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_梁启超的妻子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_梁启超的妻子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9 10:17:34

王桂荃的原名其实叫王来喜,她自小就是京兆尹李朝威的千金李惠仙的侍女。

6岁时,王来喜跟随主人李惠仙嫁入梁家。才高八斗的梁启超觉得王来喜的名字有些俗气,于是便帮她改名为王桂荃。在梁家,王桂荃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受到了梁启超夫妇的器重。

王桂荃17岁的时候,梁启超的妻子李惠仙虽然生下了长子梁思成,但因为梁思成身体弱,所以出于开枝散叶的需要,在妻子李惠仙的允许下,梁启超与丫环王桂荃圆房了。但王桂荃并没有得到任何名分,甚至连小妾也不是。但王桂荃是爱慕梁启超的,所以即使在为他生下七个孩子之后,她也没有要求什么,因为她是心甘情愿的。

戊戌政变失败后,作为维新派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带领一家老小逃亡日本。来到日本不久后,王桂荃学会了说流利的东京话,同时也随之增长了不少知识。

流亡日本的十四年中,梁启超没了社会地位和名声,只能靠卖文为生。而李惠仙自小就是千金大**,做不了重活,加上其一直体弱多病,所以梁家老小的饮食起居就落在了王桂荃的肩上。因为自小就能吃苦,所以王桂荃把梁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1924年,李惠仙因病去世。

5年后,梁启超也随之而去,弥留之际梁启超 托孤 于王桂荃。在梁启超和李惠仙双双去世后,王桂荃不仅要照顾自己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尽力照顾李惠仙的儿女。

但王桂荃从无怨言,她把梁家的孩子都视为己出,照顾他们的起居,教导他们的学习。

后来,无论是自己生的孩子,还是李惠仙生的孩子,他们都心甘情愿地称王桂荃为 娘 。(妈是李惠仙)梁家孩子长大成人后多为美人才俊,其中有三位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切都离不开王桂荃的辛勤付出。

后来的动荡时期,王桂荃因 作为保皇党梁启超的老婆 而惨遭抄家,之后她与孩子们四散分离,只能回到乡下。

1968年冬天,王桂荃在乡下一间阴暗潮湿的牛棚里去世,无人陪伴。三天后,她的尸体才被乡亲们发现,然后她被埋在了一处毫不起眼的山坡上。几年后,山坡被夷为平地,王桂荃的墓就随之消失了。

后来,在北京香山的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梁家儿女们为她重新立起了碑,他们三人再次同舟共济了。

梁启超想纳妾,妻子支持他,为何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年仅二十几岁的梁启超以其旺盛的精力、卓越的才识和犀利的文笔饮誉海内外,成为名动一时的维新派领袖。但是,这场变法运动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梁启超被迫亡命海外,他的妻子李蕙仙为免遭株连,携带一家老小逃到澳门躲避,后又迁往日本。

1906年,为开展宣传和筹款工作,梁启超只身来到了浩淼无际的太平洋中心的小岛——檀香山。在这里,他结识了当地一位华商的闺秀何蕙珍**。一天,梁启超应何**父亲的邀请前往赴宴,席间十余名外国绅士得知梁启超的大名后,纷纷请他为大家作个即席演说,但梁当时不懂英文,何**便主动担任翻译,她的口译内容既准确又流畅,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第二天,当地的各家报刊便刊登了梁启超的演说词,称赞其有见识的高论,同时也盛赞了何**的才识。

其实,在梁启超刚抵达檀岛时,当地有一家英文报纸对他进行了恶毒的诽谤,但很快就有人以英文屡撰文登报进行反驳,及时地维护了梁启超的声誉,但奇怪的这些文章均没有署名,梁启超遍询当地友人,也未能查明其作者是谁。

直到在这次宴会上,梁启超才从大家口中得知这些文章的作者,原来就是何**!得知真相后,梁启超对她更是佩服和充满感激之情。此次二人虽是初次相见,但何**对年轻有为且才华横溢的梁启超顿生爱慕之情。在宴会结束时,何**竟然激动地握着梁启超的手说:“我万分敬爱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以小像,即遂心愿。”梁启超对何**的痴情也颇有好感,几天后,便将自己的照片赠与何**。何**也回赠了两把自己亲手织成的小扇子。

