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_杨广的真实历史

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_杨广的真实历史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10:12:21

几千年来,隋炀帝杨广一直以暴君和昏庸著称,历朝历代对隋炀帝的批评声不绝于耳,然而杨广在登基前是个胸怀大志的皇子,他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可以说奠定了中华五百年盛世的基础,与过去人留给隋炀帝的骂名相比,现代学者有一部分却认为隋炀帝的文治武功堪比汉武帝。

他在位期间监修大运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甚至连日本天皇都要寄书信挑衅他。频繁的战争让隋朝民变频起、天下大乱,最终二世而灭。大业十四年,杨广被叛军缢杀,死后被世人唾骂。其实杨广生前看到了中原王朝面临的危险格局,并用尽一生去抗争,虽然身死族灭,但为后人迎来了盛世的基础。

吐谷浑汗国是位于河西走廊以南的古代国家,他们牢牢控制着从青藏高原边缘山麓,一直通向帕米尔山区以西的中亚贸易。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在吐谷浑汗国等势力的控制下已经脱离了隋朝的掌控。为了保住东西方贸易线路,保持军事技艺的更迭,隋炀帝杨广不顾自身安危亲征吐谷浑,将其歼灭后重夺河西走廊,完成了对中亚的战略布局。

突厥是活跃在隋朝北方的游牧民族,大业二年杨广曾经大宴突厥启民可汗,还赠送了大量丝织品给东突厥。在杨广的努力下,东突厥一直对隋朝表示臣服并且每年对隋朝上贡。隋朝末年启民可汗去世,杨广企图离间突厥的始毕可汗,但以失败告终,突厥统一了北方所有游牧民族,达到“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三征高句丽是导致隋炀帝众叛亲离的关键事件。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还占据了中国的辽东地区。杨广即位后,认为如果置之不理,高句丽将对中原形成巨大威胁,于是三征高句丽。远征以隋朝发生叛乱、仓皇撤军告终。远征高句丽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直接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

隋朝是历史上面临内忧外患最多的朝代,连海外的日本小国也胆敢对隋炀帝出言不逊。日本的倭王提交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对此大为光火,但因为国内局势没有对日本进行征讨。日本虽然狼子野心,可惜隋朝灭亡后很快迎来大唐盛世,日本不得不低下姿态,再次俯首称臣。

隋炀帝的“丰功伟绩”除了四处征战,还有兴建京杭大运河。很多人诬蔑隋炀帝兴建京杭大运河是为了乘龙舟南下游玩,其实隋炀帝虽然好大喜功,但京杭大运河的本质是为了将黄河下游与江淮地区的物资运送到辽东前线补充消耗。京杭大运河工程本身耗资巨大,无数劳工因此丧命,但也建立了不可忽视的功业。隋炀帝也许无德,但有功。

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如今看来全部都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这些举措原本是需要2到3代人的时间去慢慢完成的。可惜一方面隋炀帝好大喜功,另一方面局势动荡没有足够的时间,隋炀帝一意孤行强行推动,结果导致适得其反。隋炀帝死后被唐朝的王室大力抹黑,坊间各种流言蜚语频出,隋炀帝的成就被唐朝全部否定,只留下了万世骂名。

史上的暴君杨广是真的吗?

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但是不可否认他对于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在哥哥杨勇被废后,杨广成为隋朝的太子,后继位成为皇帝。

唐朝的史书和民间演义将隋炀帝描绘成为一位弑父、杀兄、辱母的暴君,但这种描述始终有演义的成分在其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需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评述 但是不可否认,隋炀帝杨广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南抵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全长2700公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的商贸往来,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京杭大运河

其次,创立科举制度。大业二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开创科举制度,创立了以考试为机制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改变了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的局面。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之一,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江南贡院

最后,隋炀帝杨广本人的文学素养很高,曾创作大量的诗篇,如《饮马长城窟行》、《春江花月夜》等,《全唐诗》收录其诗歌四十余首。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结合他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来看,要具有时空观念,并学会通过史料来分析历史人物,才能获得相对全面的认识。

真实的杨广是史书上记载的昏君吗

隋朝隋文帝杨坚建朝称帝,却亡于隋炀帝杨广,仅仅两代就亡国,隋炀帝不仅在政绩上饱受批评,还给了他很多罪名:残暴不仁、沉迷女色、奢侈无度、弑父辱母。难道真的是杨广昏庸残暴吗?显然不是,隋炀帝杨广不仅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而且还是一位励精图治、勤于政务,并且做出了卓越的历史功绩。那么杨广为什么会遭到那么多人的贬低、唾骂呢?

一、杨广有没有弑父辱母?

