因此有人认为这证明了他不是贪生怕死的人,而且他当时正处于被人质疑能力的处境,如果他当时投降只会让流言落下口实,所以他并没有投降。

在签署停战协议时,日军称丁汝昌给他们留下了两封手写的投降书,清政府便认定丁汝昌是此次战败的罪人,因此他死后朝廷还下令在其棺材上加三把铜锁以示其罪,还不得下葬。如此说来丁汝昌只是当时腐败朝廷的替罪羊。仅根据日军的口头阐述并不能证明丁汝昌是否写了投降书,所以丁汝昌投降了吗这个问题至今未解。但无论真相是什么,他英勇无畏的与日军战斗的行为,都值得后人尊重。

丁汝昌被丑化

历史人物永远摆脱不了被后人评价的命运。立场不同,评价自然也会有很大出入。有人对北洋水师名将丁汝昌丑化,有人持中立的态度。

丁汝昌是晚清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上司是李鸿章。丁汝昌加入过太平军,后来无奈跟随了湘军。他身为陆军将领,因深受李鸿章的信任,兼任了北洋海军提督。可是丁汝昌屡屡违反纪律、出租住所、与下属闹得关系不好、克扣工费、损坏军舰。即便上述丁汝昌的过错大于他的功绩,那世人对丁汝昌丑化,也不能持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态度。

诚然,丁汝昌有过失,但是人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他所做过的事情,而不能任意丑化,那么人们丑化丁汝昌的依据有哪些呢 首先有人说他指挥作战的水平不高,那么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丁汝昌在受教育的时候对海军方面的知识没有多少接触,这就导致了他的舰队作战能力一般。不过丁汝昌也有努力的一面,为了能使自己的舰队变得更好,他努力地学习海军知识,并多次指挥舰队进行实战演习。然后有人说他害怕战争,事实上他几乎参加了北洋舰队的所有战役。这类指责其实也表明了朝廷大员害怕承担责任的心理,因为他们需要为甲午战败找借口,他们需要找替罪羊,而丁汝昌不幸沦为他们的替罪羊。历史证明世人对丁汝昌丑化,其实就是在丑化他们自己。

丁汝昌后代,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为清朝海军提督,是北洋水师的领袖。丁汝昌原为一个生活穷困的农家子,后来清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丁汝昌因此加入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后来朝廷派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被湘军围困,没有后路,丁汝昌随自己的首领,半夜**投靠湘军。

投靠湘军之后,丁汝昌在攻打安庆大营中表现优秀,为湘军攻破安庆大营作出了贡献,因此在事后论功行赏之时,被封为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后来李鸿章创建淮军,丁汝昌改隶淮军,在淮军为官期间,表现出色。多次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立下很大的功劳,因此官至记名提督。

为了加强海上防御力量,李鸿章开始创建海军,在筹备好一切之后,北洋水师成立。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所以丁汝昌尽管是陆军出生,仍然被李鸿章调来为海军将领。丁汝昌也不愧为李鸿章亲信,对李鸿章极为依赖,事事都要请求李鸿章的命令。在他的带领下,北洋海师俨然成为了一支,以李鸿章命令为首的李家私军。甚至在后来的威海卫战役中,就是因为没有接到李鸿章的命令,所以他严令舰队队员严阵以待,没有主动迎接日军袭击。

丁汝昌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许多争议,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前几年,学术界对于此人一直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他是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近几年则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这些人认为丁汝昌造成了整个北洋水师的陷落,使得中国已经稍微恢复的国力,迅速倒退,是一个千古罪人。

站在肯定立场的人认为,丁汝昌调任北洋海师之后,兢兢业业,勤奋练兵,呕心沥血就是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并且带领北洋水师,在多次与日本会战中,激战无数。

甚至有一次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也端坐在船中,坚持指挥战斗。甚至后来日本劝其投降的时候,他严词拒绝。威海卫战役,在那么严峻的情形下,还带领海军击溃日本进攻十多次。在知道不能战胜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船员,给船员争取一条生路,吞噬鸦片殉国自尽。

