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皈依佛门后有什么禁忌_皈依佛门的好处

皈依佛门后有什么禁忌_皈依佛门的好处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6 10:17:58

1、遵守戒律,遵守该教基本戒律,即不饮酒、不妄语、不杀生、不偷盗和不邪*。

2、尊老爱幼,在家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抚养和爱护自己的子女。

3、念诵佛经,晚上可以拿一本该教的经典读物,来进行打坐念诵。

4、尽量吃素,在饮食方面减少吃肉的量,如果可以尽量吃素。

5、爱护生物,对于一般所见的动物家禽,自己不可以随意杀生,弄断一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

6、多行善事,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好事善事,对待别人做到量力而行能帮就帮。

为什么要皈依

每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如果发誓皈依。那就是真正成为佛陀的弟子。我们一般说成为三宝弟子。所谓三宝,就是佛法僧。佛就是本性佛。不是摆在那里的装饰的佛。法就是佛法。僧就是佛法传承的代表。简单地说,皈依,归属于佛法僧三宝。

出家。他的反义词就是在家。我们都有自己的家。父母生我们的家。结婚后自己成立的独立的家。家,就意味着自己,私的象徵。出家,就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放弃自己的小家,成为弘法,护法的僧人。

在家修习佛法的人,可以皈依。皈依不意味着一定要出家。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可以结婚。出家,就是离开自己的家,到寺院成为僧人。出家人没有固定的“家”-寺院。在一个寺院一段时间,根据需要,还会到其他寺院里一段时间。就好比我们说的四海为家。就是为了普度众生。

皈依佛,皈依法我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皈依僧呢?

就佛教而言,皈依三宝是有意义的。

附带一说:皈依这个词,本是佛教独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流行,这个词也被用在其他宗教上,然而根本来说,一说到皈依就是指佛教。

以下引用成观法师《北美开示录》三皈依要义 章

整个佛法的修学,若依戒定慧来讲,其修学的次第如下:

第一、三皈是「入门」

第二、五戒是「登堂」

第三、定慧是「入室」

所以,学佛就是要经过「受三皈、

持五戒、修定慧」,因而历经「入门」、「登堂」、「入室」这三个阶段。正式受过三皈依的人,得称为「信士」,意即「信」佛之「士」。若未受「三皈」的人,则还不能称为「信士」。「信士」在佛经里又称为「清信士」。接着,受「五戒」后得称为「居士」,意思是「居」家学佛之「士」。居士持五戒,再进而修习定慧,便可「登堂」而且「入室」。「入室」以后,再下一步就是「到家」或「还家」(意思就是回家),「回家」是指什么而言呢?就是「开觉」,即是「开悟」或「觉悟」,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慢慢来,一步一步走,不过你现在这头一步,得先要跨出去才行呀!再者,以「戒法」而言,没受过「三皈依」的人,比如幼儿园的娃娃;受了「三皈依」以后算是入了「小学」;若受持「五戒」则有如上「初中」;若受持「八戒」则等于是上「高中」;受持「菩萨戒」则如上「大学」。然而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受持」,其意即是要「受」而且「持」,才能叫「受持」。你不能傻乎乎的、糊里糊涂地,就受皈依、受戒,你必须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五戒的持犯之相,然后再受,才能称为「受持」如来戒法。你不能因为看人家去「皈依」,你也跟着去「皈依」;人家去「受戒」,你也跟着去「受戒」,结果到底「受」的是什么戒都还不知道!那就不叫「受持」,因为那样的话,恐怕连「戒体」都不能得到,如果没有得到「戒体」,就没有「戒体」可护、可持,就说不上「持戒」了。所以,欲受戒者,第一要先了解你所「受」的是什么戒。

按理说,「三皈依」也是一种「戒」,称为「三皈戒」,受过三皈依(小学)以后,再渐渐依次受五戒(初中)、八关斋戒(高中)、及菩萨戒(大学)——以如是次第,层层深入。

「皈依」又称「三皈依」。「皈」与「归」音义皆同。「三皈依」指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这之中共有三个皈依,故又称为「三皈依」;三皈依也就是皈依三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为了不再在外面流浪生死。

