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孟良崮战役中对张灵甫的客观评价_孟良崮战役真相

孟良崮战役中对张灵甫的客观评价_孟良崮战役真相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09:56:20

问题不在于张灵甫而是国民党的腐败

上头瞎指挥,底下小动作不断,派系林立,谁也不服谁,这样的一支队伍如何能有战斗力,

抗日的时候打的是日本人,大家伙还能精诚团结,打内战的时候就开始各怀鬼胎了,而张却依然以为国军还是抗日时的国军。所以不管当时国共双方部署如何,国民党都必败,因为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少不要说知彼了,知己都没有达到,如何能赢。

而反观***方面,大家都有着统一的信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有着统一清醒和明确的领导那就是毛泽东。相互之间是团结的。天时地利人和里头人和始终是共军占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

孟良 崮,山东中南部沂蒙山区一座石质小山,位于蒙阴、沂南两县之间。

一个地方出名有不同的因由,孟良崮出名缘于一场战役,它是主战场,在它的地盘上演了一场重要战役。

那场战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全歼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国民党整编74师。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74师师长、国民党反动派张灵甫,被当场击毙”。

这是曾经的语文教课书上的结论。

那场战役,共歼灭 国民党 军32680人,其中俘敌19680人,毙敌13000人。解放军牺牲约2043人、负伤约9300人,其它减员约846人,合计12189人 。

这是我在战役纪念馆内看到的数字。

后来,这场战役被命名为孟良崮战役,孟良崮也由此而名扬海内外。

再后来,在孟良崮主峰上树起了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 ,山下建起了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现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那天我们一行五人,在当地一位朋友陪同下,参观了纪念馆,并登上了那座山。

在纪念馆,导游**绘声绘色地讲当年的惨死战况,我听得有些心不在焉。

一是因为当了几十年兵,这著名战役的梗概已了知;二是随着岁月的推进,人们对一些事件在粗数结果时,越来越觉得过程倒没有那么重要了。

随行的妻子、战友的妻子及女儿,倒是兴趣得很。

也难怪,对于如此的场景,只是让她们听着也觉得惊奇。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去了孟良崮山。

那一仗是1947年打的。打了三天三夜,张灵甫是被击毙的。

张灵甫被击毙后,战斗就结束了。那些外围真救或是佯装救援的国民党弟兄们便各自撤退了。

据说有拚了命想救张灵甫的,但更多的是那些嫉妒张灵甫的佯救者。

生死关头考验真情,可是张灵甫却没有机会再一个一个地筛选真假了。

60多年风雨过后,已冲淡了当年的血雨腥风,那曾经的一片高高低低的山头与沟壑,如今大多已蒙上了绿色。

虽已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但上山的路上,绿荫尚不足以遮阳。天气闷热,背着没有多少可照之处的相机,满身是汗,使心情更透出一种沉郁和烦躁。

一路向上走,无声无息。

行至张灵甫殒命处,停下脚步,对于任何一个游人来讲,这应该是必须驻足的一个地点。我也不例外。

此处如今已成为遗迹,这个当年张灵甫的指挥所,因岁月太久而已破败坍塌成为洞口。

不,连洞口也不是,只剩下一条缝隙。

或许这是历史故意的沉淀,想把这个地点沉淀着慢慢地埋藏起来。

埋藏不等于消失,但至少因了这种埋藏,会给人的目光一些淡忘,少了一些刺眼的血腥。

关于张灵甫之死,至今仍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张灵甫负隅顽抗,被率先冲上山来的解放军战士当场击毙。

第二种是,国民党带到台湾去的说法是,张灵甫率指挥部里的军官集体自杀成仁。

第三种说法是:张灵甫想要自杀,但未及举枪,我军将士已冲入洞内将其等悉数生俘,后一名基层指挥员因把一腔怒火化作几颗不理智的子弹,射进了这位一代名将的后脑。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也不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死法。

张灵甫之死,肯定有而且只有唯一的一个真相。

真相,有时需要论证,有时需要猜测,有时则需要掩藏。

听朋友说,张灵甫的后人曾来到这里。不用说,我也难猜测到当时他们的心情。

“击毙张灵甫之地”不仅刺眼,而且刺心。

但面对历史,后人不管如何地悲苦,毕竟见到了先人魂落之处。此时在他们心里多的应该是祭奠,而不是怨仇。

听说,在张灵甫指挥部外的悬崖下,16日的下午,拼死攻击的解放军,曾经留下厚达7层的尸体。

之前,我一直认为,张灵甫应是一介武将。这次看介绍才知道,张其实是正宗的儒将,其人身材高大且容貌英俊,曾就读于 北京大学历史系 ,后投笔从戎入黄埔。

文北大,武黄埔,文武均是当时最高学历,且善书法,著有多本军事书籍及文章,张在文化素养普遍较高的国军将领中也可算是难得的才子。

如此才子,纠纠赴死,使我对这位抗日名将又有了另一番感想。

走下孟良崮,回想曾经的惨烈,发生在不同阵营的同胞之间,心中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不免自生叹息。

除了惆怅叹息,我还能做什么呢?

