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实事求是的例子_实事求是的例子

实事求是的例子_实事求是的例子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10:14:32

实事求是的例子如下:

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立刻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 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u拮祷芭尽嗨厘葵谨滢漫廓淄佚狮徊燃镐裟这丧娩筏付娑轩粲挟框唐烊伺达人仔细吟。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之后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歌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响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历史上的两大典型事例说明我党是怎样实事求是处理国共两党关系的

1、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事例:焦裕禄以身治理兰考。

焦裕禄,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2、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的事例:谭嗣同大义凛然,为变法英勇就义。

1898年8月,谭嗣同被光绪帝召见,参与新政,进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把变法看成洪水猛兽,提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并派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军队,控制北京,伺机扑灭变法运动。

改良派幻想争取荣禄部下的袁世凯的支持来扭转局势。袁世凯表面假装支持,暗中却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改良派。日本志士劝谭嗣同去日本,朋友"再四强之",他不肯走。

最终,谭嗣同决心为变法不惜一死,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而后慷慨就义,虽悲壮且震撼世人!

扩展资料: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的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中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概念,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她孕育了千千万万个英雄豪杰,其中既包括劳动人民中的优秀人物,也包括剥削阶级中的志士仁人以及历代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后者的聪明才智比前者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发挥;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比后者有更多的可能在史书上有所记载。文中所论及的“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古代文人求真务实严谨的例子,急求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战初期,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亡在即,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包括国民党各派,争取他们抗击日军。

2、“有利、有理、有节”的解决皖南事变在抗日相持阶段,日本对华政策变化,拉拢国民党部分派系,国民党看到中共日益壮大,又把反动矛头指向中共,中共根据这一情况在舆论上揭穿国民党反动阴谋,争取民众和各民主人士支持,在局部以武装斗争进行强有力的反击,尽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果实!

从问题看,我觉得合作一方面,反抗一方面都有必要谈一谈,这样更有说服力,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也更全面!

仅供参考!

古代文人求真务实,严谨的例子有汉朝时期的刘德,他对儒学做到了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严密谨慎。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

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

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

这时,河间王刘德却应时而起。

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

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

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

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

刘德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

他的作为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扩展资料:

“务实求真”是每个人对待事物时,追求事物真实性的基本应有的态度。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刘德就是因为务实求真及严谨的态度,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古籍收集与整理中,才能赢得天下众知识分子的拥护及声名远播的贤名。

实事求是的例子_实事求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