站在否定立场的人则认为丁汝昌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废柴,他带领北洋水师,输掉了很多场战役,是一个十足十的摆列。丁汝昌原是农家子,只上过几年私塾,本就学识不高。后来由太平军投靠湘军,后来改隶淮军,都是陆军将领。就算他作战勇猛,但因为对水师什么也不懂,而他后来成为北洋水师的海军提督,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批判的事情。更别说到后来,大大小小的几次战役中,多次输给日军,并且在威海卫战役中,败给日军。威海卫战役的失败,使得日本军国主义风气俞浓,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清朝则愈发衰败。因此丁汝昌并不是什么民族英雄,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罪人。

不管丁汝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他本身以死谢国人已经证明了他的忠诚。

丁汝昌的遗书:昌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以海军提督,自当统御海军尽股肱之力与倭寇战于黄海。忆第一战虽丧吾爱将邓公世昌,林公永升,然主力尚存,仍可与倭寇一决雌雄。统帅李大人不知何意,令我等全数撤入威海卫港并不许出战。偏居一隅坐等倭寇形成海陆夹攻之势,实乃兵家之大忌也!!!吾数次进京请求出战皆不允并严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此期倭寇已完成对威海之海陆夹攻之势,威海已成绝境。

倭寇曾使人说我被吾言辞拒绝,遂全面攻击我威海,并唆使我内部士兵对我施压。我苦苦说服军心动摇者,同时给予倭寇甚大打击。然弹药将尽,援兵无望。我昨曾下令炸毁伤船以期突围,怒人心已散无人听我令矣。吾或死或被擒,然吾既为中国人,宁死不降也!!!!!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有一死……惧他人以吾印降敌,故锯提督印一角以废之……吾将死矣,然百年后若有人懂我一片赤诚报国之心,昌死不朽矣!!

邓世昌和丁汝昌是什么关系

丁汝昌后代

9月14日上午,晚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重孙女、开国少将张铚秀将军的夫人——丁亚华及家人来到家乡石头镇石头社区丁坎村民组省亲。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陈郁、县直单位有关负责人及石头镇负责人 陪同丁亚华一行瞻仰了丁汝昌塑像 ,参观了刚修葺不久的丁氏祠宗,在参观丁氏宗祠时,丁亚华点头称赞道:“你们当地 *** 为保护丁汝昌的遗迹做了不少工作,非常感谢你们!” ,并不时向赶来看望的丁氏后人挥手致意,最后在汝昌大酒店与大家进行座谈。

年已九旬的丁亚华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她细心地听取镇负责人的解说, 对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感到欣慰,并表示她的家人愿为家乡发展尽力。

丁昌盛听取了居巢区委、区文化局、镇党委有关丁汝昌故居情况的介绍,他表示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复丁氏故居。他说他只知道丁公出生在庐江丁家坎,生长在巢湖高林镇,但他从未到过这两个地方,此次是第一次。他表示回去以后将广泛筹资,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丁氏故居修复起来。他还对故居修复的资金缺口以及以后的资金运作状况作了详细的咨询。

丁昌盛此行还带了一个摄制组,对丁氏故居的房屋结构、遗物状况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做了细致的实录,打算回去制成光盘,做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他还走访了许多地方,对有关丁氏家庭的历史作了全面的了解。他表示回去以后,将尽快拟订一份丁氏故居的修复方案和设计图,待一切工作就绪,再回丁氏家乡,落实丁氏故居修复大业。

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字禹廷,安徽省庐江县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

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丁汝昌简介,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 丁汝昌坐姿照

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丁汝昌简介,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报效祖国的人物事迹丁汝昌,稍短点的,谢了!!!!!

同僚或上下级关系。

两位都是清代末年的人物,邓世昌为广东广府人,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当时的“管带”职位即为“舰长”,而丁汝昌为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是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

从关系上来说现在应该是上下级关系或同僚关系,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在后世纪念上邓世昌在逝世后,家属于同年冬在沙河天平架石鼓岭邓氏家族墓地为其建衣冠冢。

在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珠直街龙蜒里还有邓世昌纪念馆,而丁汝昌的墓地最早在(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人物生平: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0月5日(农历八月十九日),邓世昌出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东省广州海珠区)(龙导尾街)。因其父邓焕庄与妻子郭氏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盛,就给他们的独生子起名为邓永昌,后又将其改名为邓世昌,字正卿。

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乡以优异成绩学完小学学业。邓焕庄觉得,无论将来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须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说,是惊世骇俗的。

当他携世昌到了上海之后,先让他进了教会学校,师从欧人学习英语、算术。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老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洋老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邓世昌

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物

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晚清北洋海军提督。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但其人严重依赖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李氏家军.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但对大清政府已绝望,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丁汝昌慷慨殉国,为何光绪要在其棺木上加3道铁链?