我忽然想起谁说的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的一句话:真正的人类英雄是站在一个角落里呼唤和平的人。

我们需要民族英雄,我们也需要人类英雄。

孟良崮的诡异事件

冲刺考场发挥超常,全心投入毕露锋芒。祝八年级历史期末考顺利!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仅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写在下表,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右图中鼠首兔首铜像已于2013年2月26日在法国佳仕得拍卖行拍卖,中国收藏家蔡铭超以2800万欧元拍得,但不付款购买。这两件文物被掠夺到海外是在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中法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2.在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 知识问答 中,题板给选手的提示

如右图,根据提示你会选择的历史人物是( )

A.胡适 B.魏源

C.严复 D.张謇

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 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 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 .精减机构 D.裁汰冗员

4.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颂扬了一位清代名将率军收复x疆、治理边疆的业绩。这位名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丁汝昌

5. 我翻开历史看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请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这段描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

A.反对专制 B.反对愚昧 C.反对旧道德 D.反对旧文学

6.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成立的时间是( )

A、1919年5月4日 B、1919年7月1日

C、1921年7月1日 D、1921年7月23日

7.2012年11月,中共选举产生了同志为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下列人物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周恩来 D.刘少奇

8.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中国***诞生后,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开创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 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创密切相关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9.有一首歌唱到: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B.挺进大别山 C.抗美援朝 D.红军长征

10.疑是问之源。为研究 九一八 事变的真相,某学者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你认为可质疑的是( )

A.东北将士的回忆 B.国民政府的绝密档案

C.东北人民的控诉 D.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

11.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小明同学暑假期间将外出旅游,请你为他选择一处目的地,该地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

A.上海 B.南昌 C.遵义 D.南京

12.下列作品中直接反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

A.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B.诗句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C.诗句 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 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甲午风云》

13.一位日本青年手举 向南京市民谢罪 的标语牌参加抗议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活动。其 谢罪 针对的是日本侵略者( )

A.签订的《马关条约》 B.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C.发动的七七事变 D.进行的南京大屠杀

14.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孟良崮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5.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16.下列中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是( )

A.嘉兴南湖游船 B.八一建军节 C.革命摇篮井冈山 D.中共七大会场

17.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此事件反映了中国***人争取和平的诚意和 弥天大勇

B.此事件中国共双方达成了 双十协定

C.此事件发生于山城重庆

D.此事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8.右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

A. 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 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 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19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 ( )

A.五四运动的胜利 B.北伐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20.毛泽东的诗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中的 过大江 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经历了从 师夷长技 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 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 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 (4分)其中,与我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哪个 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x k b 1 . c o m

(2)材料二中, 师夷长技 指的是什么事件 变法维新 中的领袖人物是哪几位 (2分)

(3)材料二中, 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指的是什么事件 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 (2分)

(4)材料二中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是什么 它的***物是那两位 (2分)

22.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了解它,牢记它,可以使我们勿国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二: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材料三: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 (2分)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内容,请你说出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的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 (2分)

(4)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百年的国耻,今年(2016年)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 (1分)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3分)

(5)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翻案,针对日本 右翼分子 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 长征》(7分)

请回答:

(1)红军长征原因是什么 (2分)

(2)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2分)

(3)你认为今天的我们应该学习红军长征的哪些精神 (3分)

下一页分享>>>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答案

崮字是什么意思

孟良崮的诡异事件

最近在网上看了不少

我是一个上门女婿,大概在03年的时候,我们这里修公路,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一台挖掘机突然挖掘出了汉朝古墓,我们这里的不少人都去看过了,我本来就害怕,一位好友拉我去,我是说什么也不去,我知道那样的地方邪,大家听我慢慢讲述,等这则故事讲完以后,我再给大家讲述一段自己开车亲身经历的事情,,后来他自己去了,回来告诉我说,县里文物局都来了,可惜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喝了几口水又对我继续讲述。挖出了一具棺材,在没有将棺材打开之前,酱水罐子里的水,特别清澈,文物人员打开棺材发现只有一幅完好的骨架,就是说没有什么有用的价值。

我上山劳动是常常披星戴月的才回家,这些日子我正在刚要修的这条公路以南的山坡上,挖大坑准备第二年春天栽植苹果树,有一天晚了才回家,月亮都明晃晃的了,在走到离公路大概三百多米的地方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人,长袍马褂,我觉得好奇,就要追上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快跑慢跑就是追不上那个长袍马褂的人,当我追赶到刚修的公路的时候,那个长袍马褂的人突然不见了。自己也没有当一回事,回到家里,妻子奶奶数落我怎么才回来,我就将在路上遇到的事情说给了她听,她听后脸色一阵惨白,过了一会她才说:‘哎呀!你今天这是遇见鬼了,幸亏他没有伤害你,听到后我也很害怕,可害怕归害怕,已经遇上了还能再怎样呢?只听妻子奶奶自言自语了起来,告诉你小鬼,我孙女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你要是敢来伤害他,上天一定会惩罚你的,后来也没有发生什么事,说我自己胆子小吧,其实也不小,过了一些日子我还自己去了那个古墓的地方看了看,只不过是一些白骨而已。看了这些灵异的文章以后,心里不由的也想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件说说而已。

1976年解放军遭遇阴兵过路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某团官兵前去救援,全团的汽车都去了,距离唐山不到1个小时的路程的时候,所有汽车突然全部熄火,然后车灯全部熄灭了,原因不详。上级命令,所有人都待在车上,不论看到什么,不许出声,不许乱动。晚上八九点的时候,看到好多的马车从唐山方向过来,车上有一盏灯,但是看不到任何人,据说,车上拉的都是人头,有100多辆马车。马车过后,部队车子全部恢复正常。后来听说是所谓的阴兵过路。

迷信说法:阴兵过路就是指一群阴兵去押解一些冤魂,而显出了原形被人看到,不过相传,看到的人没几天就会死。

或指在道家或者萨满一些信奉者,在冥界可调用的兵马。

文明社会,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这个阴兵过路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大致说法是凡是大灾大难,有重大伤亡的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归根结底,是反映人们对遇难者的哀思和无能为力,于是催生出鬼神之类的解释。

