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白族的生活习俗。?_白族的生活习俗

白族的生活习俗。?_白族的生活习俗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09:51:20

白族: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又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剑川县白族服饰。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喜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已逐步废弃。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生产,更美观大方的方面发展。

白族的特点和风俗

白族的饮食习惯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中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2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3 、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 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 粥米客 或称 稀饭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编辑本段民族饮食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下列几种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活水煮活鱼或者叫酸辣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

白族的特色食品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结婚的时候可以吃到

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地方特色菜肴。将洱海的肥美鲤鱼,剖腹洗净,抹上少许精盐,腌上十来分钟,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撒入适量的胡椒、精盐、味精等调料,置炭火炉上文火k煮而成。食时,将砂锅以盘衬垫上席,即热气腾腾,又鲜美可口。

炖梅

大理地区产梅,尤以洱海东岸,绵延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梅树林。梅有苦梅、盐梅两种。用苦梅制作的炖梅,是白族人民喜欢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上盐和花椒,盖严后,置于火塘正中,周围堆上稻壳,点燃后,用微火连着炖上一至两天。这时,黑色的炖梅味道酸香异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调料,或加上红糖做成炖梅汤。炖梅耐贮,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坏。

雕梅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并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因为当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须依俗给婆家送上一盘姑娘制作的雕梅作为见面礼。新婚之夜,新娘要为亲友宾客摆设点心甜席,此谓“摆果酒”,案十上陈列着新娘带来的蜜钱、干果、雕梅款待客人,并让大伙品评。于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们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还称得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

饵块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小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的米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烘烤。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乳扇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黄中带白、纯洁光亮、薄似纸张的乳扇,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丰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取出置凉,又脆又香,尤为可口。孔词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备供......>>

关于白族的聚居地,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日的资料你直接看百度百科不就知道了……下面是我抄的: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 k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 *** ,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 J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 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 臆冢 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古白族人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官员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传统节日

火把节抢升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

白族有什么吃的白族菜肴以酸、辣、微麻为主要特点,主要采用当地出产的动植物为原料,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色彩,最常吃的就是鱼了

白族的信仰和饮食是什么?有三大类,有时互相有交叉。

第一是保护神信仰,叫“本主”,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特有宗教。“本主”即本境之主,是白族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檀香木雕的或泥塑、石雕的本主偶像。各村所祀的神 o都不相同,每年都有定期祭祀的本主诞辰日。本主神中有自然崇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南诏大理国的王族文武大臣,也有外族人物或不见经传的各色人物,都被立为本主。平时不论生死疾病,婚娶节庆、出门归家、生儿育女都要到本主庙祭祀聚餐,以求保佑,并且希望本主“善求必应”,保佑好人。

第二类是佛教,特别是密宗。起源于唐代的南诏国时代,叫滇密。南诏国时期,唐王朝传来佛法,其中密宗的一支叫阿吒力教,大约在唐朝之际传入今云南大理地区,随后影响了大理国时期,经元、明之后逐步衰落。主要修行方式有诵咒、结印、祈祷,有所谓“三密”即语密(口诵真言)、身密(手结契印)、意密(心作观想)之说。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区流传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权南诏与大理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与白族原有的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简称“大理密 宗”或“白密”,“滇密”。

滇密”阿吒力与其他密宗教派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僧人尤崇阿嵯耶观音。“阿嵯耶观音”这个称号鲜见于佛教典籍,为阿吒力教所独有。阿嵯耶观音像形态多颀长纤细、宽肩细腰、身着印度菩萨式衣服,白族信众因之俗称其为细腰观音。阿嵯耶观音是佛教造像传入白族地区后本土化、民族化的产物。第二,主要神为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梵语“摩诃迦罗”的意译,是“滇密”阿吒力教的护法神。大黑天神在白族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享受着信众的顶礼膜拜。第三,僧人可以有家室。作为一种宗教流派,滇密虽然已成历史,但作为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并没有完全从白族社会生活中消失,而是融入到其他宗教中被白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时至今日,在白族的某些信仰中仍能找到阿吒力教的踪影。

第三类是道教和其他自然神教,在大理等白族生活的地区也有很多表现,白族与汉族交往很久,对汉族民俗文化非常熟悉,其中汉民族习俗中与道教有关的鬼神信仰等,都在白族文化中同样有表现。

