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 我对语文的认识1500字_对语文的看法

我对语文的认识1500字_对语文的看法

栏目:数码科技

作者:B姐

热度:0

时间:2024-03-01 09:56:15

《我对语文的认识》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育应重视其人文性

不少专家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育中,却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这是当前语文教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偏向.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有位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她指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各异,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各种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中更是比比皆是.正如一位教育家指出“死记硬背……与标准化考试方法有很大关系.标准化试题也叫客观题,好处是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缺点是量大而且死板、机械,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现在的考试机制是死的,而教师的教学是活的,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再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但是,在考试面前,为了取得好成绩,临近考试,教师忙着猜题,学生忙着背范文,有的学校为了强化训练几乎以每天一篇的频度布置学生作文.于是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的大全,几乎所有学生都写扶残疾人过马路、给老师送伞,所有孩子都像收音机一样说话.他们共同编着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上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到老师那里领一个好分数.有的老师有这样的慨叹:“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故事一样,写法也一样,阅卷真是味同嚼蜡”.——当一代孩子不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时,还怎么谈得上观察力和想象力 !

如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由于“灵气”是指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和具有创意;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首先端正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关于语言与思维(包括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二是关于创造性思维到底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即关于创造性思维结构)的认识.只有在端正这两方面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上述根本问题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才有可能真正通过语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理解的“语文”

语文是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我相信,也有不少人喜欢学语文,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请听听我的观点吧!语文丰富我们的语言,给我们以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告诉我们一些大自然的知识和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所以说,语文是很重要的学科,学好语文十分重要,我们中国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学好汉语更为重要。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所谓语言就是指一个人的说话,要看一个人的说话怎样,就知道这个人的语文学的怎样。所谓文字,就是指我们每天写的字,我们中国的文字文化非常深奥,稍不注意,就会写错。所以说,写好字,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文学是指课文中讲的一些意思,一些道理。学好语文,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想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说成功就成功的。学好语文靠的是一天天的积累,坚持不懈,一点点的收集,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一点点的学,课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认真巩固,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就像水滴滴石头,滴的次数多了,石头自然就穿了。还要像蚂蚁啃骨头,一点一点慢慢啃,直到消化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语文,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学好语文不是一天两天的兴趣,而是靠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让我们趁着这大好时光,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吧!

对语文的认识作文,急求!

4月22日,光明日报发布了一篇《教材把萧红作品改了,有必要吗?》的文章,结尾是“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说明教材改编有什么边界,应该是以保留原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为要旨,而不是将其单一化,抽象化。”一位UP主深受感触发布了一条名为《语文课文里那些“已删节”的原文到底有多厉害?》的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

作为一名喜爱文学的小白,我也禁不住谈谈我对“语文”的看法。谈谈我理解的语文是什么样子的。

我很喜欢UP主视频末尾说的一段话:“一篇好的文章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语言,漂亮的排比,它背后所蕴藏的独属于中国文化的奇思妙想、千年历史、风土人情,其实比文字本身更加宝贵,这些词,看似没用,删掉了就删掉了,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我更希望它们在这里,因为我小的时候,或许不能理解它们,但是当我长大后的某一天,站在这样画面面前,生命中的某个时刻,终于前所未有地与我们文化紧紧依偎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感动,就是语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这段话打动到,好像说话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自己,许多个被语文打动的“自己”。在感叹时光时,我们会想起《匆匆》;在想念父亲的时候,我们会想起《背影》;在看到云彩的时候,我们会想起《火烧云》;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会想起《乡愁》。这些儿时死记硬背的文字,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加刻骨铭心。我不会觉得英语、数学、物理等让我有情感上的共鸣,独独是语文,它是我的母语也是情感的传递。每一个字都是认真雕琢,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包含的是作者经历的时代背景、生活阅历、感情感悟。我们每个人在世上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又怎么能对别人的文字进行删减呢?删减了终归是偏离了原文的。