张灵甫3万打28万

要我说的话张灵甫带了三万多人打孟良被团灭是因为张灵甫没有孟良会用兵,还有就是他的威望没有孟良高,所以说他会被灭。

还有就是这支王牌部队,是为什么被解放军的军队,硬生生是在这个地方被困了三天,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还非常快的就被消灭掉的。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局面,其实跟老蒋是分不开的,毕竟在最初的时候,老蒋在中原进攻的时候,最后还是失败了,不甘心的他就派出了,整整十一支师差不多将近四十五万的大军,开始向山东发动了攻击。

还有就是那个时候在那个地方驻扎的华东野战军,在观察到国军气势汹汹之后,就根本不和他们硬打,很直接的就向临沂一带后退。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动作,使得老蒋感觉华东野战军的实力很的低,为了快速将这支部队灭掉,好鼓舞士气,于是就派出张灵甫这个人,前去负责追击。之后就又派出李天霞和黄百韬的部队,开始一起前去作战,主要目的就是协助张灵甫,彻底将华东野战军给消灭掉。

还有就是就这样在之后的日子里,很快和他们的人有了很大的差距,使得粟裕在看这种情况之后,就决定要灭掉这个编74师。就这样非常快的使用了迂回分割的战术,把张灵甫彻底与援军打分散,并且逐渐开始准备围歼张灵甫。接着只有三万多人的张灵甫,由于行军比较着急,根本就没有太多的补给与粮食,再加上那时候包围他们的解放军,足足有二十七万人。所以就被灭了。

当地人不敢去孟良崮

中国的崛起与富强,与无数革命先烈们的奋斗息息相关,他们保家卫国,浴血沙场,没有他们的坚守就没有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革命战士奋起反抗,终于将敌人驱逐出国。后来,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军战士遭受到了敌方的剧烈反抗,历经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军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终于让全中国迎来了解放。

而在解放战争中,不仅有渡江战役,还有传说中闻名遐迩的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究竟有多惨烈?以至于让当地的百姓两年都不敢再上山!

孟良崮地区位于中国山东省,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这里遭受到了敌方的强烈抵抗,于是一场大战就此爆发。孟良崮战役是在敌方发动全面进攻战略失败后所发生,敌军失败后便将进攻重点放在了延安和山东地区的解放军,为了打赢这场战役,当时负责抵抗的华野军队倾巢而出,足足出动了二十七万人。

在当时人的领导之下,我军开始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开始对敌军进行围歼,而反观敌军方面,却内部不和,他们的援军对于参战的敌军冷眼旁观,试问这样的军队又怎样能打赢士。孟良崮战役我军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又有谁知道为了取得这场战役的成功,究竟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

这场战役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当时的我军全部都抱着誓死战斗的决心与死志,在战场上不畏生死,勇往直前,而反观敌方的军队,全都弥漫着战败的气息,军心不振,所以他们的失败是注定的。终于,进行了惨烈的战斗之后,敌方军队被解放军战士歼灭了。一眼望去,横尸遍野,整个孟良崮显得格外的荒凉以及萧瑟,在这场战役结束之后,当地的百姓甚至在战役结束后的两年,都没人敢到山上去。

孟良崮战役的张灵甫之死

崮字是什么意思如下:

崮,汉语二级字,读作崮(gù),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多用于地名):孟良崮(在中国山东省)。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多用于地名。如山东有“抱犊崮”、“孟良崮”。

崮,汉字,上下结构,部首是山,笔顺是竖、竖折、竖、竖、横折、横、竖、竖、横折、横、横,共11画。意思是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多用于地名。如山东有“抱犊崮”、“孟良崮”。

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成群耸立,雄伟峻拔。

这些戴着平顶帽子的山,这种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或叫做“方山”。当地人称之为崮。其裸露的“石帽子”,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高度在10至100米之间。这是我国继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

造句

1、我们先不说孟良崮战役的战斗过程,我们先来说说最后的结果和孟良崮战役的惊人真相。

2、南崮海拔510米,山巅有龙兴寺,尚存金代刻石多处;北崮海拔542米,有两条登山通道,其一顺巨石岩隙,蜿蜒而上,路窄坡陡。

3、经过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

4、这里的房子和岱崮一样都是随山而建,鳞次栉比,所有的房子都是刷着白灰的墙,与山上山下的桃花、绿树相映成画。

5、其领导的多次战役比如孟良崮战役,比如豫东战役,比如莱芜战役到后来的淮海战场,可以说是灵活多变,且仗仗特点鲜明,多次以弱胜强,以少歼多,他给人的感觉是勇谋兼备,战术出其不意且非常多变。

张灵甫是怎么死的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主编的《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卷,对整编第74师和张灵甫的结局是这样交代的:

“华东野战军突击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乘胜向整编第74师连续突击。第8纵队第23师在第6纵队一部配合下,终于下午1时许,将芦山攻克,第4、第9、第6、第1纵队等部向孟良崮、600高地猛攻,于下午4时半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的整编第74师全部、干净、彻底歼灭,击毙其师长张灵甫。”

既然向孟良崮、600高地猛攻的部队包括第4、第9、第6、第1纵队等部,那么,攻击张灵甫师部山洞的究竟是华野哪一个纵队的部队呢?文中没有说明。

版本一——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回忆

华东野战军1947年5月30日由陈、粟、谭、陈联名致中央军委的电文称:“据最后调查证实: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确于16日下午2时解决战斗时,被我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当场所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

这份电文报告所依据的主要证人,应是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

何凤山对战斗过程是如何描述的呢?来看他留下的文字回忆:

“在这关键的时刻,张灵甫作了最后的垂死挣扎,又组织所有的残部及警卫部队、随从人员千余人,向我们反扑过来。我们以轻重机枪组成的火力向敌猛射,掩护3连向孟良崮主峰北侧山洞张灵甫指挥所冲击。

