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在历史上失踪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呢?_传国玉玺下落

在历史上失踪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呢?_传国玉玺下落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9 10:19:36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在传奇式的和氏墙上刻下的。其四角四寸,上弦交五龙,正面刻有 受命于天寿永昌 八个虫鸟篆书,来自丞相李斯书,由玉工孙寿刻在其上。篆文的意思是:我接受天命成为了皇帝。应该让老百姓长寿,让国运永远繁荣。

自秦朝以来,历代帝王都以玉玺为符,奉奇珍、国家重器为 皇权天授、正统合法 的信奉物。国家的玉玺自天上诞生以来,开始了传奇血腥的经历。秦始皇乘龙舟渡洞庭湖时,风浪很大,龙舟几乎要翻过来了。秦始皇将国玉玺投入湖中。

8年后,手持玉玺站在华阴平舒道,对秦始皇的侍从说。 请把这颗玉玺还给祖龙(秦始皇)。 言尽而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秦。

在秦末的战乱中,刘邦率军先进入咸阳。秦亡国君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汉朝,佩此传之国御玺即基,称为 汉传国玺 。此后,传国玉玺在深宫珍藏,成为皇权的象征。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权,皇帝刘婴年仅二岁,玉玺保管在长乐宫太后。王莽命堂弟弟王舜强行要求太后交出玉玺。太后的愤怒将玉玺扔到了地上。玉玺被扔进了破碎的一角。

王莽死后,玉玺多次转手。最终落入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然后告诉了东汉诸帝。东汉末年,十常作乱,群雄逐中原。东吴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在宫中的深井里捞取宫女尸体,在宫女的脖子上系着锦箱。孙坚得到了至宝,做了皇帝的梦。情报泄露,孙坚被杀, 传国玉玺 重返汉献帝。汉献帝将皇帝位禅让让给曹魏,丕愿盖弥彰,刻人在传国玉玺肩上汉隶属的 大魏受汉传国玺 。讽刺的是,司马家取得帝位的时候,也在玉玺的肩上刻上了字。这是传国玉玺独一无二的又一标志。

传国玉玺是什么时候丢失的?有何依据?

按古代制度,帝王得国一般要取得“传国玺”方才成为名正言顺的“真命天子”。清皇太极从察哈尔林丹汉手中得到了“传国玺”。然而,此“元传国玺”后来却失踪了,传说乾隆帝又不为人知地伪造了“元传国玺”。

按古代制度,帝王得国一般要取得“传国玺”方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真命天子”,不然即使得到天下也会被讥笑为“白板天子”。这项传国玺制度始于西汉,而“传国玺”始于秦。相传,秦始皇用“和氏璧”镌制宝玺,玺由丞相李斯以大篆书之,王孙寿刻制,字体呈“鱼龙凤鸟之状”,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玺于公元前206年西汉高祖刘邦兴兵攻入秦都咸阳时,从秦王子婴手中得到。从此,这颗至宝便成为历代强梁争相攫取的目标。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传国玺”被之窃取。王莽失败,传国玺归东汉光武帝刘秀。三国时期,“传国玺”被曹操据有。三国归晋,“传国玺”落入司马氏手中。南北朝末年,“传国玺”被隋文帝杨坚夺去,隋末农民大起义,此玺又被唐太祖李渊拥有。唐末,石敬塘之乱中潞王李从珂在宣武楼自焚,“传国玺”与之一起毁掉。至此,汉“传国玺”消失。然而,此后的许多朝代都宣布有“传国玺”出现。诸如,后晋高祖石敬塘于天福三年“敕制皇帝受命宝”,此宝后归入契丹,辽代末年传至延禧,金辽交战被延禧丢失于桑干河,宋绍圣三年,咸阳农民段义耕地得宝玺,玺“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玺文与李斯篆体合,饰以龙凤鱼鸟,宋嘉定十四年又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至元三十一年御史崔中丞得玉玺于故臣之家……

清皇太极从察哈尔林丹汉手中所得“传国玺”确有其事、其物。不过,皇太极获得的“传国玺”,有人称其是秦始皇的“元传国玺”,也有人称它是后晋石敬塘制的伪玺。这个“传国玺”不是秦始皇那个“传国玺”,皇太极极力夸大获得这个“制诰之宝”的目的无非出于政治需要。沈阳故宫曾藏有的“制诰之宝”,并非皇太极所得之原物,而是乾隆伪作的膺品。

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征服蒙古察哈尔林丹汗获“元传国玺”,赢得满汉王臣及蒙古各部的一致拥戴,于翌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成为“跨踞满洲、蒙古的大国皇帝”。这件事在清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元传国玺”在清初历史上意义重大影响广泛,然而,此玺下落早已不明,甚至连它的印迹也未见有人确指,至今所知不过是文献史料对它的描述,这不能不说是史界一大憾事。