什么叫做「在外流浪生死」呢?首先,什么叫「外」?「外」就是外界,有五欲、六尘境界的地方。其相对的就是「内」,「内」即是「根身」,详言之即是「六根」与「六识」。所以放纵「身心」到外面「六尘」境界中去流浪,想要寻找五欲的快乐,叫做流浪生死。乃至于从自身之「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中去寻求快乐,也一样属于流浪生死。再更进一步讲,若从自心之「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里去求快乐,一样还是流浪生死。所以,于六尘、六根、六识中追逐快乐,虽层次不同,但终归是流浪生死。你若能于彼幡然回头,返求「自心」、「自性」、返归「自心」、「自性」,那样即离流浪、脱于生死。这是比较深一点的道理,此理虽深,你们常听,熏习久了,渐渐也能理解。

所以,你们要知道:到五欲、六尘里面去讨生活,去追逐虚妄的快乐,即是流浪生死;若能即时回头,不再流浪了,便是「皈依」的「归」字。回头是岸,即便返家。「家」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是指「佛家」,佛家即是我们的「本家」。但是佛「家」这个「家」,如果以最究竟的意义来看,还算是「外家」,因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内家」。「内家」是什么呢?「本心本性」即是我们的「内家」。所以「皈依」的意思,简单一句话就是「回家」!因此『

楞严经』 中说「就路返家」那个「返家」则不是返别的「家」,而是返回「自心」、「自性」之家。

但是你们现在若还不明「自心」、

不见「自性」,怎么能回得去呢!要想回去,第一步要先「返回自身」:从「自身」的身、口上面去作「返回」的工夫。以后等善根成熟时,再返照「自心」。返回「自心」以后,因缘成熟再返照「自性」。所以,返回自心、自性之家的步骤为:第一,先从「外六尘」(五欲、六尘)返回「自身」,然后再返回「自心」,接着再返回「自性」:

五欲六尘→自身→自心→自性

换句话讲,修学的次第与成就之进程,即是:

尘→根→识→心→性

这就是「究竟返家」的步骤与路线图。

二、外家与内家

其次,「家」有几种意义呢?一、家指「父母家」或「妻子家」,二、「家」就是指「三界家」。「三界家」和「父母妻子家」合起来便是「俗家」或「世间家」。第三种「家」是「佛家」或「三宝家」。「佛家」是什么呢?就是「出世间家」。虽然这里所说的「佛家」比「俗家」究竟,但是这三种「家」,都还算是「外家」!那真正的「家」——「内家」是什么呢?如上所说,内家即是「本家」。「本家」是什么?「本心」、「本性」才是众生究竟的「本家」,所以我们学佛要回的家,是指「本心」、「本性」的本家。因此你在外面「皈依」外在的「三宝」,又称「有相三宝」——「佛」、「法」、「僧」,这都是外在的三宝。以皈依外在的三宝,故称为「外皈依」,这是回到「外家」。当然,有一个「外家」可以回去,回到外公、

外婆的家,总比不回家要好啊!对不对?但是最好还是回到自己的「本家」,比较舒坦、自在——最好的地方还是「自家」。英文有一句谚语说:「什么叫家呢?就是你要回去的时候,它绝对不能拒绝你,那个地方就叫做『家』」(What is “home” It is the place when you want to go back to,it can never turn you

down)我们的「本家」是真正我们的「家」,因此你应该回去——你若要回去,它绝不会拒绝你。不过你若是要当坏孩于,「离家出走」,到外面去「流浪」,奔波鬼混,那就有家等于没家,所以现在皈依以后,就不要再做坏孩子,要回家,「浪子回头」。因此,综上所言,「皈依」的意义就是浪子回头,「返回本家」。

在此我虽然是在讲最基本的「皈依」的意义,但事实上则是已经把佛的「甚深法」也以隐喻的方式包含进去了,「禅法」、「无上法」也都包涵于其中,各位可详细去体会。

其次,「皈依」中的「皈」字(「回家」),是指要先回佛的本家——即是「有相」的佛家,然后再回「无相之家」。「无相之家」即上面所说的本心、本性的究竟之「本家」。『四十二章经』中说:

「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日沙门。」

要「识心达本」才能称作「沙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也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若不识得自己的本心,学法对你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个意思并不是叫你不要学,而是说:你可能因学法而增加一些福报,不过那是人天的有漏果报:例如你可能比较「赚有得吃」(台语,收入较丰),事业比较兴旺,学业较顺利,但是这些福报却无法让你解脱生死烦恼,更无法令你「开悟」,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还是「识心达本」,要返回「自心、 自性」,这样才是「归依」的「归」字之究竟意义,也是如来的本意。

