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理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_理不胜辞的意思

理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_理不胜辞的意思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5 10:10:46

理开头的四字词语 :

理所当然、

理直气壮、

理屈词穷、

理正词直、

理不胜辞、

理冤摘伏、

理胜其辞、

理过其辞、

理枉雪滞、

理不忘乱、

理所不容、

理争尺寸理直气壮

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理屈词穷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理正词直

道理正当,言词朴直。

理所当然

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

理亏心虚

因理由不充分而担心。

理枉雪滞

滞滞狱,长期积压难以判决的疑案。辩白冤案,洗雪滞狱。

理固当然

理道理当然应该这样。按道理应当这样。

理应如此

指按理应该这样。

理过其辞

说理多而文采不足。

理不忘乱

国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时候,不能忘记混乱的日子。

理不胜辞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理不胜词

说理不能胜过文辞。指文章的用词遣字好,说理则不够畅达。

理所不容

道理所不能允许。

理所必然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理冤释滞

滞滞狱,长期积压难以判决的疑案。辩白冤案,洗雪滞狱。

理胜其辞

道理胜过文辞。指由于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简略质朴,道理却很充分。

理之当然

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理冤擿伏

理治理擿伏揭发隐秘的坏事。伸雪冤屈,揭发隐秘的坏事。

理纷解结

理纷乱,除疙瘩。

理冤摘伏

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理剧剸繁

亦作理繁剚剧。治理繁乱事务。宋王禹偁上宰相免判吏部内曹启伏念某比乏时才,滥尘清列,苍苔红药,但遵四禁之文,理剧剸繁,久绝

理屈事穷

没有道理,事情亦已穷尽。

理结尾的成语: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蛮横无理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知书达理

知达懂得。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

公道合理

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同公平合理。

蔑伦悖理

指违背道德和 * 。

洞达事理

洞达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揆情度理

揆估量揣测度猜想。按照情和理估量,推测。

言之成理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逆天悖理

指违背天道常理。

靡颜腻理

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通情达理

指说话做事很讲道理。

分肌劈理

按动物机体的组织部位分解开来。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乾浄,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

合情合理

符合情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爱答不理

不爱答理。喻对人冷漠,

有关辞字的成语

强词夺理

qiǎngcíduólǐ

[释义]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座上一人忽曰:‘孙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正音]词;不能读作“chí”。

[辨形]理;不能写作“礼”。

[近义] 蛮不讲理 蛮横无理

[反义] 理直气壮 不言而喻

[用法]用作贬义。形容无理辩解。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

①你明明错了;为什么还~呢?

②你先动手打了别人;~;真是不讲道理。

不胜语言什么意思

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出处: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辞不达意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辞不获命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出处:《庄子·天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

辞多受少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出处:《周书·裴文举传》:“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辞富居贫辞:推辞,推却。原指拒绝厚禄,只受薄俸。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甘于清贫的生活。

出处:《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辞简义赅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义赅,易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辞金蹈海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辞巧理拙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辞穷理屈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出处:《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辞微旨远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出处:《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辞严气正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辞严义正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严谊正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辞严意正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辞尊居卑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出处:《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游辞巧饰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百辞莫辩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

出处: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百辞莫辩,辩则反动更为证实。”

卑辞厚币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新唐书·李抱真传》:“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卑辞厚礼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卑辞重币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便辞巧说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

出处:《汉书·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辞劳苦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陈辞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

奉辞伐罪指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出处:《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谩辞哗说指谎言乱语。

命辞遣意运用文词表达思想。亦作“命词遣意”。

遣辞措意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辞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清辞丽句指清新美丽的词句。同“清词丽句”。

清辞丽曲指清新美丽的词曲。同“清词丽句”。

修辞立诚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出处:《易·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脩辞立诚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出处:语出《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

玄辞冷语玄妙冷隽的言辞。

一辞莫赞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一辞同轨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出处:《韩非子·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辞取人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

出处:《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辞秽语*:不健康;秽:肮脏。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词秽语,概所不录。”

*辞邪说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辞邪说者不得作。”

枝辞蔓语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

出处:《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民报〉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属辞比事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假人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假以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叫他传了那厨子来当一次差,我们在旁边假以辞色,逐细盘问他,怕问不出来?”

