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中国历史上真正称的上风云人物的君主有哪些_成吉思汗的意愿

中国历史上真正称的上风云人物的君主有哪些_成吉思汗的意愿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09:55:28

大禹——治水立奇功,传子家天下

秦孝公——变法奠基业,强秦傲七雄(可以看看《新大秦帝国》)

此后历朝改革维新无一成功(不包括今天的改革开放)可见做大事一把手的决心和魄力很关键!

秦始皇——秦王扫六合,千古第一帝

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秦始皇发兵南征北讨,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汉武帝——雄才兼大略,君威加四海

(《汉武大帝》不能不看,汉匈之战的民族精神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曹操——雄谋韵事与文心,老骥伏枥志千里(《易中天品三国》很精彩!)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隋文帝——南北终一统,新政勇开拓

除统一华夏外的主要功绩:

1、在中央,改革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

2、在地方、由过去的州、郡、县,改为州、县。方便管理。

3、制订了《开皇律》,废除了酷刑,设立了上诉制度(也叫“攒御状”)

4、创建科举制度,在百姓中选拔人才。

5、实行均田制,人人有田种。

唐太宗——慧眼聚英才,功业耀千古

(可以看看《贞观之治》)

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 《唐律》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措施 文化上发展科举制,扩大贡士人选,重视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进士科。民族关系融洽,开明的民族政策。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对邻国软硬兼施,稳定边疆。促成了贞观之治,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集权平天下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 ,他之所以能够称德上一代名帝,与其伟大功绩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呈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从人家孤儿寡母中强夺而来,所以深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制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进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成吉思汗——天骄真雄主,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进行扩张,为后来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各部大面积的扩张,打通了东西方的隔阂,特别到了元王朝建立后,除元王朝外横跨欧亚大路的蒙古四大汗国,更是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生活,艺术等交流建立的沟渠,中国的四大发明被带到了欧洲——特别是火药和指南针...伤心!

忽必烈——中华疆域定,神风空于恨

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

政治上:

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目的是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其具体内容为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另外,元朝还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当时共设有十个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元朝通过派遣官吏,征收赋税,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在云南、岭北、辽阳设置行中书省,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上得到保证,在经济上便利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对后来国家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今。

经济上:

推行重农政策。

蒙古人进入中原的初期,依据自己的生活习俗,认为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对他们没有什么帮助,应该把土地完全闲置起来,作为牧场。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忽必烈充分认识到中原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刚即位时,他就下达诏令说:“国家以老百姓为本,老百姓以吃穿为本,而要保证老百姓的吃穿,就必须重视农桑。”于是,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汉人为奴。

同时中央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机构“司农司”,还规定以辖区内百姓人口、户数的增加,开垦田亩的数目、赋税是否公平等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

还诏令司农司编成《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忽必烈以农桑为本,重视农业,颁行农书的一系列措施,使饱受兵燹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有的地方甚至有了发展,为中原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也给蒙古社会制度的封建化注入了新的物质基础。

文化上:

文化趋同

在元朝统一局面下,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大大加强了。由于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减少,呈现出了文化认同的趋势,表现为民族融合和各民族对以中原传统为核心的文化趋同两方面。

民族融合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其一;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其二;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文化趋同实质是各民族向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先进文化靠拢、民族融合的过程。表现在:蒙古统治者先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大一统局面出现后又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国家学校---- 国子学,让蒙古子弟也接受儒学教育。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呈现出以中原传统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趋向。

但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人为地设置人与人之间的等级障碍。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略。这种压迫不能阻挡文化认同。

朱元璋——乞丐当皇帝,兔死走狗烹(《朱元璋》——我还没看过......)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休养生息 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一片凋敝。对此情形,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

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他的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以民为本”的精神。他杀地主、杀官吏,却从不乱杀一个平民:他制定各种制度惩治贪官污吏,但更多的则是免税免粮、关心民生疾苦。可以这样说,在惩治贪污腐败这方面,历史上没有谁比朱元璋做得更好。

康熙皇帝——少年显英气,文韬并武略(《康熙帝国》——绝对经典!)

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团结蒙藏,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总的来说,康熙崇尚朴素,勤于政务,仁慈孝顺,慎刑轻狱,奖廉惩贪,最重要的是,他期待满汉一家,还做到了“永不加赋”。

文字狱不便评价(比起“文化大革命”这不算什么)

毛泽东——少时志高远,奠基新中华

(毛主席一直执政到去世,算是半个“君主”吧)

毛主席功过已有定论,我也很认同,就不多说了。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版图有多大?