后来,梁启超又应何**的英文教师之邀赴宴,他再此邀请何**充任翻译。席间,梁与何二人畅谈良久,从中国宜兴女学谈到整顿小学儿童教育,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何**更是“滔滔汩汩,长篇大段。 使几穷于应答”,梁启超当时也兴奋至极,竟忘记了眼前的这位还是一位妙龄女郎。回到寓所后,梁启超“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于不能自持”。他写道:“酒阑人散,终夕不能成寐,心头小鹿,忽上忽落,自顾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可见梁启超当时的心情是极不平静的,这位大气外向的何**的出现,掀起了梁启超感情的层层波澜。

在封建时代,男人娶三房四妾也是十分平常的事。不过,梁启超虽然对何蕙珍**渐生爱慕之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理智。他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他明白:自己以改革中国社会为己任,如果不勇于冲破种种陈规陋习,怎么能实现革新中国的宏愿呢 他还想起在推行戊戌变法时,自己曾与谭嗣同等创立“一夫一妻世界会”,向人们宣传男女平权思想,并立誓“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如今谭嗣同已为他们共同的信念牺牲了,如果自己背弃先前曾的倡议,怎么能对得起已故的谭嗣同等战友呢 况且,自己现在还是清廷悬重赏捉拿的人,前途生死未卜,怎能再连累这样一位好女子呢

随后,梁启超给远在日本的妻子李蕙仙写了信,将这段经历和自己复杂的心情如实向妻子倾述,他在信中还写道:“吾因蕙仙,得谙习官话,遂以驰骋于全国,若更因蕙珍得谙英语,将来驰于地球,岂非绝好之事,而无如揆之天理,酌之人情,按之地位,皆万万有所不可见。”由此,他毅然忍痛割爱,放弃了与何蕙珍**之间的爱情。何**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她十分尊重梁启超这样的决定,也熄灭了对梁启超的爱情之火,并请梁启超代她向夫人问好。梁启超和何**虽未能结成夫妻,但他们仍以兄妹相称,继续保持着友谊。梁启超曾作《纪事诗》二十四首,完全是咏述此事的,其中在第二十四首诗中,他深有感触地写道:“ 猛忆中原事可哀,苍黄天地入蒿莱;何心更作喁喁语,起趁鸡声舞一回。”表达了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抛弃个人私欲的情怀。

梁启超和何惠珍郎才女貌,为什么梁启超没有娶她?

从梁启超给何惠珍写的诗中,能看出梁启超对何惠珍动了真情。而且梁启超也打算娶何惠珍,但是最后没成功。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梁启超娶何惠珍,各方面的条件都很成熟。

一是,当时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年已30,且未能生下一子半女。为了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娶妾也并不过分。所以,当梁启超给妻子李蕙仙写信,告诉她自己想娶何惠珍后,立刻就得到了她的支持。

二是,何惠珍只要能嫁给梁启超,就算是做妾,她也不计较。

三是,三妻四妾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所以梁启超纳妾,不会招人非议。

可是,梁启超最终没有迎娶何惠珍。这是为什么呢?

1899年,日本的梁启超受老师康有为邀请,前往美国檀香山,继续为营救光绪皇帝而四处活动。

然而,梁启超虽为一代国学大师,但由于他不懂英语,因此在异国他乡,无法开展工作。

就在梁启超烦恼不已时,何惠珍的父亲由于仰慕梁启超,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同时,还邀请了不少当地的华商和西洋名流参加宴会。

宴会上,大家都非常钦佩梁启超的才华,一致请求他做一次演讲。

何惠珍毛遂自荐,担任了梁启超的翻译。

在何惠珍出色的翻译中,梁启超的演讲,显得更加精彩绝伦。他的演讲获得极大的好评。第二天,各大报刊都刊登了他的演讲内容。这让他名声大振,对他的工作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不光如此,梁启超还得到了美人的垂青。