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物:辛弃疾、丁汝昌、文天祥、秋瑾、刘胡兰等等。

1、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2、丁汝昌

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北洋水师官兵200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仕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援军未至,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3、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4、秋瑾

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5、刘胡兰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

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百度百科-辛弃疾 (南宋将领、词人)

百度百科-丁汝昌

百度百科-文天祥

百度百科-秋瑾 (辛亥女杰)

百度百科-刘胡兰 (革命先烈,优秀***员)

谈及到清朝末期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这样一位女人-----慈禧太后,后人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的是,由于慈禧的抱残守缺,最后也导致了清朝的落后无能。当然在清朝落后的时期,还是有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在面对踏入中国的侵略者们,他们奋勇当前,即使是面对强大的敌人也毫不畏惧。今天小编就和你说说丁汝昌为国尽心尽力的一些事情,不过最后却为何换来了其棺木十余年都不允许下葬的结局呢?

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大举开始对清朝展开了进攻,对于日本的这种侵略行为,清朝也是积极应战,而黄海战争就是甲午战争中较为著名的一场战役了。其实在战争的爆发不久后,光绪帝就在清流党人的怂恿下,情绪相当激动,甚至还特意的连发电报指责丁汝昌,质问其为何没有取得战果,为此,光绪帝还想就此革去丁汝昌的职。后来清朝和日本在鸭绿江开始交战,在这场恶战当中,清朝的舰队很是混乱,一时间,日本就趁机击沉了五艘北洋战舰,丁汝昌也身负重伤。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自然是落得了一个严重失利的场面,而作为指挥的丁汝昌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后来日军势如破竹,陆续的拿下了旅顺和大连,其目标直指威海卫。因为旅顺的失陷,丁汝昌也是被革去了职,但在威海卫的布防上,丁汝昌还是十分关心的,甚至还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在1895年的1月20日,日军便对南北炮楼进行了猛烈的进攻,因日军来势汹汹,准备充分,清朝方面损失惨重,其镇守的将士们大多为此付出了牺牲。

在1895年的1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写了一封信给丁汝昌,其信里准确的分析了北洋水军的最终下场,并还特意劝丁汝昌投降,当丁汝昌看完这封信后,完全不为其所动,并表示要决心死战到底。经过苦战17天后,丁汝昌等人已经是山穷水尽了,但即使是处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丁汝昌也从未向想向日本投降,哪怕是战死也无所畏惧。所以当北洋水师选择投降后,丁汝昌也是无奈的选择了自杀殉国。

在丁汝昌的遗书当中,曾有这么一句话:“自此清军已成为日海军的瓮中之鳖,现无人能懂我心中之意,愿以死报国,希望百年之后,后人能明白我的一片赤诚报国之心,虽败犹荣!”,可对于这样一位以身殉国的英雄人物,他的结局也很是让人意外。原来当时的光绪皇帝不仅仅是下旨“籍没其家产”,更可恨的是在其棺木上加了三条铁链,不许下葬。这就是一位英雄的悲凉下场,实属国家的悲哀啊!不过等到十几年之后,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了昭雪,其棺材也得以下葬。

有关丁汝昌长期背负罪责的缘由,至今也是饱受争议,有人说丁汝昌个人能力不强、指挥无方。还有的人说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才得以贻误了战机。甚至还有人说丁汝昌是投降派。当然这些所谓的看法也只是一些不实之辞罢了!无论真相到底如何,丁汝昌与日军的英勇斗争是无可否认的,而这些都是值得后人所尊敬的!

甲午海战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吗?_丁汝昌人物简介及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