在中国古代,我们一说到帝王,立刻就能想到后宫佳丽三千,但实际上皇帝们的妻子压根没有那么多,只不过在古人的观念里,在宫里的女子,除去皇帝的亲生母亲和女儿,其他的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妻子,所以就用佳丽三千来形容。虽然是这样说,但其实皇帝一个人又要治理国家,又要宠幸嫔妃,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女子。所以有些皇帝少则一个妻子,多则十几位。但他们都比不过一个人,那就是成吉思汗。

历史上妻子最多的就是成吉思汗,一生娶妻44个,这是最高纪录,没有一个皇帝能够超得过他。成吉思汗一生征服了许多国家,他的大多数妻子也是从那些战败的国家抢来的。那为什么成吉思汗杀了她们的族人,亲人甚至未婚夫,她们作为枕边人却从来没有谋害暗杀成吉思汗呢?

这其中有多种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她们作为自己国家进献给成吉思汗的妃子,如果有一点想要危害成吉思汗的想法,她们的国家就会被成吉思汗的铁骑踏平,所以她们只有好好侍奉好成吉思汗,才能保证自己国家平平安安。如果一些妻子的国家已经被灭了,那么她们再怎么反抗也没有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蒙古人的传统就是抢亲,这和汉人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的传统一样,据说他的妻子孛儿帖还曾被别人抢走。所以,很多被抢来的妃子都是心甘情愿跟着成吉思汗。

第三个原因就是作为丈夫的成吉思汗并不会亏待她们,她们的居所宽敞,吃穿用度都是最好。并且成吉思汗的后宫并没有等级制度,娶的44个妻子都是皇后,也就是孛儿帖地位高点,少了后宫争斗,还好吃好喝伺候着,哪还有那么多怨气。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成吉思汗的这些妻子都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得了这些病的人,因为施压者长期的压迫,心里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不仅不会怨恨施压者,甚至还会爱上他。而成吉思汗的那些妻子们很有可能都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从而心甘情愿的服从在他的权威下。

不论怎么说,那些在战争中成为战利品的可怜女子,能够自保已经不错,再遇到一个对自己好,英勇善战的成吉思汗,能够顺从他也是人之常情。

岐国公主的岐国公主生平

大蒙古国建立后,南边与西夏、金朝为邻,西边与畏兀儿、哈剌鲁相接。在蒙古草原以北的森林地带,还有一些部落没有降服。泰和七年(1207年),成吉思汗派遣长子术赤前去征服森林地带的“林木中百姓”,经过艰苦的战斗,取得了胜利,这样便巩固了后方。紧接着,便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南下进攻西夏和金朝,一是西征中亚。

一、南下进攻西夏和金朝泰和四年(1204年)铁木真灭乃蛮部后,统治的境土已与西夏相接。泰和五年(1205年),蒙古军以西夏接纳逃亡的乃蛮贵族为借口,攻入西夏境内大肆抢掠,但很快便退回。大蒙古国建立的次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侵入西夏,历时五个月才退出。这两次军事行动都属于实力侦察性质。到大安元年(1209年)春,蒙古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连克名城,包围西夏首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西夏向金朝请求援助,遭到拒绝。大安三年(1211年)初,西夏纳女称臣,成吉思汗才退回蒙古草原。

蒙古与金朝的关系是很复杂的。蒙古部的首领俺巴孩曾被金朝杀害,但成吉思汗本人曾配合金朝军队对塔塔儿部作战,并因此接受过金朝的封号。在泰和六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曾到边境向金朝进贡,金章宗派遣叔父卫王完颜永济接受贡献。完颜永济为人软弱无能,成吉思汗轻视他,对他很不礼貌。泰和八年(1208年)金章宗死,无子,完颜永济嗣位。金朝派遣使臣将即位的诏书传送到蒙古,成吉思汗问使者:“新君为谁?”金朝使臣回答说:“卫王也。”成吉思汗向南方吐了一口唾沫,骂道:“我以为中原皇帝都是天上人做,这种无用软弱的人也能做吗!我才不拜他呢!”立即跳上马背走开了。成吉思汗归附金朝不过是一种策略手段,他早已有意对金用兵,现在昏庸无能的卫王做了皇帝,正是出兵的好时机,所以他利用这一机会与金朝决裂。西夏称臣后,成吉思汗消除了来自侧翼的威胁,拆散了金、夏之间的联系。