就在宴会结束的当晚,何惠珍在和梁启超告别时,握着他的手,对他深情告白,表示自己非常敬重他的才学和胆识,不知这一世有没有机会和他长相厮守。所以希望他能赠照片一张,以慰心愿。

当时何惠珍年方20,正是青春靓丽之年。她之所以能在初次见面,便如此直白大胆。是因为她自幼便接受西洋文化,养成追崇恋爱自由的个性。

面对年轻貌美,聪慧热情的何惠珍,梁启超也是怦然心动。

不过,他毕竟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在听了何惠珍热烈的告白后,不仅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吓得落荒而逃。

此后,何惠珍还是一直担任梁启超的翻译。

在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梁启超还发现,何惠珍不仅英语流利,还是一位很有学问和见识的女子。她在国家大事上,常常有不俗的见解。

种种发现,都让梁启超感到既爱又喜。无形中,他对何惠珍的爱意也越来越深。

当时,梁启超身边的朋友都看出他和何惠珍是 郎有情,妾有意 。再说,他俩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于是,大家也极意撮合他们。

不过,梁启超对这段感情却颇为踌躇。

原来,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虽说没有生育,但极贤慧。在他从事维新的事业上,不仅给予了许多支持,还为了让他能安心于事业,将一家老小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肩上。

梁启超决定先给李蕙仙写封信,探探她的口风。

于是,梁启超在信中坦白了他对何惠珍的爱意。

没想到,李蕙仙很快就给他回了信,表示很理解他的行为。同时还说,如果他要娶何惠珍,她愿意代为向父亲呈告。

梁启超读完信后,感动得涕泪直下。这么贤的妻,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梁启超感动之余,又不由内疚不已,认为自己实在是做得太过分。

再加上梁启超之前一直提倡一夫一妻制,因此,他深知如果自己不能做到言出必行,必然会受人攻讦。所以他最终决定做个言行合一的君子。

由此,他先后给李蕙仙和何惠珍写了两封信。

在给李蕙仙的信里,他表示,对何惠珍将 一言决绝,以妹视之 。

梁启超是不是一夫一妻?

何惠珍: 今生今世,我之心唯有先生

梁启超: 不行,我家中已经有妻子了。

这寥寥数语的对答,被人们传为佳话。梁启超的才华,远在康有为之上,是维新派中最具真才实学的人,也是少数能到言行如一的人。当时,康梁等人流亡海外,又积极发动保皇运动,曾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梁启超在檀香山演讲时,因语言不通,而由何惠珍做现场翻译。梁启超的才华,可以说的博冠古今,颇具大师风范,而且口才气质俱佳,自然引得何惠珍倾慕。而何惠珍更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故而直接表态,称这一辈子心里只有梁启超一人。

面对何惠珍的告白,梁启超显得很镇定,他淡然而坚决地告诉何惠珍,自己家中已有妻室,不能再娶她。不过,尽管如此,何惠珍依旧没有善罢甘休。

要说梁启超不心动,那是不可能的。何惠珍是知识女性,进步青年,而且出身名门。自古以来,文人面对红颜,心中都难免会激荡些许涟漪。

后来,何惠珍再次积极主动地向梁启超表白,甚至提出甘愿做小,服侍梁启超。这样的痴情,梁启超岂能会无动于衷呢?

此后,梁启超还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将这件事告诉了妻子李惠仙,既是 坦白从宽 ,也算 试探口风 。不过,梁启超原配夫人更为深明大义,对梁启超直言:

我远在日本,不能照顾,先生身边若有个情投意合的何**照顾,岂不更好?

夫人李惠仙的回答,反而令梁启超不知所措,沉思良久,还是决定拒绝何惠珍。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当初与谭嗣同一起提倡一夫一妻,如今决不能因一己私欲而失言。

要说梁启超的人品,着实高于康有为。事实上,曾经的康有为,也曾公然提倡一夫一妻,可是他的做法,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而梁启超面对红颜知己时,依旧能恪守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承诺,真的十分难得!