如萧红的《火烧云》,原文一:“天空中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了东边,红堂堂的,好像天边着了火。”;原文二:“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好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这些文字中处处彰显了萧红的语言魅力,生动活泼,明明是在写火烧云,却处处给人以童真童趣,读着文章就好像看到了无忧无虑的孩童在数云,多么快乐啊!再来看看删减版的,删减一:“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删减二:“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好多,一会红彤彤的了,一会金灿灿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是不是感觉意思没差但是就少了那种轻松快乐的感觉呢?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呀,它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着情感和情怀,它承接着读者和作者,是精神交流的桥梁。

再来看看一个例子,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教材中为了便于理解教育方便,将“市街”改成了“街市”。却没有仔细推敲作者的用意,“市街”有城市中的街道和市镇的意思,而“街市”就是购物的地方。 这里的删减显然草率了。

语文教材为什么语言删减呢?结合中国国情,中国的教育体系,我也能理解。《教材把萧红作品改了,有必要吗?》中明白的指出了入选教材修改遵从几点原则:适应社会政治变迁所做的语言修改,对个别科学性、知识性差错所作的修改,为语言规范化而作的修改,为了降低难度而作的修改,判断修改是否合适比较复杂,需要具体分析。从中可见教育者对入选教材的修改是十分慎重的,他们考虑的不是文学,不是作者情怀,而是教育!这些入选的章节是给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做课文用的,它带着一定的教育目的,拿来作为普及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中国教育历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同地区的孩子受教育程度都有不同,师资力量也各有差异,而教材却是大同小异的,这个时候教育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也就体现出来了,编者对教材的修改失了原文的个性,让文章变得大众化善于理解了,这是没办法改变的,毕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这也是语文和语文教材的区别,语文雅俗共赏,开放自由,你可以个性也可以朴实,它是没有边界的。而语文教材却是有年龄,教育目的的,它有限制的框框。

如果我们喜欢语文,可以去看看原著,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这与教育也是不矛盾的,相反还有助益,教育层面也是鼓励去看原著的,如今的社会鼓励多样性发展,互联网时代让许多知识开放在眼前,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学习,老师也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拓展发散,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自己去探索感兴趣的知识。人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取决于我们眼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材带给我们的是最基础的一部分,在不断的积累中我们接纳吸收更多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才是语文的魅力啊!

注:文中例句、引用皆出自《教材把萧红作品改了,有必要吗?》及《语文课文里那些“已删节”的原文到底有多厉害?》。

偶们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周记,是谈一谈对语文的看法。

500字左右

对语文学科的认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跟数理化生史地政并列的一个学科,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你看我们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学“语文”么?学完了就什么都能干,判案子,修水利,打鬼子,搞经济、、、、、、、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不都建立在“语文”上么?一切其他学科,不都是用语文表达出来的么?

所以语文学科承载的知识,包含的情感,蕴含的道理,表露的思想,使他成了炎黄子孙的必修课。如03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就是韩非子的“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这种命题就是对中华传统思维的扩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所以语文对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家园。

对大纲和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是新时代课改需要的产物,大纲是课标的浓缩,课标是大纲的扩展和细化。纲标注重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的是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第一, 突出了大语文观,纲标中提出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就意味着生活是语文的学习之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得外延相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去进行探究性学习,正如杂交可以产生良种,综合性学习可以增长能力,才干。

第二, 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表现在课标除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外,还设置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表现在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体现了“多读书”的原则,除了“附录”的建议外,还提倡自主选择;表现在大纲中“提倡自由作文”,“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种地“提倡”,实际上是对学生自己进行醍醐灌顶,把老师推到了“多导”的位置,老师必须“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以助学生自主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果。

我认为只要教师依纲标而行,就可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所以新纲标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并且保证了素质教育的有力实施。

高三学年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做?

