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五常”指的是什么?_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什么?_五常指的是什么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5 10:18:30

“五常”是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俄罗斯联邦(俄罗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法国)、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此外,还有10个非常任理事国,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为两年。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它有权对国际争端进行调查和调停,可以采取武器禁运、经济制裁等强制性措施,还可以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协助缓和某一地区的紧张局势。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

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以及法国。这五个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也是建立联合国的倡导者。

首先,这五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其次,这五个国家都有着较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最后,这五个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唯有具备了以上这三个条件,才能触摸到五常席位的门槛。中国于1971年恢复自身的合法席位,也恰恰是这一原因。

即便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家的实力不复当年。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们依然在国际舞台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继承了苏联合法席位的俄罗斯也是如此,苏联解体后共分为十五个国家,但是只有实力最为强悍的俄罗斯,才有争夺五常席位的资格。

由此看来,并非五常的席位有多么厉害,而是能够获得五常席位的国家各个不容小觑。这样的五个国家汇集在一起,整个世界几乎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存在。

五常指什么

五常是出自儒家思想的理念,分别是仁、义、礼、智、信。

1、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2、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3、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中云“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即二人。

4、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五常的基本内容:

1、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2、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3、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

4、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

5、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

“五常”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五常即儒家“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1、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仁爱之道。它强调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宽容和善良。仁德要求个人以真诚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宽容和爱心对待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义:义是人们对正义和道义的遵循和坚守。它强调人们应当具备正直、诚实、公正和道义的品质。义德要求个人在道德准则面前保持坚定,秉持公平正义,尊重他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3、礼:礼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规范和仪式。它强调人们应当尊重传统、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的行为规范。礼德要求个人以恭敬、端庄和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4、智:智是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准则。它强调个人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识。智德要求个人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批判性思维,追求真理,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智慧的引导和帮助。

5、信:信是人们对诚信和信任的坚守。它强调个人应当言行一致、守信用,并对他人保持诚实和真实。信德要求个人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秉持正直和诚实的原则,维护社会信任和公共利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仁义礼智信

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扩展资料

朱熹“三纲五常”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

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百度百科-五常 (儒家五常)

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儒家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2、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3、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4、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5、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扩展资料: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三纲五常是什么,具体内容都有哪些?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三纲五常

1、三纲

具体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中,“君为臣纲”当是其首,其行为规范表现是“忠诚”,即对君主尽心竭力,坦诚相待,如果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父为子纲”则是基础,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即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不能触怒父母,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

“夫为妻纲”则是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而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朱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对这种行为规范的体现。

2、五常

具体指仁、义、礼、智、信,即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识,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

二、三从四德

1、三从

具体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并非“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即未嫁的时候,听从家长(父亲)的教导,出嫁之后,辅佐丈夫持家执业,丈夫不在了,抚养教育抚养子女成人,引导、尊重子女端正生活理念。

2、四德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中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可谓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五常”指的是什么?_五常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