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割须弃袍是哪位人物的故事_割须换袍的典故是什么

割须弃袍是哪位人物的故事_割须换袍的典故是什么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19 10:06:57

割须弃袍是曹操的故事。

割须弃袍的主人公是曹操,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曹操又派曹洪、徐晃带领一万兵马,代替钟繇守潼关,结果才九天时间潼关失守。曹操大怒,亲自率大军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败。在逃亡的过程当中有人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于是曹操只好脱掉红袍继续逃跑。

曹操早年经历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注释过《孙子兵法》,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曹操

割须弃袍的是谁

割须弃袍是一个成语,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意为放弃旧有的身份和权力,以示清白、忠诚和无私。

这个成语一般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临道德抉择时,选择摒弃私利、保持清白的行为举止,表达了对正直和高尚品质的追求。

历史典故与起源

割须弃袍的典故可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故事。当时,马文才是南梁的宰相,他因受到皇帝的猜忌而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马文才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正直,他没有妥协、背叛,而是选择了割下自己的胡须并丢掉官袍,以表示自己的清白和无私。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展现出了几个重要的品质和价值观念。首先是高度的忠诚和正直,他在面临困境时没有低头屈膝,而是选择了保持自己的原则。其次是无私和清白,他甘愿放弃权力和地位,表明他对公共利益和道德价值的崇高追求。

割须弃袍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典故,它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应用。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表达一个人在面临道德抉择时,选择坚守原则、摒弃私利的行为举止。它鼓励人们保持正直品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坚持真理和良知。同时,割须弃袍也提醒人们权力和地位并非最重要,忠诚和清白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关键。

割须弃袍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提醒着现代人们培养高尚品质的重要性。面对利益诱惑和道德挑战,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真诚和正义,不因权力和地位而屈服。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的提升,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道德和和谐的社会。

总结:割须弃袍是一个古老的成语,蕴含着忠诚、正直、无私和清白的品质追求。历史典故中的主人公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在面临困境时选择了放弃旧有身份和权力,以示自己的清白和忠诚。在现代社会中,割须弃袍的精神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鼓励人们坚守原则和价值观,保持正直和清白,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曹操 割须弃袍简单概括一下呗!!谢谢

割须弃袍的是曹操。

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曹操又派曹洪、徐晃带领一万兵马,代替钟繇守潼关,结果才九天时间潼关失守。曹操大怒,亲自率大军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败。在逃亡的过程当中有人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于是曹操只好脱掉红袍继续逃跑。

此时又有人喊,长胡子的那个人是曹操,曹操又只好抽出佩剑,将自己的胡子割短。然而又有人大喊,短胡子的那个人是曹操,曹操只好用刀割了一块军旗,包着自己的胡子落荒而逃。割须弃袍这则成语典故来源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曹操的历史评价:

1、政治才能:曹操是东汉末年政治家中的佼佼者,他善于治理国家,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

2、军事才能: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在军事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

3、文学才华: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观沧海》《短歌行》等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4、重视人才: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不断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多疑:曹操生性多疑,经常对身边的人加以猜疑,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

割须弃袍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典故割须弃袍主人公是谁

割须弃袍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耻,曹阿蛮割须弃袍

曹操杀了马腾,黄奎之后,以为西凉无忧,便听从谋士陈群的意见再次讨伐东吴。东吴派鲁肃向荆州的刘备求助,于是诸葛亮修书给马腾之子马超,晓以大义。

马超便与马腾结义兄弟韩遂商议兴兵报杀父之仇。于是带领手下侯选、程银等八名武将,二十万士兵杀奔长安来。

曹操派曹洪、徐晃把守潼关,期限十日,结果曹洪性急,到第九日失去了潼关,曹操亲自带兵与马超韩遂对峙,结果马超英勇,杀得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败退后坚守不出,马超则不断有羌族士兵加入,曹操反而高兴。曹操与谋士商议派兵偷渡渭水,绕道马超之后,截断其归路,韩遂献计说等曹操士兵渡到河中间的时候可以攻打。

