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_张仲景的故事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_张仲景的故事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3-01 09:55:28

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故事

提到冬至的习俗,不少人知道要包饺子,但是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了3个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故事,欢迎阅读!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纪念张仲景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因为医术高明,被人成为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 祛寒娇耳汤 。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 祛寒娇耳汤 。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 娇耳 。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 娇耳 ,人们吃了 娇耳 ,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 祛寒娇耳汤 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 祛寒娇耳汤 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 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参加过旅游局搞的一个饺子节,有上百种的`饺子,各种各样的造型,各种各样的馅料。

大的有如拳头,小的婉若弹丸,简单的集如一球,复杂的有白鹤亮翅,当时面对这么好看的饺子,真舍不得咬下去。

现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女娲造人

在怀川地区,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

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纪念神医扁鹊

还有一个冬民间至吃饺子的传说,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人。他一生 兔疾行医,周游四方 ,走遍了现今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热情为群众治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怎么办呢 他就教人们熬 祛寒矫耳汤 ,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 矫耳 做熟吃。果然,人们吃了 矫耳 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说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 冬至郊天 。

附: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听说过这句古老的谚语,南方朋友可能对此有些迷惑。其实很简单,您仔细看看那两边翘翘,中间圆滚滚的饺子,长的是不是有点像咱身体上的某个器官 没错,就是耳朵。

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 馄饨 。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汉末年。饺子原名 娇耳 ,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 祛寒娇耳汤 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 娇耳 ,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 娇耳 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 娇耳 传久生变,又有了 饺子 、 扁食 、 水饺子 、 水点心 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冬至吃饺子,做法巧搭配

饺子由面粉、肉类、蛋类、海鲜、芹菜、莲菜、白菜等多种成分组成,既富含淀粉,又富含优质蛋白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同时,饺子馅包在皮中,无论是水煮还是煎制,都比较容易熟,能保证馅中的营养物质不会因高温时间过长而被破坏,是种比较好的饮食方式。

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最为常见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最后还有最近兴起的酸菜馅,据说有算财之意。而芹菜馅则为勤财之意,勤即经常,频繁的源源不断,谓之勤财。

下面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饺子,看看哪种饺子最合适你:

1、新颖的蔬菜面饺子,用菠菜搅碎榨汁和面,菠菜叶能使血糖保持稳定,还能够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2、传统的三鲜馅饺子,用韭菜、鲜肉、虾做原料,既能降血脂、抗衰老,又能润肠、安神 、补钙、防癌。

3、胡萝卜馅饺子,将胡萝卜切成丁,用水焯一下,配适量葱、姜、盐、香油调馅。对哮喘、体虚畏寒、营养不良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适合老人养生 食用。

4、猪肉萝卜饺子,猪肉与白萝卜按1∶1或1∶0.5的比例调制,猪肉富含维生素B1,具有滋阴润燥、益气补血的作用,白萝卜具有开胸利气、散风寒的作用,适合体力劳动者食用。

5、牛肉芹菜饺子,牛肉与芹菜按比例调制,牛肉属于平性食品,含优质蛋白多,具有强筋骨、益气补血的功效,芹菜富含膳食纤维,具有降压作用。此馅适合高血压人群食用。

6、韭菜鸡蛋饺子,鸡蛋煎成蛋皮或炒后切成碎末,加韭菜、调料后调制。韭菜属于温阳之物、富含膳食纤维,适合口味清淡者食用。但消化不良者或肝功能不好者食用后容易产生腹胀现象,不宜食用。

7、虾仁饺子,虾仁、火腿、青菜末配适量鲜肉调制成馅,中医认为,虾具有补肾 壮阳、通下乳汁的作用,其中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易消化,有利于促进孩子生长发育。适合儿童以及年龄偏大、血脂异常的人群。

8、羊肉白菜饺子,白菜剁碎后将汁挤出,菜汁可与调料混合后放入剁好的羊肉内,然后将白菜倒入肉内调匀即可。羊肉属于温阳之物,寒冷的冬日食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白菜属于时令菜,富含膳食纤维。此馅适合阳虚人群食用,阴虚人群、胃肠功能不佳者不宜食用。

;

张仲景和冬至的故事

中医界的朋友都知道三根汤对麻疹治疗最有效,三根汤是张仲景发明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张仲景草药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查询配图

相传,东汉桓帝在位时的有一年春天,宛城一带,疾病盛行,千村哭泣,万人惊恐,来求张仲景看病的人更是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这一天,天刚麻麻亮,舂陵的刘员外就来人请张仲景了。刘员外家离这里有十多里路,一路上,张仲景看到田野、沟旁新坟不断,还有拉灵、抬灵、送灵的人们,一行行、一伙伙正在路上行走着,情景不堪目睹,哭声撕人心肝。看到此情此景,听到这悲痛的哭声,张仲景不由地加快了脚步,他准备早去早回。