《大业略记》对杨广有这样的记录:在隋文帝杨坚病重期间,当时还是太子的杨广与文帝的姬妾宣华夫人服侍左右,杨广对宣华夫人一直有所企图,某日杨广趁隋文帝不注意的时候,准备强暴她宣华夫人未遂。后来隋文帝看到爱妾衣衫不整,就问她怎么回事,于是宣华夫人就哭着说:“太子无礼。”听后隋文帝非常生气,准备叫人起草诏书,废掉杨广太子之位,于是杨广狗急跳墙,毒死了自己的父亲隋文帝杨坚。还有一部野史《通历》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就更离谱了,描写的绘声绘色。说什么杨广探病时候和宣华夫人如何*乱被父亲发现,然后用匕首杀死父亲再哀声痛哭。真的好佩服这位作者,好像是亲自在旁边见证了整个过程一样。这样的描述俨然将杨广刻画成了一位狰狞残忍的流氓和刽子手。

杨广

《隋书·高祖记》中的记载相对于那些野史是更有说服力:文帝自四月生病以来,病势日渐加重,至七月十三日去世。其间,太子杨广一直和宣华夫人等服侍文帝,相安无事。这才应该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况且,在隋末大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各地人士纷纷讨伐隋炀帝,为什么偏偏没有人提及他早年的弑父往事呢?这恰恰说明杨广弑父仅仅是一个谣言,完全不可信。虽然隋炀帝在政治民生上做得的确不成功,但把弑父的罪名也加在他的头上,实在是对他极大的污蔑了。

杨广

二、隋朝为什么仅两代而亡?

说到底,隋朝的灭亡与当时门阀斗争有很大的关系。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的争斗自古就有,在两晋时期尤盛,在隋朝时期也是一样非常严重。门阀士族的强大有时完全可以威胁到皇权,于是历史上的历代帝王们都在皇权与门阀之间取得平衡,或是利用门阀之间的斗争互相制衡,以防一家独大,威胁到皇权。

杨坚时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他大力兴办学校,整理典籍,健全科举制度,被称为世界考试之祖。至今,考试制度在世界各国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当时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但杨广是想利用科举选用寒门子弟入朝为官,以此来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增强中央的统治。在古代,选拔人才都是从贵族中直接选用,门第的高低起着很大的作用。门第越高的晋升的机会就多,级别也升的也越快,所居之位也越重,所以朝廷之中,全都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科举制度的建立可以选拔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皇帝可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势力。但是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因为一般的平民阶层根本就没有办法读书,当时的书籍是属于比较奢侈的,只有贵族才有能力拥有,寒门子弟想要读书中举是非常困难,即使少数人当了官,没有后台支持,也只能做一些不重要的职位,所以权力依然掌握在门阀士族们的手中。

杨广真的是残暴的昏君吗?

真实的杨广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只是没有处理好建功立业与民生的关系。

杨广在位期间、修京杭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科举、重开丝绸之路等都是影响中国千年发展历史的大事件,但杨广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导致民怨四起,最终亡国。

杨广是隋朝的末代皇帝,被唐代史官和后世演绎抹黑的程度较多。中国封建社会一般继任王朝都会抹黑前朝皇帝统治残暴、无能、昏庸等,以衬托继任的合法性和笼络民心。

扩展资料:

中央名族大学历史学教授蒙曼对隋炀帝的评价:

“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确实,隋炀帝有功,但是无德。

所谓无德,就是不识人君之大体,不知道君、臣、民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关系。也就是内圣不足吧。隋炀帝是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在他对于自身建功立业的狂热追求上。事实上,正是因为隋炀帝盲目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业绩,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会有滥用民力的行为,才会有最终的失败。

帝王这种形式的纵欲带来的灾难,远大于追求个人享乐所带来的灾难。

百度百科-杨广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亡国之君。在民间,杨广被描述为一个杀兄弑父,荒*无道的昏君,所犯下的罪行简直是罄竹难书,不过,演义终归是演义,翻开隋末的那段历史,我们能看到另一面的杨广,在国外,杨广甚至与秦始皇一起被评为中华历史上的皇帝,那么,这完全矛盾的结论又是如何得来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杨广,如何评价,各位自有分寸。

博才英俊的翩翩少年

据《隋书.炀帝纪》:炀帝爱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杨广年轻的时候就有一颗博爱的心,同时军功卓著,南平陈朝,北降突厥,在兄弟之中功绩独一份。

其实,年轻时的杨广还真就是一位博才英俊的翩翩少年,他不仅从小天赋异禀,而且恭谦克己,勤勉自律,在个人品德上也是毫无瑕疵。在其父隋文帝心中,杨广就是继承大业的最佳人选,。而太子杨勇自己也比较作死,他居然找人算命看父亲到底能活多久,在多次触怒隋文帝之后,彻底失去了文帝的信任,太子之位自然而然落到了杨广的头上。可以说,杨广能登上太子之位,完全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品德和军功以及杨勇的自作。

初登大位,基建狂魔

杨坚死后,杨广顺利登上大位。我们知道,隋朝是在结束了中国近400年的大分裂而重新统一的,隋文帝励精图治,迅速稳定了全国的局面,同时为隋朝打下了丰厚的基础。而杨广则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希望能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建立千秋大业,甚至开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这也很符合杨广从小自信骄傲的性格。