于是,大安三年(1211年)的春天,他便在克鲁伦河畔聚众誓师。按照蒙古的习俗,他登上高山,祈求上天帮助,为祖先报仇雪恨。他发动对金战争,就是以报仇为借口进行的。这一年七月,蒙古军突破金朝用来防御草原游牧民进攻的边墙,在野狐岭(今河北张北)大败金军。蒙古军进而围攻中都(今北京),金兵坚守,相持不下,蒙古军退兵。崇庆元年(1212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围攻西京(今山西大同),大败金朝派来的援兵,但在攻城时中了流矢,便退回阴山附近。至宁元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集结军队,再次攻金。在怀来(今河北怀来)大败金朝丞相完颜纲和术虎高琪指挥的军队,金朝伤死的将士“如烂木般堆着”,金军精锐在这一仗被消灭殆尽。蒙古军乘胜来到居庸关前。居庸关是中都西北的要隘,一过居庸关,就是平原,无险可守,因此金朝在这里置重兵固守,布下了严密的防御工事。成吉思汗避实就虚,由山间小路绕到关后。

然后分兵三路,连破山西、山东、河北和辽东的许多州县。到贞祐二年(1214年)春,属于金朝管辖的华北平原广大地区,只有中都、真定等十一个城未下。三路大军掳掠了大量人口、牲畜、财物之后,在中都附近集合,准备攻城。正当蒙古军在华北平原上驰骋时,金朝宫廷中发生政变,皇帝完颜永济被权臣谋害,金宣宗(完颜珣)继位,宣宗面对内外交困的局势,只好向蒙古求和,献出公主(永济之女),加上大批金帛、童男女、马匹,由丞相恭送蒙古军出关。

这一年五月,被蒙古军吓破了胆的金宣宗不顾一部分贵族官僚的反对,将朝廷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留下大臣完颜承晖镇守中都。成吉思汗闻讯,便派军队包围中都,金朝由河南派遣军队来救援,中途被击溃。中都孤立无援,城中发生饥荒。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完颜承晖自杀,城中军民投降,蒙古军占领了这座华北平原上的名城。

兴定元年(1217年)起,成吉思汗集中全力西征,把对金战争交给左手万户木华黎全权负责,封他为太师国王。木华黎率领蒙古军和归附的其他各族武装,逐步占领了河北、山西、山东的大片土地。

二、西征中亚当大蒙古国建立时,它的西边有畏兀儿,居地是以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的新疆东部地区;哈剌鲁,居地在今巴尔喀什湖东南的伊犁河、楚河流域。在畏兀儿和哈剌鲁以西,则是西辽和花剌子模汗国。辽朝灭亡时,皇族耶律大石率领一支军队西行,建立了一个国家,仍以辽为国号,历史上称为西辽,也称为哈剌契丹(黑契丹)。西辽的统治地区以河中(锡尔河与阿姆河中间地区)为中心,首都是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一度是中亚最强大的国家,畏兀儿和哈剌鲁都成为藩属,受它控制。西辽以西是花剌子模,它位于咸海以南,首都玉龙杰赤(在阿姆河下游)。

13世纪初,花剌子模算端(算端是统治者的称号)野心勃勃,到处扩张势力,辖地已达今伊朗、阿富汗的广大地区,并曾大败西辽。

西辽在畏兀儿地区派驻少监,横征暴敛,对畏兀儿的亦都护(统治者的称号)巴而术阿儿忒的斤和他的部属加以百般凌辱。巴而术阿儿忒的斤得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国家的消息后,便于大安元年(1209年)将少监杀掉,归顺蒙古。成吉思汗给予畏兀儿亦都护以隆重的待遇,按照游牧民族收养子的习惯,承认亦都护为第五子,又把女儿许给他为妻。自此,畏兀儿成为蒙古的藩属。畏兀儿的归附,有着重要意义。畏兀儿人有较高的文化,他们对于大蒙古国的行政管理起了很大的作用。畏兀儿地区位于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商队必经之地,成吉思汗通过畏兀儿对西方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紧接着,居住在海押立地区(今伊犁河中游北岸)哈剌鲁人首领也杀死西辽的少监,摆脱与西辽的藩属关系,投向蒙古。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地区)的哈剌鲁首领当时正在反抗西辽的统治,很快也归附成吉思汗。这样,大蒙古国便与西辽发生直接接触了。

