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如何?_汉武帝的功与过

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如何?_汉武帝的功与过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09:55:17

个人认为汉武帝对国家层面的治理和发展是有功有过,但功小于过。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如下:

一、为什么其有功有过

在史书中,汉武帝的性格很刚烈,并且执行力非常强,所以不是一个昏君,也不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相反,汉武帝在国家上很激进,也就是做了很多事情的。

下面说具体做的事情,

1、对外开拓,如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派严助征讨闽越,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

2、加强集权,如颁布推恩令

3、强化法制,如在董仲舒等推动下,实现了司法的初步儒家化

4、人才选拔上,如发展察举制,大胆选拔人才,无论出身

5、历法改革,如颁布太初历,采用二十四节气,首次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并计算出推算五大行星位置的方法。

6、发展经济:如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币制改革。

还有很多,汉武帝在位期间的确做了很多事,无论是站在国家集权、发展、稳定、外交、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因为毕竟有史料证据。

二、个人认为功小于过得原因

一句话简单说,就是文景之治积累的汉朝财富和社会稳定,汉武帝在位全部花没了。

在开拓疆土上大兴兵力,打仗就需要钱和粮食,百姓给打崩了。

在法制强化上,酷吏多如牛毛,无论是百姓和官员都背时。

在晚年求仙道路上,开始做起了长生不死的白日梦,每天瞎折腾。

总的来说,汉武帝刘彻是大有可为的皇帝,但类似秦始皇,也属于暴君。

君李世民原话评价就是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一句话说完,汉武帝就是爱穷兵黩武,把国家打空了,但运气很好,没有把国家打没。

他的高光点就是打匈奴,总的来说和明君这个词差远了。

个人意见,经供参考。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

汉武帝的:

功: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潜移默化地消除了威胁;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列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消灭了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同时遂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的:

功: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过: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汉武帝的功过是什么?

秦始皇,

功: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修筑长城,巩固北方;统一简化文字,统一车道,统一度量衡单位;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修建车道。

过:焚书坑儒,使大量历史文献遗失;生活奢靡,不体恤百姓;苛刻重税,刑法暴虐;征集徭民来修筑长城,使百万家庭破碎;为求不死药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汉武帝

功:惟才是举、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开创察举征召制度;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巩固边境,保障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遣张骞至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汉朝与外界有贸易交易,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制定、颁布太初历;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同时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思想;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内朝

过:刑法苛刻严厉;巫蛊之祸造成汉武帝与其太子相残;杀戮太重

汉武帝的功与过是怎么样的?

汉武帝在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将西汉王朝推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经济上,统一货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还有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但是在汉武帝统治的后期,连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经济衰退,不得民心,同时到了晚年,他为追求长生不老,信奉谶纬之学,迷信方士之言,听信谗言。汉武帝虽然在统治的后期犯了一过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

汉武帝刘彻:一代明帝汉武帝的功与过有哪些

汉武帝的功:

一、政治方面:

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

2、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董仲舒、桑弘羊等,辅佐朝政。

3、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二、经济方面:

1、将煮盐铸铁造钱权利收归于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

2、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思想文化方面:

1、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四、在军事方面:

1、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主力在“漠北战役”,取得战略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

2、进军西南,平定闽粤。设立郡县加强与内地的联系;

3、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西域各国交往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过失:

1、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

2、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屡屡受骗,封禅求仙挥霍无度;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汉武帝外儒内法,权力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他听信谗言、妄用奸佞,使可怜的卫皇后和皇太子死在奸臣小人之手,成为千古冤案。

5、开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汉武帝的功与过, 急!!!!!!!!!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一、政治方面:

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

2、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董仲舒、桑弘羊等,辅佐朝政。

3、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二、经济方面:

1、将煮盐铸铁造钱权利收归于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

2、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思想文化方面:

1、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四、在军事方面:

1、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主力在“漠北战役”,取得战略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

2、进军西南,平定闽粤。设立郡县加强与内地的联系;3、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西域各国交往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过失:

1、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2、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屡屡受骗,封禅求仙挥霍无度;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汉武帝外儒内法,权力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他听信谗言、妄用奸佞,使可怜的卫皇后和皇太子死在奸臣小人之手,成为千古冤案。

