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不欺负弱小孔子的佳句_孔夫子的箴言

不欺负弱小孔子的佳句_孔夫子的箴言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2-29 10:19:22

1.孔子的哪一句名言告诉我们不能欺负弱小

孔子的哪一句名言告诉我们不能欺负弱小:“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1、出处

《里仁》篇第一段

2、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3、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收集有关“不要瞧不起看起来比自己弱小的人”的箴言或者名人名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礼之用,和为贵。(孔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3.形容自己武功高盖世 不欺凌弱小的句子

直立,只是猿进化成人的前提;直立着行走,才是区分人与禽兽的重要标志——“人”,在汉字中就是一个迈开双脚走路的形象。

相比西方,中华民族似乎从蛮荒时代便更渴望向前行走——插入云霄的巴别塔,喻示出耶和华的子民渴望的是一条返回伊甸园的通天之路;而被奉为中华始祖的黄帝,轩辕的名号直接来源于一项伟大的发明:车辆,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华的历史从车轮转动开始。

或许还能用应对洪水的不同态度来说明东西方迥异的行走方向:毁灭性的灾难面前,诺亚建造了巨大的方舟,虔诚地等待上帝的怒气消散,水流落去重新回到地面;而我们的传说,却是大禹治水——

治水,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率领洪流奔向大海的突围。

这种向着远方的突围,无疑偏离了上帝圈定的轨道;于是,随着车马萧萧,浊浪滔滔,中国人一步步将神灵甩在了身后。

直到一百多年前,德国人尼采才喊出那句震撼整个西半球的口号:“上帝死了!”而我们古老的国度,早在先秦,哲人们便可能已经隐约猜到,神灵也许早已衰老、逝去。在韩非看来,起码到了禹的时代,上古的神力便已残存不多,所以治水于他,其实是件艰苦的差事。十几年过去,出现在世人面前的禹是这么一种狼狈模样:扛着大锹,干瘦黝黑,憔悴而疲惫,连腿毛都被磨得精光。

4.劝诫欺负弱小的人名言有哪些

劝诫欺负弱小的人名言有: 1、不需将他人打倒在地,才彰显自己的伟大。

——佚名 2、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3、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4、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5、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6、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扩展资料:

关于欺负弱小的成语: 1、欺软怕硬: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2、恃强凌弱:凌:欺凌。依仗强大,欺侮弱小。

翻译:他不过是倚仗权贵欺负贫贱,倚仗强大欺凌弱小,不过是借别人的势力罢了。

3、柔茹刚吐:软的吃下去,硬的吐出来。

比喻欺软怕硬。 翻译: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

4、畏强欺弱:害怕强大的,欺负弱小的。 翻译:你想想,这样欺软怕硬的勾当,就算是报了仇,也没有什么脸面。

5、扒高踩低 :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

6、欺善怕恶: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翻译:我经常被他侮辱,他就是个欺负善良的,害怕凶恶者的人。

5.孔子说的那句话最经典

孔子曰:打架用砖乎!

孔子曰:打架用砖乎!不亦乱乎!照头乎!乎不死,再乎!

孔子曰:打架用砖乎,照脸乎,不宜乱乎,既然乎,岂可一人独乎,有朋一齐乎,不亦乐乎,乎不着再乎 ,乎着往死里乎,乎死拉倒也!等等……

人们心中的孔子名言才是经典。

呵呵,言归正传,以下是我认为经典的,因为这体现了活灵活现的孔子形象,摘自百科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如何解释孔子的:欲速则不达,只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拟人。 把抽象的时间拟人化,增强诗歌形象化。

2.冷漠无情,我行我素的特点。

3,要听从迟来者的教诲,……,别把静止者当做对头。

4.时间只公平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行事。

这也是我们老师刚讲过的,!

最后一个回答我记的笔记不是很完整,你再修改修改,前面的都是对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读后感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或者解释为: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的观点是对的,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但是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官员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那就是坏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多化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许多人学习外语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于是一些奸商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一投机心理,制造了许多“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其实这些秘诀唯一能起作用的只是能为那些奸商赚钱,并不能有效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外语。

又比如,不管是孩子或学生,还是家长或父母,总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很快进步、成绩能迅速提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尤其是在上到高年级的时候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把以前学过的低年级的教材也重新学习一遍,才可能真正提高高年级的成绩。

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详细介绍,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孔子的箴言》的中心意思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 ,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狂沙吹尽始见金”,大风大浪之后依然屹立的身影方是可以撑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栋梁之材.作 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这句话,永远在生活中的挫折面前保持不屈不挠的斗志.孔子这句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箴言,跨越千年,拥有 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于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慨.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 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这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生命是短暂的,可我总觉得自己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可 以挥霍,于是,时间在默默中从指缝中溜去,没有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激起一点涟漪.