1.阅读能力 现代科学论文{理解、研讨、鉴赏、评价}

2.写作能力常用文体(记、议、说、散),实用文体(小传、通讯、游记、短评、读后感)

3.口语交际 培养日常交际能力:即席发言、讲演、交谈、采访、讨论、表演、辩论等,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

为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进行课前讲演,学习戏剧可以尝试让学生表演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做三件事,一让学生从书本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包括课本,读本,还有课外的涉猎,如从《庄子》中积累哲学思想,从《史记》、《资治通鉴》中积累史料,从古典诗文中积累名句,从余秋雨散文中积累有深度的妙语,从时文佳作里积累时代的新理念。二让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在广义的“阅读”中增加阅历,深化思想。在与人交际中学习接人待物,在集体活动中遵循团队精神,学习与人合作,在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中,拷问心灵,进行心灵的洗礼和净化。三让学生写日记或周记,若写一千回日记,下笔就如神。只有平时“厚积”才有需要时的“薄发”。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要求自己做到三点:一永远不要冷淡求知欲,多渠道的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适应课改的需要。二随时随地帮助学生积累“认识”。我觉得学生缺少的是“哲理认识”,所以可以把余秋雨和刘墉等作家的相关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思考作者思辨的过程,积累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去咀嚼消化这些“认识”这样就化他山之石冶出自己的玉来了。三指导好每一篇作文,作文前特别注意抓审题、立意、思路训练,因为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批改时注意摘录学生习作中的警句妙语,然后把他们当做“名人妙语”公布于众,如“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当你还是一棵小树时,许多人都想踢你一脚,当你长成大树时,想踢你的人就得小心他自己的脚了”、“不要生自己的气,不要生别人的气。不要气别人,这是我的人生幸福三诀”,警句妙语获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既激发了作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激发了不少同学想做“名人”的愿望。讲评时,第一堂课选出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三类文,让学生按高考评分标准进行评判,往往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二堂是自我展示课,这堂课格外活跃,展示者总能从自己的文章里找出一处又一处的闪光点,评论者也总能从馒头里挑出头发,谷子里挑出稗草,但最后展、评、师三方还是能达成共识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我认为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储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其次要掌握鉴赏的方法、技巧。现仅就古典诗歌的鉴赏谈谈我的做法。

首先和学生见识近百首诗词,储备了折柳寄寓惜别怀远、蟋蟀寓思乡,月亮蕴含哀思别情,杜鹃往往与哀怒、思归有关,雁是思乡怀亲的象征,乌鸦多半是渲染肃杀、凄凉的意象,凤凰来去象征着朝代的兴衰存亡,长亭是送别的典型环境以及“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虚实相生”,“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抒情方式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咏物抒情,托物言志”或“叙事抒情,寓情于事”以及“唐诗多情趣,宋诗多理趣”等等知识点。

其次从五个考点出发进行了导法归类

1.鉴赏形象 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归隐田园的形象,钟情山水的形象,热情好客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形象,亡国之君的形象。

2.鉴赏语言 或平实质朴,或含蓄隽永,或生动形象,或清新雅致,或绚丽飘逸等等。

3.鉴赏内容 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羁旅行役诗,送别诗等等。

4.思想情感惜别情,思乡情,咏景情,报国情,怀古情,讽喻情,黍离之叹,物是人非的沧桑感,热爱山水、渴求自由之情等等。

5.表达技巧 一是了解名家的风格流派:诗仙的清俊飘逸,诗圣德沉郁雄浑,诗豪的寄寓深远,诗佛德诗中有画,杜牧的清丽,李商隐的残冷,陆游的激昂悲壮,苏辛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缠绵等等。二是了解艺术手法:比兴、对比、象征、比喻、夸张、双关、渲染烘托(反衬)、用典等等。

最后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总思路:一个思路(语言入手——把握意象——领会意境——探求主旨或情感),一个方法(从原作中找根据),一个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意象有民族传统心理积淀,如红豆代表相思,“蓬草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等,意象还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臧克家的《老马》和曹操《白马篇》的白马。