来到刘员外家已近中午。经诊断以后,张仲景已经心中有数,这小孩是在出麻疹,由于用药不当,疹子不能出于肤表,多日耽误,才出现了眼下如此情形。

张仲景深思片刻,开了方子,交待了药的煎熬方法、服法、护理方法,就急忙上路了。

张仲景回到家里已是申时时分,十一二的月亮又退下山头了。这时他才送走最后一个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人们走后,他又在昏暗的烛光下啃医书去啦。他决心要找出一个妙方来,方应配伍简单,药物宜取,经济治病,穷富皆宜。对,万病火为源……张仲景心里有了选药配方的原则。

后来,刘员外再请张仲景给孩子把脉看病,张仲景开了方子并叮嘱要坚持服用,一个多月过去了,刘员外的孩子痊愈了。刘员外为了表示对张仲景感谢,专门设宴宴请张仲景,可是,张仲景看着当时很多百姓都得了疾病,无心吃饭就走了。

第二天,刘员外便行动起来了。派人去东河边挖野苇根,让人去西沟边刨茅根,叫人去南坡剜蒲公英根,策人去上街买黑糖为引,请人去宛市中心垒灶,当晚又亲自起草一份告示,详述药汤疗效,治病范围,何人配方,为何赐汤,告诉众人,免费前来喝汤,防病治病,铲除病端,并告诉众人,此汤名为"三根汤"。人们见了告示,纷纷前来喝汤,如是多天。在宛城、白水一带,盛行多日的流感流脑麻疹等病,慢慢减少消除。其他流行病也逐渐消失。人们都说这汤真奇真好。

原来,张仲景在赴宴临走时,交待刘员外,如果要感谢,用熬三根汤供乡亲治病,就是对他的救子之恩的最好报答。因这,三根汤是张仲景传授于民并配制的,后来,人们就把这用野苇根、茅根、蒲公英根熬制的"三根汤"叫仲景汤,用黑糖为引来治疗小儿麻疹等病症。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现在。

一张方子治百病的意思

张仲景和冬至的故事:祛寒娇耳汤。

在他返回故乡的时候,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决定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下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有了吃饺子的习俗。这种食物被形象地称为“娇耳”,后来被称为饺子或扁食。因此,冬至吃饺子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冬至这个节气,更是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善举和医术。

张仲景人物成就

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该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之一。

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医学思想,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这一思想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立了“六经分类”的治病方法,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类,并根据病证的阴阳、虚实、寒热性质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原则,认为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提倡人们注重养生、锻炼身体、预防疾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仲景

张仲景与冬至吃饺子的故事

第一个关于张仲景治病的小故事,就是他为南阳名医沈槐治病的故事,一个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张仲景,一个是名扬四海的老中医,他们之间有着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七十多岁高龄了,却没有子女,一直受尽后继无人的困扰,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得了这种病,其实就是心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

张仲景治病的小故事,仲景为沈槐治病得真传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 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错开药方的故事

张仲景治病的小故事,仲景为沈槐治病得真传

第二个关于张仲景治病的小故事,讲的是他在看病过程中也有误诊的时候,也有开错药方的时候。

张仲景的一个好友叫宁远,在一次聚会时,张仲景查看到宁远的气色不对,便为他把脉。然后告诉宁远,你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将背生疽疮而死。

张仲景治病的小故事,仲景为沈槐治病得真传

张仲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叮嘱他按时服用。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但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宁远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

张仲景“偷学”医术

张仲景冬至吃饺子的故事介绍如下:

东汉时期,张仲景行医救人,医者仁心,深受百姓的爱戴,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他著写了《伤寒杂病论》,还曾留下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那年他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东奔西走的穷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是难受。

于是他叫执事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

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伤很快就治好了。后来,张仲景病重,那年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所以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久而久之,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由此而生了。

张仲景人物介绍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仲景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偷学”医术

东汉时候,河南南阳出了一个名医,名叫张仲景,他年纪轻轻,就学得一手好医术,不管是什么疑难病症,到了他手里都能得到确切的诊断。一些在别的大夫看来已无法治的疾病,他却常常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要是张仲景都认为对该病无能为力的话,这个病人就肯定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家里的人就不再忙乎为他到处寻医问药,而是准备后事了。

张仲景的医术是如此高明,以至当时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四乡八里前来请他看病的就更是络绎不绝,还有许多人来寻方问药,拜师求学。张仲景才20来岁,就已经功成名就了。

可是,张仲景并不满足骄傲。认识到自己的技艺还远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还有很多病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艺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还年轻,应该向远方的医术高明的人多学技艺。

张仲景的弟弟是个走江湖做买卖的生意人,他在全国各地到处走动,认识的人很多。张仲景就想通过他的弟弟去认识医道高明的人。

这年,他弟弟要离家外出做生意了。临走前,让哥哥给看看这一二年会不会生什么病。仲景仔细地观察了弟弟的气色,又切了脉,说:“明年你要长个瘩背疮。这是一种夏天迸发的毒疮,来势凶猛,很多人就是因为拖延不治而送命。目前我也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

弟弟吓坏了,忙不迭地问:“哥哥,依你看,就不可治了吗?”