也可以用这篇

论语读后感----论孔子的学习精神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 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 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

一,中心意思:

要想做一个聪明幸福的人就要学会从古老的过去汲取营养,听从古代智者的教诲(例如孔夫子的经典),而不是只盯着眼前与将来。从题目和最后一段理解。

二,全文意思: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不同:就是说明时间的流动有三种解释: 姗姗来迟的乃是未来, 就是说明未来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来得慢. 急如飞矢的乃是现在,就是说明我们现在过的时间很快,我们每一天过的时间很快. 过去却永远静止不动。指过去的事情已经已经过去,你没有办法改变 所以静止不动了. 它在缓步时,任怎样性急, 不能使它的步子加速。 它在飞逝时,恐惧和疑虑, 不能阻拦它的去路。 任何懊悔,任何咒语, 不能使静止的移动寸步。 就是说明你要快点到未来10.100年之后,任你怎么努力,怎么性急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现在每一天过的日子他的时间还是照样的过去,就算你不想这样看着时间的流动,他还是无声无息的过去.历史已经过去了,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那是不可能改变的. 你要做幸福,聪明的人,走完你的生命的旅程, 要听从迟来者的教诲, 不要做你的行动的傀儡。 别把飞逝的选作朋友, 别把静止的当作对头。 不管你将来的道路怎么走,你都要切记时间的教诲,就是以前走过的路的教诲. 就是叫珍惜现在,展望将来的意思了.接受过去,展望未来,不要在一天混混恶恶的过日子了. 不知道你看得懂吗. 反正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眼前人,珍惜未来吧。

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

强调“仁爱礼乐”的儒家在交友观上也延续了一贯的主张。

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切磋琢磨以共进于道。在仁道的修养上同进步,而不是自进己德。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用“仁”来交友呢?

人道精神是原始儒家一以贯之的精神。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忠”、“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是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和善为前提的。

正是以这种交往乞求为导向,孔子把广交朋友看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孔子反对用恶意猜测他人,而提倡“见善如不及”,勉励交往主体以善良的心地和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

但孔子不是一味无原则的“仁”,而是有立场、有分别的“仁”: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得要比自己多,这就是自私。君子应该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就能远离怨恨了。

心胸狭隘的人永远把私利放在首位,因此容不得一点儿吃亏,争名夺利,不讲付出只讲回报。

只有心胸宽广仁厚之人,才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逾越道德的边界,有没有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事。

孔子有严格的善恶之分,他不主张用恩德来回报仇怨,而是应该用正直来汇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

“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要客观公正地待人。

推举人要重实绩,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使工于言辞却无实行的巧言者得幸当道,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了缺点就废弃了他有益的建言。

人作为感性的动物,能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和事是非常难的。

能做到对事不对人的人,不会因为和某个人关系亲昵就一意孤行地帮扶任用,也不会因为对方和自己有矛盾或者关系远就全面否定他。

这对于领导选贤任能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诚信交往包含着平等交往的意向。孔子把“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

首先要求朋友之间应诚实守信,即:

既然“信”乃做人之本,那么主体间在交往时就需要:

考察彼此在言论和行动上是否诚实守信。

若彼方诚实守信,即可与其沟通、对话,进行平等的交往,既所谓:

主张诚信之德的确立应该从我做起,即谓:

这种以反省、克己的工夫来培养诚信之德的思想,无疑将诚实交往指向了自律自觉的航程,从而凸显了由自我而感化他我的重要意义。

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在于使交往主体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

但是,他们对交往中怎样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而不流为结党营私的宗派性活动却有着严格的选择标准,并由孔子率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对待原则。

并以这种原则为导向,首先对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交往对象做了认真思考: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

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遇到错误的时候,要正面对待,不逃避掩饰,勇敢地加以改正。

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孔子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都进行交往。

其次,原始儒家还以“和而不同“为原则,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

对此,孔子除近乎律令地宣布“和而不同“外,还说:

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虽然应贯彻与人为善和诚实相待的原则,但这并非意味着彼或我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怎样才能把交往控制在理想的界限范围内呢?

原始儒家主张实行“中庸“的原则。

既然如此,那么“中庸“就是处理包括交往在内的各种问题的普遍原则和方法,

而孔子正是以此为指导来判定交往的合理性问题。

晏子善于和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说明了晏子强大持久的人格魅力。

晏子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侍奉君主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不论是有距离的君主,还是亲密无间的好友,都是有距离才能产生美的。

交往太密则既无神秘感,又无新鲜感,还容易看到更多的缺点,反而会遭到对方的嫌弃。

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

不欺负弱小孔子的佳句_孔夫子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