3连先头部队在指导员邵志汉率领下,冲到山洞口,与敌警卫队长相遇,杀伤了冲出洞口之敌二十余人,我亦伤亡十余人,邵志汉同志也英勇牺牲。

“攻占洞口之后,我军以机枪、汤姆枪、手榴弹向洞内扫射、猛投,然后喊话命令投降。敌报话机台长回话:‘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刚才向蒋委员长喊话求救时,被手榴弹炸死了’。又说:‘警卫队长刚冲出洞口也被你们击毙了。’当我们进洞后,果然发现张灵甫的尸体倒在报话机桌前,副师长蔡仁杰、第58旅旅长卢醒、副旅长明灿、第57旅团长周安义也被我击毙。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整编第74师,也迅速、全部、干净、彻底地被歼灭。”

……

“当我派人把俘虏的敌第74师参谋长魏振钺押送到王必成、皮定均、江渭清等纵队首长处时,他对纵队首长说:‘俘虏我的那个部队已活捉了张灵甫。’纵队首长即派参谋陈亮同志来我团俘虏中寻找张灵甫,经检查尸体后,确认张灵甫已被击毙。在我部队撤出战斗向北转移时,我命令部队将张灵甫的尸体用担架抬着随部队转移,两天后将他埋在山东沂水野猪旺村后的山岗上,并在坟前树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当时,新华社曾广播,希其家属到该处收尸。”

以上应是大陆出版的正史关于张灵甫之死历来的主要定论及其依据,即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最后阶段中,率残部在其师部所在山洞负隅顽抗,被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击毙。位于山东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遗址,已知还有大红石刻清晰地标明:“击毙张灵甫之地”。

按照何凤山的说法,张灵甫是在向蒋介石喊话求救时被洞外投入的手榴弹炸死的。这里有一个疑点,如果是被手榴弹炸死的,张灵甫身上应该没有枪弹致命的创口,这与当时解放区的报纸报道和见过张灵甫遗体的其他证人所说脑后中枪弹而死的说法不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作者在天津的干休所采访了何凤山,对于张灵甫的死因,何凤山依然维持原来的说法,即是三连的指战员在攻击山洞向洞内扫射投弹时将张灵甫打死了,不承认由他自己当场击毙之事。采访他的作者依据其他解放军参战证人的交叉证言,证实张灵甫的尸体确实倒卧在山洞里,因而认可何凤山关于张灵甫是在他的师部山洞抵抗时战死的说法,并认为所谓张灵甫是被俘后下山时被何风山蓄意枪杀之说是杜撰。何凤山等人在当天下午山洞战斗结束后即收缴了张灵甫的胸章等遗物下山。

除了正史之外,有关张灵甫击毙说,国内书刊杂志也刊登过不少文章,遗憾的是,各人所描述的情节矛盾重重,不能互相印证自圆其说。

版本二——陶勇保健医生回忆

在这中间最言之凿凿者,是一篇题为《受陶勇之命为张灵甫验尸》的文章。据作者称,当年4纵司令员陶勇的保健医生,曾经在战役结束的当晚与陶勇连夜上山,打着手电寻找张灵甫的尸体,最后凭张灵甫身着的美式军装上的胸章指认了尸体,并在山上当场替他验尸:

“他首先检查头部,发现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其他无伤痕。他解开张灵甫胸前纽扣,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躯体倒在血泊里。他反复检查枪伤,判断两枪眼均是二百米以外远距离射击而致。枪眼口径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加拿大’冲锋枪口径。一般来说,国民党高级将领自杀,都惯于用手枪打太阳穴,而张灵甫头部无枪伤;退一步说,就是张灵甫当胸开枪,也难以连发两枪形成两个枪眼,况且衣服上没有火药燃焦的痕迹,故排除了自杀。验尸结论为: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验完之后,陶勇让人搜走了张灵甫的胸章等遗物,验尸的保健医生保留了从尸体上搜到的一张主人的免冠小照作为纪念。

纵观此文,疑点颇多。单就这个验尸的描述,也与何凤山等人当天下午攻击山洞击毙张灵甫并收缴了他的胸章等遗物的说法多有矛盾。首先,既然张灵甫是被何凤山的特务团堵着山洞攻击,应是近距离中弹身亡才是,二百米开外中弹几乎没有可能。再者,对枪械有所常识的应该知道,一般冲锋枪的射程,二百米以外的距离几达射距极限,这样的远距离是不可能打出从前胸直透后背的贯穿伤的。第三,关于张灵甫的致命伤口,验尸者称是“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而解放区当时的报纸报道,分明写着张灵甫“后脑被子弹炸烂”。描写孟良崮战役的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是大家熟悉的作家,当年他是华野6纵政治部宣传部长(与何凤山同一部队),战斗结束时,他曾经与保卫部长一起赶到山上现场查看张灵甫的遗体,也亲见他头部两侧流血已凝成紫黑色的块状,起初他和保卫部长都以为张灵甫是自杀,但是纵队参谋陈亮反复察看死者头部已被炸烂的后脑伤口(这点与解放区当时的报道一致),认为张灵甫是因被人用汤姆式冲锋枪从其后脑射入子弹而致死的。这与上述“验尸”的结论明显不同,与何凤山所述为手榴弹炸死也矛盾。第四,既然何凤山在山洞战斗结束的下午已经收缴了张灵甫的遗物,陶勇他们又如何可能晚上再来收缴一次?行文至此,只能很遗憾地说,上文的这个验尸,恐怕有误。如果说验尸报告无误的话,那么只能是何凤山等人的回忆有误了。