口谐辞给指言辞诙谐敏捷。

义正辞严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义正辞约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百喙难辞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

出处:清·夏燮《中西纪事·江上议款》:“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因乘间自尽。”

悖言乱辞指胡言乱语。

出处:《公孙龙子·白马论》:“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辩口利辞指善辩的口才,犀利的言辞。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后汉书·班昭传》:“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不谋同辞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后汉书·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传闻异辞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大放厥辞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

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

大肆厥辞大肆:毫无顾忌。厥:其,他的。铺张辞藻,大展文才。

出处: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

恶言詈辞中伤辱骂的言辞。

烦言碎辞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出处:《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放言遣辞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出处: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浮语虚辞指大话、空话。

出处:《东观汉记·隗嚣传》:“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

过甚其辞指话说得过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出处: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为我是过甚其辞。”

含糊其辞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出处: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何患无辞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厚貌深辞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出处: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瘠义肥辞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绝妙好辞辞:同“词”,文辞。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蒱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夸大其辞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同“夸大其词”。

理不胜辞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丽句清辞华丽清新的辞句。同“丽句清词”。

利喙赡辞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片语只辞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出处:易宗夔《〈新世说〉序》:“酷嗜临川王之书,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自甘吻颊,非凡响所能及耳。”

巧言偏辞巧言:浮华不实的话;偏辞:便巧的话。指花言巧语。

出处:《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情见乎辞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出处:《周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闪烁其辞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善为说辞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水火不辞指不避艰险。同“水火不避”。

同然一辞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同声一辞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万口一辞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唐·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析辨诡辞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出处:《汉书·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析辩诡辞指巧言邪说。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

一家之辞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同“一家之言”。

出处:《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一面之辞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指单方面的话,版面的看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诺无辞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一言半辞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以文害辞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谊不敢辞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清·顾炎武《答陈亮工书》:“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谊不敢辞,已具一稿,藏之箧中。”

谊不容辞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明·杨荣《送陈司业诗序》:“予与光世处三十年矣,谊不容辞,故为序如此。”

溢美之辞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

隐约其辞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与世长辞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出处:郭沫若《郑成功》第二章:“国姓爷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献出生命,在所不辞。”

张大其辞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振振有辞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郑重其辞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说道:‘年兄!你今日束修来见我,其实惭愧。’”

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宋·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不能赞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理解新知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相爱却不胜言语 是什么意思

相爱的用语言表达都是过多的

无往不胜什么意思

无往不胜

wú wǎng bù shèng

解释:无论到哪儿没有不胜利的。

出自:京剧《红色娘子军》第二场:“连长,我们军民一心,就无往不胜!”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不胜唏嘘是什么意思

对结果(坏的,不可逆的)有一定的预见而忍不住叹惜。

狗蛋考上了体校,但在暑假外出游玩时,摔断了腿(很明显,不能上体校了),邻居们不胜唏嘘。

不语胜过言语,是什么意思

不出声,但是这个人的威仪非凡,穿着雅致,气场强大,在众人面前都有不怒自威,不语胜过言语的效果。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

A去遇到困难的B处放下5000元钱,转身就走。A的帮助让B感激不尽。A的帮助不语胜过千言万语。这又是一种。

……

不胜唏嘘是什么意思

不胜 :

bù shènɡ

承担不了

唏嘘 :

xī xū

①抽泣:人们正在叹息、唏嘘。

②叹息:每当想起,总不免唏嘘几声。

不胜唏嘘——因某事某物而无限感慨.