大理白族的美食有哪些 具体点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大理好吃的东西还真不多,烹调艺术不怎么样。就比较美味的食品来说大概有这些:

⊙大理砂锅鱼----首推。选用祥云出产的好砂锅,洱海中捕来的弓鱼、黄壳鱼、或鲤鱼加丰富多采的配料炖制而成。上席时以菜叶铺垫的大盘衬垫,锅中沸滚,鱼嫩味美。誉称‘十全大补饮食”,品食大理砂锅鱼为最大的乐趣。

⊙弥渡卷蹄-----二推弥渡卷蹄是弥渡县著名特产,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时被列入宫廷名菜。选用优质精瘦猪肉为主料,配以10多种全天然香、色、味料和名贵中药制作而成。

⊙木瓜鸡------三推。大理州云龙县一带,用其盛产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烧鸡来防病治病补身,汤、肉酸香,味清纯,毫无油腻之感,食后令你胃口大开,通体舒坦。

⊙邓川乳扇-----四推。烤、炸、凉吃均可,甜、咸都适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喜洲粑粑-----五推。麦面烤用,重油分层,加火腿丁,用栗炭火吊炉烤,味极佳。各食品店均可品尝.

⊙鹤庆猪肝炸------六推。这是一道佐餐的荤腌咸菜。用猪肝。猪肚、猪肠子等内脏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面、花椒、八角、草果、浓盐等佐料潮腌而成,汁液成辣,鲜味香浓,开胃咸菜。

⊙洋芋粑粑------洗净、煮熟、剥皮、捣呈泥状,加入适量面粉制成糊,放在勺中浸泡在油锅里炸至焦黄、定型,取出后即成一圆勺状,边上较薄,中间稍厚,上面撒上椒盐和辣椒面,吃起来清香可口、微辣、兼有花椒的香味。

⊙洱源乳扇-----其形似纸扇而得名。乳扇油润光亮,清香甘美,营养价值高。有多种吃法,煎炸蒸炒均可,有炒乳扇丝、烩三鲜乳扇、炸乳扇饺等名菜佳肴。

⊙凉鸡米线-----凉米线用煮熟的鸡肉丝“罩帽”.外加核桃酱和小粉做成的卤汁,极爽口。

⊙火腿鸡杂饵丝-----火腿鸡杂饵丝是鹤庆白族民间清明时必吃的传统佳点,也是招待贵客的名点。它用料考究,烹制精细,调味独到,成品香味扑鼻,鲜甜微辣,饵丝糍粑细腻无渣,火腿鸡杂回味绵长。

⊙火烧猪肉-----是大理、洱源等地区白族人民杀猪吃肉的一种奇特生活方式。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白族人民都要杀猪吃肉,其宰杀肥猪方式独特。方法是把肥猪宰杀后,在水井边用稻草或表杆烧烤肥猪,一人用簸箕煽风,以风助火,一人用两根棍子不时地拨动稻草,让稻草火将整个肥猪烧成焦黑。然后用井水冲洗猪体,并用杀猪刀将焦黑的毛皮刮去,经过刮洗的肥猪整体呈金**,并散发出一股股清香味。最后进行开膛破肚,将肥猪分割成若干块,待烹调食用或胞制成腊肉待食。这就是白族人民的“火烧猪肉”。吃味清香爽口,没有汤煺猪肉的腥味。

⊙活水煮活鱼-----在大理喜洲、周城、蝴蝶泉、洱海公园等名村胜景的食馆中,外地游客都可吃到汤鲜鱼美的“活水煮活鱼”。

⊙大理美味腌辣木瓜--------吃起来却颇有醒脑的功效,拿晒干的腌木瓜来泡水喝

⊙大理特色小食:洱海鱼三味--------洱海弓鱼,号称鱼魁是洱海的特产。早在唐代,弓鱼就曾作为贡品远送长安。白族吃鱼味在“鲜”。闻名全省的“下关砂锅鱼”,就是用洱海中捕来的弓鱼或鲤鱼作主要原料,配以几十种辅料,在祥云县特产的砂锅中烹制而成的白族风味名菜。喜洲白族人制作的“喜洲鱼”,味道格外鲜美。喜洲鱼选用洱海黄壳耳烹制。白族渔家所做的海水煮海鱼,更是别具风味。在渔船上支炭火炉吃食。