版本三——战士葛兆田回忆

战后,葛兆田听说国民党军74师师长张灵甫没有被活捉,而且他还知道了张灵甫有一条腿是橡皮假腿,是在江西高安战役中被炸断的。葛兆田这时猛然想起,他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敌军官是不是就是张灵甫?但他又想起了戴副师长的话,怕受处分,再加上战事紧张,顾不及多想,所以就把这个疑团藏在了心底。

在葛兆田抓获的俘虏中有一个叫朱凡友的,是张灵甫的卫兵。孟良崮战役后朱凡友当即参加了解放军,和葛兆田成了亲密战友。两人同在一个班,一同打到上海,打过鸭绿江,最后一同驻防内长山要塞区。闲时一说起孟良崮战役来,朱凡友就说:“那时你真厉害,一打枪吓得我们都麻了腿儿。”葛兆田说:“谁叫你们不投降!”朱凡友对他说:“那天你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就是张灵甫,怎么不向上级反映一下?”葛兆田听了,才知道自己果真打死了张灵甫,藏在心中多年的谜团终于揭开了,但是心中仍想不明白,当时为何戴副师长说:“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于是,张灵甫被击毙的真相深藏在老人的记忆里。

张灵甫在高安战役右膝被日军机枪扫中严重骨折,香港治疗期间,看到报纸上“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医生再治疗半月可复原、否则可能抱残终身、费用有困难可以减免的劝阻提前出院,说:“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军令不可违。”结果膝盖关节变得僵直再也不能弯曲,从此只能直着右腿走路。如果仅从文字叙述上来看,文中“橡皮假腿”,则与现实严重不符。

总结

纵观以上三个版本,都是从不同角度叙述的,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过程中有些不同。所以,想要证实张灵甫是被击毙的,还是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更为真实的史实资料。 所谓杀俘说,是称张灵甫是在被俘后被押解的解放军官兵泄愤枪杀的,多暗指杀俘者是何凤山或是他的部下。这个有异于正史的说法,以前曾见诸个别零星的口耳相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现了一些比较正式的记录。

《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即认同这个说法:

“战役结束后,陈毅最关心的是追查张灵甫的下落。

5月16日18时30分,四纵曾向野战军指挥部报告,张灵甫为30团所俘,后又失踪,正在清查中。第二天,得知张灵甫的尸体被抬下山来。有的说自杀,有的说在战斗中被击毙。陈毅进行多方调查,才知道战斗结束前,张灵甫和副师长蔡仁杰、参谋长魏振钺等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将团以上军官姓名报告蒋介石,表示要‘集体自杀,以报校长培育之恩。’实际上他们都不想死,正犹豫间,4纵战士冲进74师师部所在山洞,张灵甫等均被生俘。在押解途中,6纵特务团的干部见到张灵甫,旧恨新仇涌上心头,头脑一热,开枪击毙张灵甫。然后让俘虏兵抬着尸首随部队转移,掩埋在沂水县野猪旺村后的山冈上。坟前竖一木牌,上写‘张灵甫之墓’……5月29日,陈毅在山东坡庄华东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说:‘此次对俘虏政策的破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放下武器的自由杀害,不多责备,不追究责任。要推动全国革命高潮,主张不多杀俘虏,有些同志不相信俘虏策反成绩,甚至害怕……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报告说是自杀的,我们便欺骗了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

上文提到的4纵的报告,出自《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原文是:“18时30分孟良崮雕窝之74师残敌一万余已全部投降,张灵甫为30团所俘后又失踪,刻正清查中(4纵报告)。”

而陈毅的上述讲话,题为《关于山东战局及军队建设问题》,经查阅收录该讲话的《陈毅军事文选》对此的注释是:“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指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特务团一部,由副团长何凤山率领冲至孟良崮山上敌整编第74师指挥所隐蔽的山洞口,向洞内开枪,敌师长张灵甫等被击毙。由于野战军指挥部提出的口号是‘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故假报了张灵甫是自杀。”可见,下面最初的报告是自杀。

原6纵政委江渭清在他的回忆录中则写道:

“在孟良崮战役中,要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被我6纵特务团活捉了的张灵甫,却被一名对张灵甫恨之入骨的干部给打死了,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否则,我们一定要同他叙叙涟水的那段往事了。”

上述两种说法,对解决74师师部山洞战斗的部队番号出现了矛盾,但是都认定是6纵特务团的干部将生俘的张灵甫击毙。

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事人何凤山接受采访时仍然否认有此事。对此,之前采访过何凤山的《百战将星皮定均》一书的作者张凤雏先生的调查结论是:何凤山为张灵甫之死的“杀俘”之说“背了半个世纪的黑锅”。他在书中对这一传言的产生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引述如下:

“这是我们师长。”发报机电讯员指着一具尸体说。

那具尸体俯卧在电台旁边。电台架在折叠桌上。战士翻转过尸体,取下胸符,上写中将张灵甫。张灵甫左腕戴着手表,还在滴滴答答地走,指明是5点零2分。至此,震惊中外的一场大战结束了。