对初中语文的看法

我心中的语文周记

语文如一杯绿茶,一开始会感到枯燥无味,但真正懂得语文后,你会感到其乐无穷。

语文是有趣的,它有时会变成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它有时会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带领我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

语文从小就伴随着我,从咿呀学语就开始背的“鹅鹅鹅”到现在初中阶段学习背诵的“京中有善口技者”,从“人之初,性本善”到“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从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到朱自清的散文,这里面处处有语文,或者说是语文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已经离不开语文了。

语文在我心中是神圣的,是自由的,是不受约束的,而且是真实的。在写作文时,我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语文是我心情放松的圣地。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学习压力大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便会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读着读着,我便走进了故事当中,与书中的人物合为一体,心情随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变换,与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在那时,我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忧愁,忘却了压力,忘却了自己,忘却了一切。

当我走出故事,回到现实的时候,心情已经十分放松了,一切的烦恼都已经烟消云散。

我爱语文,因为语文在我心中是无可替代的。我爱语文,因为语文可以让我得到快乐!

语文对于我们的意义何在?

对初中语文的看法内容如下:

第一、是指语文学习重视日积月累。

语文知识的丰富、充实,情感的体验与分析水平的提升,都难以一蹴而就,要靠平时一点-滴吸收,逐渐内化为自己之物。久而久之,这些积累的东西就会反复在脑海中萦回激荡,进而形成蓄势待发的形态。比如,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写作,其材料就只有靠自己时时注重生活中与阅读时的积累。因为,只有材料的不断丰厚,才能使思想也丰厦起来,才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

所以,积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我们在使用时得心应手,真正地做到阅读、分析文章时思路准确而顺畅无碍,构思、写作时文思潮涌、一气呵成。

第二、是指积累的面要广一些。语文学习必需的积累,包括课文学习中的积累,也包括我们补充阅读与自主课外阅读时对书,报.杂志中的一些内容所做的积累,广义地说,甚至可以包括许多其他的内容,诸如影视欣赏、广告宣传、同学讨论,家庭闲聊、诗句歌词等等,举凡可能与语文学习相关者,都值得我们去注目倾听,有意地作一些积累。

积累的面广些,理解、分析时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会多一些,你的思路会更加开阔、联想会更加丰富,当然你的理解、分析水平与表达能力也就会有更大的提升。

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认知性与社会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十分重视对观察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句话的本质是指语文与生活密切相联,语文中的阅读、写作实际上都与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相关。

初三学生学习语文已达八年之久,应该认同上述论断。对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与中学生的生活有较多联系的事与物,能否做到仔细观察;对社会与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能否做到深刻入理,都将会直接关系到你的理解、分析水平。

如果将之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无疑会对你的兑速理解与美达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如果生活中勤干观容,善干里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多思考、多分析,并且有可能的话多动动笔,对提高你的语文程度很有帮助。

对当代语文教学的看法

众所周知 语言就是思维 我们的语言文学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我们大多数人对语文其实并没有抱着尊重,认真学习的态度,而只是把它当作一门考试,只要及格就好,更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数理化上。殊不知,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我们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而这脱离不开语文。

为什么要学语文

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都离不开语文的熏陶,我们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都是从读书开始起步,而读书的前提就是识字。所以,学习语文让我们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为我们将来提升自我、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基础如果我们从小没有打好基础,理解能力不足,思维能力跟不上。那么,你的数理化也学不好。所以,听、说、读、写、编、译等等就对我们至关重要。语文是工具书本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语文就是我们人际交流、学习发展的工具。它是我们沟通的桥梁,更承载着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宏观古今文化。语文是情操自古以来,文学熏陶着所有热爱诗词,热爱生活的人。不论是李白豪放不羁的诗词,还是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都让我们赞叹不已。尤其是唐宋期间,更是创造许多佳作。