5、开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由于其皇帝的身份,只要其有所涉及,都会产生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功过影响。汉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他深刻反省。颁发《轮台罪己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

虽然在统治的后期犯了一过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

汉武帝刘彻为何被冠以薄情郎的称号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众所周知,汉武帝刘彻将大汉王朝推向了鼎盛时期,打败了强大的匈奴,完成了西汉多年的夙愿,政治上建立中朝,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在文化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西汉的军事,经济,文化空前强大,而汉武帝也被推崇为一代明君,然而,在后宫中,汉武帝的后妃却难以善终结局都极为悲惨,汉武帝刘彻因此也有“无情郎”的称号,那么,汉武帝究竟有多么无情呢

一、第一任皇后——陈阿娇

想必大家都知道金屋藏娇的故事吧,汉武帝刘彻的姑姑馆陶长公主为刘彻选亲,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 ”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做金屋贮之也。”馆陶长公主非常高兴,立即便把陈阿娇许配给刘彻。金屋藏娇,这个故事看似完美,然而,陈阿娇婚后的生活,确是凄惨的,陈阿娇虽然貌美,却无法为汉武帝生下子嗣,使得汉武帝很快便嫌弃了她,开始宠幸擅长歌舞卫子夫,陈阿娇毕竟贵为皇后,哪能受得了这般冷落,于是便在宫中行巫蛊之术,诅咒卫子夫,被汉武帝发现后,立即废掉了陈阿娇皇后的身份,并打入了冷宫,最终,陈阿娇在孤独和忧郁中死去,年仅三十八岁。

二、第二任皇后——卫子夫

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侍女,因擅长歌舞,被汉武帝看中,带回了宫中,并对她恩宠有加,陈阿娇因巫蛊事件被废后,很快便将卫子夫升为皇后,并立卫子夫的儿子为太子,然而好景不长,与太子素来不和的酷吏江充,诬告太子在宫中行巫蛊之术,企图诅咒皇帝,这时的汉武帝毕竟过来壮年,疑心很重,再加上木偶事件,使得汉武帝信以为真,立即派江充缉拿太子,而太子得知此事后,为了防止被缉拿,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诛杀江充,但计划并不顺利,起兵失败,更加深了汉武帝的疑心,认定了太子起兵谋反之事,最终,太子被逼自缢身亡,而卫子夫也因此事悬梁自尽。

可是,汉武帝并没有因此作罢,恼怒的他将卫家诛灭三组,以此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卫子夫的结局,可以说是极为悲惨的,卫子夫一生恭谨克己,尽心尽力执掌宫掖数十载,令其夫汉武帝得无扰于省中琐事,为开创汉武盛世减轻了负担,可以说也是功绩斐然,最后却落得身死族灭结局,成为了千古奇冤,可见,汉武帝一点不顾及往日情面,只凭小人的一面之词便立即反目,痛下杀手,这是多么的无情。

三、子贵母死——赵钩戈

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子贵母死的皇帝,便是汉武帝,虽然子贵母死的制度是在北魏才广泛应用的,然而汉武帝的实际行动,确是的的确确开创了子贵母死的先例。子贵母死,说白了就是统治者为了防止女主专权,霍乱朝纲而立下一旦被立为太子,其母便要被杀,以免出现子少母壮,女主专权的局面,是非常残忍的一项制度。

且说汉武帝在经历了陈阿娇,卫子夫两任皇后之后,并没有停下寻美得步伐,五十多岁的汉武帝在一次北巡的途中,发现了十七八岁,貌美如花赵钩戈,并把她带回了宫中,宠爱有加,后赵钩戈为汉武帝生下男婴,这便是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刘彻老来得子,立即将刘弗陵立为太子。然而,汉武帝晚年疑心很大,为了防止出现汉朝初年的吕氏专权以及窦氏专权,汉武帝便找借口杀死了赵钩戈,以防后患。

说到这,大家想必也对汉武帝的无情知晓了十之八九了吧,当然,汉武帝的无情还远不止这三个女人。纵观古今,历史上的后宫确实是悲惨的,为了讨皇帝欢心尔虞我诈,得宠与被废黜仅在皇帝一句话的事,然而,像汉武帝如此绝决,视子女为草芥,丝毫不念及夫妻情份,父子情份,这在皇帝中也算少数了,因此,汉武帝被后世冠以“薄情郎”的称号,也不算过分了。