张仲景安慰他说:“也不全是这样。我给你开个药方,到时候犯病后服了这药,可以把疮挪到 *** 的软肉上。虽然还有些疼痛,但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了。日后,你广泛求医问药,谁认识这个瘩背疮,就让谁治,治好了,可别忘了给我捎个信。”

弟弟接过药方,妥善保存,就上路了。转眼一年过去了。张仲景的弟弟还在湖北襄阳做生意。一个夏日的早上,他正打算像往日一样,到街上去跑跑买卖,突然感到背部剧烈疼痛起来,像给火烛烫了一下似的,找人一看,果然长出一个小疮来。

他连忙找出哥哥开的药方,抓药煎了服下,没几天,疮真的从 *** 上长了出来。

仲景的弟弟把生意也搁下了,到处找医生诊断。这个说是疖(jiē)子,那个说是痔疮,他非常失望,病都诊断不清,更谈不上治愈了。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名叫“周济堂”的药店,老板人称“王神仙”,一看这疮就笑了:“这是个瘩背疮嘛,怎么跑到 *** 上去了。”说罢就给开了三副药、几张膏药。弟弟拿回去用了,没几天,疮就全好了。他才想起哥哥的叮嘱,连忙把王神仙的事儿写信全告诉了哥哥。

这天清晨,同济堂刚刚开门,就进来一个年轻人,身背行李,手拿雨伞。“王神仙”和善地问他从哪里来,得了什么病。

年轻人回答道:“我不是来看病的。我从河南来,流浪到此,生活没有着落,望贵店收留当个小伙计。”

王神仙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又看到这年轻人干净利索,聪明有礼,就说:“好吧!就留你做个炮制药剂的小伙计吧!”年轻人一听,连连道谢。

这个小青年不是别人,正是张仲景。他收到弟弟的信以后,知道“王神仙”医术高明,决定隐姓埋名,前来学习医术。

从此,张仲景就成了同济堂的小伙计。他虚心好学,勤快能干,又有超群的见识,很快就从众伙计中显露出来。“王神仙”打心眼里喜欢他。日子一长,王神仙就让他做了司药,就是专管发药的。王神仙非常器重他,自己诊病,就让他抄方子;遇到疑难病症,王神仙抚了脉,也叫张仲景看看,教他如何医治。老师教授的一切,张仲景都一一记在心里,不知不觉间,他的医术已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王神仙的水平。

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来到同济堂,说是儿子得了急症,请王神仙前去诊治。

一会儿,老大爷手拿王神仙开的药方来取药,仲景接过药方一看,里面有毒药藤黄5钱,便知病人是肚里长虫,可是药量太小了,不足以杀死虫子。他犹豫了片刻,还是按照王神仙开的用量,让老大爷把药取走了。

不久,王神仙优哉游哉,哼着小调回来了。问道:“药开出去了吗?”

张仲景回答道:“开出去了,可是——”

王神仙奇怪地问:“可是什么?”

张仲景急忙说道:“可是师傅,病人还会回来的。”

“还回来做什么?”王神仙不解地问。“恕学生直言,藤黄虽毒,但要1两才足以杀虫;您只开了5钱,只能把虫毒昏,等虫子苏醒过来,会闹得更凶,再加大剂量也不管用了。恐怕还会有生命危险呢!”

话音未落,门“砰”地一声被撞开了,只见那位老大爷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结结巴巴地说:“不好了!王神仙,我儿子疼得满地打滚,您快去看看吧!”

