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刺史是什么官_刺史是什么意思

刺史是什么官_刺史是什么意思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10:04:48

刺史最初的职责和现在的中央巡视组类似,武帝以后演变为州的实际负责人,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 刺 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 为御史之意。

唐朝刺史,本为御史的一种,始于汉代。唐朝刺史等级为从三品下到从五品下之间。

刺 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 为御史之意。刺史虽然都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但是级别却有所不同,唐朝的州分为按照辖区人口的数量分为3等,分别是上州,中州,下州,上州的刺史级别高于中州的刺史级别,中州的刺史级别高于下州的刺史级别。

唐朝前期的州全部作为直辖市,也可以认为是省,直接归中央管辖,那刺史的级别就是正部级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是什么意思

1、太守

太守是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2、刺史

刺史,检核问事,行监察之职。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节度使

节度使是地方军政长官。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扩展资料:

节度使制度形成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

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

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国,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

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百度百科-太守

百度百科-刺史

百度百科-节度使

刺史主要职能是什么意思

先说说刺史是什么,刺史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大约起于汉朝。刚开始是没有实权的,主要负有监督地方官吏的责任。当时的地方实权官职是太守。后来,刺史逐渐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权力,后期还掌握了军权和财权,俨然成了地方的土皇帝。这就和商周时期的地方诸侯大致相当了。商周时期的诸侯,被周王分封后,也就在一个地方成了个人的小王国,除了向天子进攻之外,内政不受天子的干涉。刺史也拥有相似的权力。所以,比喻起来就是上面的这句话。意思是说,刺史就是古时候的诸侯(方伯就是诸侯的意思,有时候还表示诸侯中的霸主,可以对其他不服从的诸侯进行讨伐),是由天子任命的,作为一个州的表率人物(州是古时候的行政单位),职责就是任贤任能,进善退恶。

刺史是什么官职

刺史是古代中国普遍采用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职能是维护当地安宁,治理民生安全。在其管理职责中,刺史需要监察地方各级官员,督促他们认真履职、执行政策。同时,刺史还要了解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危机,保障民众安危。

刺史的职能还包括推进经济发展。在古代社会中,地方经济向来不容忽视,刺史在促进当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首先,他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调动地方各方力量,为发展打下基础。其次,他还需要关注当地社会生产、流通等相关领域,指导地方官员实施相关政策,协助民众解决生产和经济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刺史作为古代行政机构,有着重要的监管职责。除了监察官员、协调搭建地方发展平台之外,刺史还需要协调地方治安工作,严守法纪。在当时社会混乱不堪,治安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刺史的存在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需要了解地方情况,分析社会矛盾,及时出手化解,确保社会稳定。同时,他还需要保持清正廉洁,自觉接受人民、皇帝的监督。

刺史的史是什么意思

刺史职务:部(州)监察长官。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刺史介绍

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官职的任免升降

(1)迁:调职位、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10)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1)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2)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3)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刺史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孝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中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是3品官位。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西汉中后期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制度意义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考察刺史制度对于探讨两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惠帝时期

重新设置了监御史。当时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异姓王已被消灭,匈奴威胁稍微减轻,而且惠帝与地方官员的关系远不如刘邦时期密切,所以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中央并且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恢复的监御史的职权做了规定,使监御史成为单纯的地方监察官,而不是像秦朝监御史那样在监察之外还有很多职权。

初代时期刺史职责

(1)“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

(2)“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3)“二千石不恤疑狱,怒则任刑,喜则*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

(4)“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

(5)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

(6)“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

刺史是什么官_刺史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