蒙古灭乃蛮时,乃蛮王子屈出律向西逃走,几经曲折,来到西辽。西辽皇帝耶律直鲁古把女儿嫁给他,并支持他招集乃蛮旧部。屈出律势力渐大,便乘西辽与花剌子模之间交战的时机,发动突然袭击,囚禁耶律直鲁古,夺取了帝位。屈出律称帝后,出兵征服可失合儿(今新疆喀什)、斡端(今新疆和田)等地,强迫当地人民放弃伊斯兰教,改信佛教或景教,对当地人民敲诈勒索,奸*烧杀,引起了强烈的反抗。成吉思汗知道这些情况后,便于1218年派遣大将哲别领兵两万出征屈出律。哲别进入西辽境内后,宣布信教自由,从而得到伊斯兰教徒的广泛支持。屈出律犹如惊弓之鸟,不敢与蒙古军交锋,狼狈逃窜,后为巴达哈山(今阿富汗巴达克山)地区山民捉获,送交蒙古军处死。蒙古征服了西辽,便和花剌子模接壤。

花剌子模这时正处于鼎盛时期。它与蒙古发生关系较早。成吉思汗在草原上崛起的消息,很快传到中亚,引起了花剌子模算端的注意。他派遣使者来到东方,侦察蒙古的虚实。贞祐二年(1214年),成吉思汗接见了使者,提出双方派遣使臣、商人互相往来,交换商品,彼此和好。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用很高的价格买下了花剌子模商队的货物,同时便派遣使臣和四百余人组成的庞大商队回访。蒙古使臣见到了算端,但商队却被讹答剌(今哈萨克共和国境内锡尔河右岸)城的长官扣留。经过算端同意,讹答剌的长官下令杀死商队中的所有商人,没收全部货物。他的命令被执行了,但是商队中有一人设法逃走,回到蒙古,向成吉思汗报告事情的经过。成吉思汗闻讯大怒,感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他奔上高山之顶,脱去帽子,以脸朝地,祈祷了三天三夜,说:“我非这场灾祸的挑起者,赐我力量去复仇吧。”下山以后,他派遣使者到花剌子模,向算端提出质问,并警告说,自己打算讨伐,要算端做好准备。算端摩诃末当场下令将为首的使臣杀死,其余二人剃去胡须后放回。这件事进一步加深了成吉思汗对算端的仇恨。但由于西辽未灭,加上对金用兵,就暂时搁置了下来。在消灭屈出律、征服西辽以后,他就开始对花剌子模采取行动了。

兴定三年(1219年)秋天,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和其他民族的军队,共十余万人,出征花剌子模。花剌子模貌似强大,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各怀异志。

面对强敌,算端摩诃末根本无法组织军队进行决战,只能采取分兵守御要塞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蒙古军大掠后会自行退兵上。但是,经过对西夏和对金战争的锻炼之后,原来长于野战的蒙古军,现在在攻坚方面也具有很高的能力。严密设防的讹答剌、撒麻耳干(今译撒马儿罕,在乌兹别克共和国)、不花剌(今译布哈拉,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玉龙杰赤等城,相继都在蒙古军攻击下陷落了。蒙古军对居民大肆杀戮,抢劫财物,纵火焚烧各种建筑,使这些城市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有的城市(如讹答剌、玉龙杰赤)则被夷为平地。算端摩诃末在蒙古军追击下狼狈逃窜,最后逃到里海的一个小岛上病死。摩诃末之子札阑丁组织力量抗击,兴定五年(1221年),他在申河(今印度河)边被成吉思汗打败,逃入印度境内。

蒙古军的一部,在追逐摩诃末时,曾越过高加索山脉,打败当地钦察部落和斡罗思(今译俄罗斯)人的联军,沿第聂伯河至里海北岸,然后返回。从兴定三年(1219年)到兴定六年(1222年),蒙古人的铁骑在中亚广大地区到处驰骋,给花剌子模汗国以致命的打击。但是,成吉思汗这次出征主要目的是报仇,在这一地区大肆掠夺,造成极大的破坏,却没有建立牢固的统治。所以到他死后又有第二次西征。