家之九义

其次,「家」有九种意义: 家。即是本。。佛家亦如是,为众生法身慧命出处之「本源」二、家是根之义。佛家亦如是,为众生一切善业、善法、 菩提「根源」之所在处。

三、家。为安住之义。因为安住,所以才能称为「家」,你若不「安住」下来,而到处奔驰,那样一来,「家」就不成「家」了。有的人把家当作旅馆一样,只是来来去去之间,暂时休息用的,在那样的家一袅就不会有安定、温暖的感受,因此就不像个「家」。所以,「家」必须是你能于其中「安住」之处。

四、家即有父、兄之义。家一袅通常是有父、兄;当然啦,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孤儿,但是我们不讲那种特殊情形。既说家有父兄,那「父」「兄」是指什么而言?如果以「皈依」来讲,「父」就是「佛菩萨」,「兄」就是「僧伽」。「父」可以教导你、栽培你,「兄」也可以辅导你、帮助你。因此皈依佛门即以「三宝」为父、为兄,与三宝于法上成一家人。

五、家有温暖。之义。「家」能令你于茫茫人海中,世情冷漠之中,得到温暖、得到安慰、鼓励。佛家亦如是,令众生永远能得到温暖、安慰、鼓励。

六、家。即是有所依之义。佛家亦如是,三宝是真正可以一讥我们依靠的,令我们于生死大海中有所凭借,不致沉沦。

七、家。即是教导。之义。一般正常的家庭中,父母都会教导子女,即是每家都有其「家教」。佛家亦如是,于皈依后,即须修学「佛门」的涵养,方表示佛弟子在「佛家」所得的「家教」不错。然而,这并不是说师父马上就期望你修行多么好,你自己也不要这样妄想。因为你不可能皈依以后,就马上摇身一变而成圣人,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千万不要对人说:「哎l 你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那种说法,是在以佛法期望别人、以佛法要求别人,这是不对的。你倒是应该这样说:「我是学佛的人,我怎么可以这样?」这是可以的;这是以佛法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当知无论在哪一方面要求别人,都属观念错误。例如常听人说:「你做妻子的人应该要才对。」而做太太的人却常说:「做先生的人应该要… … 」这都是不对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以后,做先生的人就应期望自己而说:「我做丈夫的人,应该要:才行」。反过来,做太太的人,也一样要这样自我期望。所以大家要记住:只能要求自己,不可要求别人,尤其是在学佛方面,更是如此。因为「佛法」上的标准比世问法标准高得多,除非是佛菩萨,才能完全符合那些标准,凡夫人是没办法达到的,因此千万不可以佛法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或期望别人,否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那是很痛苦的事,这点千万要记住。八、家即是代表不再流浪飘泊。佛家亦如是,能令众生于无尽生死大海中,有停怕之港口,不再四海飘泊。九、家之义即:你不用再一个人盲修瞎练。佛家亦如旦以后,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人盲目地摸索,而能得到三宝的教示才不会走错路,或走冤枉路。

为何要皈依?——追求智觉

1.由迷返悟

常常有人问:「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我们皈依三宝是为了一个最高的目标:「由迷返悟」;因为我们都还在「迷」中!仍是「迷位儿夫」―

所以我刚刚说「未皈依前如同在外流浪生死」,「流浪生死」指的就是「迷」。但是现在已经有点「悟了」,就应回头。有如你出去玩的时候,随意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咦?这条路好像不太对! 」知道不对了,若能马上回头,当下是已在做初步的「由迷返悟,回头是岸」的工作了。然而如果还是没发觉走错路的话,便会依然迷迷糊糊地到处乱闯乱撞― 且不知要闯到何时方休。

2.四种智觉

那么,「由迷返悟」的「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风这个字在梵文中的意义就旦即是「学觉」「觉」或「觉者」,因此若不学「觉」在「梵文」的音凤「布答亚」中文翻成「佛陀耶」省,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佛」字个「布」是没人会听得懂的!到底是要「觉了」什么呢?了了,那是行不通的。应知,所以,所谓「学佛」,即不是「学佛」(顺便提及,「佛」「布答」或「布答亚」或省称为「佛陀」)再者,学佛既然是为了学「觉」「觉了」「佛」,其义这个字,我们中国人再更进一步简。事实上,梵文一定要讲「布答亚」词,你光讲一,或学「觉了」若光喊着:要觉l 要觉!至于到底要觉什么也不甚,学佛法所要觉了的最根本者,有四种:

一、觉了「无常」(或「觉无常」)

二、 觉「苦」

三、觉「空」

四、 觉「无我」

若把此四种觉合并起来说,即是要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四大法。

再者,一般都讲:「学佛是学智慧」;而「佛法的智慧」又是什么呢?佛法的智慧中最重要、

最根本的,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四项:「苦」、「空」「无常」、「无我」。

所以我们如果诵经、 礼佛、念咒、打坐,修了老半天,却不知道这四件事的话,那就枉费辛苦了。不过退一步说,即使智慧未开,还不能明了这四种佛理,既然是老实依法修行,至少能得到一个好处,那就是:无形中也会由于佛力及法力的加持,而消掉很多业障;除此以外,当你日常在修行,或念经、或打坐、 或持咒的当下,没有什么烦恼,这也是修行当时的「受用」之一。因为在修持中,你若内心很烦恼,你就会念不下去,也不想念了,对不对?例如别人稍微讲你一句什么话,你心一烦,今天的早课就不想做了,或是晚课就想省掉了,明天再补,是不是这样?不过学佛除了要定时做早晚课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要学「觉了」、 学「智慧」― 觉了「苦」、 「空」、「无常」、「无我」。这四种佛理即是佛世尊无量无边的智慧中的根本。而「苦」、「空」、 「无常」「无我」这四项智能,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无常」,因此「无常」也就是一切佛慧的根本,又称「无常慧」。因此可知,「无常」是一种甚深的佛理与智慧!——你可别说:无常谁都知道,很简单嘛!——其实「无常」之理是甚深、甚深的道理,唯有佛才能究竟了知。

3.[无常慧」

在古希腊哲学裹也有谈「无常孔子有一次在观看黄河水的时候夜」,这就是感念世象「无常」?」的道理的,甚至于孔夫于也说过「无常」:,就感慨系之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他的意思是说:这河水一直在流,从早到晚都不停地流着,一去不回头,而世事也是这样,日夜变幻无常。(连大诗人苏东坡在他的词中也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影星玛利莲梦露也唱「大江东去,一去不回头」,歌词之义也是感慨「无常」的。)

世间人中,不管是圣贤诗人、或一般凡夫,常常也会灵光一现,而能感受到一些无常的现象;只不过世问人的观感都不够深入、 究竟,所以无法真正透达无常之事与理,而从其中超脱。唯有佛世尊不但能深入观察觉了「无常」的道理,而且能更进一步地知道如何解脱这一切「无常」之苦。后面这一点就更重要了;这就是说:世间有些智者虽也能觉知有「无常」这回事,但却没办法对付它;这有如医师只会把脉,然而把了脉之后却不会开方子;若是这样的话,等于是不会治病的医师。

一切「佛法」与一切「世间法」的交会点就在「无常」:世问的无常「事」与佛法的无常「理」,一事一理在此交会。一切世间的痛苦来自无常,而一切佛法就是为了对治世间由无常所衍生的种种痛苦,所以一切「出世问法」― 佛的「智慧」― 也是从「无常理」衍发出来的。有些学佛的人常说:「啊,娑婆世界好苦啊!」如何苦呢?为何而苦?―

答曰:以「无常」故苦。而「无常」的意义为何呢?「无常」就是「变幻不定,刹那那生灭」。因为法那刹那生灭,所以抓它不住;因为抓不住它,所以不能把握它;因为不能把握,所以令人摸不着头脑,因而只能听它摆布、任它捉弄(无智之人常说:「造化卉人」事实上是「无常戏人」),于是种种苦恼由此而生。打个比方就更容易了解这种任人捉弄之苦:譬如一个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如果他把握不住她的性情,拿捏不稳她在想什么,他与她在一起时,就会被她的种种反应卉得糊里胡涂、 昏头转向的,也因此他就会觉得很苦恼。可是他若能够掌握住一切状况:从她本人的个性、到她的一切背景(家庭、学校、工作),诸如此类,都了如指掌,而且也深知她情绪的变化、喜怒哀乐的时机,这么一来,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 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该献点殷勤、或送点礼物,乃至什么时候该给她一点颜色看、 调伏一卜,这样一来、 她就会服服贴贴的,他也就不再伤脑筋了。〔 请注意,此处的「女子」,是用来代表「无常的世事」。〕