美不胜言中胜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景色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用再好的语言也表达不出的美丽景色;

胜的意思应该是:超过、比不过,意思是美丽的言语比不过美丽的景色

美不胜言,帮忙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美不胜言: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无法说出口。

“不胜其扰”是什么意思?

不能承受他人(其在这里代打扰的人)的(不断)打扰、干扰

采纳哦

理不胜辞的意思是什么?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望采纳谢谢

“不托飞驰之势,不假良史之辞”是什么意思?

1. 关于理解的诗句或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关于理解的诗句或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表现理解的词语是什么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里有“喜出望外”这个词语,联系前文描写的内容:小女孩为了生病的母亲到处去找水,可是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她发现罐子里竟装满了清凉清凉的水。你就不难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预料的事而特别高兴了。

二、运用换词法理解词语。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

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里有“喜出望外”这个词语,联系前文描写的内容:小女孩为了生病的母亲到处去找水,可是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她发现罐子里竟装满了清凉清凉的水。你就不难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预料的事而特别高兴了。

二、运用换词法理解词语。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

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2.形容“理解”的词语有哪些

如下:

1、百思不得其解 百:多次;思:考虑,思考;解:理解。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理解

2、不加思索 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

3、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4、长虑顾后 虑:思考;顾:回头看。从长远考虑问题。

5、冲昏头脑 因胜利而头脑发热,不能总冷静思考和谨慎行事。

6、大处着眼 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7、多谋善虑 谋:谋划,策划;虑:思考。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8、发人深省 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9、发人深思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

人寻味。

10、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

思考。

1、读音:[lǐ jiě]

2、引证:

3.和理解有关的词语

言之有礼:说的话有道理。

神会心融: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浅显易懂:浅显:浅近明显。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

微言大义: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洞彻事理: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貌似有理:貌:表面。表面上看好像有道理。

形容实际上没有道理,表面却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公道难明: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

公正的道理难以得到伸张。 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二缶钟惑: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

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融会通浃: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理不胜辞: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言之成理: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以古喻今:喻:说明。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钩深致远:致:招致。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

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取譬引喻:打比方,作譬喻,用以说明道理。

淹会贯通: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万无此理:万:绝对,完全。绝对没有这个道理。

义不容隐:隐:隐瞒。就道理上讲不应隐瞒,理应直言。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天不变,道亦不变:道:道理,规律。天是不变的,道也是不变的。

融释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断事以理:断:判断。

根据道理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 不明事理:明:明白,懂得。

不懂得事物的道理。 一以贯之: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入理切情:指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揆理度势:衡量道理,揣度情势。

言中事隐:指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 不识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

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公道大明: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

公正的道理得到发扬。比喻正义得到伸张。

不言而谕: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辞顺理正: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

不通人情:通:通晓,了解;人情:旧指人心、世情。不懂得人情世故。

指不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熟理不熟:理:道理,规矩。

人虽然相熟,但还应该按理办事。 通文知理:通晓文墨,懂得道理。

指人有知识,懂道理。 格物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卖弄玄虚:玄虚:玄妙虚无的道理。指故意耍花招,使人理解不透。

要言妙道: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怡然理顺:怡然:快乐的样子。使人心悦又能把道理阐述得很清楚。

莫可理喻:理喻:用道理说服人。形容不讲道理、无法说服。

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了弄通了某个道理。

微言大谊: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同“微言大义”. 阐幽显微:阐:阐明;幽:幽深。

讲明深奥和精微的道理。形容挖掘深,能启发人认识所未能认识的事物。

晓以大义:晓:使人明白。把道理对人讲清楚。

词严义密:措词严谨,道理周密。 深文大义:指深奥的大道理。

义正辞约: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不近道理: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万涂一辙:涂:通“途”;辙:车轮在路上轧出的痕迹。指一切事物都有差别,但道理都是一样。

理所必然: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知书达理:知、达:懂得。

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

一理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隅三反:隅:角落;一隅:一个方面。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致:招致。

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深远的问题。 认死理儿: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

据理力争: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通幽动微: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同“通幽洞微”. 袖里玄机:玄机:道家所谓的奥秘。袖里藏有奥妙的道理。

指暗中采用的玄妙谋略。 口无择言: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粤若稽古:粤:助词,与“曰”通:顺;稽:考。顺考古代之道理。

钩深极奥:指探索并极尽深奥的意义、道理。 世故人情:为。

辞组成什么成语?