何凤山结束山洞里的战斗,在暴风雨中下山时,遇到纵队的一位参谋,叫他把张灵甫送到司令部去。何凤山给闹愣了。“谁说把张灵甫抓住了?”“74师参谋长魏振钺。”何凤山没有机会与魏振钺对质,没有弄清此翁何以说他活捉了张灵甫。只能做这样的推测:魏振钺对张灵甫的集体成仁并不相信,认为结果自然是与他的命运一样。过了好几年,何凤山到高等军事学院学习,老师中便有他在孟良崮战役中俘虏的魏振钺和在豫东战役中俘虏的区寿年,他心里极不舒服,说哪有败军之将当胜利之师老师的道理呢?同样也当学生的皮定均批评了他,说这种师生关系也是世上一种规律。那时,何凤山自然更不好和教官争辩孟良崮战役的陈年旧事。总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何凤山枪毙了已经投降的张灵甫,甚至凿凿有据地说是在下山时从背后开的枪,所以那子弹是从后脑打进从下颊射出,弹迹是顺着山势斜着向下的。伤口确实如此。但最后一个看到张灵甫尸体倒在石洞里的证实这是杜撰的,此人是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洪家德将军。洪家德无意中向笔者扯起孟良崮的山洞。当时,他是华东野战军机关排级干部。枪炮刚停,他急急地跑到山洞里看光景。他看到折叠桌子旁边一块石头上卧着一具尸体。一个战士告诉他,这是张灵甫。雷电闪烁中,他发现尸体旁边有个发亮的东西,拣起来一看,是颗红色半透明的图章,上面刻的字他看不懂。他顺手装在口袋里。几天后,他请一位刻字先生为他刻印。刻字先生说这是一方十分珍贵的图章,梅花篆字,是张灵甫的私章。刻字先生劝他不要磨掉,妥为保存,摇头晃脑地说这是一件宝贝。洪家德那时哪里会懂得它的价值呢?硬要刻字先生磨去篆字刻上自己的名字。进军福建时,这颗图章随着后运物资一起翻进闽北山沟里。张灵甫的印是失落了,但拾印者却证实了他战死在山洞里,证实了他倒下后的位置和姿势。最有权威的历史见证是74师随从参谋杨占春。杨占春目击了在山洞里发生的一切:杀身成仁会议,蔡仁杰和卢醒对着老婆孩子照片不肯自裁、李运良的假自杀以及最后张、蔡、卢等人的被击毙。”

陈士榘的说法与此类似:“张灵甫是在顽抗中被我第6纵部队打死的,当时干部战士只知道是个大官,认不出是谁,抬出来经过俘虏辨认,才知道是张灵甫。”

饶守坤在《解放战争经典战役系列》之《孟良崮战役》一片中受访时则说:“大家都往里面(指山洞内)打枪打手榴弹,我的看法是,乱枪打死的。”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击毙说或杀俘说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张灵甫的致命伤口,比较多的说法是由汤姆式冲锋枪子弹从左后脑射右下颚穿出,认为这样的伤口不可能是自己开枪造成的。然而据原74师官兵的回忆,张灵甫并非自己开枪,而是命令部下向他开的枪。至于弹道,笔者倒是认同这样一种分析,即子弹贯穿伤通常是入口创面小出口创面大,而根据当时解放区报纸的描述,张灵甫是“后脑被子弹炸烂”,如此创口则很可能与“左后脑射入右下颚穿出”的弹道刚好恰恰相反,即是顶着下颚开枪所致,子弹从右下颚进左后脑出,所以后脑创口才会比较大。

解放军方面关于张灵甫之死出现诸多传闻,或许是由于74师死于孟良崮战役的中高级将领甚多,而解放军指战员总攻的时候,漫山遍野的各部混杂在一起,建制都冲乱了,在激烈混乱的枪战之时难分彼此,他们既不认识张灵甫,也无暇仔细辨认,一些互相矛盾的传说、误会便因此而产生,以致讹传讹。张凤雏先生的调查至少可以确定一点:何凤山并未亲手击毙张灵甫,当解放军进入山洞的时候,张灵甫的确已经死了,但是解放军方面没有确凿的目击证人证实他是怎么死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张灵甫并非独自死去,如果说是顽抗击毙或是某个对他恨之入骨的解放军干部将他枪毙的话,为什么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团长周少宾和参谋副处长刘立梓等这些平时与他关系最密切的部属都与他一同死在了山洞里,活着的只是若干参谋随从人员呢?

至于杀俘说,最具代表性的应是《张灵甫死因揭密》一文,作者认为张灵甫将军是投降后被解放军一排长泄愤枪杀。遗憾的是,通读全文,只见作者凭些张三李四的道听途说,连一个象何凤山这样直接参战的当事证人都没有,其真实性根本经不起推敲。随手举两例:

1.文中一个重要依据是受访者提到陈毅的某个讲话。

据老钟所知,陈毅的这个讲话题为《关于山东战局及军队建设问题》,作于孟良崮战役刚结束两周后的1947年5月29日。陈毅在讲话中指责有不执行俘虏政策的情况,说重伤兵杀俘虏,但并未说张也是被杀的俘虏,只提到张灵甫不是自杀,上报来说自杀,是欺骗行为。收录该讲话的文集对此的注释是:“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指1947年5月16日,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一部,由副团长何凤山率领冲至孟良崮山上敌整编第七十四师指挥所隐蔽的山洞口,并向洞内开枪,敌师长张灵甫等被击毙。且由于当时野战军指挥部提出的口号是‘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故假报了张灵甫是自杀。”也就是说,最初的报告是自杀。可见,这根本就不能成为杀俘说的证据。

2.该文作者最后提到,在到当年埋葬张灵甫的村里采访时,听人说张灵甫中弹后是先重伤后死亡的。作者据此听说得出结论:解放军当年抬着张灵甫行军原来是为抬他去抢救,只是中途死了才把他埋在了村里。