⊙雕梅----是白族传统名特食品。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带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开胃提神......>>

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住的什么房子喜欢吃什么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礼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婚礼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白族饮食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 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扭......>>

白族的生活习惯白族就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其所谓的节日都是汉族被遗忘的节日。

由于地处偏僻,不可否认历史上民家母系中南方各族的血液较多。

其所谓白族的服饰,是在满清禁汉服后形成的带襟服饰。

白族舞蹈就是汉族舞蹈的遗存 历史上汉族是个非常喜欢跳舞的民族

解放前白族被称为 民家 就像客家 一样 都是迁徙的汉族的一枝 语言都是汉语 但和普通话发音不一致 古音较多 但语法根底都是汉语的 解放前 根据国家的民族划分政策 划分为所谓的白族 其实土家族也是这样划出去去的 当时客家也是准备划分为少数民族的 但客家人太多 而且客家人坚决反对把自己划分出汉族 他们强烈的汉族意识让民族学家放弃了单独划分为一个民族的计划。

还有个穿青族,所有成分都是标准的汉族,但当时和当地的土著汉族有矛盾,坚决要求划分为少数民族。虽然没有明确,但穿青族的名称却也流了下来。 其实在云南 民家的文化水平比周围的任何一个民族都高的多 高门大姓的族谱都是些来自中原 民家的姓都是标准的汉姓 其大姓和汉族大姓完全一致 实际上国家从确定基诺族以后,已经非常实事求是。不在确认新的民族。实践证明,来自于苏联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划分是和中国复兴的目标相悖的

苗族,白族,土族他们喜欢吃什么食物米饭啊,无语

白族饮食风俗

白族的特点和风俗有服饰颜色、建筑特色、饮食特色、礼仪文化、过年习俗。

服饰颜色:白族一般是以白色为尊,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的衣服代表着尊贵,男子多穿着白色对襟衣,而女子的服饰花样较多,但颜色以白色为主,同时可以通过服饰就能看出女子的年龄大小、成婚与否等。

建筑特色:白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一般是在高寒山区建筑的单间或是两间相连的竹篱笆房子或是土木结构的瓦房。

饮食特色:白族人喜欢吃酸辣口味,平时爱喝饮烤茶和吃凉菜,一般是以稻米和小麦作为主食,白族人擅长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和油鸡等美食。

礼仪文化:从座位来看,男性长辈坐在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在右上方,客人和晚辈都坐在下方和上方。

过年习俗:一般过年的时候,白族的妇人是不能用铁刀的,做饭的时候要注意安静,并能吹火,要到井边去“汲新水”。

白族的基本介绍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白族总人口为2091543人,其中男性1054892人,女性1036651人。

白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白族饮食风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族饮食习俗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乳饼”等也都十分可口。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待客,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炖肉;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干腌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丰盛又不奢侈。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进餐时长辈要上坐,晚辈依次在两旁或对面落坐,晚辈要随时为长辈添菜加汤。

白族人民喜好饮茶。一般饮用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乳扇等,第三道茶中加入几粒花椒或桂皮,别具一番风味。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齿留香,热渴顿解,嘴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

云南“三月街”: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云南的“街子”,在北方称为“集”,于是有“赶街”、“赶集”之说。古代大理的街子,是以十二属相纪日定街期,子日为鼠街,丑日为牛街,辰日为龙街……所以,至今大理各地仍有鼠街、牛街、龙街等地名。后来,街期有了变化,有的七天一街,有的五天一街,还有的地方一天一小街。有的地方赶街与赶会相融合,如正月初五大理三文笔村“葛根会”、二月十五洱源三营“庄稼会”、四月十五“蝴蝶泉会”和中秋节“渔潭会”等,最著名的要数三月街。