但即便如此,何惠珍依旧没有死心。后来梁启超原配去世,何惠珍再次上门,表示愿意嫁与梁启超。不过,梁启超还是找理由拒绝了何惠珍,使得这位痴情女子落泪而回。

梁启超有几个老婆?

估计没怎么了解历史的人,只在读书时期知道康有为的人,肯定是认为康有为对推动中国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当年冒着危险,让光绪启动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却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按道理是一个值得赞扬的人物,但是,又有谁知道,其实康有为当初启动维新运动,有一部分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得到荣华富贵,而且他还去日本帮助过日本人做事,是名副其实的保皇派,而且他提倡的一夫一妻制,结果自己却做不到,一生拥有多个老婆,实在是打脸。

梁启超在他19岁时就结婚了,娶的是一个出身高贵的李蕙仙,在那时候李蕙仙算是下嫁给了梁启超,因为梁启超那时只是个穷书生,而李蕙仙则是一个官员的女儿,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生活,相反他们非常恩爱。

婚姻到了七年之痒之时,梁启超和他的妻子李蕙仙出现了点问题,好在梁启超并没有隐瞒,相反他大大方方的写信告知了妻子,说他爱上了别的女人,此人就是近代史的新女性何蕙珍,她受西方文化教育,可以说是又年轻又漂亮,还对梁启超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出轨对象标配,相信大家在电视剧经常看到吧!

梁启超的家庭成员

梁启超,广东新会县人。

1891年梁启超19岁时与李蕙仙结婚,李比梁大4岁,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的堂妹。光绪十五年(1889),李端以内阁大学士衔典试广东。当时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试,他的文章立意新颖畅达,受到李的赏识而中举。李端当即看上了这位才貌双全的小伙子,做主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婚礼在北京李家举行,由李端亲手操办。梁、李完婚后,始终恩爱如初,在学术界传为佳话。、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是历史著名的百日维新的***之一。对于“梁启超”这三个字,想来大家都不陌生。虽然并不具体了解他个人,但是在讲述维新变法那个篇章的时候,来那个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两个名字却是频频出现的。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梁启超是一位非常聪慧的人。他四岁的时候开始跟着祖父识字,八岁的时候便可以学着作文,九岁的时候就能写千言,十七岁的时候高中举人。

梁启超是一位思想比较先进的人物,虽然从小开始接触的都是儒家教育,专研的都是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但是等到他一旦接触到新事物的时候,却能够很快接受,并且了解到其中的差异。

在广州学海堂读书的时候,梁启超接触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考据古文,旁征博引的学习方法,了解到了八股文的干瘪无味。等到后来到了上海的时候,接触到了传播西方文化的书籍,就表现出了对西方文化、政治、思想的浓厚兴趣。以致于后来产生维新思想,这些也都并不奇怪。

梁启超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从小就已经奠定下来的。在幼年跟随祖父学习的时候,他的祖父时常为他讲述一些,诸如宋明两朝亡国之时的悲壮故事。这些都是后来梁启超产生忧国忧民意识,以及舍生忘死风范的种子。

培养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启超无名分妾是谁?

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蕙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李惠仙光绪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17岁。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李氏南归故里。

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李惠仙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李惠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梁启超南下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筹办《时务报》(旬刊)。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 擅长笔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任编辑。但是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清朝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不悦,后因对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发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称水平超过颜回、曾参,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对众人称,“所谓长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梁启超率数人至章处问罪,梁启超学生先动手欲打章太炎的朋友,并非梁启超被章太炎掌掴。

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追随康有为逃日本避难,恰孙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为清朝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是乱党,拒绝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反满主张在日本华人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张加入他们所谓的勤王运动,梁将孙中山、陈少白等人诓骗到他们的活动之处,忽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衣带诏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香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吓得康党众人皆退。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于今已有4年,英文极好,因有西洋人参加宴会,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将罢,何**又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接过何**的手稿,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述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知。李惠仙读了梁启超的信,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梁启超最终以理智锁住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后来,在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又从檀岛来北京,欲与之结秦晋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裏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后,何蕙珍也从檀岛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辞。梁启超的这一做法,对何蕙珍来说似乎有点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也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梁启超锐意改良,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期望。张之洞拿着投刺(拜贴),见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刁难:“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高傲无礼,且拒人于千里之外。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坦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联文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硬朗,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约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而坊间也有梁启超曾发明3人与5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他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近现代的梁启超家可以说非常的耀眼,除了他这位戊戌变法的***,他的子女也都十分优秀,素来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美誉,而梁启超也被称为近现代最成功的爹之一。