意思是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

出自《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世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节选)如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译文如下: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

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扩展资料: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 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百度百科——典论·论文

孔融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一 辞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辞不获命、

辞赋注评、

辞微旨远、

辞穷理尽、

辞喻横生、

辞不意逮、

辞顺理正、

辞巧理拙、

辞趣翩翩

二 辞的成语有那些

辞的成语有:

1、义不容辞,汉语成语,读音为yìbùróngcí,意思是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自:《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释义:承蒙姑丈的情谊,我不敢推辞。

5、含糊其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ánhúqící,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辞:指话。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出自: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

释义:是非对错,大多有所顾虑不敢把话说出来,

三 辞能组什么成语

不辞辛劳: 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难辞其咎:

异口同辞: 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玄辞冷语: 玄妙冷隽的言辞。

脩辞立诚: 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万口一辞: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水火不辞: 指不避艰险。同“水火不避”。

善为说辞: 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绝妙好辞:

絺辞绘句: 雕琢文辞,修饰章句

振振有辞: 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属辞比事: 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众口一辞: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郑重其辞: 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张大其辞: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枝辞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

缀辞之士: 缀辞:写书作文。指著书立说的人

游辞巧饰: 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辞邪说: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一辞莫赞: 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辞秽语: *: *** ;秽:肮脏。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

谊不敢辞: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谊不容辞: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以辞取人: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

一家之辞: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同“一家之言”。

溢美之辞: 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

一面之辞: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指单方面的话,版面的看法。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以文害辞: 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一言半辞: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义正辞约: 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修辞立诚: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析辨诡辞: 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析辩诡辞: 指巧言邪说。

同然一辞: 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同声一辞: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巧言偏辞: 巧言:浮华不实的话;偏辞:便巧的话。指花言巧语。

情见乎辞: 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遣辞措意: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

清辞丽句: 指清新美丽的词句。同“清词丽句”。

清辞丽曲: 指清新美丽的词曲。同“清词丽句”。

片语只辞: 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谩辞哗说: 指谎言乱语。

命辞遣意: 运用文词表达思想。亦作“命词遣意”。

理不胜辞: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利喙赡辞: 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丽句清辞: 华丽清新的辞句。同“丽句清词”。

口谐辞给: 指言辞诙谐敏捷。

夸大其辞: 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同“夸大其词”。

假以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假人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瘠义肥辞: 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何患无辞: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厚貌深辞: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过甚其辞: 指话说得过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烦言碎辞: 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

四 带辞字的成语有哪些

辞简义赅以文害辞辩口利辞与世长辞传闻异辞含糊其辞义正辞约以辞取人万死不版辞丽句清辞闪烁其辞夸大权其辞浮语虚辞一言半辞放言遣辞辞穷理屈便辞巧说恶言詈辞不辞而别一面之辞辞金蹈海谊不敢辞假以辞色不谋同辞绝妙好辞大肆厥辞假人辞色大放厥辞辞严气正义正辞严口谐辞给异口同辞缀辞之士卑辞重币以辞害意遣辞措意*辞邪说辞富居贫修辞立诚卑辞厚币郑重其辞谊不容辞