结果曹操惨败,折了许多士兵,自己也受困,幸好有许褚保护,才安全渡河。曹操猜测第二天马超还会来,就挖了一些陷阱,马超中计,韩遂被困,幸亏有庞德救出。最后损失了两名武将,一些士兵。

扩展资料

该回主要角色简介:

1、曹操,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

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推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促使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经济向好, 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汉献帝念及功劳,封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如同萧何故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谥号为武。次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善常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赞之“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2、马超东汉末年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长子。少年成名,健勇善战,多次拒绝曹操征召。跟随司隶校尉钟繇攻打并州,拜为谏议大夫。马腾入朝成为卫尉后,拜为偏将军、都亭侯,接管马腾军队。

建安十六年(211年),联合韩遂一同抵抗曹操,参加潼关之战,为曹操离间计所败。攻打陇上诸郡失败,依附汉中太守张鲁。刘备攻打刘璋时,率众投降,合兵包围成都。参加汉中之战,上表尊封刘备为汉中王,迁左将军。蜀汉建立后,拜为骠骑将军、凉州牧,封为斄乡侯。

章武二年(222年),病逝,终年四十七岁。景耀三年(260年),谥号威侯,一女嫁于安平王刘理。有剑术“出手法”

割须换袍什么意思

1、割须弃袍形容的主人公是曹操。

2、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3、译文:

曹操在逃兵之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

割须弃袍的故事是什么 割须弃袍的故事介绍

割须换袍意思是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

拼音:gē xū huàn páo。

注音:ㄍㄜㄒㄨㄏㄨㄢˋㄆㄠˊ。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释意是马超于是让人大喊“那个留短胡须的人是曹操”。曹操听到后,立即扯下旗子的一角包住自己的下颌逃跑。

例子:请不要笑曹操割须换袍的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败狼狈样。

感情:割须换袍是中性词。

繁体:割须换袍。

近义:袍笏登场、袍泽之谊。

袍笏登场: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袍泽之谊:袍泽:长袍与内衣,泛指军队中的同事。指军队中同事的交情、友谊。

成语故事

割须换袍这个成语来自于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曹操和刘备在争霸中原。有一次,曹操出兵攻打刘备,刘备只好带兵撤退。可是,他的部下却因为马匹不足,无法全部撤离。

正当刘备愁眉不展时,谋士荀彧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刘备割须换袍。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把胡须剃掉,换上了一身平民百姓的衣服,成功地混入了百姓之中,逃脱了敌军的追捕。

刘备的部下对他的勇敢和智慧大为敬佩,纷纷表示要效忠于他。割须换袍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成语,用来形容在战场上失败后狼狈逃跑的情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割须换袍

关于曹操的歇后语 曹操遇马超歇后语及其典故

1、钟繇退守潼关,急忙送信给曹操。曹操知道丢失了长安,心中十分焦急,便叫来曹洪、徐晃,说:“你二人先带一万人马,代替钟繇守住潼关。如10日内失掉了潼关,就按军法杀了你们;10日之外,与你二人没有关系。我统帅大军随后便到。”二人领了将令,星夜急行。曹仁提醒曹操说:“曹洪性情暴躁,恐怕会耽误大事。”曹操说:“你给我押送粮草,便随后接应。”

2、曹洪、徐晃到了潼关,代替钟繇坚守关隘,并不出战。马超领兵来到关下,痛骂曹操三代人。曹洪大怒,要领兵下关厮杀。徐晃阻挡说:“这是马超要激怒将军厮杀,切不可出战。等丞相大军到来,必定会有办法。”马超军队日夜轮流来骂。曹洪总是要下关打仗。徐晃苦口婆心地劝他。到了第9日,在关上看时,西凉军都放开战马,稀稀拉拉地在草地上坐着;许多困乏的军士,在地上睡懒觉。看到这种情景,曹洪便叫备马,带领3千兵杀下关来,西凉兵弃马抛戈逃跑了。曹洪奋勇追赶,很是得意。

