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永乐大典是什么?_永乐大典内容

永乐大典是什么?_永乐大典内容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9 10:13:34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明成祖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永乐大典讲了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这样的一个历史传统。就是"易代修史,盛世修书"。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要修订一部历史文献,盛世的时候要修订一部典籍。那么《永乐大典》这本书写的是什么?

1、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完成的,全书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

2、 明成祖朱棣曾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令翰林学士解缙等纂修一部类书。解缙组织学士们,日经继夜纂书,于第二年便纂集成书,取名《文献大成》。然而,由于短期草就,内容不丰富,不合成祖之意。不久成祖又加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十参加编校、录写、圈点工作。大约用了3000儒臣文士,收集了七、八千种图书,包括绎、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评话、工技、农艺等,上至先秦,下到明初,统会古今,包罗万象,集古今之大成。

3、 经过四年的精心纂修终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天完成了,定名为《永乐大典》。原书编成后,即藏于南京文渊阁。直至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北京皇宫建成,此书才移藏于北京文楼。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宫内失火,此典经抢救免于焚毁,五年后明世宗朱厚烽恐原本又遭意外,命阁臣儒士109人摹写副本一部,经五年到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完成。便藏于皇史崴。明朝灭亡之际,正本被焚。副本传到清乾隆已缺2000余卷,至光绪二十六年被八国联军大部焚毁。解放后陆续收集到215册。

以上就是关于《永乐大典》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全部内容。

永乐大典内容是什么

永乐大典讲了什么如下: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

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永乐大典写的是什么东西

《永乐大典》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扩展资料:

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

由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旷世宏编,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9月28日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展厅开幕。展览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包含古籍善本、手稿档案、金石拓片、舆图等各类展品80余件,其中12册嘉靖本《永乐大典》弥足珍贵。展览通过、视频、微缩场景、全息投影、问答小游戏及抄写大典等互动展览方式,全方位展现了这部旷世宏编。

恢弘巨制的文献巨著:

举个细微的例子,其文献价值便可见一斑:《永乐大典》被证实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有力证据。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部分西方学者对此一直质疑。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想回到故乡威尼斯,但未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批准。后来由于伊儿汗国君主阿鲁浑王后卜鲁罕去世,临终遗言只有和她同族的女子才能承袭后位。

阿鲁浑遂派三位使臣到元朝求婚,忽必烈赐以少女阔阔真,于是马可·波罗一家伴随护送阔阔真的三使臣从海道抵波斯后再返回故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明代最重要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明朝宣宗朱瞻基为整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搜集各类典籍、史书、诗词、医方、方志等著作而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共有22,877卷、1109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之一。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至1408年),总共历时五年编成。这部大典按照周易的五行顺序编排,分为经、史、子、集、医、艺、工等七部分,内容涵盖了古代汉族的历史、文化、医学、军事、语言、方志、诗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共计约37,000万字。

永乐大典的编纂标志着我国古代工具书编纂工作的一个高峰,不仅代表了明朝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乐大典的传世与保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现存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永乐大典的出版和流传经历了波折和坎坷。到了明代末期,永乐大典因年代久远和保存条件差等因素,部分文献资料已经受到破坏和流失。因此清代末年,欧洲人曾试图将这部文字浩瀚的大典带回西方,但逃离中国的奇闻之一,是故宫博物院的藏书员阎立本在不畏惧危险地护送永乐大典至南方的过程中,硬生生地将数千卷分为几个部分藏在多家寺庙和民间,才保住了这些宝贵的手抄本。

永乐大典对后人的启发

1、丰富人类文化遗产:永乐大典详细地记载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和知识产出,是我们认识中国和世界文化脉络、研究历史和文化、探索人类智慧的重要依据。

2、体现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永乐大典收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汉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含了藏、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还包括了外国文化的介绍。它的存在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于文化多元的包容和开放精神,也对于今天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具有借鉴作用。

3、体现古代中国文化和学术的丰富性: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最高峰之一,编纂者以恢宏的气魄和追求全面的目标,将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进行集大成的编纂,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和文化精神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永乐大典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也为未来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创造中华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永乐大典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也能够激励我们理解丰富多元的人文历史,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精神。

<<永乐大典>>的内容

永乐大典是明代最重要的百科全书,编纂于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历时五年完成。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百科全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永乐大典收录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等各个领域,总计有二万五千多卷,三十万多条目。它的编纂工作可谓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涵盖了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知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

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主持,他亲自选定了编纂的范围和内容,并聘请了一大批学者、文人和官员参与其中。编纂工作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历时五年,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完成。编纂过程中,朱棣亲自审定每一条目的内容,确保其准确性和全面性。

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非常严谨,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选编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编纂的范围和内容,以及选定编纂人员。其次是撰写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各个编纂人员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撰写各个条目的内容。最后是审定阶段,这个阶段由朱棣亲自审定每一条目的内容,对其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修正和补充。

永乐大典的内容

《永乐大典》讲了什么?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余种古书资料。凡入辑之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这种编辑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

现在:尚存约400册

回答者:THATCHER - 魔法师 五级 6-3 23:13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他命系统收集天下古今书籍,编篡一本大型类书。永乐五年全书大体定稿,朱棣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

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

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发现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更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现状

《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收藏经历

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大典》。

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

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永乐大典的影响: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

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

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

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永乐大典是什么?_永乐大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