三月街

三月街素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之誉。从前,三月街也叫三月会、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等,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节,是白族传统盛大节日和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盛会。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有这样的记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根据多种史籍记载分析,大理三月街在很大程度上与佛教传入有关,在民间佛教讲经会的基础上产生。明代徐霞客在滇西旅游、察期间,对大理三月街作了如实记录:“十五日,是为街子之始,盖榆城(即大理)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徐霞客还对三月街赛马活动作了记录:“余乃由西门西向一里半,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驰骑于中,更队以觇高下……”清代《大理县志稿》这样描述三月街盛况:“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绵、毛料、木植、瓷、铜、锡器诸大宗大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其时,作为民间集市的三月街,规模之盛,享誉亚洲。清末大理留日学生、白族音乐家李燮羲,曾写了这样一首《三月街竹枝词》:“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洱源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传统的洱源渔潭会,会址原在洱海北岸的沙坪渔潭坡,上世纪70年代,迁在沙坝,是滇西地区仅次于大理三月街的物资交流盛会,会期八天。在白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苍山脚下的渔潭坡一个鱼洞里面有一条鱼精,平时酣睡不动,遇到打雷时,鱼洞里涌出许多油鱼,人们就到洞口捕捞油鱼。有一年的八月十五,鱼精突然醒了,张开大口吞食了不少捕鱼人,吓得人们不敢再捕鱼,也不敢到渔潭坡。后来,经过几年观察,人们发现鱼精只有八月十五才作怪,于是每年这一天,白族人民在渔潭坡上买卖渔具、大牲畜及生产生活用具,还在坡上耍龙耍狮,唱歌跳舞。鱼精听到人吼马叫,声响不绝,吓得不敢出洞作乱,渔潭会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下来。

大理多数地区的街子,“日中则聚,日落则罢”。在大理市喜洲镇,有“清晨始集,至午就散”的早街;在白族第一大村——周城和洱源茈碧等地,有“午后始集,至晚才散”的晚街。近几年来,大理古城的街子以它特有的秀丽风光和地处滇西交通要道等原因,成为贸易、旅游、购物热点;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下沙坪坡每逢星期一赶街,是五彩缤纷的民族集市;大理洱海东岸湖光山色中的挖色街以及每天下午的周城晚街,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成为继大理古城“洋人街”之后,最受海外客人欢迎的乡村“洋人街”。

大理白族民间“接三公主”习俗

每年农历二月初,大理白族民间有“接三公主”习俗。此习俗始于南诏,延续1300多年,至今犹存。

唐朝初年,细奴逻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带建立了地方政权南诏国,成为南诏始祖。公元650年,他在巍山的山于山龙(拼字)图山上修筑都城山于山龙(拼字)图城,直至公元738年皮罗阁迁都太和城,73年间曾有三代南诏王在此居住。

“接三公主”的习俗,最早就起源于细奴逻时期。传说,白子国的三公主金姑,从大理下嫁细奴逻,她贤淑善良、乐善好施,深受蒙舍川(今巍山一带)和洱海地区各族群众爱戴。虽然三公主远嫁他乡,但故乡人民十分怀念她,每年都要把她从巍山接回娘家过年。三公主去世后,其子孙在山于山龙(拼字)图山城南侧修建了天摩牙寺供奉她,怀念她。随后,逐渐形成了“接三公主”的民俗活动。

巍山历史文化学者杨光梁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一天,白族地区的广大村民,自发地以村为伍,结伴而行,一路吹吹打打,载歌载舞,离开苍洱来到巍山山于山龙(拼字)图城的旁边,来接三公主回娘家,此习俗已延续千年。三公主慈善爱民,贤淑聪慧,在故乡口碑很好,很受人们爱戴。她下嫁巍山后,人们常常思念她,每逢这个季节,都要把三公主接回去。”

“接三公主”活动中,人们除了拜祭三公主之外,还要拜祭其他神灵,最后到巍山伽蓝殿拜祭。杨光梁介绍:伽蓝泛指佛家寺园,也指守护寺院的神灵,佛教中认为有十八伽蓝。传说,细奴逻也被封为伽蓝,他又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接三公主时要到伽蓝殿祭拜,得到他的许可后,在二月十三天亮以前,把三公主接走。

农历二月十二这天晚上,参加“接三公主”活动的白族、彝族群众,都要打歌对调,歌舞至深夜。白族的歌舞,彝族的打歌,以及两个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芦笙、刀舞,会在同一个旋律中尽情展示,形成了民族团结和睦的千古华章,千百年来未曾中断。

“接三公主”活动包括了祭拜、诵经、祈雨、娱乐等内容,起始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九。这一天,白族群众从大理启程前往巍山,当天到巍宝山祭拜细奴罗和三公主。初十到达天摩牙寺,十三日上午接出三公主,晚上住巍山大仓镇。十四日到达大理市下关七五村,十五日到达大理古城城隍庙祭拜。十六日到达湾桥镇湾桥街,十七日到达喜州镇庆洞村圣源寺,至此整个活动结束。

