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囫囵吞枣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_囫囵吞枣的故事

囫囵吞枣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_囫囵吞枣的故事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09:52:11

囫囵吞枣的故事就是说:从前,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学生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这个时候,有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了这位客人的话,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的意思是整个儿的意思。把枣地整个地吞下去,连核也不吐出来,嚼也不嚼,就叫“囫囵吞枣”。比喻人们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强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幼儿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的寓意: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1、不求甚解

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白话译文: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2、走马观花

意思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话译文: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囫囵吞枣的出处、主要人物、故事发展分别是什么

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青年人就问:“枣儿吃多了呢?”老头儿说:“枣儿对身体是好的,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了看梨儿,又看了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哈哈,我想出了个好办法!我吃梨儿就只用牙齿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枣儿,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说完话,他就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没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枣儿噎住了。

“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囫囵”就是完整的,整个儿的意思。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囫囵吞枣”。

成语囫囵吞枣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宋·白王廷《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故事发展: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主要人物历史典籍中并未记载,只是鲁迅再后来的创作曾经用过.

儿童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成语"囫囵吞枣"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经典,《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其中记载了鲁国贵族子路的事迹。故事中,子路被鲁国君主委以重任,要求他阅读和领会《尚书》,这是一本包含了当时国家治理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经书。然而,由于时间紧迫,子路只是匆匆浏览了一遍,没有深入理解,就急于报告给国君。

在国君询问他对《尚书》的理解时,子路回答说:“我读《尚书》时,就像吞下了整个枣核,然后把枣皮吐了出来。”意思是他没有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只是表面上记住了一些词句。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由于子路的行为被认为是草率和不够深思熟虑,后来人们就用"囫囵吞枣"来形容对知识或信息不加思考地接受和记忆,缺乏深入理解和消化的状态。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形容人对复杂问题的处理不够细致或匆忙应付的情况,强调了深入思考和理解的重要性。

成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被广泛应用,用于表达思想、描述情景、增添语言的韵味和幽默感。学习和理解成语有助于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的运用,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积淀。

成语的特点

1、含义明确:每个成语都有其具体的含义和用法,经过长期的使用和历史积累,成为汉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

2、文化内涵:成语常常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社会风俗。

3、形象生动:成语往往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一些寓意、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来传达特定的意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形象化。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解释

儿童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儿童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 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青年人就问: 枣儿吃多了呢 老头儿说: 枣儿对身体是好的`,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也不能多吃。 青年人看了看梨儿,又看了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 哈哈,我想出了个好办法!我吃梨儿就只用牙齿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枣儿,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 说完话,他就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没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枣儿噎住了。

囫囵吞枣 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囫囵 就是完整的,整个儿的意思。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 囫囵吞枣 。

成语:囫囵吞枣

拼音: hl 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举例造句: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歇后语: 吃枣子不吐核

灯谜: 吃枣子不吐核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英文: bolt

;

囫囵吞枣寓言故事简短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成语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囫囵吞枣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

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囫囵吞枣的意思 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一股脑儿地吸收知识。囫囵,整个儿,完整的。

活学活用 说实话,我读《三国演义》不过是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

妙语点拨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首先,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而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再有,倘若人们囫囵吞枣,很容易卡在喉咙,上下两难,甚至危害生命。这告诉我们,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含英咀华、融会贯通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一 囫囵吞枣是不是寓言故事

是寓言故事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专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属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贬义

出 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不求甚解 走马观花 生吞活剥 鹘仑吞枣

反义词

穷原竟委 融会贯通 寻根究底 细嚼慢咽 含英咀华 举一反三 咬文嚼字贯通融会

典 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二 寓言故事囫囵吞枣的寓意

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灯谜吃枣子不吐核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造句做事情不要囫囵吞枣。 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囫囵吞枣的英文翻译: to swallow dates whole; to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to read without prehension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宋·白王廷《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成语故事 截图

成语故事 截图

成语故事 截图

原文: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寓意: 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白王廷(1248-?),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湛渊静语》今存2卷,是一本杂记集

三 《囫囵吞枣》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寓意:做事情不能祈求一步登天,要踏踏实实一点一点来

四 、囫囵吞枣简短的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简短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4)囫囵吞枣寓言故事简短扩展阅读: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作者: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1、生吞活剥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ēng tūn huó bō,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剥开来(贝壳类),形容那时人类还过着野兽的生活;比喻对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

2、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1、细嚼慢咽,拼音:xì jiáo màn yàn,解释:本指慢慢地吃东西。引申慢慢去体味。

先强调的是饮食过程中的从容,也是养生之必需。其次,在孔子的那个时代追求精细,也是一种合乎营养学的饮食平衡。

2、融会贯通是一个成语,读音是róng huì guàn tōng,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都可形容在学习上能够领会;理解。但融会贯通的语义范围比“举一反三”大;指将各方面知识都能汇聚起来;得到透彻理解。而“举一反三”只是反映由一类事物推得其他事物。

五 囫囵吞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强行一内步做好,要按容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

2、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囫囵吞枣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释义: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5)囫囵吞枣寓言故事简短扩展阅读

囫囵吞枣故事简介:

从前,当一个人在读一本书时,他总是大声朗读书中的文章,但他从来没有想到书中的真相。他认为他读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原因。有一天,当他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时,每个人都吃饭和聊天。一位客人激动地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

以水果为例,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它伤了胃;枣子对胃有好处,但可惜吃得太多会伤到牙齿。“每个人都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为了展示他的智慧,那人接着说:“这很简单!吃梨不吃肉,不伤胃,吃枣不伤牙齿!”桌上有一盘枣子,他拿起枣子,想直接把它们吞下去。他们怕他窒息,劝他说:“不要吞下去。卡在喉咙里是多么危险啊!”

六 有关囫囵吞枣的寓言故事!!

囫囵吞枣

有几个人闲来无事,在一起聊天。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

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来源;//365zn/story//1177)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吞枣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_囫囵吞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