作者这听说的证言属于第几手资料,老钟不想评论,且看下列证人的证词。原七十四师辎重团长黄政在上文的回忆里提到,5月17日清晨,有解放军干部询问俘虏谁认识张灵甫,黄即和几个被俘的参谋、副官去村口认尸,亲眼目睹了张灵甫躺在门板上的尸体。描写孟良崮战役的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是大家熟悉的作家,当年他是华野六纵某部的干部(与何凤山同一部队),他在小说的序言里明白地写道,战斗结束的第二天5月17日上午,他在孟良崮边一个村里,看见张灵甫的尸体,躺在一张门板上[8]。国共两方目击者相隔多年的回忆,都证实张灵甫从山上抬下时已经死了,连时间和躺在门板上这样的细节也描述一致,而他被抬去埋葬在他处则是之后的事了。有如此确凿的证人,还生出张当时未死被抬去抢救的骇说,足以证明此说纯系无稽之谈。 1947年8月由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的《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一书中(五.内战时期——从参加内战到孟良崮全军覆没)记载:“五月十二日自垛庄北犯我坦埠,企图攻略沂水,甫遭接触,即南窜孟良崮山区,我野战大军加以重重包围,于五月十六日,全歼该顽于孟良崮。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中击毙七千余名外,其官兵万五千人悉数被俘。”

当证据出现相互矛盾的时候,从证据采信的角度,直接证据应优于间接证据,直接证词应优于传言证词。最有资格的历史见证人,应该还是与张灵甫一起在山洞里度过最后时刻的整编第74师师部的官兵,以及事后直接听过这些官兵报告的当事人。

张凤雏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张灵甫的随从参谋杨占春,杨占春目击山洞里所发生的事,原始出处来源于罗文浪六十年代在湖南省的文史资料上发表的回忆孟良崮战役的文章,罗文浪被俘后在华东解放军官训练团里遇见了杨占春,据他说从杨占春处得悉张灵甫与蔡仁杰、卢醒等高级军官均在解放军攻击74师指挥所时死于乱枪。因杨占春系当时在山洞里的目击者,罗文浪转述的此说曾被广为采信,包括李敖的《蒋介石评传》,可见流传甚广。

但是,杨占春的说法竟然无独有偶。

1947年秋冬,原74师被俘的中下级军官大部被解放军释放,许多人回来后又加入到由邱维达重建的74师(1948年改回第74军番号)。杨占春回到了南京,他带回张灵甫的亲笔遗书交给王玉龄,原件后来被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史政局索去存档。[吴鸢在《我所知道的张灵甫》一文中说,王耀武在孟良崮战役后找人伪造了张灵甫的遗书送交蒋介石。笔者认为,如果确有其事,应与杨占春带回的不是同一份,因为王玉龄是在张灵甫死后将近半年才从获释的杨占春处直接收到的遗书。]

杨占春向王玉龄报告的事发经过,与罗文浪转述的情节大相径庭:

在最后的时刻,张灵甫表示自己一定要杀身成仁,他对部下说,各位求生求死悉听尊便。过后,张灵甫在洞内命令部下首先向他开枪,部下不肯(笔者注:王玉龄已不记得该人的姓名,根据74师其他军官的回忆,此人应是刘立梓)。张灵甫说:“你是否还服从长官的命令?”部下答:“服从。”张灵甫说:“那我现在就命令你,向我开枪!”部下持枪,手哆嗦着下不了手。张灵甫见状呵斥道:“你是否还要我写个条子给你?”部下被逼无奈,举枪向他射击。接下来执行的是已经重伤的卢醒,与此同时,蔡仁杰倒提长枪,将枪托抵在洞壁上,枪口朝自己,扣动了扳机。[2003年12月笔者与王玉龄女士的访谈。]

杨占春在战俘营里为何对罗文浪另有说辞,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当年在战俘营里的74师军官中,至今还有人健在,他就是现居湖南长沙的钟世炎老先生,1943年常德战役时,钟先生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长沙中学生,他受74军死守常德的英勇事迹所感召,主动报名参军,先是进入74军的学兵队接受译电发报训练,后分配在军部担任译电员,孟良崮战役时,他才十九岁,是整编第74师师部的少尉译电员。钟先生对笔者所说的话,或许可以给个中原因作一个注释:“其实这件事,我们被俘的军官在俘虏营里也讨论过,因为那时看了,《渤海日报》的报道说是击毙,大家就有议论,有人有不同看法嘛。后来经过讨论学习,统一认识,当时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反正人是死了,仗也是败了,自杀也好,击毙也好,也没什么好争了。”

为了追踪74师其他当事人对这宗悬案留下的证言,笔者还翻阅了大量各地政协的文史资料,其中由留在大陆的原整编第74师旧人所发表的几则回忆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与上文所列击毙说和杀俘说相互矛盾形成对照的是,这些74师旧部对张灵甫之死的回忆,却是与杨占春向王玉龄所报告的情形基本一致:张灵甫决意杀身成仁,自己命令部下向他开枪执行。

现将相关片段实录如下:

实录一:原整编第74师连长李怀胜的回忆

实录二:原整编第74师辎重团团长黄政的回忆

实录三:原整编第74师副师长、重建的74师师长(恢复74军番号后为军长)邱维达的回忆

如果说,当年国民党蒋介石宣传张灵甫临难不苟自杀是美化、别有用心而不值一信的话,那么在二十世纪的六十至八十年代,当邱维达、黄政、李怀胜这几位留在大陆的原整编第74师各级旧部撰写回忆文章的时候,张灵甫早已被我们的史书定为内战罪人了,他们不会也没有必要再以谎言来为张灵甫之死涂脂抹粉,然而几十年后,他们在大陆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先后发表的文史回忆文章中,却仍众口一词指证了一个相同的事实:张灵甫决意自杀成仁,自己命令部下向他开枪执行。其中两位还指名道姓说开枪者是74师副参谋处长刘立梓,并同声说用的是卡宾枪。邱维达转述的是张灵甫身边随从参谋的话,黄政听的是张灵甫身边亲兵的汇报,而李怀胜不仅亲眼见了现场,更亲耳听了刘立梓的说词。邱、黄、李各自所叙述的情节和时间,大体上也确实能够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可以采信的证据链。