大理白族打老友

打:意思是结交;老:意思是终生,是从小到老;友:意思是同性别同年龄的可靠的好朋友。打老友,即结交终生亲密往来的同性别同年龄的好朋友。这是大理白族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风俗习惯。

大理白族民众中的打老友,一般出于三种情况。一是青少年自己通过一定时间在生活、学习、劳作中的彼此交往和了解,互相问喜欢,情投意合,一致决定用打老友这种形式把友谊长期固定下来。二是青少年双方盼父母一代本身就是相处得很好的朋友,甚至他们本身就已经有老友关系,他们想通自己的子女打老友,从而把老一代之问的友情在下一代中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三是青少年父母中的一方,在生活中发现其他人家中相应的青少年在人品、学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值得自己的子女学习和交往,于是通过第三者在中间做工作而结成老友。

由于打老友将是影响子女终生生活的一件大事,因此,父母一代对子女的打老友活动是极为慎重的。他们不仅要相互考察对方子女的人品、学识、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表现是否值得结交。同时还要考察对方家庭情况,如对方家庭是否忠厚、善良、勤劳、合睦、健康等,情况不明是不会轻意应允的。

青少年双方一当确定打老友关系后,双方家庭即称为干亲家。为了表示其关系的亲密,双方父母在互相称呼时一般都将“干”字略去。在刚开始确定打老友关系的三年之内.双方家庭每年必须至少互访一次。接待干亲家的`第一次来访,场面甚为隆重。在举行丰盛的酒宴招待时,还得邀请本家的亲戚和邻居作陪,作为打老友的青少年双方,得当众向双方的父母跪拜、改口诈对方的父母为亲爹亲蚂。

对其他亲友的称呼,则与老友所称相同。双方父母在扶起打老友的双方后,要对孩子讲一些勉励的吉利话,要给孩子适当的礼物。礼物可以是书本,可以是文具,可以是衣物,也可以是红包等等。双方父母还得请求在场的各位亲友和邻居今后对两个孩子多多关照。这样,打老友关系就在双方家庭的亲友和邻居间公开化,合法化了。

此后,不仅是打老友的青少年双方将经常亲密交往,双方家庭也将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无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事,都要及时通报并竭诚帮忙。双方家庭的关系就真所谓不是亲戚而胜似亲戚了。

大理白族通过打老友这种活动,不少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得以卓有成效地扩大了其人际交往的圈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他们家庭在社会上的立足都不无好处。

大理白族婚俗

大理白族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经历了由群婚、对偶婚、个体婚阶段。现在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为基本家庭组织形式。家中兄弟成婚后即行分家,父母一般多从幼子居住。入赘女婿有对家产的继承权,妇女在家庭中有较高地位。

大理地区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婚事大多由自己作主。找对象一般通过“对歌”认识结为知己,然后再经过说亲、订婚、迎新、结为夫妇几个阶段。说亲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亲同意后订婚,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送酒、公鸡和聘礼到女方家,聘礼必带“六字”。茶三斤六两或六斤六两,酒六斤或六瓶,糖果六斤六两等,意在“有福有禄”。女方家以“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称“提亲鸡酒礼”。

结婚时一般要举办三天,仪式非常隆重。结婚这一天称为“正喜日”。婚前头天叫“踩栅”,这天男方要把嫁妆抬至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要吹唢呐,演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一直到天亮表示庆祝。正喜日“男方要在亲友陪同下到女方家迎亲”,新娘要哭别父母兄妹。出门时吹鼓手们要奏吹吹腔《接新娘调,唢呐声不时与新娘哭声交织在一起。一路上吹打声、逗趣声不断,同伴们边走边向新娘撒米花,还不时掐新娘表示“祝福”。迎亲到家门时,需由新郎同辈兄弟将新娘背和新房,在这一点上还留有早年“抢婚”习俗。

新房内都烧有火堆。新娘入房时家人要在火中烧辣子面,使新娘大咳,在新娘酒菜中加放花椒粉使新娘难以下咽以表示“亲热”和“富贵”,白语中“辣,麻”与“亲、富”同音。新娘新郎要拜天地,拜父母及舅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宾客。晚上有认亲仪式,长辈要给新娘见面钱,同辈则闹新房。闹新房时新娘要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炖梅、雕梅、水果、密饯等食物恭敬地给同辈品尝,也叫“摇果酒”。大伙边吃边闹一直到深夜。