在战胜札阑丁之后,成吉思汗回到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山麓过冬。兴定六年(1222年)四月,在那里接见了全真道的领袖丘处机。丘处机住在山东,成吉思汗听说他有长生不老之术,专门派遣使者召他前来。丘处机在进谒时坦率地说,只有卫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并劝说成吉思汗要以“敬天爱民为本”。在接见丘处机后不久,成吉思汗决定结束西征,循原道回师,经过两年多的跋涉,在正大二年(1225年)春回到鄂嫩河头的营地。

三、西夏的灭亡和成吉思汗之死当成吉思汗西征时,曾要西夏出兵相助,遭到西夏大臣阿沙敢不的拒绝。成吉思汗对此深为恼怒,为了对花剌子模用兵,他没有立即对西夏采取行动。在西征胜利以后,他急于回师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西夏变得倔强,动摇于降叛之间。

正大三年(1226年)初,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进攻西夏,势如破竹。阿沙敢不战败被俘。十一月,两军在灵州(今宁夏银川南朵儿篾该)决战,西夏将士虽奋力抵抗,但没能挡住蒙古骑兵的冲击,终于失败。灵州陷落后,蒙古军进围西夏国都中庆府。经过长期包围之后,中庆府粮尽援绝,到正大四年(1227年)六月间又发生强烈地震,灾上加灾。西夏国王被迫请降。成吉思汗在出征西夏前已因打猎时坠马得病,这时因水土不服病势更加严重,他自知很快要死,下令死后秘不发丧,待西夏国王前来谒见时便把他杀掉。这年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死,终年六十六岁。死后三天,西夏国王出降被杀,中庆城也被洗劫一空,城中居民不是惨死在刀下就是沦为奴隶。

成吉思汗的遗体,立刻被护送到鄂嫩河头的营帐所在地,沿途看见人畜全部杀死。根据他生前的意愿,遗体埋在鄂嫩、克鲁伦、土拉三河发源地不儿罕山的起辇谷,后来元朝诸帝死后也都送到这里来安葬。起辇谷草木茂密,到13世纪末,成吉思汗的葬地已经无法辨认了。

成吉思汗有许多儿子,正妻孛儿帖所生四子地位最高,他们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人常常跟随成吉思汗出征,立下了功劳。成吉思汗将巴尔喀什湖以西蒙古军马蹄所到之处封给长子术赤,自畏兀儿地到阿姆河之间地区分给察合台。窝阔台占有以叶密立河(额敏河)和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为中心的地区。蒙古人习惯,幼子继承家业,其余诸子另立门户,所以前面三子分有被征服的领土,而幼子拖雷继承了漠北蒙古本土。至于汗位继承,则与财产继承有所区别。成吉思汗对于确立汗位继承人,非常犹豫。在西征将要开始时,也遂夫人(成吉思汗宠爱的妻子)说:“皇帝涉历山川,远去征战。若一日有不讳,四子内命谁为主,可令众人先知。”成吉思汗就把四个儿子找在一起商量。他先征求术赤的意见。术赤还未说话,察合台抢先说道:“父亲问术赤,是不是要委付他?他是篾儿乞种带来的,俺如何教他管?”原来,成吉思汗长妻孛儿帖曾被篾儿乞人抢去,夺回以后才生下术赤,所以他的血统是很可疑的。术赤听了这番话,非常恼怒,揪住察合台的衣领,就要动手,被旁人劝阻住。面对二子的冲突,成吉思汗感到忧虑,便指定第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并要其余三子立誓拥戴。术赤于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时在自己的封地死去。成吉思汗临死前,将窝阔台、拖雷及其他诸子召集在一起,用箭和多头蛇作譬喻,要他们拥戴窝阔台为大汗,并说:“只要你们弟兄相互帮助,彼此坚决支援,你们的敌人再强大,也战不胜你们。”因此,在成吉思汗死后召开的忽里台大会上,根据遗命与会者一致推选窝阔台为大蒙古国的大汗。但是,事实与成吉思汗的愿望相反,子孙并不听从他的嘱咐,反而经常为争权夺利发生冲突。

从窝阔台即位之日始,以术赤系和拖雷系为一方,以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为另一方,形成两个派别,围绕着汗位一直进行着明争暗斗。大蒙古国与元朝政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受这一派系斗争影响的。

成吉思汗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幼年时历经艰辛,成人后屡遭挫折,但从不气馁,努力奋斗,终于战胜一个个强大的对手,统一了蒙古草原。大蒙古国建立后,他又接连用兵,四处出征。他的一生,“灭国四十”,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惊心动魄的篇章。“一代天骄”,他是当之无愧的。