所以,在登基之后,杨广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手段则是大兴土木,营造超级工程,堪称基建狂魔。在短短的七年内,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修驰道、筑长城、盖行宫、造龙舟。凡是他能想到的事,都是立马就干,也幸亏文帝省吃俭用留下的家底厚,不然像秦朝一样,修个长城就直接激起民变最终亡了国。

东北打不死的小强

如果说杨广兴建一系列浩大工程只是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中国人向来好管,只要能吃饱饭便绝不会造反,而三征高句丽则是彻底激起了民变,成了杨广的催命符。

其实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发过一次大军远征高句丽,不过大军还未抵达战场便遇上了恶劣的天气和台风,最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在杨广的心中,他的宏图大业决不能容下这小小的高句丽作乱,帝国的版图可不能有一丝瑕疵。

于是,自信心爆满的杨广在完成一系列浩大工程后,他开始了亲征高句丽的壮举。在杨广的眼里,高句丽不过如拍死一只苍蝇般容易,他相信,只要他的百万水陆大军开到辽东,敌人便会土崩瓦解,而他也将成就千秋伟业。

三征高句丽图

不过事实很打脸,高句丽虽小,但战斗力却强,堪称打不死的小强,加之劳师远征,隋朝的补给线过长,三次远征均是失败而归,而此时,国内早已烽烟四起,人民再也无法忍受皇帝的好大喜功和劳民伤财,如果说修筑一系列工程人民只是出人出力,而打仗可是要死人的,谁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跟做皇帝一次次去他乡送死。于是,远征高句丽点燃了隋王朝灭亡的烽火。

杨广最后的岁月

在远征高句丽失败后,那个骄傲、自信、雄才大略的杨广消失了,他将自己的头深深埋在了江都的温柔岁月中。他不相信天下已反,如果有人敢以实情相告,等来的一定的皇帝的震怒与杀身之祸,也许是杨广太过骄傲自信,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更不能接受人民已经抛弃了他。

隋炀帝下扬州

他将自己装扮成了一只鸵鸟,在江南富庶温柔的环境中选择陶醉自我。江都是他曾经的发迹之地,同时他也相信这是他的福地,凭借着在江都的军队,他甚至想过在北方风起云涌之际干脆割据江南,再来一次南北朝。

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如此之远,他不知道,此时的人民和他的将士们都是心向统一,谁也不愿再来一次南北分治的乱世,何况他的将士大多是北方人。终于,在丧失了所有的民心、军心之后,他的将士们用他自己的腰带结束了他的生命。富庶、强盛的大隋也走到了尽头。

杨广的盖棺定论

对于杨广的一生,盖棺定论体现在他的庙号:炀帝。但是,这个庙号是唐朝改的,杨广的真正庙号是 隋世祖明皇帝 ,简称隋明帝。

而关于唐朝初年的历史记载,现在则多有争议,存在美化唐朝而贬低隋朝的倾向,太宗皇帝李世民在对待史书的名声上并不好,有着篡改史书的名声。而杨广的罪状则集中在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荒*无道这几点,几乎与商纣王齐名。

而公正地看,杨广前期做的那些大工程其实都是利国利民的事,而远征高句丽则是不得不做的事,一是解决边患,二是报隋文帝远征失败之仇,包括后来唐朝也几次远征高句丽,直到高宗时期才彻底灭了高句丽,说明这高句丽确实是隋唐两朝的心腹大患。

唐征高句丽

而杨广后期在江都的作为确实已经丧失了一个帝王的本性与进取心,可以说,这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性格与成长经历造成的。杨广生在帝王家,成长过程太过顺利,而且从未失败的经历造就了他极强的自信心,在接连的打击面前,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于是也丧失了进取的心性,选择将头埋在了沙子里。

而关于杨广弑父夺位的传言则基本来自于演义与猜测,目的则是进一步丑化他,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杨广也没有理由用弑父的这种手段来夺取皇位,何况当时杨坚已经病重时日无长。而杨广继位后赐死杨勇,实在是封建社会帝王的常规操作,估计谁也无法容忍曾经的太子,嫡长子,自己的哥哥作为一个潜在的威胁活在世上。

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后,为了凸显唐王朝的伟大,不仅改了杨广的庙号,而且还进一步丑化了杨广,完全否定了他的功绩,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软禁了老爸,成就了千古帝业。所谓成王败寇,李世民得位不正,但他踩在隋朝的肩上创造的大唐盛世终使后人原谅了他的作为,而杨广则永远被扣上了无道昏君的大帽子。

所以说,关于隋炀帝杨广,我们不可否认他的功绩,只不过他步子迈得太大,所做的事超出了刚结束几百年动乱隋朝的承受极限,而性格上的缺陷则使他在失败之后选择放飞自我,最终落了个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的结局。

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_杨广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