不过据传说盛京凤凰楼曾经藏有所谓“元传国玺”制诰之宝。凤凰楼是盛京皇宫内寝的门户,坐落在清宁宫高台之上,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二层楼阁。此楼在清初大概是供皇帝、后妃登临玩赏之处。乾隆八年高宗东巡盛京不久,决定将此楼作为恭贮历朝《实录》、圣容、行乐图以及御用“十宝”的永久场所。太宗御宝在清入关后存于北京交泰殿,乾隆十一年改在凤凰楼存放。

乾隆十一年初,高宗至交泰殿阅视宝玺,见其中有些宝玺已“历年既久,记载失真”,有的宝玺则宝文“重复”不再使用。而且,从宝玺的数目来说也与《大清会典》记载不符。如《大清会典》称,本朝“御玺二十有九”,其中,“宫内收贮者六”,“内库收贮者二十有三”。而交泰殿实际收藏竟有三十九颗之多。大大超过《会典》定制,高宗为此重新做了厘正。他依据《周易 大衍》:天数二十有五的理论,把宝玺的数目亦确定为二十五颗。下余的十四颗,以其中的十颗因宝文与二十五宝文重复,认定是清初太宗使用之玺,将其依旧送回盛京,贮列于凤凰楼。

凤凰楼藏有“元传国玺”之事在清代影响很广,如清朝末年出任盛京旗务处总办兼盛京内务府总管的金梁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凤凰楼所藏御宝,相传即太宗得之‘元传国玺’”。

不过,此事也存在若干令人疑惑之处。其一,如果“元传国玺”存在,为何乾隆十一年送十宝到凤凰楼不将其一并送来,而要拖到数十年后?其二,乾隆本人性格风雅,酷嗜翰墨,凡其所经无不留题。他曾经四次东巡盛京,每次都要登临凤凰楼,而且写过七首吟咏此楼风物的诗词,内容方方面面,而对凤凰楼藏有“元传国玺”这件重大的历史掌故却只字不提。

“元传国玺”印迹确认之后,这个谜题也迎刃而解。现将凤凰楼制诰之宝与“元传国玺”印迹加以对照,答案自明。

其一,两玺字迹有别。以“制”字为例。前者(凤凰楼制诰之宝)字体的出角为九十度标准直角,后者(“元传国玺”)出角呈弧形。而且二者在笔画的粗细、字体的结构比例方面也互相不一致。其他三字诰、之、宝也存在同样的差别。

其二,边缘粗细有别。前者边缘的宽度为1.2厘米,后者边缘仅宽0.8厘米。

其三,印玺大小有别。前者大小为14.5厘米方直。后者大小为12.5厘米方直。

其四,刻工精拙有别,前者字迹刻工粗糙,有刀锋,笔画硬而不匀,显系拙工之作。后者刀法细腻、均匀、字迹古朴庄重。

总之,凤凰楼制诰之宝显然是件作伪的鹰品。乾隆皇帝对“元传国玺”的作伪出于如下原因。其一,太宗所获之原玺已经不存在。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的《顺治五年许尔安诰命》,这件诰命使用的印玺仍然是“元传国玺”制诰之宝。而此后颁发的诰命改用满汉合璧制诰之宝。其次,太宗征察哈尔林丹汗得元传国玺,而建国大清之事事载典谟,是清开国史之大事。太宗御用旧宝不可缺少此宝,否则,不仅有悖史实,也是对祖宗的不恭,而且也无法向后世交待。

乾隆伪作“元传国玺”一案隐秘很深,以至从未显露任何破绽。不过,当事情真象大白于世后,重读他的《交泰殿二十五宝序》关于太宗获“元传国玺”一段话时令人有新的领悟。如乾隆说:“古有得前代符宝君臣动色矜耀侈为瑞现者。我太宗文皇帝时获蒙古所传国玺。容而纳之,初不籍以为受命之符。由今思之,文皇帝之臣服华夏、重统万世,在德耶?在宝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这段话显然有悖史实。其目的有两点,一为美饰祖宗,再是为其作伪开脱责任埋下伏笔。

凤凰楼制诰之宝于光绪初年与其他宝玺一起被转移到敬典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皇俄国侵略军进逼盛京,盛京将军增琪在朝廷授意下,把包括凤凰楼制诰之宝在内的太宗“十宝”、历代圣容、行乐图、御刀以及金条等物,转移至热河行宫。这件伪“元传国玺”至今下落不明,如果尚存,可能收藏在北京故宫。

传国玉玺最后的下落如何呢?