大蒙古国的建立,使草原上说各种语言的部落,逐然融合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以蒙古为名,走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蒙古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成吉思汗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当之无愧的蒙古族民族英雄。他在我国北方的军事活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以后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无论在蒙古草原统一的过程中,或是对金、西夏的战争中,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各族人民(包括蒙古族在内)的生命财产遭到十分惨重的损失。这样严重的罪行,是由成吉思汗的奴隶主阶级本性决定的。

成吉思汗的西征,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西征是在“复仇”的名义下进行的,实质上是争夺霸权的斗争。西征给中亚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成吉思汗的暴行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也应该看到,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各国互相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再一次兴盛起来。西征带来的这方面的后果,在世界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明代官修的《元史》称赞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历来中外历史学家都盛赞成吉思汗的军事天才。确实,他善于用兵,能出奇制胜,在军事上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创造。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并不是天生的常胜将军,在统一蒙古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吃过败仗。重要的是,他在失败之后从不气馁,善于从失败中学习,以坚强的意志,重振旗鼓,直到取得胜利。正因为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磨炼,所以在走出蒙古草原以后,才会所向无敌,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

能不能谈谈蒙古国和内蒙古的历史?

贞祐三年(1215年),蒙古军包围中都,金宣宗与大臣商议後决定向蒙古表达和亲的意愿,而成吉思汗也接受了这个请求,便派使者进城挑选新娘。当时金朝众皇帝的女儿里,还没出嫁的一共有七人,其中岐国公主最为秀慧,长相却并不漂亮出众,宫中的人都暱称她为「**姐」。经过讨论,决定让岐国公主嫁到蒙古。公主引见使者阿剌浅,阿剌浅

先是在阶下向她朝拜,并请她也北向蒙古国朝拜,公主不敢拒绝。之後金人便送公主出嫁,当时陪嫁的有护驾大将十人、军队百人、童男童女五百人、采绣之衣三千套、御马三千匹,另有不少金银珠宝。而公主的母亲钦圣夫人袁氏也一同随行到蒙古。当队伍到了蒙古国的时候,国人都非常高兴,尊称她为「公主皇后」。成吉思汗也因为她是高贵公主的关系,对她相当厚待,并且在洹水西边为她建筑专属她的斡儿朵。

知名的道士丘处机在前往西域时,曾经路过和林,当时岐国公主与从西夏嫁来的察合公主都曾经派遣使者送日用品与食物给丘处机。之後窝阔台包围汴京的时候,金哀宗向他求和,曾以梁王完颜从恪做人质,降表里提到梁王妹公主就在蒙古,以此为诉求。

岐国公主没有生育,享寿颇高。当阿里不哥在和林自行即位的时候(1259年—1264年),公主尚在人世

蒙古国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是被两国包围的一个内陆国家,其主体民族蒙古族和我国的蒙古族同宗同源,都是东胡鲜卑人的后裔,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那么,它又是怎么独立出去的呢?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寻找那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真相吧。

明清时期的蒙古

公元1367年,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高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举兵北伐。元顺帝在明朝大军抵达之前,弃元大都(今北京)而逃,退居草原,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从此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北元”朝代。

朱元璋为了消灭蒙古的残余势力,不断挥兵北伐,特别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任蓝玉为大将军,唐胜宗、郭英为左、右副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突然袭击了北元朝廷。成吉思汗亲自分封的哈赤温汗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蒙古大汗脱古思贴木儿在逃亡过程中,被也速迭儿所杀,并夺走了蒙古大汗的宝座,从此,蒙古各部四分五裂,各封建主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原,狼烟四起,治下的蒙古农牧民苦不堪言。一直到了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蒙克达延汗时期,他终于平定了内乱,统一了蒙古各部。

成吉思汗像

清朝建立以后,清廷借鉴满族的八旗制,在蒙古地区逐步推行了盟旗制度,对蒙古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并设置了专门管理蒙古事务的“理藩院”。所谓盟旗制度,就是根据蒙古各部归附清廷的先后时间和效忠朝廷的程度,把蒙古分为“内属蒙古”总管旗、“外藩蒙古”扎萨克旗、喇嘛旗三种行政编制。其中的“外藩蒙古”又分内扎萨克和外扎萨克。漠南蒙古六盟四十九旗统称“内扎萨克”,故得名“内蒙古”;漠北蒙古统称“外扎萨克”,故得名“外蒙古”。清政府基于加强国防和镇压人民反抗的需要,规定除阿拉善和额济纳二旗外,所有扎萨克手中都没有兵权。