五 辞字头的成语有哪些

辞开头成语

辞简意足、

辞富居贫、

辞有枝叶、

辞致雅赡、

辞赋风骨、

辞金蹈海、

辞穷理极、

辞旨甚切、

辞尊居卑、

辞多受少、

辞简理博、

辞丰意雄、

辞不获命、

辞赋注评、

辞微旨远、

辞穷理尽、

辞喻横生、

辞不意逮、

辞顺理正、

辞巧理拙、

辞趣翩翩、

辞简意赅

六 一个辞字是什么成语

隐约其辞、闪烁其辞、辞严意正、辞严谊正、辞严义正、辞严气正、辞微旨远、辞穷理屈、辞巧理拙、辞金蹈海、辞简义赅、辞多受少、辞不获命、辞不达义、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不达意

七 辞可以组什么成语而且辞他在最前面

辞不达意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辞多受少 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辞富居贫 辞:推辞,推却。原指拒绝厚禄,只受薄俸。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甘于清贫的生活。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辞尊居卑 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辞不达义 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辞不获命 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辞简义赅 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辞金蹈海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辞穷理屈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辞微旨远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八 什么辞什么什么的成语

不辞劳苦、

不辞而别、

*辞邪说、

一辞同轨、

游辞巧饰、

一辞莫赞、

属辞比事、

便辞巧说、

不辞辛劳、

以辞害意、

奉辞伐罪、

修辞立诚、

言辞凿凿、

缀辞之士、

谩辞哗说、

玄辞冷语、

命辞遣意、

游辞浮说、

难辞其咎

九 带辞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带辞字的成语 :

万死不辞、

与世长辞、

不辞而别、

隐约其辞、

义不容辞、

不辞劳内苦、

在所容不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班妾辞辇、

辞富居贫、

辞赋风骨、

一辞同轨、

辞致雅赡、

理不胜辞、

义无所辞、

*辞邪说、

辞简意足、

一辞莫赞、

含糊其辞、

利口巧辞、

假以辞色、

情见乎辞、

恶言詈辞、

辞有枝叶、

不善言辞、

浮语虚辞、

利喙赡辞、

不以辞害志、

不能赞一辞

辞金蹈海、

游辞巧饰、

辞多受少、

析辩诡辞、

意切辞尽、

辩口利辞、

辞尊居卑、

游辞浮说、

属辞比事、

辞微旨远、

异人同辞、

不辞辛劳、

绝妙好辞、

辞巧理拙、

理过其辞、

放言遣辞、

溢美之辞、

便辞巧说、

溢于文辞、

片语只辞、

传闻异辞、

悖言乱辞、

径廷之辞、

过甚其辞、

辞丰意雄、

不露辞色、

玄辞冷语、

理胜其辞、

辞不获命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死亡之谜

孔融是怎么死的?是被曹操授意诬陷他“欲规不轨”,又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是孔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言论。这还不算冤杀?如果说他与曹操作对都是错的,曹操干吗不以那些罪名处决了他。

孔融与曹操到底作什么对了?他嘲讽曹操戒酒,讽刺曹丕娶甄妃,揭过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说曹操戒酒不是什么亡国之戒,只是不想粮食用来酿酒。劝过曹操不要杀杨彪,因为杨彪是袁术的亲戚,甚至拿自己官职来做威胁。所以曹操一直很嫉恨他,至于劝阻曹操不要与袁绍对决,这种观点当时曹营不止他一个人,这算不上什么作对吧。