为了进一步澄清核实上述74师旧部人员的文字回忆,以及杨占春向王玉龄报告的真实性,笔者又向钟世炎先生查证,当年在山洞里与张灵甫在一起的原整74师军官当中,钟先生大概是至今在大陆唯一的健在者了,也是李怀胜文中张灵甫等人死后“静默站至四周”的十几名副官、随从之一,由于工作关系,他与张灵甫日常接触频繁。他告诉笔者:

一、张灵甫最后所在的山洞不大,有二十来个人就很挤了,钟世炎和报务组就挤在一个小角落里。张灵甫在孟良崮上向上级和友军收发的电报,多由他编译,最后发给蒋介石的成仁电报,也是由他亲手译发的,原稿后来给组长收起来了。他获释后见过一本书,首页是张灵甫的大幅照片,还有一些手迹,其中就有最后的电报底稿。

二、张灵甫的死亡时间,在电报发出之后不久,是下午而不是傍晚,钟世炎当时就在师部山洞的现场。

三、张灵甫等人死后,其余的人大都离开山洞跑散了,一部分人去了附近的一个指挥所(笔者注:此点与黄政的回忆吻合,即张灵甫死后,师部有一批人,包括张灵甫的勤务兵跑到了58旅的指挥所哭诉;李怀胜也回忆说,他进入山洞目睹张灵甫等人已死后,与其他人一起逃离了山洞)。

当话题转回到张灵甫究竟是怎么死的,钟先生显得顾虑重重,不愿详述目击的经过。笔者将邱维达、黄政、李怀胜等原74师军官回忆张灵甫自杀的情节及杨占春的说法向他求证是否属实,钟先生听后,欲言又止:“这件事,几十年来我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一直是……沉默,反正你也明白的,就那么一回事,你还是让我继续保持沉默吧。”

“那么,张灵甫等人死后,你们有没有与解放军在山洞发生战斗?”

“长官都死了,我们还等在洞里做啥?大部分跑散了嘛!参谋长、副参谋长没死。我出去后躲在一个岩石下面,到后来都听不到枪声了,下了一场暴雨。我是最后打扫战场的时候被俘的,天已经黑了。”

“现在又有一种说法,说张灵甫是被俘后被解放军某干部泄愤枪杀的。以您了解的情况,有这种可能吗?”

钟先生沉默良久,缓缓说道:“你要是了解他是怎么样一个人,看过他的最后电报,就知道他会怎么做了。”

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的?事实真相又是怎样的?

说法不一,国民党说是自杀成仁(自杀),***又说是被乱军机枪扫射而死,还有说是被俘以后还没到驻地被华野士兵打死(华野部队屡屡败给74师,使士兵对74师特别痛恨)。

不过杀身成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抗战中万家岭大捷只率领1个团就敢与日军1个联队抗衡,并炸掉了一条腿,而后接的假肢,由此可见他的气节,绝对是一个宁死不屈的英雄,因此在孟良崮战役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刻,除了对友军的不满情绪再就是激昂的斗志,只得选择自杀。

说起张灵甫这位抗日名将,很多人都会想到当年的孟良崮战,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参加了无数的战役,人送外号北大才子。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在军事上也能称得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的万家岭战役中,74军久久不能攻下日军。

张灵甫自告奋勇的带领着一队突击队从山后面的绝壁上爬上去,攻占了日军撤退的主要道路,最终成功包围日军的106师团,张灵甫是陕西长安县人,生于1903年,和刘志丹都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毕业生,他曾经带领部队南征北战,参加过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1939年的长沙会战、1939年的南昌会战等等多次战争。

在取得德安一站的胜利之后,当时非常有名的作家田汉还去采访了他,并且还把他的真实名字还有真实的事件都写进话剧《德安大捷》中。就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时间发生之后,他也在老百姓中的名声越来越高,还被大家称之为“模范军人”等,成为了一名记录在册的抗日名将。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国民党精英,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汗毛功劳的一个人,他的死亡却一直是一个谜团,有的谣言说他是自杀,还有的人说他是被秘密枪毙处决的,不仅如此,就连他的尸骸至今为止都还是一个谜团。从当时留下来的相关史料里面记载,张灵甫的最后时刻是因为部队打了败仗。

当时的电报记载了,在当年的5月14日下午2点的时候,当时的张灵甫和几个将领身处非常危险的状况下,他们几个人一起躲在了一个山洞理念,在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有人被击毙了。当时还有很多人不相信他死亡的消息,还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来做比较,最后发现,这个被击毙的人就是张灵甫。

但是国名党一直对外说,张灵甫他们都是在打了败仗之后自杀死的,并且在这件事情之后,当时蒋介石还声称收到了张灵甫的遗书。随着时间的推进,张灵甫的儿子张居礼曝光说,他父亲的遗体至今为止还被埋葬在一个羊圈下面。

自己曾经也想过想将父亲的遗体迁走,但是受到了外界的阻拦,一直到现在也没能将父亲的遗体挪走。张居礼之所以曝光这件事情,也是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从而解决父亲遗体保存在羊圈的这个事情,同时张灵甫的儿子还说自己的父亲当时并不是自杀,而是被他人击毙的,这个消息是他之前亲耳听到的。

张灵甫在1947年的时候参加一场战役死亡,到现在也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关于他的死亡,至今也还是一个迷,不管他是以抗日出名还是内战成名的,在他身上的争议一直没少过,至于他的是非曲直,我们还是留给后人去评价吧!

孟良崮战役中对张灵甫的客观评价_孟良崮战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