而子女成才自然是和父亲严厉的教育以及浓厚好学的家风有关,但是梁家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英年才俊,国家栋梁,和梁启超背后的无名分的妾也有关。她就是王桂荃。

王桂荃,似乎没有梁启超的大夫人李慧仙出名,因为二人无论是学识还是背景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李慧仙是名门大小家,大家闺秀,自幼饱读诗书,见识不凡,而王桂荃则是位地地道道的民国妇女,甚至身世十分悲惨,连名字都没有,6年里被卖了4次。

她很小便失去母亲,父亲娶了另外的女人,可是这继母对她并不好,父亲也是置若罔闻,她4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她也被继母卖了。而最终这几次辗转使她成为李慧仙的陪嫁丫鬟。

李慧仙和梁启超并没有因为她丫鬟的身份而看不起她,对于她也是十分照顾,梁启超发现她只有小名,于是给她取了王桂荃这个名字。

王桂荃得到名字后,更是尽力地操持着整个梁家,因为梁启超和李慧仙都忙于变法事业,家中大小事务王桂荃都亲力亲为,甚至家中的财务梁启超夫妇都放心交给王桂荃打理。

可是在1898年变法失败了,梁家出现较大的变故,梁启超被迫出逃日本,而李慧仙与丈夫也在此时分居两地,直到1902年才前往日本与丈夫团聚,继续为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而王桂荃也并没有因为梁家出现大变故而抛弃他们,即便这时梁家已经衰败,梁启超被迫卖文维持生计。

而长子梁思成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的,自幼体弱多病,使得梁启超夫妇开始担心传宗接代问题,于是在李慧仙的建议之下,梁思成为香火旺盛娶了这位陪嫁丫鬟王桂荃。

但是梁启超曾经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约定就是一生只娶一位妻子,专心搞事业。所以虽说王桂荃是梁启超的妾,但是并正式无名分。所以规定王桂荃生出来的子女叫她为姨,叫李慧仙为母亲。

可是后来无论是李慧仙生出来的梁思成,梁思庄,梁思顺,还是王桂荃生出来的梁思永,梁思宁,梁思懿,梁思忠,梁思达,梁思礼并没有按规定的叫法,而是叫李慧仙为妈妈,而王桂荃则被叫为娘,从这个称呼中就可以看出王桂荃绝对是赢得大太太和丈夫,以及孩子们的认可。且看一看她都做了什么。

王桂荃虽然出生于农村,也没有学习过什么科学知识,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前往日本时,努力学习日语,替梁启超分担工作。在家庭中因为大太太身体并不是很好,所以孩子的教育和抚养问题也落到她的身上。

梁思庄从走路到洗澡,到日常的穿衣吃饭都是王桂荃照顾,以致于一有事情便叫娘,连染上传染病都是王桂荃在旁亲自照顾。而梁思成虽然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但是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一般,而且有粗心大意的毛病,而这个坏习惯也是王桂荃循循善诱,教育其改正的。

在1924年李慧仙因病去世,家中彻底就剩下王桂荃这一个女人了,曾经梁启超身边的得力助手不在了,那个帮助梁启超整理文件以及第一阅读者,这重担便落到了王桂荃身上,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1929年这位曾经享誉我国的变法人物梁启超去世了,留下了一群孩子和孤零零的一个女人。

虽然长子梁思成这时已经成年,并且已经娶了夫人林徽因,但是王桂荃却没有过分的打扰这对新婚夫妇,并且当时的环境也确实比较复杂。王桂荃记住丈夫临终前的嘱托,抚养那几个孩子长大成人,用梁启超留下的积蓄撑起了梁家。

梁启超没有名分的“二夫人”王桂荃结局如何?_梁启超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