孔融与曹操做对,并不表示这些能够成为曹操将他杀掉的理由,而只能作为曹操杀他的动机。通过一些解释能证明孔融没有与曹操做对?没有得罪曹操?不是不识时务?而敢在曹操面前这么做,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而他为什么这样?原因无非是他是名士,而且是影响巨大的大名士,以为曹操不能将他怎么样,而事实上曹操也“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这就加剧了这位孔子二十世孙的膨胀,总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事小事,处处做对。而这也就罢了,甚至在一些军国要事上,他也与曹操做对,比如官渡之战前夕,就他发表的那一席悲观言论,会对曹操集团造成多么大的打击?按他的说法,曹操该怎么办?投降呗!孔融之所以处于曹操集团,实际上是自以追随汉献帝,而袁绍又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这就是说,孔融这位大名士,实际上是希望袁绍获胜的,以便恢复世家大族和名士的统治阶级地位。而曹操的出身,自然是身为大名士的孔融所不耻的,这也成为了孔融敢与曹操处处做对的原因之一!而曹操,居然能让这么一个人留在自己身边这么多年,虽然说有出于对其地位、声望的顾虑,也不得不佩服其忍耐力和孔融的愚蠢!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可见,当时是饥年,却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么为主?粮食!曹操出于对军国大计的考虑,以为应禁酒,使粮食用来补充兵用。而孔融呢?果然显示了他“华交会之徒”的特性,说什么“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觽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摆明的强词夺理,曹操的确是“惜谷”,只怕像孔融这么不惜谷,国不亡才怪,看过他的表现便知道了。又如曹丕纳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在古代,这很正常,孔融倒好,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问出何经典”,孔融则捉弄似的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不是没事找事、找曹操不痛快吗?再如杨彪一案,居然公然威胁曹操“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而他完全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方法。

孔融的确没有什么内政军事才能,但他很会看人,推荐了不少人才。而且是孔子后代,名满天下。他是个书生气很浓的人,不会当官,不会察言观色,而且脾气耿直,眼里装不进沙子。但他只是发表言论,按现代观点来说,是言论自由,他又没做什么值得杀头的大罪。曹操杀了他,后来曹丕却下令千金收购他的文章。如果孔融真是欲规不轨,那么曹丕还能这样做吗?

轶事典故

小时了了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哭坟不悴

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

杀宥之三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梅尧臣赏识,其中有一句的内容说:“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道:“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才恍然大悟。

人物生平

孔子之后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

一门争义

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闻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州郡以礼策命,都不到。

刚直不阿

后受司徒杨赐征召,当时暗暗察访官僚中的贪污之人,准备予以贬谪罢免,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尚书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召孔融等司徒属官诘问斥责,孔融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毫不隐讳。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贺何进,因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就把名片夺回,引罪自责而去。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想要派剑客追杀孔融,有宾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盛名,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了。不如以礼对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何进同意,于是在受任大将军之后,征辟孔融,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孔融又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

北海为相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正逢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而转保朱虚县。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定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后来,孔融被黄巾管亥所围,情势紧急。于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刘备惊奇地说:“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于是立即发兵解围。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及其杀害。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没有成功。

兵败奔逃

孔融在任六年后,被刘备上表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参议朝政

同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挂名而已。

之前,太傅马日磾奉命出使山东,到了淮南时,多次有求于袁术,袁术于是轻视侮辱他,夺走他的符节,又不准他离开,还要强迫他任军师。马日磾忧愤自己至极,于是呕血而死。等到马日磾遗体送回京师,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于是独自陈说:“马日磾凭上公的尊贵身份,持天子的髦节,奉命处理地方事务,安宁东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补用,马日磾都是第一个。依附下级,欺骗朝廷,奸诈事君。从前国佐敌晋军,不为其折服,宜僚当着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难道可以受威胁为借口吗?而且袁术越级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日磾随从,周镟历年。《汉律》规定:与罪人往来三天以上,都应该知道他的情况。《春秋》说:鲁叔孙得臣死了,为了不张扬襄仲的罪贬,不写日子。郑讨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为他杀君的缘故。陛下可怜旧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经很宽大了,不应该再加礼。”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当时舆论大都想恢复肉刑,孔融建议说:“古时候的人浑厚朴实,善恶不别,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没有错误。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责任。末世衰微,风气教化坏乱,政治搅乱风俗,国家的法律害了人民。所以说君主没有为君之道,百姓就涣散不服,而想用古时候的刑法残废他们的肢体,这不是除恶长善的办法。纣砍断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说纣暴虐无道。从前,周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天下百姓,要养一千八百个君主,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脚,下面就有一千八百个纣呢。想风俗纯美,是绝对做不到的。并且受了刑罚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决心。大多铤而走险,不再回归正道。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当世大患。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坏事,正好断绝了人为善的途径。就算忠诚如鬻拳,坚持如卞和,多智如孙膑,蒙冤如巷伯,才华如司马迁,通达如子政,一遭到刀锯,死了也为人耻笑。所以太甲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使秦国称霸西戎,南睢之骨立,卫武公《初筵》饮酒悔过,陈汤矫诏发兵,斩郅支单于于都赖水上,魏尚的守边等等,不用再举了。大汉广开改恶之路,大都是这样。所以聪明有德的君王,深思远虑,弃短取长,政治上的措施是不随便进行改革的。”朝廷认为他的建议很好,最终没有恢复肉刑。