第三天新娘要下厨房做鱼类孝敬公婆。婚后三至八日回门,女方家接女婿和女儿回家吃饭。七天后要到本村的本主庙祭本主,求本主保护全家平安,早生贵子。

白族丧礼中的“讲孝百”

“讲孝百,顾名思义就是指孝德百事评说。它是白族地区治丧仪式中一个重要部分。是追求逝者善终、仁者尽孝、通过亡灵进行“孝教”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一种古老而朴实的教育形式。“讲孝百是白族丧礼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重要内容。

丧礼开始,“孝子贤孙”纵横相跪于灵堂,德高望重的村族长老高坐于前,围观群众不计其数。此时,先由司仪官主持祭拜一番,孝子们虔诚地三跪九叩首。尔后,主事官们(村中长者自愿结合而成,酷似老年协会的组织,专为红白事服务)宣布讲孝百开始,于是鼓乐齐鸣。这咱传统的民间乐礼,使得丧礼肃穆庄重,气氛被渲染得极为悲伤。主事长老一是有条不紊地主持“讲孝百”的进程。

“讲孝百”,首先由主事长老随仪式礼乐口颂“祭文”(类似悼词)。祭文的撰拟极为认真,必须由村中德高望重者与死者的挚友共同拟就。文体处于古体文与现代文的交叉阶段,属混合型文体,目的是要方便口颂。“祭文”主要记述死者所经历过的一生,其功能在于渲染气氛,对死者“追功白过”。从而使听众了解亡者的贤德和辛劳。随后由村族长者轮番追述死者的功过与艰辛,指点评判孝子的或贤良之德行。此时的环境气氛和特殊的舆论作用,有助于孝子贤孙和周围人们严肃认真地进行冷静思索、分析。易于接受朴素的善恶观念和“仁爱”的德行,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这种生动的传统轮理教育,既教育了孝子,也教育了群众。这种仪式的习俗力量,使得人们应该那样,而不能不那样,否则的话就会“被人看不起”,产生“感到低人一等”的内疚,从而身体力行尽孝为善。于是有力地弘扬了“真善美”,遏制“假丑恶”。这是因为,在道德教育中广泛而恰当地造成和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倡导或斥责、赞赏或抑揄、鼓励或鞭挞这样或那样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陶冶、督促人们自觉地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陶冶和增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感。

这种人事对面的伦理宣传和道德教育,增强了人们的孝心信念,培养了人们的从善弃恶观念,培植了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了人们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融洽,对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传统美德,不愧是一种值得继承光大的良好习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有:涂脸仪式、步谷舞、瑶山腰鼓、黄瓜节、牛王节。

一、涂脸仪式

涂脸是以红、黑、白、黄四种颜色为主,用彩泥或彩粉在面部点、划涂成各种图案。这些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红色代表吉祥、幸福,黑色代表庄重、沉着等等。涂脸仪式是白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白族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二、步谷舞

步谷舞代表着生命的繁华和丰收的喜悦,歌舞洋溢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在步谷舞中,舞者要穿戴特定的服饰,手持白色的手绢,在音乐的伴奏下起舞。华丽的手舞脚蹬,彰显白族文化的艺术气息和美学价值。

三、瑶山腰鼓

瑶山腰鼓一般由8至16名舞者共同演奏,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鼓、管、瑶琴等。表演时,舞者身着特制的衣服,在鼓点声中身体摆动、手舞足蹈,展现多姿多彩的动态舞姿。瑶山腰鼓是白族文化和音乐的精髓,可以唤起人们对白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四、黄瓜节

每年这个节日,白族村庄中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以“黄瓜戏”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个戏剧中,演员化装成各种人物,结合白族音乐和舞蹈,表现出传统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此外,白族人还会在黄瓜节上制作丰盛的黄瓜宴,作为丰收的喜庆之意。

五、牛王节

在这个节日里,白族人会将地方神明——牛王进行祀奉和祭祀。在牛王节上,白族人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人们还会制作各种美食,如饵块、糍粑、虎嘴肉等来庆祝这个神圣的日子。牛王节是白族人表达对神明敬仰和感恩的重要节日,也是彰显白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白族的生活习俗。?_白族的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