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武帝继续执行景帝的削藩政策,依主父偃主张,用推恩的方法,迫使诸侯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令一下,诸侯王相率分封其子弟为侯,封土便越分越少,汉室也正式承认新诸侯的地位,使其后封土渐变为汉之郡县,《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载:"大国不过数十城,小国不过百余里,汉郡赢错诸侯间……强本弱枝之势也。"武帝不仅矫正了吴、越连兵之弊,更不让诸侯国相连,控制险要地带,使诸侯王失去地利及不易互通消息。同时,武帝又借口列侯贡献祭祀宗庙的"薪金"份量和成色不足,对皇帝不敬,实行夺爵,尝一次剥夺了106个侯王的爵位。据统计,至太初年间,侯王只剩五人。除此之外,武帝亦削夺诸侯官属。汉初诸侯可自任官属(除丞相外),此乃诸侯王坐大的主因。景帝于七国之乱后,把王国之"丞相"改为"相",并省去御史大夫、廷尉、中正、博士等官,诸侯王只可选派四百石以下的官,这抑制了诸侯王的治国权力。武帝更积极推行此政策,并订附益之法及左官之律,"附益之法"是禁止奉承诸侯。"左官之律"即一旦为诸侯之官便不可再事于皇帝,令诸侯之属官受岐视,杜绝人才向地方外流,亦令诸侯之策士减少。另一方面,武帝亦采取统制经济之策,《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谓:"吴、齐、赵、梁诸郡--一切山泽之利皆纳入汉朝中央。诸侯之富强是因地方有钱、宾客又多之故,现在开帝从土地人才、,财政三方面打击诸侯王,使诸侯王只成一虚名,徒得食邑而无权。 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武帝把全国除京师附近七郡外,另加设多十三郡,长官称刺史,又以京师附近七郡设司隶校尉,性质略同于剌吏。当时的州仍不算正式的行政区域,但刺吏可代表中央督察州内各部。除了扩大地方监察外,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选用一批低级官员随待左右,使其出入禁省,策问应对,另又允许原为武帝掌书礼的尚书,可出纳章奏、操持权柄,并用宦官为中书以行尚书之职。于是皇帝身边就形成一个宫内的决策机构,称"内朝"或"中朝","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权力更凌驾于外朝。故丞相的权力被削弱,皇帝则进一步。但是在地方加设刺史及司隶校尉,就开了东汉军阀、州牧割据的先河,使东汉灭亡;而削弱相权,令皇帝辅弼无人,令戚宦之争产生间接更促成王莽篡汉的野心。 博士远站于战国,齐之稷下先生亦博士之类,秦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汉承此制。博士本无政治上实际任务,只代表古代贵族 *** 、军人 *** 下,一辈随从的知识份子,因此性质极卒,占梦卜巫的人亦得成为博士。武帝时,依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武帝又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额定五十人选拔各地优青年随博士学习一年,若能通一经以上得补史,高弟可以为郎中。除此之外,武帝又按董仲舒之议令郡国每年察举孝子,廉吏各一人,推荐到中央为郎中。又命丞相、列侯等推与才干之士,亲加策问,以选拔人才。由于崇儒的关系,官吏多由太学出身的读书人出任,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一正途代替以前之荫与赀选,打破汉初朝廷大臣多为宗室、军人、功臣、商人组成的局面,形成以士人为主导的"士人 *** "。而且汉初丞相均为贵族或军人阶级所独占,自武帝从公孙弘为相后,始以布衣儒术所进,遂打破先封侯,后封相的惯例,从此汉代政治实权由军人转入儒生之手,也可说汉代政治转向文治精神的表现。但相反来说,崇行却扼杀了其他科学发展的机会,堵塞了人民的智亦妨碍各家思想和一切技艺的发展,使学术不能分途竞进,使中国文化从此走上偏狭之路,科学陷于停滞不前。 中国史上的外患,因地势及气候关系,其主要者常在北方。