玺是皇帝的宝印,在数千年的封建皇权时代,玺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历代帝王的宝玺中,最富神秘色彩和传奇经历的,莫过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了。因为围绕着这枚传国玉玺上演的一幕幕、一桩桩历史故事,见证着千余年来的朝代更替,人世悲歌。

那么,这枚被历朝历代视为至宝的传国玉玺,有着怎样的不凡经历?最终又流落到何处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合,横扫八荒,建立秦国后,便命人用一块美玉雕刻了一枚玉玺,并宣布将它永远传世。凡是得到它的即贵为天子。从此,传国玉玺正式诞生。那么,这枚玉玺是何种材料刻制而成呢?据《资治通鉴》记载:“赵高令子婴斋戒,当庙见,受玉玺。即以卞和玉所刻的传国玺。”

从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传国玉玺正是由当初楚人卞和觅得的“和氏璧”雕刻而成。关于“和氏璧”的由来,有着一则惊险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山上打柴时,看见凤凰栖落青石板上,按照“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寻到了一块珍贵的璞玉,将它献给楚厉王熊眴。但这个芈熊眴眼拙,愣没认出这是一块宝玉。不但没有赏赐卞和,反而怪罪他欺瞒君王,命人砍去了他的一只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熊通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璞玉进献。武王命朝廷玉工查看,还是一块石头,卞和又失去了右脚。这个卞和也够执着,等到楚文王熊赀继位后,他再一次抱着璞玉来到文王面前,失声痛哭,并力呈所受的委屈。文王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人当庭剖玉,发现这确实是一块美轮美奂的稀世宝玉。文王大喜,命工匠雕刻成壁,“和氏璧”由此横空出世。

据说“和氏璧”非常神奇,不但温润苍翠,晶莹庄雅,而且冬暖夏凉,晚上还能熠熠发光,满屋生辉。从此,“和氏璧”就成了楚国的国宝。后来,“和氏璧”还曾失而复得,并演绎出大家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等到秦始皇称帝后,“和氏璧”被刻制成了传国玉玺,上面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秦朝时期,传国玉玺经三代,来到秦王子婴手上。后来几经辗转,到了汉高祖刘邦手里。

由于刘邦出生市井,对象征皇权的玉玺格外珍惜,特赐名“汉传国玺”,经常随身携带,抑或供奉在长乐宫里,由专人看管。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强令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掌管的玉玺,王政君大骂王莽“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怒摔玉玺,将这稀世之宝摔碎一角。王莽如愿得到传国玉玺后,命工匠用黄金镶补,玉玺也就此留下瑕疵。

公元23年,王莽被杀后,传国玉玺的主人变成了更始帝刘玄。又是几经辗转,玉玺最终被光武帝刘秀据有。东汉末期,传国玺在汉少帝刘辩手上遗失。董卓叛乱后,各路诸侯相互厮杀,孙坚无意中觅得玉玺下落。想据为己有,不想被袁绍发现,抢得玉玺。后来袁绍兵败于曹操,曹操得到玉玺后异常兴奋,但还是忍痛将它交到了汉献帝手中。曹魏代汉后,玉玺传至曹丕一代,为彰显曹氏得位正统,曹丕命人在玉玺肩部刻下“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八个字。纵然曹丕处心积虑地想要曹魏政权千秋万代,但转眼间就被司马氏取代了,玉玺也随之进入两晋。

其后,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传国玉玺也宛如击鼓传花般,到处漂泊,最终归于北周大将杨坚手中。公元589年,杨坚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又进了隋宫。公元619年,隋朝灭亡后,传国玉玺被隋朝皇室后人带到了漠北突厥。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一直在寻觅传国玉玺的下落而不得。直到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率大军讨伐突厥,传国玉玺才又重回中原,被李世民收入怀中。

其后,传国玉玺得以安定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唐末的烽烟又起,传国玉玺复遭厄运。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后来后唐又打败后梁,后唐经过数位皇帝,玉玺来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李从珂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治国理政却是一个糊涂蛋。他任用一帮庸才如卢文纪等人为官,搞得国家日益衰败。公元936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勾结大辽军队的进攻,李从珂登楼自焚。

据说玉玺也遭焚烧,从此下落不明。不过,也有人称,雕刻传国玉玺的“和氏璧”能耐1000多度的高温,是不可能被焚毁的。后来确实也曾多次发现传国玉玺现身,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真伪。到了明清两代,偶尔都还会有传国玉玺现身的传闻,但都是赝品。真正的传国玉玺,至今杳无音信,没人知道它身在何处。(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等)

自袁术以后,传国玉玺的下落如何?说明一下传国玉玺的历史。

秦末,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西汉末,王莽篡权后得到玉玺。王莽垮台后,传国玉玺落到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手里。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到了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手里。后来刘盆子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东汉末年,洛阳大乱,宦官们挟持皇帝出逃,仓皇间将玉玺投入洛阳城南甄官井中,后来孙坚攻入洛阳,把玉玺打捞出来。

孙坚死后,袁绍拘押孙坚夫人,逼迫其交出玉玺。袁术败亡,徐璆将玉玺交给曹操,玉玺回到汉献帝手中。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掌握玉玺。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掌握玉玺。西晋灭亡,玉玺被前赵刘聪夺得。后赵石勒灭前赵,夺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自立,掌握玉玺。冉魏遭受鲜卑族进攻,将玉玺交给东晋皇帝。这样,玉玺留在建康,东晋、南宋、南齐、南梁世代相传。

玉玺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后唐末帝李从珂自 焚之时,玉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3.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 「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 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於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 国之玺」。

在历史上失踪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呢?_传国玉玺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