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你读《随书法去远行》了吗?_马踏飞燕的作者

你读《随书法去远行》了吗?_马踏飞燕的作者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09:59:34

若有闲心寻古韵,何妨到此听风声

作者:张学能

一篇《不得一钱,何以润格》,吸引无数读者眼球,阅读量20000+,被转发4000+人次。究其原因,还是它道出了无数书家的心声,说出了他们几十年不敢说的心里话,痛快淋漓!只因我的直言短评,让我有幸与此文作者神交。

他便是中书协会员、西安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郭名高老师。

2015年11月,他的《心仪秦汉》出版,2018年10月,《随书法去远行》问世。

我不禁仔细重温郭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来:教学、习字、写文章、陪家人、访友是他这几年的生活全部。就是这看似平常的缩影,让他把书法、写作这两个爱好“玩”的如此精彩、如此精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随书法去远行》这本书,由“事有巨细”、“人无尊卑”、“溯源明理”、“书法履痕”四大主题组成。主线当然是书法,透过书法抒发自己对书法的痴迷、对家人的挚爱、对朋友的坦诚、对生活的憧憬。虽未谋面,但从《襄阳记忆》可以看出郭老师思想独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从《深秋,有关母亲的片段》可以知晓他是一个感情细腻、孝顺的男子汉;从《随书法去远行》可以感受到他的执着专注、胸怀大志;从《马踏飞燕》可以洞悉他的心怀感恩、正义凌然。因此,我一口气读完,大呼过瘾!

从书中的作品插图,可以感受到郭老师在隶书上用功最深。他的隶书给人第一印象便是端庄、厚重、古朴,且具有自己的面貌。细究不难发现,其作品并不局限于隶书本身,能看到《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等隶书的波磔分明,也能感受到《散氏盘》、《毛公鼎》等金文的参差错落,还能看到“欧颜柳”等唐楷的严谨法度,可谓集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我见识过埋头习字而不知汉字渊源的书者、领教过勤于画事而不擅长书法的“坡脚”艺术家,但是像郭老师这样能在文章和书法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互相促进的书法家实属少数,值得当今书坛众书家学习!故而,我认为安黎老师在序言中所说的“不鼓励胸怀凌云之志的郭名高脚踩两只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写作可以开阔思维、反省吾身,书法让人沉着冷静、专注坚毅,书法家既要精于书道,更要通晓文字、历史、审美,甚至是大自然的一切,不知理解正确与否?

由此,我想到陈新亚老师说过的“书法生活化”。书法的结体、章法、布局等,如同田间生长的农作物,要一行行有规律地播种,不能让它杂乱无章地生长,好比书法作品的布局,否则“收割”的时候就毫无头绪;要定期给它除草,把那些长势较高的野草锄掉,好比习书时的不良习气,要通过临习古人作品将其置换掉,如此等等。其实,陈新亚老师所说的“书法生活化”,应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便是书法不再是王公贵族们的专利,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已成为普罗大众可以参与的艺术活动,只要喜欢便可以学习之,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我想,郭老师正是在这样生活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位书家,他做到了!

“若有闲心寻古韵,何妨到此听风声”,郭老师书写的这付对联,不断激励我不忘初心,与古为徒,静心聆听,砥砺前行。最后,我也衷心祝愿郭名高老师,带着书法的翅膀,随风翱翔!

张学能,斋号云鹤草堂,大学本科学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黄冈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日本广岛、湖南大学、深圳美术馆、东莞等地展出。

结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书法高研班、刘东芹博士草书字法研修班等。

工作之余,喜好收藏;勤于书画,近年专攻褚遂良、颜真卿楷书;偶写小文,散见于书法报书法艺术网、山西生活晨报、冠盛报等。

书非小技,亦非小道;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心兴,可以默识,不可言宣。欢迎交流,微信1215082743。

部分读者回应

告读者书

凡为《随书法去远行》撰写阅读随笔或书评,且逻辑清楚,行文流畅,字数在800字以上的读者,该文一经在“师贤斋”公众号上刊发,将会得到该书作者郭名高老师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一件。

马踏飞燕的发现者是谁

马踏飞燕: 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铜马昂首,四蹄翻腾,马尾高扬,口张作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伐奔驰向前。其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翼奋飞的燕背上,燕顾首惊视,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麽事,而这一切尽在瞬间。由于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加了铜马凌空飞驰的气势。马体重落一足,小小飞燕承之而可平置,体现了设计者之独具匠心。马与燕的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器主为东汉的一名将军。奔马作飞驰状,四蹄翻腾,昂首扬尾,张口作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飞驰向前,三足腾空,而右后足正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燕子吃惊回首反顾,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作者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该器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现为中国旅游标志,寓意一日千里,马到成功。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这是汉武帝伐大宛得千里马后所作《西极天马歌》,此歌后来一直列为汉《郊祀歌》十九章之一。大宛 是西域古国之一,物产丰富,以汗血马闻名。传说“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汗为血红色〕,号曰天马子”。汉武帝欲得名马,命大将李广利两度出征大宛,战事惨烈,先后持续四年,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最终迫使大宛臣服,保持了西行商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国境内马种的改良,使汉马在体质、性能乃至形貌上大为改观。铜奔马无疑正是“天马”入汉后马种改良的具体写照。

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古称凉州,是古代西北地区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政治、军事重镇,地广人稀,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由于马在古代战争、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相马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主要用于军事和驿运的官马,备受关注,武官们在经年累月的征战中,与战马同呼吸共命运,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的战马尤其珍爱。铜奔马完全符合相马术对千里马体态和形象的描述,很明显作为器主的这名东汉将军精通此道。有人据此认为铜奔马是古代的相马标本“马式”。无论是相马的标本,还是纯粹的艺术品。

汉代铜奔马的介绍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马踏飞燕的颜色特点

铜奔马,亦称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一匹飞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鸟背上,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马踏飞燕的颜色是铜绿色,在现在也是一种普遍很时尚的颜色,跟自由女神的颜色差不多

相关拓展

马踏飞燕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青铜器,于 1969年出土于东汉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 及其妻的合葬墓中。该青铜器塑造的是一只 奔跑的骏马踏在一只燕子身上的造型,其意 在于形容这匹马的矫健。在器物中,奔马身 长45厘米,高3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雄 健轻灵,神采飞扬。奔马昂首鸣叫,三足腾 空、飞驰向前,一足踏在一只疾驰的飞燕背 上,飞燕则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看到底发 生了什么事。整匹马的重量都踏在一只正疾 驰的飞燕身上,显然作者事先严格计量设计 了整个器物的重心。整个作品构思巧妙,极 具浪漫色彩,雕塑本身也生动逼真,传神地 塑造了一匹正在“天马行空”地奔跑的骏马 形象。该作品的出现与汉代时朝廷通过骑兵 战胜了匈奴,国威大振,人们因此非常喜欢 马的社会心理有关。

你读《随书法去远行》了吗?_马踏飞燕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