然而我们凡夫对于这一切法,就是没有这样深入的理解,也没有这样的把握,我们对于这一切法,好像一般男子面对女性一样,糊一袅胡涂的,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要变: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要吹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下大雨刮大风,都毫无预知之能,以至于被搞得惨兮兮的——下雨的时候你不知道要带伞,出大太阳的时候你偏穿一大堆衣服。

当知这世间的一切法即有如男女关系一般,你想要顺利、不伤脑筋,就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性情,这在佛法上称为「解了法相」:了解你所欲追求的人(或所欲透达的法)的「法相」为何;解了法相之后,更进而解了其「法性」。「解了」法的「性」与「相」之后方能达到真正的「觉悟」。「觉悟」以后,就知道在什么状况下,出什么样的对策。这个「对策」,佛法称为「对治法门」。对治法门就是:她有什么样的性情,我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她。譬如说:她有买小饰物的喜好,那我就偶而送送小礼物,花费不多,却能令她高兴。所以这跟了解「法相」以后再去「对治」是一样的道理,她喜欢什么你就给她什么,这样便能够「对」付过去;「对」,就是对症卜药;「治」,就是治病。有什么病吃什么药,这叫「对治」。

接着再讲「无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你或许会问:什么东西是「无常」的呢?在这世问,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物质界中,科学家现已知道物质是无常的了,(而事实上,佛世尊早就知道了)。他们由显微镜中发现:物质一袅面的电子、质子、中子都在那刹那变化,从未停留过一分一秒,所以任何物体的结构,每一秒钟、乃至每一刹那都在改变。至于「精神」上的呢,那更加是变幻无常了:众生的「喜」、「怒」、「哀」、「乐」、「爱」、「亚心」、「欲」七情六欲可说是时时刻刻不停的在转变,未曾一刻停息―

因此,在此世间中,身心内外一切法,皆悉无常。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我们把握不住它。我们不但把握不住「外法」(外在的事物)、 也把握不住别人,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把握不住!不但自己的「心」把握不住,连自己的「身」也无法把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要闹病,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死,更加不知道;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明明知道有一天我们一定要「死」,而我们却一点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这就是文学上所谓「永恒的悲剧」此地的「悲剧」一词,是以文学及哲学上的义涵来讲的;此「悲剧」(才矣且)亦即尼采所说的「悲剧意识」,其具体的表现,即如希腊的悲剧所示:「人明明知道自己终究要死,但还是得活下去」―

这实在是太矛盾、太无可奈何、 也太苦了,只有佛如来才能令人超脱这种矛盾、无奈之苦。因此东、西方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每每谈到这问题时,就只能「哎! 」的一声喟然长叹,如是而已;为什么呢?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呀。庄子说:「无可奈何谓之命。」世问之有智且旷达如庄子者,也只能这么喟然长叹一声。怎么呢?「认命」而已!但是学佛法的人却不能这样―

学佛之人绝不能「认命」,为什么?因为如果学佛还「认命」的话,那就大可不用学了,只要与大家一样,随业流转,随波逐流就行了,如此怎能得「解脱」?怎能证菩提?若一切人皆认命、 随业水飘流,则必定没有众生能够成佛!「反正是命嘛!

」「命该如此!」「目前这样就好了!」所谓「命」是什么?「命」其实是业力,而「业力」是可以转变的。要怎样才能转变业力?要转变业力必须修持如来的「净法」―

如来的「清净法」与「清净智慧」― 才能转变众生的业力。所谓「业力」也者,其实也就是「心」― 「业」即是「心」:业由心生,业结于心。因此所谓「转变业力」其实不在转变别的,而在转变「自心」。你的心念一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内在、外在的环境都跟着转了。所以你学佛以后,你的心及周遭的一切有没有「转」,这点最重要:你工作、读书的环境、