开始一听张仲景分析,王神仙就明白过来,有些不安了,现在一看给他说了个正着,更是慌了神,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张仲景沉着地说:“先生已经疲劳了,请让我代您去一趟。”

来到老大爷家,张仲景掏出银针,对准穴位,照病人腹内刺去。病人大叫一声,老大爷也吓了一跳。不久,病人就真的安稳下来,肚子也不疼了。吃了张仲景开的药,不到半个时辰,一条一尺多长的大虫就排泄出来了,病立即痊愈了。

知道这件事情后,王神仙又惊又喜,忙问张仲景到底是什么人。

张仲景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答道:“请原谅弟子隐瞒姓名,我就是南阳的张仲景,到这里原是为拜师学医的。多谢恩师一年来的教诲,小辈永志不忘。请再受学生一拜。”

王神仙恍然大悟:“阁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医圣张仲景呀,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王神仙被张仲景虚心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立即摆酒款待他。后来,两人结成忘年交,成了好朋友。张仲景隐姓埋名、求学拜师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故事

冬至纪念张仲景的故事介绍如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冬至这一天,也是张仲景的诞辰纪念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但他并没有走上官场,而是选择了从医治病。在那个时代,医学并不发达,很多人因为疾病而痛苦不堪。张仲景看到了这一情况,决心为人们解决病痛。他走遍各地,收集了许多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一部部医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张仲景最著名的医学巨著是《伤寒杂病论》,这部书详细记载了许多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药物配方,成为了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强调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时令等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这一理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张仲景。一些地方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摆放张仲景的塑像,供人们瞻仰。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医学讲座、义诊等活动,以此来传承和弘扬张仲景的医学精神。同时,人们也会在家中煮药膳、吃饺子等,寓意着驱寒暖身,增强体质,这也与张仲景的医学理念相契合。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医学领域,更在于他的人文精神。他一生致力于为人们解除病痛,传承医学知识,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铭记。冬至这一天,让我们纪念张仲景,感恩他的付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健康,珍爱生命。

冬至节日特点

1、冬至是一个重要的岁时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扫墓、慰问亲友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亲人的关爱。同时,冬至也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其乐融融。

2、冬至有着丰富的食俗文化。在这一天,我国各地都有独特的食俗,如北方地区吃饺子、馄饨,寓意着驱寒暖身,增强体质;南方地区则吃汤圆、年糕,象征团圆和美好。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冬至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古人在这一天会吟咏诗词,以抒发对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感慨。许多著名的诗词作品都与冬至有关,如杜甫的《冬至》、白居易的《冬至夜泊》等,展示了古人对这个节日的独特情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冬至

导读: 东汉名医的故事,的《伤寒杂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下面一起来看看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故事。

周汉晋名医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按《水经注》:“涅阳,汉初置县,属南阳郡,因在涅水(今赵诃)之阳,故名。”张仲景的里籍自来众说纷云,陈邦贤氏定为南阳郡涅阳,范行准氏定为南阳蔡阳,嗣后廖国王、张炎二氏考涅阳故城在今邓县稂东镇。尚启东考为南阳郡棘阳(故城在今河南新野),《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集诠评》第九卷),张仲景称其宗族原有人丁二百余口,自建安以后的不到十年间,死亡者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有感于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浴之弊,医家之弊,医道日衰,伤往昔之莫救,促使他悉心研究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前代医籍如《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又结合个人临证之经验,编成了《伤寒杂论》。原书十六卷,经汉末战乱兵火而散佚,复得后世医家整理,成为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专门讨论伤寒。后者主要论述内伤杂病。

伤寒是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基于此说而发展,他以六经为纲,剖析了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创立了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各科杂病,张仲景以脏腑经络为枢机,缕析条辨,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共载方剂269首,用药214种,对药物的加工与使用,方剂的配伍与变化都有很细致的要求。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与杂病的认识和临证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被后世概括为辨证论治体系,其在药剂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之后的医学家多尊称其为“亚圣”、“医圣”。

张仲景本为士人,而能绝意宦途。精研医道,并鄙视那些“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居世之士”。他不仅以医术享誉于当时,且对医生的医德与医疗作风有相当严格的要求,批评那些医德不修、医风不正的医生,“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诀诊,九侯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这些论述上承秦汉,下启晋唐,成为祖国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仲景的著作除《伤寒杂病论》外。见于文献着录的尚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张仲景疗妇人方》、《五脏营卫论》、《疗黄经》、《口齿论》等。张仲景弟子有杜度、卫汛,俱为当时名医。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曾修祠、墓以祀之。明清以来留下的有关文物胜迹较多。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始建于明代,有清代石刻“医圣祠”(1727)、“医圣张仲景故里”(1900),据明代《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灵应碑》记载:“南阳城东仁济桥西圣庙,十大名医中有仲景像。”清代《南阳县志》记载:“宛郡(南阳)东高阜处,为张家巷,相传有仲景故宅,延曦门东迤北二里,仁济桥西,有仲景墓。”河南南阳的医圣祠经明清以后屡次修葺(其间也有毁坏),保存比较完整。分布各地的十大名医祠中都供有张仲景的塑像,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敬与缅怀。医圣祠于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经不断扩建增修,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名医、张仲景、故事、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_张仲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