当时,荆州牧刘表不向朝廷进贡,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情,还郊祀天地,礼仪拟指君主。朝廷下诏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来维护朝廷的脸面。

建安五年(200年),南阳王刘冯、东海王刘祗相继逝世,献帝哀痛他们早逝,想为他们规定四时祭祀,为此先询问孔融意见。孔融回答说:“陛下仁厚,感慨变化而增加思念,哀悼二王的魂灵发布哀怜的诏章,考查审度从前的典章制度,订正礼制。臣看前代梁怀王、临江愍王、齐哀王、临淮怀王都死而无后代,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没有听说前朝为他们修祭祀。如果是临时的,就不要列入传纪。臣不懂事,认为他们都在幼小的年龄死去,陛下哀痛,以成人礼加以諡号,这应遵照您的意思办理,祭祀结束,以后就不要再行。至于一年一期祭祀,不合礼意,又违背了先帝既定的法制,这是不合适的。”

侮慢权臣

之前,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写信故意挑拨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对。

进贤好士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任为太中大夫。孔融本性宽容不猜忌别人,重视人才,喜欢诱导提拔年轻人。等到退任闲职后,宾客天天满门。孔融常叹说:“座位上经常满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无忧了。”孔融与蔡邕交好,蔡邕死后,有个虎贲士相貌有点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与同坐,说:“虽然没有了老成人,而让我高兴的是还有典型。”孔融听说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言语有可采取的,一定扩展完成,当面告诉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称赞他的长处。推荐贤士,奖励进取。如果他知道的,没有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海内的英才,都信服他。

惨遭杀害

《三国演义连环画》孔融之死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文学成就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说道“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

孔融的品格与言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地位与影响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孙、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与立场都与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显差异,而且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成为当权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陈寿著写《三国志》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该史书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残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仍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杀孔融被视为曹操执政的污点之一,而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家族成员

祖先

孔子:孔融的二十世祖。

孔霸:孔融的七世祖,为汉元帝之师,官至侍中。

祖父

孔贤

父亲

孔宙:字季将,官至泰山都尉。

叔伯

孔彪、孔立(一作孔翊)、孔麟

兄弟

孔融兄弟共有七人:孔褒、孔晨、孔谦、孔昱,其余二人名不详。

文章特点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就其传世的作品来看,他的散文胜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对他作出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前面提到过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可以略见一斑。他的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前篇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第二篇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也有因妇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在文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是毫无道理的,只能藉以显示他跌宕的性格和犀利的笔锋,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

孔融的散文除了以上特色之外,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前文提到的那篇有名的《论盛孝章书》。总起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时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

孔融的诗文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魏晋·孔融《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魏晋 :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

展开阅读全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哲理故事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两汉·孔融《杂诗二首》

杂诗二首

两汉 : 孔融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

展开阅读全文∨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抱负, 悲痛抒情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两汉·孔融《诗》

坐上客恒满。

樽中饮不空。查看更多孔融的诗文>>

理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_理不胜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