如何学习语文

第一、享受阅读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了,而爱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我们每个人每个年龄段所喜欢的书籍都不同,就像吃饭一般,口味也会变。但一定要培养自己爱读书的习惯。第二、善于思考问题读书不是读死书,而是要学会思考,培养我们探究的精神。切不可模棱两可、马马虎虎,也不要耻于下问、不懂装懂。第三、乐于表达观点相信很多同学都惆怅800字作文吧,其实只要我们养成爱写作、爱记录的习惯,把自己所见所闻展现在文章中,就不会再头苦啦~写作没有捷径,只有多写多练多琢磨。我们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识文断字,更是为了学习我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为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让其热心于去研究讨论。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方法、习惯、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今天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相对脆弱、缺乏刻苦精神、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兴趣点。我在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在其中一个班中采用了串联知识点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一节课下来,学生有的东张西望,有的低头翻看其他课文,效果很不理想,能够完全吸收知识的不过十几人。在另一个班我让大家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桥是什么模样的,然后模仿着课文里面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描述方法进行写作。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非常高兴的劲头,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能举出一部分例子。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二、设计健康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边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足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解读、自我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性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课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健康有趣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我在上《说明事物特征》的作文课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常见的事物进行说明,有的同学只认识但却找不出其特点,有的同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的同学虽然熟悉但不知道其用途。在大家众说纷纭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事物的特点哪?”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便顺水推舟,领着他们去观察一些动植物,三五成群,各抒己见,纷纷做好笔记,弄不明白的同学便与我攀谈起来,真是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著。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根据记录写了一篇事物说明文,作文写得有血有肉,不再干瘪无力,而且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写作的兴趣。

三、写好作业批语,让批语“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窝。

作业是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掌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否则对所讲的内容得不到最充分有效的反馈,时间长了,还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进度。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好作业并及时上交,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难点。做好这一点,笔者认为写好批语,让批语“温暖”起来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学期,我所任教的班中有一个一贯欠交作业或基本不交作业的××学生,为了提高他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我常常给他写一些这样的批语:“你的作业清洁整齐,字写得真漂亮,说明你下了一定功夫。”、“我多想每天都能欣赏到你那干净而又漂亮的字啊!”、“你又有了较大的进步!”“very good !”等一些具有鼓励性的话语。有时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一段话:“你很聪明,什么事都做得很棒,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把作业做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效果很不错,国庆假期过后不仅作业交得及时,而且写得认真,为此,我奖给他两个本子!笔者认为只要在批改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各自性格特点和智力差异,多在批语上下点功夫,批注上一些富有针对性、鼓励性的话语,我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很重要,而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则更为重要。语文的合作学习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面对不同差异的学生应采取更有利于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取求知过程的快乐,更加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这样,就会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和创新,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分小组学习和A、B、C三等级进行教学,形成了“组组竞争”、“自我竞争”的学习氛围,学生交流广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合作性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正如动机激发理论所说: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合作性学习即是如此。

五、辩证的看待问题,做好自我反思。

不少中小学生反映,教师是影响他们对一门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而几乎所有遭到老师恶意批评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教学科目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在这门学科上掉队。我从某刊物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曾对200名中小学教师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得不好是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但35%的学生则认为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这说明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老师的表现如何,已经成为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重要一环。教师眼里的学习困难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是由于教师习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如衡量学生的发展,只用分数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正确,只用上课是否乖乖听话、遵守课堂纪律为标准;衡量学生是否聪明,只用反应速度的快慢作为标准。而缺少“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思想。我们对待这些所谓的“差生”,首先应该做的是反思:

①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那么他可能发散性思维比较好;写作业拖沓,但他可能仔细周全;②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建立档案,记录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充分认识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放矢找出工作中的不足;③反思对学生的态度,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宗旨,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收获。我们只有长此以往,才会有教学上的成功。

六、用爱心浇灌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如敏锐思维素质、精深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管理素质等等,这些素质如果没有“爱心”这一主线来串联,则很难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师职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爱孩子、懂孩子”。只有爱学生,才能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教育者的灵魂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一书中指出: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把爱献给教育,献给学生,才能实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的人生价值。

我对语文的认识1500字_对语文的看法