秦汉之大敌便是北方之匈奴,秦始皇对付匈奴,采驱逐政策,派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秦未天下大乱,匈奴复起,雄踞北方常为边患。汉初,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东败东胡,西破大月氏,领士辽阔,兵骑众多,对汉成半包围状态,高祖时曾出兵征伐,被围于平城,大败而归,乃改用娄敬和亲政策以缓敌。文景之世,匈奴仍时至边境寇掠,汉室只随时发兵防备,缺乏有效之对策。至武帝即位,国力充裕对屈辱及和亲政策,再忍耐,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讨伐战争。 汉武帝伐匈奴的策略是:在西方一边切断匈奴与青海姜族的联系,一边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夹击匈奴,在东方,切断匈奴与满族的联系 ,又在陇西代郡一带 *** 大军作为主力,给匈奴以正面的打击。以后许多战役与许多军事措施,都是在这个战略原则下推行的。据统计,武帝曾三次大规模攻伐匈奴。武帝一方面打击匈奴,一面方加强北部边防首先是大量移民曾一次移民七十余万。在东起朔方西至今居,设立田官,督戍卒屯兵,官供给农具谷种,以前的草原牧场,变成农产区,经济文化遂大有发展。而且为确保河西地区的安全,武帝筑新长城,自敦煌郡起接连秦长城,此新筑边城每隔五里十里地方,筑有烽火台,设戍卒瞭望,另外筑有许多小城堡,有烽火设备,驻有较多士卒,以保边境安全。除北伐匈奴外,武帝还东征西讨,先后平定百越、朝鲜及南夷等地方。汉武帝派兵北代匈奴,南征百越,西通西域及西南夷,东平朝鲜,初步奠定汉初版图,较元秦时更为广阔。随着汉代版图扩张,匈奴、百越、西南夷都受到汉文化的薰陶而开化。如匈奴单于降汉,使人奉地图来附一事观之,是匈奴亦一如华夏有文字与图藉足见受华夏文化所薰陶、百越、西南夷与汉族人习居,汉文化助各族脱离落后状态,向高级文化发展,汉在各族的统治比原来豪奠统治文明、各族生产力亦得以提高。不过汉武帝本人好大喜功,动辄对外用兵,劳民伤财,李华《 吊古战场文》"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兼目大建官室,大事游幸,尤其晚年更求神仙进方土,使国力大耗。并影响宣帝对外的政策。 汉武帝虽然施行了很多措施、政策、建设,令西汉步入黄金时期,但亦令西汉走进衰亡之路。政治方面,武帝确立中央集权制建立察举制,造成士人 *** 的出现,扩大监察制度,削弱封国及建年号,加强了中央集仅的组织,但重用治法之吏,律令严苛,刑狱甚滥,而且武帝容许人民纳粟赎罪,以钱买爵,造成贪污成风,仕途太滥,迷信巫虫,造成冤陷。此外武帝独揽大权,九卿可不通过丞相而直接向他奏事,使丞相权力大为减弱,促成王莽篡汉。又武帝表面崇儒,内实重法,故用法吏,对臣民严苛。经济方面,采纳桑弘羊的盐铁酒专卖政策,设平准均输法,统一货币造权,重农抑商,兴修水利务把财政大权集于中央。但推行经济政策,擢用了桑弘羊、孔仅等搜刮大臣,处处与民争利。加上对外连年用兵,又大兴土木,凿渠开河游幸封禅,并开通西南夷边郡,几岁出庞大对外方面抗击匈奴,保卫边疆的安全,派张骞通西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并开拓西域孔道,间接开发交广道。但武帝在位期间先后多次派兵出击匈奴,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更使国家财政陷入窘境。另外武帝又设五经博士及博士弟子员,今经学空前发达,又广设学校,重用大学出身的读书人,构成士人 *** 及布衣卿相之局。武帝尊行术,罢百家,诸子思想受到压抑,而科技亦无发展机会,使中国文化走上偏僻之路,科学从此停滞不前。虽然武帝做了这么多事,但幸好武帝好贤不倦,纳董仲舒之建议,又以公孙弘为相等等。而且晚年肯知过而改,为巫蛊之祸,悔悟之余,族杀江充,又下"轮台的诏"停止对外战争。

参考: me

年轻有为

驱逐异族

却于老年时放逐与诛灭功臣

参考: 人地

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如何?_汉武帝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