民国时期的蒙古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各省纷纷宣传独立。漠北蒙古格鲁派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简称哲布尊丹巴)在俄国的支持下于1911年12月28日宣布外蒙古独立,自称“大蒙古帝国日光皇帝”,改元共戴。清末整个蒙古旗共有近240旗,其中外蒙古占了108旗,一旦外蒙古独立,中国将失去近150万公里的辽阔土地。所以,外蒙古的独立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义愤填膺,就连急于得到沙俄承认的袁世凯也只是承认了外蒙古自治,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最终,哲布尊丹巴被迫取消了独立,接受袁世凯的册封,称“呼图克图汗”,保持了王公自治的地位,仍然承认受中国政府的节制。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苏联政府声明,不再支持蒙古自治。

1919年,哲布尊丹巴无条件放弃了自治,请求将外蒙古收回中华民国版图。北洋政府徐树铮率军队进入外蒙古,取消外蒙古自治,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在库伦(今天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设立了西北筹边使公署,外蒙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820年的清朝地图

北洋政府虽然用强有力的铁腕政府收回了外蒙古,但是也让蒙古王公失去了往日优越的生活和特权,为蒙古后来的再次分离埋下了祸根。随着段祺瑞的下野,外蒙古随之进入了混乱状态。直皖战争发生后,徐树铮率主力部队返回内地参加革命,仅留下部分兵力继续驻守库伦。

1921年,白俄分子温甘伦(即恩琴)男爵趁机夺取了蒙古政权,哲布尊丹巴重登大汗,成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向驻守库伦的中国军队连连发难。中国驻军远离本土,救援不力,被迫撤离了库伦,一部分返回了内地,一部分移师买卖城(今蒙古国色楞格省北部蒙俄边境)。

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乔巴山和苏赫巴托尔宣布成立了蒙古人民党(后称人民革命党),随后要求苏联政府帮助争取革命和民族独立。苏联红军和蒙古人民党联合武装力量于1921年6月攻克了库伦,活捉了温甘伦,并将驻扎在买卖城的中国军队赶出了外蒙古。

7月10日哲布尊丹巴成为了蒙古政权的立宪君主。

1924年,哲布尊丹巴于库伦突然圆寂,蒙古人民党为了掌握政权,对外宣称不再寻找转世灵童,通过了独立国家宪法,正式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将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乌兰在蒙古语中是“红色”的意思,而巴托在蒙古语中是“勇士”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座红色的勇士之城。但是中国政府一直不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

二战后的蒙古

1945年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了秘密会谈。美国为了得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驱逐日本,被迫放弃了“外蒙古属于中国”的现状,承认苏联提出的“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的条件。当这份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传到中国后,蒋介石先后派出宋子文、蒋经国前去苏联斡旋。斯大林为了支持外蒙古独立,打出了苏联控制满洲、新疆,威胁内蒙古,支持中共三张王牌,逼近国民党当局就范。国民党当局为了得到苏联不支持中共的承诺,竟然丧权辱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表达了外蒙古是否独立,要取决于是否外蒙古人民的真实意愿。于是,在乔巴山的精心组织下,外蒙古人民举行了全民公投,收到选票482191张,据说无一人反对独立。中国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无奈之下,只好承认外蒙古独立,并于2月7日在重庆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

乌兰巴托

1952年,在台北的蒋介石以苏联阻挠其在满洲恢复主权的努力,并在国共内战中援助中共为由,废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拒绝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斯大林逝世后,中国政府开始与苏联交涉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谈判,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和东北铁路的管理权,但是周总理提出蒙古问题时,却遭到了苏联***赫鲁晓夫的拒绝,中国政府再次失去了收复外蒙古的机会。而这一切,皆因为当初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造成的。

后记

外蒙古虽然独立了,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内陆国家,蒙古国可耕地较少,大部分国土被草原覆盖,南部还有大片的戈壁沙漠,经济极不发达。以2019年为例,国民生产总值为138.4亿美元,而我国的内蒙古201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17212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也比蒙古国高17倍之多。

蒙古人民的选择(或者被选择)是对还是错,又有谁知道呢?

中国历史上真正称的上风云人物的君主有哪些_成吉思汗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