3、这时,徐晃正在关上查点粮草,听说曹洪下关厮杀,大吃一惊,急忙率军随后赶来,大叫曹洪收兵。忽然背后喊声震天,马岱领兵杀来,曹洪、徐晃急回走时,只听鼓声阵阵,山背后又有两支军队挡住去路,左是马超,右是庞德,混杀了一阵。曹洪抵挡不住,损失一大半军队,才冲出重围,奔到关上。西凉军随后追来,曹洪等弃关逃走。庞德一直追过潼关,碰见曹仁兵马,救了曹洪等。马超接应庞德上了潼关。

4、曹洪丢失了潼关,奔来拜见曹操。曹操说:“给你十日期限,为什么九日就丢了潼关?”曹洪说:“西凉军士,百般辱骂,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后来又看见西凉军懈怠,便乘机袭击,不想中了奸计。”曹操说:“曹洪年幼,性格暴躁,你徐晃应该劝说他才好。”徐晃说:“我屡次劝说他,他却不愿意听。那天我在关上查点粮草,等我知道时,小将军已领兵下关了。我恐怕他遭到敌军袭击,便连忙赶去,已中了贼兵奸计。”曹操大怒,命令杀曹洪。众官为曹洪求情,才免于一死。

5、曹操率军直逼潼关。曹仁说:“可先安下寨栅,然后打关也不晚。”曹操命令砍伐树木,立起排栅,分为三寨:左寨曹仁,右寨夏侯渊,曹操居中寨。第二天,曹操带领三寨大小将校,向潼关杀来,正巧遇上西凉兵马。两边都布下阵势。曹操出马立在门旗下,看那西凉兵士,人人勇健,个个英雄。又见马超生得面像附着粉,唇像抹了红;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下首马岱。

6、曹操暗暗称奇,自己拍马上前,对马超说:“你是汉朝名将子孙,为什么要背叛朝廷?”马超咬牙切齿,大骂:“曹贼!你欺负皇上,罪恶深重,杀害我的父亲和弟弟,不共戴天之仇!我要活捉你,吃你的肉!”说完,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了八九回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了二十个回合也败走。李通出迎,马超奋勇厮杀,数合当中,一枪把李通刺下马。马超把枪往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人有诗说:

7、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8、曹操正走之间,背后赶来一员战将,回头一看,正是马超。曹操惊恐万状。左右将校见马超追来,各自逃命,只撇下曹操。马超厉声大叫:“曹操,你跑不了!”曹操吓得马鞭都扔了。看看赶上,马超从背后使枪刺去。曹操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急拔下时,曹操已逃远了。

9、马超催马追去,山坡边过来一员战将,大叫:“不要伤害我的主公!曹洪在此!”抡刀上前,拦住马超。曹操才逃了性命。曹洪与马超战到四五十回合,刀法渐渐乱了起来。这时,夏侯渊率数十骑赶到。马超独自一人,恐怕寡不敌众,被他们暗算,便拨马而回。曹操回寨,叹着气说:“我若杀了曹洪,今日必然死在马超手里!”便叫来曹洪,重加奖赏。收拾败军,坚守寨栅,不许出战。

10、曹操潼关战马超,割须弃袍大败而归,因此在大帐中不停的叹气。 张辽:“丞相,你叹什么气啊?” “哎!”曹操:“我在想,如果关羽还在我手下就好了。”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典故:《三国演义》第58回叙述:曹操计杀马腾之后,腾子马超从西凉起兵报仇,在潼关与曹操交兵,操兵大败,马军中指穿红袍者是操,操即脱下红袍;又指长博者是操,操即用所佩之刀割断其须;又指短须者是操,操即扯旗角包颈而逃。足见曹操惨败之状。比喻事情惨败,狼狈不湛。

割须弃袍是哪位人物的故事_割须换袍的典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