你的家庭生活、你对别人,以及别人对你的态度等等,有没有转变?这些最重要。如果你已学佛学了十年、一)十年,乃至三、五十年,而且以此自豪,可是你的习性却始终「不动」分毫,从没有「转动」过,那简直可以说是「白学」了。学了佛以后应该要「转」才对:「内转身心」、 「外转世界」。所以「六祖大师」在开示僧法达的时候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由此可知,悟了以后,你便可以「转经」。地藏经中不是分明说:「每十斋日『转一遍」。那个「转一遍」是要你去「转」它。你的心若明白觉了,则念经、诵经,便是在「转经」,否则就是「被经转」。所以『 地藏经』 里这个词用得实在高妙。因为经文中是说「转经」,而不是说「念经」、或「诵经」:经文不是说「每十斋日念一遍」、或是「每十斋日诵一遍」,而是说「每十斋日转一遍」。然而,这个「转」字诀,若要讲得详细透彻,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此简单介绍到此为止。希腊有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把一只脚伸入河水一袅,然后再抽出来,那么,你先前伸进水一袅的那一只脚,跟抽出来的那一只脚,已是不同的一只脚!而且那河水也是不同的河水。此道理何在?因为时问改变了,所以先前伸人水中的那一只脚,其生理构造、分子式等都改变了,因此说:抽出来的时候,那只脚已经不是同一只脚了而且同时水还是一直不停地在流着,所以连那河水也已经不是先前的河水了。这是一种极深的感叹!极叹这一切法之「无常」。但是,如我先前所说,一切世问的智者而对此无常的现象时,至多也只能长叹一声:「哎,世事无常」如是而已― 连李白、杜甫等我们中国伟大的诗人,乃至于西洋的诗人如雪来、济慈、莎士比亚等,也是一样,只能望物兴叹而已。

因为先何『 空慧」与『 无我慧」接着讲「无常」与另外两种法― 「空」与「无我」―

的关系。因为一切法「无常」无常」,所以有「苦」生起(此即:「无常故苦」);而且也所以一切法实为「空」(此即:「无常故空」);前面已解释为「无常故苦」,现在来解释为何「无常故空」,以及为何「无常故无我」。首,为什么诸法「空」?因为一切法相皆悉刹那生灭,故「没有实体」可以刹那停住,而一讥我们抓得住,因为无实体可抓得住之性是空― 刹那生灭故。(无实体可得)的缘故。所以诸法其次,也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是没有「我相」,以及无「主宰」的意思。你若问说:目前这个「我」的形相,不就是「我」吗?我们刚才讲过,你目前的这个「我相」其实是一直都在变化的,它每一刹那都在变。我们以肉眼可能看不出来,不过你如果用显微镜来看看你的脸,便可知你那张脸上的组织、肌肉、筋骨、血管、毛孔、细胞、水液、血、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都不一样,这是从生物学、物理学、及化学上来看。假设你现在是四十岁,你若拿出三十年前(你十岁)时所拍的照片,你还认得那是你吗?可能依稀认得,但是当你指着以前的照片说:「这个就是我」的时候,能不觉得这「两个我」之问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吗?那个「我相」每十年十年都在改变,甚至每一年都在变,乃至每一天都在变。因此中国古人说:「士」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无常变幻之迅速。以上是解释「无常慧」,以及「苦慧」、「空慧」、「无我慧」的关系。综上所说,「皈依三宝」是为了「由迷返悟」,以求「智觉」;为了开觉四种智慧,觉了四种法相: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叫做大乘的「共觉」,或是大小乘之「共觉」(因为是大小乘共修的项目,只是大小乘所开觉的层次有高低之不同)。除此「共觉」之外,还有「不共觉」。「不共觉」也就是「无上觉」,那就是:「觉了」真如本体!「真心」、「本性」此「觉」因为不与二乘共有(只有大乘才有此无上觉),所以称为大乘「不共觉」。为佛弟子,应先成就「共觉」,再求「不共觉」。

皈依僧是因为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必须依靠僧宝的住持和弘扬。僧宝是指严持戒律的出家人,包括贤圣僧和凡夫僧二类。佛教皈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僧宝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三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佛陀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三宝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不皈依其中的任何一宝,都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

皈依僧,是净而不染。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宝,其实就是世尊劝我们依照诸佛经教修行,早日成就圆满佛道,解脱得乐。皈依佛、法、僧这是形式,并非单指一尊佛、一部法、一个僧人。实质应是皈依觉、正、净,指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皈依是指精神层面的皈依,并不是做仪式。如果你并没有皈依仪式,但是能把佛经上的要求都做到,依教修行了,这时,其实你已经皈依了。反之,仪式做的再恭敬,没有做到佛经的要求,也不算真正皈依。

扩展资料:

皈依的好处

皈依佛教三宝的好处,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後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_寂静的究竟乐。凡是受了三皈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们来为之护持。如能书写神王名字,带在身上,那是最好。

不过,我们应当知道:皈依三宝,虽可求得现生的平安与快乐,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乃在回到三宝的怀抱,并使自己也成为三宝──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皈依三宝 (佛教用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皈依佛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皈依

皈依佛门后有什么禁忌_皈依佛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